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77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2-10184099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7.9KB
日期:2021-09-13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671300120777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7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冰心姥姥您好 铁凝 在中国北方,孩子们称自己母亲的母亲为姥姥。此外,当领着孩子的母亲遇见自己所尊敬的老年女性,也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叫姥姥!”孩子清脆地叫着,姥姥无比怜爱地答应着,于是“姥姥”的含义便不单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她还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她每每使人想到原野肥厚、沉实的泥土和冬天的乡村燃烧着柴草的火炕的温暖气息,她充满着一种人间古老的然而水不衰竭的魅力。 第一次听见有人称冰心先生为姥姥,是先生的外孙陈钢。这个英俊、聪慧的青年业余爱好摄影,他曾经为我拍过一些非常好的照片,当他得知我喜欢他的这些作品时,告诉我说:“我把照片拿给我姥姥看了,”我问他姥姥说了些什么,他说:“姥姥亲了我一下。”冰心先生对外孙这种独特的无言的赞赏,真能引起人善意的嫉妒! 此后不久,我给冰心先生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我在保定西部山区的一些生活。先生嘱咐我说:“铁凝,你要好好地珍惜你的青春、你的才华!你有机会和农民接触、太好了!我从小和山东的农民在一起,他们真朴实,真可爱!你能好好写他们吗?我想你会的,我对你抱有无限的希望……” 读着这样的信,你会发现在冰心先生那平和、宁静的外表之下,那从容、温和的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款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的民众之美的热烈希冀里。也许她的年龄和身体不容她再去更多的地方,但她宽厚的心怀却无处不在。 今年春天,我将自己新近出版的几本书给冰心先生寄上。很快又收到她的回信,她说:“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 读毕先生的信。我想起在先生给我的几封信中,都曾问过:“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 我何时再到北京去呢? 一九九一年五月我在北京,有一天下着小雨,散文家周明陪我去看冰心先生,途中我在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玫瑰,红的黄的白的,十分娇艳。 冰心先生坐在卧室书桌前等我们,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看见我,她说:“铁凝你好吗?我看你很好。”我把鲜花送上,周明要拍照,冰心先生说:“来让我拿着花,” 然后她请我喝茶、吃糖,吃她的最爱吃的“利口乐”,然后她说:“搬把椅子坐在我身边吧,这样离我近些。”我坐在了她的身边。她清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我感到无话可说。 我无话可说是因为受着一种气氛的感染,是因为身边这位安静的老人正安静地看着我。她一定深明了我的心意,此外的一切客套都将是我的多嘴多舌,她一定也同意我无话可说,因为当我告诉她我不知说些什么时,她说:“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 我很看重与冰心先生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许这并不比我问长问短得到的要少。在那安安静静的一小会儿里,我从这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身上所获得的,竟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 是先生家那位著名的咪咪打破了这种安静,它急不可待地跳上桌子,稳坐在正中间与我打逗,调皮而又温驯,冰心先生说:“它喜欢你。” 咪咪的憨态又引出了我们一些轻松的话题,关于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关于先生几次谢绝杂志请先生写写自己的提议——她不愿意过多地写自己,还谈到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说起这些,她的态度坦率而又鲜明。 是告辞的时候了,我对冰心先生说:“我不想打扰您,又想看见您,有机会我会再来看您。”我握住冰心先生柔软、微凉的双手,她对我说:“只要我活着、你就来看我吧。” 春节时又收到了冰心先生的近照:她身穿黑白条纹的罩衣,坐在紫红色的沙发上,怀中抱着干干净净的白色的咪咪。她的双手微微奓①开搭在咪咪身上,似是保护,又似是抚慰。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奓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 能够令人敬佩的作家是幸运的,能够令人敬佩而又令人可以亲近的作家则足以拥有双倍的自豪。冰心先生不仅以她的智慧、才情,她对人类的爱心和她不曾迟钝,不曾倦怠的笔,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更给许多年轻人以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在九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愈发地讲究愈发地花哨的时候,我特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 什么时候我再到北京去呢?也许看见您我仍然不会说太多的话,但只要我再次见到您,肯定会说一声:“冰心姥姥您好!” (有删改) [注]①奓(zhà):张开。 1. 阅读第一段,请简要概括“姥姥”这一称呼的内涵。(3分) 2. 从文中这封冰心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2分) “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 3. 与冰心先生见面,她给“我”留下了怎样印象?联系文章内容作答。(4分) 4. 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肯定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奓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 肯定句: 不同: 5. 文章主要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3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渐行渐远的忧伤 林小娴 江南。古镇。烟雨迷漫。栀子花开满了竹篮,少女笋芽般的玉手挽住花篮,在桥头站成一道风景,与花共吐芬芳。 古镇一个寻常的早晨,是在雾的幔帐中慢慢凸现的,当黑色的瓦脊现出它的厚重时,桥下已有吱吱嘎嘎的木船划过。桥上的路一直延到深深的巷里,就这么走了上千年,青石板已很老,已有无数的坑凹,使你感到无数岁月的痕迹,还有重叠的使你无法辨认的脚印,这是一份古老的凝重。和这份凝重相反的轻快,则是一路蹦跳上早学的孩子,他们是古镇鲜活的理由。 巷口的阿婆在洒扫清除,弓成九十度的身子,重复着她的劳作。清瘦的老伯用他那爬满蚯蚓般的手,一块块地卸着铺板,花花绿绿的商品露了出来,转瞬身后的铺板已卸下一摞。 赶早市的女人行走在小巷:一把鲜绿的菠菜横卧在竹篮里;几枚香菇散落着,还带着泥土的潮湿;三四棵茭白嫩如凝脂一般。菜不多,但很精致,一如这南方女人,精细而典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养育了女儿,女儿又成了阿婆,成了阿婆的女人又变做了脚下的流水,她们日夜流淌,内涵很深,柔柔的,但又波澜不惊。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写在女人们的脸上,体现在她们的举手投足间。水,女儿,她们已难解难分。 热腾腾的小笼包子,引诱着我的食欲。面对着方桌前吃得忘我的食客,我于是要了一碟。那雪白的、鼓涨着的小包子,在碟子上开出了四朵花。我轻捏起一只放到嘴里,一股甜腻的汤水,使我的嘴巴僵在了半空。对面的老伯善解地笑我,碟子被我推去,老伯说了句:“吃不惯吧,姑娘!”我则尴尬地点头,转身离去。 是谁还在演绎着一份远古的美丽呢?是上了年纪的阿婆们,只见她们坐在茶楼上,一方八仙桌,几样茶点,几杯盖碗清茶,青烟袅袅。红丝线在白发间穿行,一个丝结扣住,一个荷包就在桌上开出了两朵并蒂莲。她们一定是捡拾着年轻时的梦,梦里的落花变成了手里的荷包、香袋,想那得到的人该怎样去珍惜呢!如今变成商品的荷包,游人买了去,还能掂出那份沉淀吗?女心悠悠——女红是她们练了一辈子的功夫,是用一生的爱去描绘的一幅画儿! 在这雨雾迷蒙的古镇,是该有梦的。 推开窗子,就是幽长的小巷,幽长的梦。我是来寻梦的吗?心底的梦在哪里呢?是寻戴望舒的《雨巷》。 望着这似曾相识的小巷,我便在这巷里迷失了。七十年的《雨巷》诗行如旧,小巷如旧,丁香女孩如旧,只是少了油纸伞。油纸伞挂在阿婆盛满杂物的墙上,它已被尘封成一段记忆,轻易没有人去触摸。偶尔,阿婆来到杂物间,会在不经意间瞟见它,眼神便定定的一路飘去。 来到小镇,少不了在巷里行走,雨是招手即来的。不是所有的雨都适合在巷里行走的。大雨太急,两排雨线逼仄着小巷,脚下流水如注,从容也被这雨水赶走了。雨最好不大,像雨又像雾,檐上有滴水,水就那么一下下地砸入脚下的青石板,水珠儿飞溅。石墙上有片片薄绿,那是青苔的作品。这时的小巷幽长而寂寞。 诗人走来了,一袭青布长衫,一双圆口布鞋,鞋有点潮湿,潮湿的还有诗人的眼睛。他一定是被某种东西牵引着,来到这里。诗人眼里的雨巷是美的,但有点惆怅,他要小巷更美,他要给这静止的美,添上一道移动的风景。于是,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走来了,给诗人带来一阵香风,如梦如幻地从诗人身旁飘过,消失在这雨巷的尽头。这稍纵即逝的美,诗人抓住了,留下了一曲经典,还有如花的梦! 诗人是真诚而裸露的。 那晚,听着屋檐滴水,好似时间的钟摆,抚我入梦。我梦见自己在巷中行走,我故意穿了一双高跟鞋,显得更加挺拔,打着一把太阳伞,绿底黄花。高跟鞋敲在古老的石板上,发出嘎嘎的脆响,我希望唤醒那遥远的记忆,和诗人梦幻般的情感。与诗人相遇,是我的渴求,但他始终背对我,如烟的雾在他的头上环绕,看不见他的表情,只有修长的身影,这使我心存怅然,但转念一想就释然了,毕竟相遇了,隔着七十年的路相遇在雨巷。 梦醒后,心还在恍惚与现实中摇荡,一股湿漉漉的柔风送来,南窗未关,手在空中划过,攥在手里的是一撮温凉。 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在巷里行走,特别是飘雨的日子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古镇如画如诗的景致,把人带进文字描述的世界,激发了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之情。 B.文章以古镇早晨为切入点,描写了古镇人们的日常生活,赞美了古镇的淳朴、恬淡却又精致美好的现实生活。 C.实际的古镇街道上没有油纸伞,油纸伞被阿婆挂在了墙上,文章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植入了《雨巷》中的内容。 D.文章结尾通过梦来突出作者对古镇的迷恋之情,在体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中,作者感受着古镇的风雨的潮湿和温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笔触细腻,比喻精彩。用“笋芽”来比喻少女的手,写出了少女的稚嫩;又将女子比作水,凸显江南女子的柔美,她们富有内涵和独特韵味。 B.文章细节描写动人。“弓成九十度的身子”“爬满蚯蚓般的手”,极具画面感地表现了巷口阿婆和清瘦老伯的样貌,也体现出了他们的勤劳。 C.文章语言优美,将古镇的自然风光、世俗风情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凸显了江南独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D.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抒情的文字再现了诗歌《雨巷》中的内容,突出了古镇浓厚的文化色彩。雨巷漫步,使作者和诗人有了相似的经历。 8.“在这雨雾迷蒙的古镇,是该有梦的”一句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9.文章描绘了江南古镇的美好,这和题目“渐行渐远的忧伤”一致吗?请对此加以简析。(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坚持现有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从而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 D.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18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家过年 韩瑜 阿巧被飞驰而过的轿车甩了一身泥点子的时候,正在站台上翘首客车开来的方向。同时被甩到泥点子的还有不少乘客,纷纷怒斥着,都是本地口音,阿巧听着疏远,悄悄退到后边一些。 阿巧有些心疼地看着脚上的鞋子。不过话说回来,归乡路原本就风尘仆仆,谁能保证这双崭新的鞋子就一定能保持一尘不染地到家呢?倒是手中的几个袋子,都肩负着保护年货的使命,脏污不得。阿巧掏出手纸,小心地揩净袋子上的泥点。 汤泉浴池总共五个搓澡工,只有阿巧得到了包吃住的待遇,工友们每每提出抗议的时候,老板娘就说:“你们莫要跟阿巧争,她有两个娃要养,男人残疾,老家又远,你们就算争来可安心?”此话一出,大家的眼光里便多出一份怜悯,也就没人再争了。阿巧努力干活,平时除了服务客人,她还自觉兼职保洁工。老板娘懂阿巧的不易,几天前便提出给她放假。阿巧算是老员工了,深知年三十之前这几天顾客最多,一是怕缺人手,二是加班费很是可观。阿巧决定跟往年一样,年三十上午坐最后一班长途车走。 数九的天,阳光再灿烂也是冷的。客车依然没有影子,不会停发了吧?正在这时,视线里开过来一趟客车,应该就是了!阿巧激动得想哭。客车越来越近,前挡玻璃上朱红大字的终点站也逐渐清晰:江城。居然不是黑牯岭! 阿巧提高了声调问:“我去黑牯岭!还有没有车?”对方干脆地答着:“没有了!没有了!”居然没车了!来不及多想,阿巧提着行李抢上了车。江城和黑牯岭是临县,阿巧认为,只要到了江城,回家就不难了。 冬季的太阳格外吝啬,刚过了晌午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要收敛光芒。江城到了,阿巧提着大包小包下了车,先是问了售票处:有没有去黑牯岭的车?对方答得很干脆:没有!阿巧不死心,在车站附近转了一圈,侥幸地想:万一有跑个体运输的小中巴呢!然而结果令她失望。她望着被大雪覆盖的白茫茫的马路,眼睛一阵发酸。 这时候,一辆三轮车开过来,全封闭式的车厢喷着鲜亮的红漆,这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载客三轮车,与众不同的是,三个轮子上都挂着防滑链:拇指粗的铁链子一丝不苟地缠绕在胶胎轮子上,有点滑稽,却又显得那么庄重。 阿巧心里一阵狂喜,追上去问道:“师傅!七里河去吗?” 开车的老人扭过头来,用一种高亢的嗓音问道:“去哪儿?” “黑牯岭七里河村!” 老人干脆地一摆手:“上车!” 阿巧探头问车主,“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 “七里河呀,给三十吧!”老人爽快地说。 阿巧心下叹道:实在价! 可不等阿巧有所表示,老人又说,“大妹子,反正天还早,咱从火车站过一下,兴许还能拉上……” “还要去火车站?”阿巧顿时着急了,她理解车主希望多拉几个人的想法,可一大家子眼巴眼望地等着自己呢,再晚可不行。她央求着:“师傅,我得赶时间回家,您能不能先送我?我多加钱,四十中不?” 老人摆摆手:“不是钱的事……” “五十! 我给五十!”阿巧急急地表态,并晓之以理,“三十里地,五十块,今儿您就算只拉这一趟都划算!” “大妹子,真不是钱的事——” 老人并没有被她连续加价所动摇,也没有多解释。 阿巧心一横,赌气道:“不坐了,大不了走回去!” 老人试图挽留:“这趟火车马上该到了,也就十几分钟,最多也超不过半个小时,咱们一起走,行不?” “我真的很着急回去,家里还等着我包饺子呢。”阿巧做着最后的争取,“您就送我一趟,大过年的,您也早点回家不好么?” 老人很坚定地摇摇头,下车给她打开了车门:“你要实在不想等我也不勉强,那你就先走吧,这冰雪道小心点靠边走!” 老人这举动让阿巧有点意外,很不符合她以往的经验。“放着钱不赚!这老头太死脑筋了!” 阿巧忿忿地想。不管怎样,话已出口,她只好提着行李下了车。 阿巧站在路边给家里打了电话,丝毫没提及自己的窘境。挂了电话,阿巧把背包紧了紧,拎好袋子,沿着马路牙子,向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阿巧望着脚下匆匆向后退去的冰雪路,咬着牙给自己打气:“一米、两米……十里地算什么?三十里又算什么?我一步一步,多远也能把你量完!” 突然,一阵农用车的声音从身后由远及近,临近阿巧身边时速度减慢了,随风传来依旧是那苍老高亢的声音:“大妹子,上来吧!我捎你到七里河!” 阿巧本打算不予搭理,可距离家还有很远的路,不理会似乎就显得故意较劲了,她阿巧才没那么小气,一不做二不休,拎着行李上了车。车里果然坐了一位年轻人。“看来跑了趟火车站,果然不虚此行!”阿巧默默想着。 阿巧坐稳了才惊讶地发现在车棚的角落竟然亮着一台“小太阳”!正冲着乘客座位的方向散发着橘红的光,尽管在这冰天雪地里,这点热量微乎其微,却足以令阿巧从心里到身外涌起一阵暖意。 “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呢?” “咳,看着给吧!”老人依旧爽快。 “看着给?”阿巧心算了下路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个价:“二十五!” 车主没吭声,阿巧当他同意了,她摸了摸棉袄内层,一叠厚厚纸币硬硬的还在,她心里踏实了,可当着一老一少两个男人的面,翻出衣服内层的钱,还是很难为情。 阿巧纠结了好一阵,问:“师傅,车费我用微信转给你吧?” 老人一笑:“我这么大岁数了,哪会用啥微信啊!有零钱你就给几块,没有就算了吧!” “可不行!您靠这个营生呢!” “营生也不差你这俩钱儿!反正我顺路, 拉你一趟,也不费事!” “顺路?” 阿巧忍不住问道,“师傅您是哪里人?” “我啊,我棘水庄的!” 阿巧忍不住道:“师傅,咱们是老乡呢!” “那可不!正经老乡呢!”老人似乎很认可这个关系。 虽说是老乡,可大过年的跑这么远的路不要钱,阿巧心里一百个不落忍,她终于抽出了一张百元钞,递过去:“我实在没零钱,您帮忙找开吧!” 老人瞅了一眼红票子,说:“大妹子,你快收起来吧,真不要钱了!” “师傅,今儿这大雪天能搭上您这车我就是幸运,您可别说不要钱的话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快拿着!” 老人坚持着:“真不用,没有你我也得走这些路!”阿巧只好讪讪地缩回了捏着钱的手,瞅了瞅对面的年轻人,把钱向他一递:“小兄弟,你能帮我找开不?” 对面这位始终沉默的年轻人终于开口了:“大姐,祥叔说不要了您就拿着吧,他干这行,也不是为了挣钱!” 年轻人幽幽地说:“大姐,你可能也听说过四年前南寨桥的车祸吧?祥叔的大儿子小争……”他的声音低下去,顿了顿,继续说,“小争和我是多年的好兄弟,我家比较偏远,也不通公交车,从那以后,每到过年我回来,祥叔总会把我从火车站平安接到家,你觉得,他是为了钱吗?” 阿巧的心微微震荡着,身体里那股暖意在全身徐徐扩散蔓延,一点一点,直通神经末梢,连眼底都热乎起来了。她从棉衣里又悄悄抻出一张百元纸币,连同手里的那张,准备下车时塞给这位年轻人,托他转交给“祥叔”,不是车费,而是聊表心意,如果他不要,她就告诉他:她的家人当年也在南寨桥翻倒的那辆面包车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于甩了他们一身泥点的轿车,阿巧没有和其他乘客一起斥责,而是退到后边,表明她与当地人存在一定的隔阂。 B. 老板娘和其他工人一直体谅阿巧生活的不容易,对阿巧都很照顾,阿巧也感恩图报,努力工作。 C. 阿巧的新鞋和装年货的袋子被弄脏了,她自我安慰新鞋总会脏的,却拿纸擦干净了袋子,表明她很在乎家人。 D. 老人之所以要去火车站,是因为他怕他大儿子的好朋友回家路上出事,所以坚持每年接他回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述了阿巧工作的情况,让读者了解阿巧坐最后一班车的原因,也表现了阿巧知恩图报的性格。 B.小说环境描写的内容不多,但是两次写到了冬天的太阳。这两次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阿巧回家的不易。 C.作者用“滑稽”和“庄重”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形容缠绕着防滑链的车胎,表现了作者对老人重视行车安全的赞美。 D.阿巧第二次坐车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坐车钱,后来又悄悄地多给了老人钱,说明她虽然有点贪财,但内心还是善良的。 8.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性格。(4分) 9. 这篇小说的叙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7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①姥姥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②姥姥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③姥姥是令人尊敬的,这个称呼蕴含着温暖、慈爱之意。 2. ①可以读出冰心先生对作者的情感:亲近、赞许、惦念、期待、祝福。 ②可以读出冰心的形象:谦逊、为人热诚坦率、态度鲜明、文雅、礼数周到。 3. 外在:①外表给人精神矍铄、安然纯净之感。②言行给人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之感。 内在:①对待生活充满热爱,有生命激情。②为人谦逊坦率。 示例一:精神矍铄。见面时冰心先生的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 示例二:亲切热情、和蔼可亲。见面时冰心先生请我吃东西,还让我搬椅子离她近点。 4.①. 肯定句:令我(能)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 ②. 不同:肯定句语气平淡,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原句更能表达我想称冰心为姥姥的愿望,更能表达我对冰心先生的崇敬、亲近、信赖、依靠之情。 5. ①敬佩与赞美 ②喜欢、亲近与信赖 ③思念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错在“为了美化古镇的风景”) 7.(3分)D(错在“相似的经历”) 8.(4分)①从结构看,有衔接(或:过渡/承启)作用。前文重点描述古镇早晨独有的风物,后文重点抒写我因小巷勾起的遐思;(1分)②从内容看,对前文作了高度概括,对后文进行了引领。“是该有梦的”,首先是对江南古镇美好的肯定和赞美,其次是使文章内容由写实转入写意,文章主题由外物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2分)③“是该有梦的”,表现了作者对小镇的热爱和期许。(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一致:①正是江南古镇的美好,将一份远古的美丽演绎得如诗如画,激发了作者寻梦的内在需求。②在小镇的雨巷里,作者体悟到诗歌中描述的经典之美,抚慰了作者心中寻梦不得的忧伤。③梦中与诗人相遇,江南柔风的温凉,消解了那份梦醒之后的失落。作者爱上了江南,爱上了雨巷。由此,忧伤渐行渐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2.A(A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C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项应该是利用文明型国家的优势,建设强大中国,而不是“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D(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4.【参考答案】①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②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③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分,其中第①点2分,②③点各1分。) 5.【参考答案】 ①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②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③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一点2分,三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6.B(其他工人是在老板娘的劝说后才体谅阿巧的。) 7.D(通观全文,阿巧努力赚钱是为了家庭,不能得出她贪财的结论) 8.善良热情。不图钱财。细心周到。(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巧用插叙,在情节中插入对阿巧工作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提供了故事背景。多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