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资料详情
需要75个学币
ID:2-10207542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素材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131.0MB
日期:2021-09-17
作者:素面女孩
星级:5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11(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生命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 永久的生命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观点。 2.品味文章既睿智又形象,既理性又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早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作者“到了三十岁的边头”,是作者对生命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 概念 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 写作目的 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与其他类型散文相比 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它的骨干 议论性散文 其他类型散文 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并不以说理为目的;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题旨 与一般议论文相比 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相同点 不同点 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读读写写 兴味( ) 洗涤( ) 卑微( ) 牛犊( ) 茸毛( ) 消逝( ) 繁殖( ) 凋谢( ) 臼齿( ) 疲倦( ) 蔓延( ) 混为一体( ) xìnɡ dí bēi rónɡ shì zhí juàn màn hùn 与“修葺”的“葺”区分开。 dú diāo jiù 字形易错。 藤蔓(wàn) ( )奇迹 ( )奇数 奇 qí jī 【串句记忆法】老人看到家族中人丁兴(xīnɡ)旺,心里很高兴(xìnɡ) 。 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 多音字 炫( ) 眩( ) 炫耀 头晕目眩 xuàn xuàn 犊( ) 椟( ) 牍( ) 赎( ) 牛犊 买椟还珠 尺牍 赎罪 dú dú dú shú 茸( ) 葺( ) 茸毛 修葺 rónɡ qì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形近字 臼齿:磨牙的通称。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可形容火势。 词语解释 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理解课题——永久的生命 (1)没有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中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思路。 整体感知 中心观点: 生命是永久的 第1段 慨叹有限的生命 (消极、悲观) 第2段 为生命的神奇感动 (感动) 第3段 感谢永久的生命 (感谢) 第4段 赞美永存的生命 (赞美) 第5段 咏叹生命的奇迹 (歌颂) 从悲观到乐观 从柔弱到坚强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化抽象为具体,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来反衬生命逝而不能返、难以转圜,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 对比 课文精读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小草为例,赞叹了生命的延续和神奇。 拟人 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作者说,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这是因为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生不息。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永存的。 课文精读 第3段中的“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是指生命存在于个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指整体的生命。整体的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是永久的。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生命的永不止息。 比喻 结合上下文,怎样理解第3段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结合上下文,怎样理解第4段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富含哲理:花儿会“凋谢”,但其“色彩”和“芬芳”会永存世间,这里以“花朵”赞叹生命的永恒,告诉我们有限的生命也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含义? “凋谢”和“不朽”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 二者看似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令人惊奇,让人慨叹。 凋谢 个体生命的陨灭 不朽 生命现象的永存 1.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流动性。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还有哪些生命的流动? 貌不惊人的种子埋在土壤里,经过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破土而出,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 其貌不扬的毛毛虫,竭尽全力挣脱茧的束缚,蜕变成五彩斑斓的蝴蝶。 深入探究 小溪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跑跳跃,涓涓细流最终奔向大海,获得永生。 蝌蚪历经重重考验,成长为帮助人们消除害虫的“田园卫士”——青蛙。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2.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生命的神奇与不朽 生命力顽强 3.作者反复在文中提到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 4.个体生命遇到不幸或痛苦该怎么处理? 《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作者说:“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5.文中有这样一句“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其中的暴君指的是谁?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的经历。 ①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②花园口决堤,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③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 结构梳理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易逝——个体——无奈(先抑) 生命的永久——整体 生命的礼赞——奇迹——赞叹 外在现象——感动 内部特征——感谢 议论现实——赞美 (后扬) 积极乐观 赞美生命 主旨归纳 本文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久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