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73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10175410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137.6KB
日期:2021-09-11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2306300107950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3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十”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 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 C. 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和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 D. 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C. 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D. 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B. 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C. 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 D. 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替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水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白,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注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真,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子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空间印象入手,先谈范家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再通过写奇峰涧水,表现出范家门的山水特色。 B.文章既写到范家门的山石、树木荆条等物产,也写到了石桌石凳、石腊石臼等别具一格的陈设。 C.文章重点写了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他招呼游客,讲二郎担山传说,真实表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D.文章巧妙地揭示了范家门走上一条通往幸福路的原因:一是有好的领头人,二是这里的人们齐心协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写神府洞天,既表现了范家门的神奇之处,同时也为下文写范家门人发掘这一宝贝作了铺垫。 B.文章通过描写胆大的人在玻璃桥上“吓得趴在上面爬行的容态,以小见大展现了范家门山峰的险峻。 C.文章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范家门的可喜变化,人们变乱采滥伐为保山护水,利用本地生态优势发展旅游。 D.文章最后一段写航拍影像中范家门的独特最象,不仅回扣了文章的题目,而且预示了范家门的美好未来。 8.文中写景的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简要赏析画线的句子。(4分) (1)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 (2)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9.作者说“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觉。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就另外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意境和境界有别,不能混为一谈。意境是心中的内在,属意识形态,而境界乃是人生在世的实在状态,不属于意识形态。这区分很重要,避免把意识和存在、虚在和实在相混淆。艺术意境是在人生境界的基础上实现的精神上的提升,由心内之意和心内之境相融合而成。作家艺术家对自己的人生状态有所体验和感悟,经由意象经营,创构出了胸中意境,然后又经意匠经营,用笔墨把这胸中意境体现出来。艺术意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超越,反过来,又对生活产生影响,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中国古典哲学所探索的重心,而艺术意境的探索,却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应有课题。那么,艺术的意境究竟有什么特征? 首先,意境的特征表现在: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里说的意境,其实就是情意和境界的融洽结合。情意和境界的结合方式不同,就生成了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情境着重的是抒情,偏重于“娱乐愁怨”的感情,而意境着重的是言志,偏重于表达“意向”或“志向”。而物境着重的是状物。山水诗就是把情意和山水之境结合,创构出山水境象。这三境,后人都概括简化为意境,这广义的“意”,涵盖了知、情、意,这是广义的意境。而物境、情境、意境(狭义)乃是广义意境的进一步细分。这里所说的物境,在唐代还只是专指创构的山水意境,但后来进而拓展为事境、人境,山水之外,草木虫鱼等物、鸟兽林花等物象,均入意境。 情境交融、意与境浑,这是艺术意境最明显的特征,我们较易感受得到,容易理解。但对艺术意境的理解不能满足于此,仍需作进一步理解,那就是:艺术意境还具有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特征。 所谓虚实相生,就是实象(有形之象)和虚象(无形之象)相互生发而创构出来的艺术意境,从而拓展了审美的空间,这就是古人所云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所以要创构虚实相生的境象,并非要去追寻那虚象,而是为了追求更深远的意义,即所谓“象外之旨”“象外之韵”“象外之意”。从“观物取象”,经“立象尽意”,再到“境生象外”,艺术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营造意境。我们平常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事理即象外之意,只有通过虚实相生的意境才能呈现。 中国人的最高追求,乃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人类之所以要创造文学艺术,就是要创构一个意境,进入这天地境界。中国的艺术意境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以天、地、人三才说作为哲学基础,自呈民族特色。正是这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一直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思理,就是要创构艺术意境,以达到主客合一、虚实相生和天地同源的天地境界。 (节选自胡经之《意象经营意境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产生诗的境界,条件之一为“见”必须是具有凝神注视这个特色的“直觉”。 B.“见者”对所见对象的“见”应该是主动地,而不能完全是被动的接收。 C.当我们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地观照物象时,就会达到物我由两忘而同一的境界。 D.宇宙万物变动生展,景象各不相同,同样每个人的情趣也不会绝对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诗的境界的突现起于灵感,所以作诗、读诗时深入分析就没有很大必要了。 B.诗人常常因鱼跃鸢飞、胡笳暮角而或喜或悲,这其实就是即景生情的表现。 C.因为诗人与常人对于同一个世界的感受不同,所以常人无法了解诗歌的境界。 D.广义的意境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三者侧重点不同,同时也有高下之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作为论据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关于“意境”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 B.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知。——王国维 C.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D.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诗的境界,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6分)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天旱晨,伊里亚·伊里奇·奥勃洛摩夫躺在寓所的床上,他的寓所是在一座人口多得像整整一座县城一样的大房子里。 躺卧这一件事,对于伊里亚·伊里奇来说,既不像对于害病或者渴睡的人那样,是一种必要;也不像对于疲乏的人那样,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不像对于懒汉那样,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常态。待在家里的时候——他差不多老待在家里——他总是躺着,而且经常躺在我们此刻看到他的这间屋子里,这间屋子,他既当作卧室,又当作书斋和客厅。此外他还有三间屋子,可是,除了早晨佣人打扫书斋的时候——也并不是天天打扫——他轻易不向那里看一眼。 伊里亚·伊里奇今天一反常例,醒得很早,八点钟光景就醒了。他在担心一件事情。脸色一会儿现出恐怖,一会儿又是忧愁和懊恼,他分明受着内心斗争的折磨,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事情是这样,奧勃洛摩夫在前一天收到了他的村长由乡下寄来的一封令人不愉快的信。谁都知道,村长会报告些什么不愉快的消息:收成不好、欠款、收入减少,等等。虽然村长去年和前年也来过同样的信,但是最近的这一封对他产生的影响,还是像出人意外的坏消息那样强烈。 这可不是开玩笑!得赶快采取什么措施才好。应该说一句公道话,伊里亚·伊里奇对自己的事务的确也很操心。几年以前,他收到了村长第一封令人不愉快的信,便开始在心里拟订整顿领地的种种改革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准备采取各种新的、经济的、送交法办的和其他的措施。可是计划还远远不曾想安,村长却每年写不愉快的信来催促他付诸实行,这就破坏了他的平静。奥勃洛摩夫也明白,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才能完成那项计划。 他刚睡醒就打算起床,洗脸,喝了早茶,好好地想一想,把全部事情考虑一番,记下来,随后一并处理。 他足足躺了有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常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 他就这么办了。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可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 钟敲着九点半。伊里亚·伊里奇猛吃一惊。 “我究竟是怎么了?”他烦恼地大声说,“真不害臊,是办事情的时候了!假使再把自己放任下去,那我就……” “查哈尔!”他大声叫。 从那间与伊里亚·伊里奇的书斋只隔一条狭窄的过道的屋子里,先传来像一条锁住的狗的咆哮声,紧接着是双脚跳下地来的响声。这是查哈尔在跳下炉炕,他通常是坐在上面打瞌睡来打发日子的。 专心一意在沉思的伊里亚·伊里奇,半天没有注意到查哈尔。查哈尔不声不响地一直站在他的面前。他终于咳嗽了一声。 “什么事?”伊里亚·伊里奇问。 “不是您叫我来的吗?” “我叫你的?为了什么事情叫你的?——我记不起来了!”他一边回答,一边伸着懒腰,“先回去吧,让我想想看。” 查哈尔走了出去,奥勃洛摩夫又陷入沉思中。之后,钟敲了一下。 “什么?”伊里亚·伊里奇差不多吃惊地说,“快十一点了,我还没有起床洗脸!查哈尔,查哈尔!” “唉,我的老天爷!哼!”从前室里传过来这样的话,随后又是那个双脚跳下地的熟悉的声音。 “给我预备洗脸水了吗?”奥勃洛摩夫问。 “早预备好了,”查哈尔回答,“干吗您不起床呢? “干吗不告诉我预备好了呢?要不,我早起来了。去吧,我马上就来。我得办事情,我要写信。 查哈尔走出去了,可是一会儿又带着本涂满字迹的、油腻的簿子和一些纸条进来了。 “您要写信,请您顺便把这些账对一对,必须把钱付给人家了。” 查哈尔走了出去,奧勃洛摩夫开始思索起来。 可是他拿不定主意应该思索什么:村长的信呢,还是查对账目?他对一大堆日常操心的事情感到慌张不安,尽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时发出一些断断续续的感叹:“唉,老天爷!生活不让人安静,总是折磨人!” 他始终没有想出原因来,他的舌头和嘴唇没有把话说清楚,忽然不动了,但是嘴巴依旧半张着。听到的不是说话声,而是又一声叹息,随后传来了一个安眠的人的平匀的鼾声。 伊里亚·伊里奇清楚地梦见自己家里的生活。 他在家里刚一睡醒,侍仆查哈尔早已站在他的床边。 查哈尔给他穿袜子,穿鞋子,已经十四岁的他还只知道在那里躺着,一会儿把这条腿伸给他,一会儿把那条腿伸給他,稍微觉得不称心,他就一脚踢到查哈尔的鼻子上。 假使查哈尔不服气,打算去禀告,那他就得再挨老人们几拳。 随后查哈尔给他梳头,穿外衣,小心地使他的手臂伸进衣袖里去,免得过分惊动他,还提醒他起床之后应当办的这件那件事情——洗脸,等等。 伊里亚·伊里奇想要任何东西,只消眨一眨眼睛,三四个佣人就赶去实现他的愿望:他掉下了一件东西,想要一件需用的东西而得不到,或者要去拿什么,为了什么事情要跑一趟……他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有时候倒很想亲自去做这些事情,但是这时候父亲和母亲以及三位叔伯母就用五种声调喊道:“做什么?到哪里去?嗨,瓦斯卡!万尼卡!查哈尔!你们在看什么,蠢材?我要给你们颜色看了……” 因此伊里亚·伊里奇从没有亲自干过任何事情,后来,他觉得这样倒舒服得多,于是也学会了叫喊: “嗨,瓦斯卡!万尼卡!给我拿这个来,那个交给你!我不要那个,要这个!跑去给我拿来!” 一过下午四点钟,查哈尔就小心地、不声不响地走进书斋去。 “伊里亚·伊里奇!喂,伊里亚·伊里奇!”他站在奥勃洛摩夫的枕头边轻轻地说。 还在打鼾。 “咦,还睡着呢!”查哈尔说,“像个石匠似的!伊里亚·伊里奇!” 查哈尔轻轻地碰了碰奥勃洛摩夫的袖子。 “起来吧,四点半了。” 伊里亚·伊里奇仅仅轻轻哼了几声,可没有醒。 (节选自俄国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奥勃洛摩夫怠惰成性,没法集中思想考虑任何实际问题,终日躺在床上,用了一天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 B.查哈尔是勤劳能干的农奴,他唯主人奥勃洛摩夫之命是从,在各方面把主人照顾得无微不至,与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在主人公的梦里,小时候的奥勃洛摩夫也曾经喜欢亲自动手干活,但在农奴三番五次的阻止下逐渐习惯懒惰。 D.文中的“拖鞋”是重要意象,微妙地展现了奥勃洛摩夫对起床既想又不想的复杂心理,象征了主人公的懒惰、拖延。 7.下列与文本、鲁迅《阿Q正传》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奥勃洛摩夫出身于沙皇俄国农奴主,阿Q出身于封建中国破产农民,两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各自的出身息息相关。 B.奥勃洛摩夫卧床沉睡,甘心无为,阿Q面对挫折以精神胜利法求得心理平衡,两人都具有惰性麻木等性格特点。 C.奥勃洛摩夫和阿Q都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各自国家的国民劣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D.本文和《阿Q正传》都出现了“做梦”这一情节,两篇文章都试图用这样的情节使读者明白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8.文章叙述奥勃洛摩夫上午起床的打算时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9.奥勃洛摩夫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7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解析】A项,张冠李戴,“双向的影响”并非海德格尔的观点,而是材料一作者的观点;B项,“新技术变革教育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说法绝对,原文中说的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D项,“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说法错误,教师并非没有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只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故选C。 2. C【解析】C项,“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说法变未然为已然,原文中说的是“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3. C【解析】C项,“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内容虽然也是关乎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但与材料二的观点“‘互联网+’对教育影响深远”并无关联,无法作为其论据。 4. ①整体呈现总分总结构,分论点并列论证;第一段和第六段总述“互联网+”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变革,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从知识获取、师生关系、教育组织、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并列进行论述。②论证方式上,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二段分析“互联网+”对学生知识获取方面的影响,第四段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均为道理论证;第三段举某校“班班通、人人通”的事例论述师生关系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改变时都是和过去的教育模式进行对比,这属于对比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可以从文本的整体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两方面分析作答。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材料二,可发现:整体上看,材料二共六段,第一段提出观点,指明“互联网+”对教育有深远影响;中间四段分别从知识获取、师生关系、教育组织、教育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段是总结段。这是最典型的总分总、分论点并列式论述思路。从论证方法上看,论述“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改变,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而在论述改变的同时,一定先提及过去的教育形式,这是典型的对比论证。第三段举某校“班班通、大大通”的事例,这是举例论证。具体作答时,结合材料二具体内容,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5. ①多汲取名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是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不可生搬硬套;②教师要改变心态,配合这套教学系统调整教学思路,变课堂主导者为课堂引导者;③教师在学生在线学习时要注意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线下做好人文教育、情感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要求给该中学的这套教学系统提建议,其实就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互联网+”的教育形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概括,建议学校善于利用其优点,避免其缺陷,或者针对不足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结合材料二,可建议该校教师要改变心态,转变自身定位,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结合材料三,可指出该校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具体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来谈,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 C (文章写这位老人的目的是表现范家门的人们生活幸福、健康长寿。“重点写”不妥,“讲二郎担山传说”属张冠李戴。) 7.B (“以小见大”理解有误,并且原文“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表现的是走“300米长玻璃桥"的惊险,不是山峰的险峻。) 8.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油菜黄花开得繁盛,杏花、桃花、槐花次第开放的场景(2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老屋饱经风霜而又内涵丰富,而斜燕与老屋浑然一体的景象(2分)。 9.①“打造了现代”是指范家门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进而走上一条通往幸福的路(2分)。②“保留了传统"是指范家门保留了具有文物与文化价值的老屋和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2分)。③这两方面相结合,使范家门既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有古色古香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分)。(每答对一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原文说的是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C项说法绝对化) 2.B(A项对应的原文是“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所以选项中说“作诗、读诗时深入分析就没有很大必要了”是不正确的。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诗人和常人对于同一个世界的感受不同,与常人不能理解诗歌境界没有因果关系。D项,“同时也有高下之分”无中生有) 3.A(A项最能说明材料二中“意境的特征表现在:情景交融,意与境浑”这一观点,其他三项与材料二的内容无关。) 4.材料一侧重于谈诗的境界产生的前提,即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的“见”的作用。材料二侧重于从意境和境界的区别出发,谈意境的两大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意境和境界有别,不能混为一谈”。(1分)全文为递进式结构,由意境与境界的区别谈到意境的特征,最后谈到中国的艺术意境论的来源。其中在论述意境的两大特征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3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2分) 现代文阅读II 6.D A.“用了一天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错误,应是“用了几年的工夫都没有想好如何给村长回信”;B.“勤劳能干”错误,从“也并不是天天打扫”“他通常是坐在上面打瞌睡来打发日子的”等语句可以看出;C.“在农奴三番五次的阻止下”错误,应是在父母、三位叔伯母的阻止下。(3分) 7.D 本文中的“做梦”这一情节试图让读者明白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阿Q正传》中的“做梦”情节是阿Q想革命而未觉悟的反映。(3分) 8.(1)顺叙。(1分)(2)好处:①按时间顺序写了奥勃洛摩夫一上午的生活;②充分体现了奥勃洛摩夫的拖延性格,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批判;③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分) 9.①夸张式的漫画勾勒;②对比;③延宕效果(反复的手法);④冷静客观的描写。(结合选文略)(每点2分,要点1分,结合选文分析1分。任答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