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74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10175411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133.9KB
日期:2021-09-11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645900106299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4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嫦娥”一词,凝聚了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之情。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玉兔号月球车着陆一个多月后,因为和月球表面的石块发生磕绊,失去了行走能力。为此,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让它实现玉兔号没来得及完成的梦想。 月球距离地球最远达40多万公里。在地球上隔空操作距离这么遥远的月球车,可不像在地面上开车那么容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要让这只“兔子”动起来或停下来,需要有效利用月背遥操作技术,该技术包括感知、规划、执行、休眠、唤醒五个部分。 感知,就是使用玉兔二号的导航相机,对月球进行拍照成像。根据导航相机拍到的照片,地面的“驾驶员”还原出月球表面的数字影像图,从而判断月面地形的具体情况,包括撞击坑的宽窄、深浅,石块的大小、距离等信息。规划,是指在了解玉兔二号所处的周围环境之后,地面的控制人员依据月球背面数字影像图和科学家团队确定的探测目标点,按照月球车的越障和爬坡能力,规划出一条玉兔二号能够安全行驶的路径,并设定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导航点。执行,指的是遥操作团队将规划结果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地面测控站发送到“鹊桥”中继星,中继星再将指令转发给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后者接到指令后,就会按指令完成移动工作。 休眠和唤醒与月球的环境有关。月球的一天为27个地球日左右,其中一半为白天,即月昼;另一半为黑天,即月夜。在月夜期间,月面温度将降至-190℃左右。在过低温度下工作,月球车及其搭载的科学设备会受到损害。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让月球车车体收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取材于邱晨辉、宋星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 B.人类首颗不在地球轨道上的专用中继卫星。 C.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 D.经过调控和测试后具备了数据中继的能力。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月背遥操作技术五个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知:玉兔二号利用导航相机拍摄成像后,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判断其周围地形。 B.规划:地面控制人员根据月背地形等制定玉兔二号到达探测目标点的安全路线。 C.执行:玉兔二号通过中继星接收到地面的导航指令后,完全依照指令进行移动。 D.休眠、唤醒:受月球环境影响,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玉兔号的远程遥操作没有借助“鹊桥”中继星。 B.太阳升起时休眠的玉兔二号立即开始探测工作。 C.为保护科学设备,玉兔号和玉兔二号都需要在月夜休眠。 D.与玉兔号不同,玉兔二号不会受到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 5.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6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 马尔克斯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町住神父。神父的脸刷的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奧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大大没有开灯,就朝大斤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清晟,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线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洛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 “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趿拉着鞋走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呼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ロ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カ,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那个女人注意地谛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大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节选部分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母亲“挺直的腰身”“固执的神情”或与之相似意义的词重复出现,在文本中形成一种隐喻意义和基本的情绪倾向:生硬,倔强,不屈服和某种内在的坚定信念。 C.小说的题目本身已经规定了小说发生的情景,时间和事件被整个凸现出来,被打了强烈的聚光灯,构成了一种舞台效果,读者成为观众,在昏暗的台下静静地观看,具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和寓意化作用 D.作品通篇采用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的角度,几乎是一种纯客观的摄像式的描写,语言非常节制,冷漠,淡然,和作品内在的激情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和透视作用。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女孩”只有十二岁,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小女孩”对于自己死去的哥哥,有一份源自内心深处的亲情以及对哥哥蒙冤受屈的强烈不满。 B.神父本来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属的,但面对眼前的母女俩,“神父”还是逐渐改变了看法。 C.卡洛斯·森特诺没有讲过一句话,却分明听到他在社会不公、家庭贫困的境遇下极力挣扎着让自己和亲人活下去的声音,虽然贫困到生活无以为继,但卡洛斯·森特诺却把最温暖、最深沉的爱传递了出来。 D.雷薇卡太太对卡洛斯·森特诺的抵抗完全出自本能:“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礼拜二午睡时刻》通过“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生存状态。 B.“母亲”坚韧的形象深刻地隐喻着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 C.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马尔克斯以高超的艺术审美力量,试图通过一位母亲的朴素的审判,让处于混沌状态的人民惊醒。 D.小镇只是散布在原野上无数普通小镇中的一个带着永恒的贫穷、愚昧、麻木的阴影,几近瘫痪状态,充满灰色,了无生机。 9.请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4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見不鲜。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辨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任度方面的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本身就已经消失。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大的预测,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提升。世界报业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谈到报业的命运时指出,网站和邮件定制都可以成为报业发展的新领域,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高峰。 国内学者对“报纸消亡论”也表达了反对观点。杨保军从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的过程。有了新媒介之后,先前的媒介不一定就会消失。陈力丹也认为,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会因新兴煤体的出现而灭亡。他在谈及新媒介环境时指出,纸质媒介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是不会消亡。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学者们的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但对纸媒的忧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报纸消亡论”是一个历时性的命题,难以一概而论,尤其是在5G时代到来之后,万物互联,报纸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然网络带来的挑战不可避免,学界和业界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报纸是印刷术的产物,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互联网作为科技的新发展,以其巨大的发展态势影响着各个领域。报业人士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定义不同媒介形式的报纸,关乎着报纸的命运。因此报纸的未来走向,尚需拭目以待。 (摘编自赵羽迎《融媒体时代“报纸消亡论”》) 材料二: 未来的市场将是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偏好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导向,因此,出版产业要从满足需求发展到挖掘需求、创造需求,从而做强做大。 A出版社是第一批数字转型出版单位里唯一的一家地方科技社,该社手工艺图书在开卷监控的全国旅游图书市场中,10年都稳居第一。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该社在2012年建了手工艺门户网站,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备案注册中国手工艺网络大学。这个网络大学,是依托出版社现有千万手工图书读者、中国手工艺教室联盟、线上会员积累、线下加盟连锁渠道,致力用互联网的方式打破中国手工培训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高效、便捷地向大众提供专业、特色、优质的手工艺在线精品课程。 在这里,流行技法、新奇技巧及时上线,大咖名师提供在线答疑、实时互动,专业课程系统而丰富,多终端、低成本的线上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开启手工学习模式。 他们的价值就是探索出一个全产业链、一个生态模式、集成商模式,同时在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中,也探索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出版创造的一个价值。“我们利用这个价值,把价值立体化地去利用,价值又引领出一个新的产业,把产业整个链条有效地拉长。”该社社长说,现在A出版社的手工艺图书从不用约稿,全国所有的版权商都主动找他们,国内的一些名师,包括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也都找他们,一定程度上,A出版社成了手工的代名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做产业的价值,最终还是反哺出版。这也是我们做产业最终的目的。” 未来的出版产业,必须立足于未来,才能做好现在,只有主动求变,才能赢得未来。今天,一家出版企业如果想在整个产业的变革中具有成长性,并不是看你能与谁竞争,而是看你能与谁共生。正如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所讲:“中国出版行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保持信心、增加活力;运用信息技术,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出版态势和发展方向。通过信息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把出版工作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自觉地和科技、教育、经济、文化乃至老百姓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把出版工作做好。” (摘编自王坤宁《智媒时代来了,传统出版人该怎么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开始被新兴的媒体超越,失去了主流地位。 B.菲利普·迈耶根据调查得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做出报纸会消亡的预测。 C.材料二中A出版社从满足读者需求出发,挖掘需求,创造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在产业变革中得到成长。 D.材料一从理论上对“报纸消亡论”进行了分析,材料二则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反对观点的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基本围绕着“纸质印刷版报纸是否会消亡”和“报纸内容转向互联网之后,还能否称为报纸”展开。 B.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这是我国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C.网络尤其5G时代的到来给报纸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报纸行业的创新融合带来了发展的巨大契机,人们应该积极应对。 D.要想把未来的出版产业做好,做好现在,立足未来,主动求变,积极与信息技术融合共生,应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基本共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报纸消亡论”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挪威人对报纸的生命周期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指出现在的报纸正处于成熟期的后期和衰落期的早期。 B.美国人认为报纸印刷成本、销售成本相对互联网新闻过于高昂,在互联网环境中必将走向衰亡。 C.人类24小时接入互联网后,纸张会失去信息载体的意义,报纸也将会失去信息终端的作用。 D.若对报纸的发展过度乐观,轻视新兴媒体的冲击,也会使报纸陷入自我狂欢,反而可能加快生存危机的到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依据材料内容,对下面案例的意义进行简要点评。(6分) 案例:某报纸将采访力量全部迁入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原先的新闻专业采编部门,全部改为政情、财经、天下、区情等8个频道,原部门主任改为频道总监。只保留要闻、新闻和专刊编辑部,负责报纸编辑。体制整体转换后,记者稿量增加,新闻时效更快,报道内容更全。报纸因稿量增多,可以优中选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时间打败的故乡 王 波 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 ⑵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 ⑶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 ⑷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桔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 ⑸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 ⑹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 ⑺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 ⑻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 ⑼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时间一一打败。 ⑽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 ⑾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 ⑿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 ⒀“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 ⒁时间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 ⒂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败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 ⒃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 (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 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 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 7.第⒂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作简答。 8.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⑼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7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2.C 3.D 4.B 5. ①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为玉兔二号实现月背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②2018年5月21日,“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为玉兔二号实现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使地面控制人员顺利操控玉兔二号月球车成为可能。 现代文阅读II 6.A(叙述方式应为插叙。) 7.A(“对哥哥蒙兔受屈的强烈不满”的分析于文无据。) 8.(不期而至的贫困而孱弱的母女,无边的孤独、荒凉和沉寂中有精神支撑的生命亮色。) 9.这样写是为了凸显作品的主题一人类伟大的情感母爱。(2分)小说以母女直接走向墓地为结尾更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从容坦然,表现出其强忍着丧子的巨大悲痛,以超常的勇气直面人生,直面生存现实。(2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A.“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错误,材料一原文只是说“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B.“根据调查得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错误,应是“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做出预测;D.“材料二则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反对观点的例证”错误,材料二是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实例,不是反对“报纸消亡论”的实例。(3分) 2.B 【解析】材料一第3段,“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这是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3分) 3.D 【解析】A项和B、C两项分别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论证“报纸消亡论”,D项则是从反面强调报纸应该与新兴媒体融合。(3分) 4.①首先提出话题——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辩说一直持续至今;②然后分别介绍了“报纸消亡论”及其反对观点;③最后提出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分) 5.①这是融媒体时代寻求纸媒与新媒介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的有益尝试。②这是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偏好为产业发展提供导向的结果。③这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为老百姓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分) 现代文阅读II 6.B项,“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有误,本文不是小说,没有情节。 7.反衬(“对比突出”)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 8.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第⑼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