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古代日本 课件(26张PPT)

资料详情
需要30个学币
ID:8-10159855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5.8MB
日期:2021-09-08
作者:13985953508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知识目标 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 本课知识结构 一、6世纪前的日本(P52) 二、大化改新(P53) 三、幕府统治(P53-54)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 出现小国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乐浪海(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出现小国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1. 出现小国 2. 统一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万世一系 政治结构 大王 贵族 部民、奴隶 经济结构 部 田部 海部 织锦部 锻冶部 中国、朝 鲜移民 海洋捕捞 农业 “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478年) 相关史事: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本书纪》 3. 大和的统治 部民制实际上是征服过程中行程的一种体制。征服者将归顺的部落中生产技术较高的部落移民安排在京畿地区专为朝廷生产。按照职能分为不同的“部”。 这些部民没有人身自由,不能随便迁移,大王和集团首领则可以自由转让部民。部民所有产品一律上缴,然后从主人那里领取一部分产品,仅够日常生活消费,根本没有剩余。后来部民制也推广到大王支配的所有领域。 奴隶制 材料1: 6世纪末,氏族贵族“各置己民,恣情驱使”,不堪忍受的部民大都逃亡或聚集山林。《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四年记载:“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部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部民的反抗斗争,打击了氏姓贵族,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材料2: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材料3: 正当社会危机严重时期,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去隋朝学习。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年),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他们在中国二三十年,经历了隋唐两代,学习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统治经验,归国积极传授,在部分贵族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材料4: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乙巳之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二、大化改新 ① 日本政局动荡,危机重重; ② 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文化; ③ 645年,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 1. 背景: 二、大化改新 ①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 内容 二官八省制 ② 经济上:“班田收授法”。 A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B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C 统一赋税。 二、大化改新 3. 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①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②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应当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大帝可能算个例外,但是后者的时代要晚的多,做起来要容易多了,规模也小得多。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的法令: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开垦、购买、兼并土地 形成封建庄园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 形成背景 庄园兴起, 享有特权 中央集权被削弱,班田制渐渐瓦解 2.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 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集中在一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旗下,组成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源赖朝 (1147——1199)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首领: 征夷大将军 地位: 凌驾于天皇之上 影响: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1185年-1867年,共682年 特点: ① 幕府与天皇并存 ; ② 幕府掌握实权,天皇大权旁落。 2. 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 皇权旁落 3. 幕府统治时代 实质:血缘+主从制 4. 武士道精神 内容: 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影响: 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一、6世纪前的日本 二、大化改新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 1. 出现小国 2.统一:5世纪 大和政权 3. 统治:政治结构:大王、贵族;部民、奴隶 经济结构:部(田部、海部、锦织部、锻冶部) 1. 背景:日本政局动荡,爆发宫廷政变;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646年开始,仿照唐朝典章制度) 2. 内容:① 政治上;② 经济上:ABC 3. 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 背景:土地私有、兼并盛行,大庄园“不输不入”; 中央地方矛盾,社会局势动荡 2. 武士集团及武士道精神: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3. 幕府统治 4. 武士道精神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201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关系急剧恶化 2017年,日本派团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谈谈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变化? 和平友好、相互学习、合作共赢…… 古代历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拜认了第二位老师)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应遵守和坚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共识。如果说两国关系现在出现了“小阳春”,要防止“倒春寒”,要让中日关系向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我们对日方有期待。 ──2018年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精 武 士 道 神 武士道 精 武 士 道 神 影 响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形成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土壤。 奴隶社会 部民制度 封建社会 天皇制中央集权 幕府制中央集权 【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 646年 政府无田可班,班田制瓦解,庄园经济形成 一 二 三 班田制下农民个人兵役繁重,于是被迫将土地寄在大地主名下,土地兼并盛行。 政府为增加收入,鼓励垦荒,土地私有化开始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由于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庄园主开始蓄养 一 这些打手不再种地,专职练武成为了职业军人,后来就慢慢地就形成了日本武士。 二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经过庄园主之间的斗争联合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武士集团形成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成为了实际的统治中心。 二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武士和武士集团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 和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内容、作用 时间、原因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的幕府统治 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