19《苏州园林》第一课时课件(共33张PPT)+教案+素材

资料详情
需要75个学币
ID:2-10705850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教案 素材
地区:全国
文件:152.9MB
日期:2021-11-27
作者:素面女孩
星级:5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1(共33张PPT) 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领略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之美吧! 导入新课 苏州园林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轩榭”“丘壑”“嶙峋”“因地制宜”等重点词语。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重点)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难点) 4.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等。有《叶圣陶文集》行世。 出处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略有删节。 原题 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写作缘由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便邀请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圣陶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景致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他还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叶圣陶将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后因故摄影集未出版。 改名 这篇序文被《百科知识》所用,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将题目改为《苏州园林》。 背景链接 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移步换景的图画。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根据年代不同列出的苏州四大名园: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清代的留园。四大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 竿( ) 映衬( ) 败笔 丘壑( ) 雷同 嶙峋( ) 依傍( ) 蔓延( ) 蔷薇( ) 芭蕉( ) 雕镂( ) 斟酌( ) 明艳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 重峦叠嶂( ) 俯仰生姿( ) ɡān 立竿见影 chèn hè lín xún 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bànɡ màn qiánɡ bā lòu zhēn zhuó cái zhànɡ fǔ 不要写成“治” 读读写写 倘若( ) 鉴赏( ) 轩榭( ) 回廊( ) 池沼( ) 模样( ) 着眼( ) 相间( ) 藤萝( ) 阶砌( ) 庸俗( ) 称心( ) 广漆( ) 珠光宝气 tǎnɡ jiàn xuān xiè lánɡ zhǎo mú zhuó jiàn ténɡ qì yōnɡ chèn qī 多音字 处 ( )处所 ( )处理 chù chǔ 模 ( )模样 ( )模拟 mú mó 蔓 ( )蔓延 ( )藤蔓 màn wàn 【串句记忆法】虽然毕业多年,但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联系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作名词时,读“chù”; 作动词时,读“chǔ”。 沼( ) zhǎo 昭( ) zhāo 池沼 昭雪 意思是“清洗(冤枉)”。 【口诀记忆法】细鳞(lín)游鱼戏水乐,嶙(lín)峋山石危峰兀。 玲( ) línɡ 伶( ) línɡ 玲珑 伶俐 倘( ) tǎnɡ 徜( ) chánɡ 倘若 徜徉 形近字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完全出于自己的构想和设计。多指诗文创作中有独特的构思,不落俗套。 重重叠叠的山峰。 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文中形容花开后的艳丽多姿。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用于褒义。 也说“别出心裁”。 重峦叠嶂 珠光宝气 多形容女性。 别具匠心 斟酌 近义词:推敲 词语集注 相同点 不同点 辨析 别具匠心——别具一格 都有“与众不同”的意思。 “别具匠心”指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风格。 1.美术馆里展出了许多( )的工艺美术品。 2.他的画风与众不同,( )。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词语辨析 要求:默读课文,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 整体感知 中心句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串联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第4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第5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6段: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第7段: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起到了提示层次和角度的作用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思考: 课文精讲——明晰说明顺序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说明的? 整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 课文精讲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进行了介绍? 根据第×段的表述,给××下一个定义。 分清说明类型。 关注文章标题。 抓住首尾段落。 理解因果关系。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特征是……。(说明对象多是具体事物,一般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介绍了……的……(对象内容)。[说明对象多是方法、原因、原理(道理)等事理。] 非连续性文本:先明确各个材料的要点,再把这些要点归纳整合,明确说明对象并概括出它的特征。 答题模式 2.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图 画 美 总说 分说 4.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从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 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 图 画 美 细处 局部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体特征——图画美。 第二部分(第3—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 第1层(第3—6段):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四个“讲究”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第2层(第7—9段):从角落、门窗、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令人回味。 5.划分层次 第3至6段的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思路] (1)表态(一般为不能调换);(2)阐释原因,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注意:总分关系中,分的部分与总的部分要相照应,调换后就不能照应了。 考点 能否调换段落顺序 合作探究 不能调换。因为第3至6段分别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如果调换了顺序,就不能与第2段的四个“讲究”一一照应了,使说明不够严谨。 相同点 不同点 第3—6段和第7—9段的说明有何异同? 都是围绕“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特征来展开的。 第3—6段 说明更详细,说明的内容更重要 第7—9段 说明较简略,说明的内容较次要 3.全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和顺序进行说明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来展开说明? [答题思路] (1)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根据上述三种说明顺序的特征及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确定相应的说明顺序。 考点 如何判断说明顺序 图画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主)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 (次) 逻辑顺序 整体 局部 全文是按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