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1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技术 (word版含解析)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10-10138115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2.1MB
日期:2021-09-04
作者:sdljyz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专题1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技术 【2021年高考真题精选】 (2021年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2.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3.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答案及解析】 1.B 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当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远小于12个小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ACD错误。故选B。 2.C 读图观察“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与电力净需求量曲线对比可看出,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余时段没有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D 根据公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要降低夜间电力净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发电量;而光伏发电在白天进行,夜间要使用必须提高电能的储存量,就要提高电能储存技术,B错误,D正确;火力发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与此无关,AC错误。故选D。 (2021年浙江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类型小流域内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5.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答案及解析】 4.C 上游以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为主,主要是丘陵山区,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B错误;读图分析,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滨海城镇多沙地,商业并不发达,D错误;故选C。 5.D 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洪水威胁并不严重,A错误;中游地区多为河运集散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B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水体污染有所缓解,C错误;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滨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D正确;故选D。 (2021年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答案及解析】 6.A 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D 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正确;SD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D。 (2021年浙江卷)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8—9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0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8.甲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9.四大地区中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答案及解析】 8.D 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919年间人口数减少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选D。 9.B 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2021年山东卷)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10—11题。 10.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A.降低开凿难度 B.减弱风沙侵蚀 C.减轻风化破坏 D.方便生活取水 11.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A.构造运动 B.太阳辐射 C.大气降水 D.人类活动 【答案及解析】 10.B 从图中看,大泉河东西两岸都是河流阶地,两岸开凿难度、生活取水差别不大,A、D错;该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东西两岸差别不大,C错;该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能够减弱风沙侵蚀,B正确。故选B。 11.C 构造运动、太阳辐射对于上下层洞窟的影响基本相同;人类活动对于下层洞窟的影响较大,ABD错误。空气中的湿度越大,壁画就越容易酥碱,越容易遭受破坏,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上层洞窟距离崖顶更近,受大气降水影响更多,空气中的湿度更大,所以遭受的破坏更严重,C正确。所以选C。 (2021年浙江卷)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12—13题。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640 5927 4666 3729 人均GDP(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业结构 8.5:43.5:48.0 8.3:41.7:50.0 8.3:44.2:47.5 4.8:43.8:51.4 12.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及解析】 12.D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故选D。 13.D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14.(2021年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答案】(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1)首先,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制作保暖衣服和房屋的能力弱,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其次,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 (2)本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较好。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15.(2021年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媒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 【答案】(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分析】以山西为背景,主要考查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影响,考查知识的运用和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1)从图中信息可知氢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来源很丰富,且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受气象能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图中可知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而太阳能和风能只有电力,说明氢能的用途多样,更广泛。 (2)氢能来源多样且利用广泛,氢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氢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材料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 (3)京津冀地区是大同主要的能源消费地,所以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减少雾霾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2021年最新模拟题精选】 (2021年辽宁丹东考前模拟)据《清稗类钞》记载:“甘省(甘肃)各处,以得雨为利,惟宁夏不惟不望雨,且惧雨缘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然宁夏稻田最多,专恃黄河水灌注……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据此完成16—18题。 16.宁夏“惧雨”的根本原因是其耕作区 A.降水较多 B.地势低平 C.临近黄河 D.气温较低 17.“田水稍清则放之,又引浊水”的好处是 ①避免土壤污染②排泄土壤盐分③增加土壤肥分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与古代“又引浊水”相反,现在引黃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主要是浊水易 A.淤高农田 B.产生土壤污染 C.损坏灌溉设备 D.加剧土壤盐盐碱化 【答案及解析】 16.B 结合材料分析,宁夏“惧雨”“缘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由此可知,宁夏“惧雨”的根本原因是宁夏平原地势低平,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降水过后使地下水位升高,再加上宁夏平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从而加重土壤盐碱化。故选B。 17.B 材料中提到“缘地多碱气,雨过日蒸,则碱气上升”说明盐碱化严重,盐分易在水田中沉积,所以将水田清水排放,引入浊水,这样可以利于浊水中有机物沉淀,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又可随同清水排出盐分,②③正确,不存在污染,提高地下水,加重盐碱化,①④错误,故选B。 18.C 引黄河水滴灌要先过滤净化,因为“浊水”中含有大量泥沙等细小颗粒物,现在灌溉主要是机械自动灌溉,先净化可减小设备的损坏程度,C正确。对淤高农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黄河水污染小,B错误。盐碱化不是水源带来,而是灌溉方式不恰当所致,D错误。故选C。 (2021年山东菏泽模拟)赵家峁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收益低下,村民生活贫困,村庄空心化突出。2013年以来,赵家峁村以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下图示意)。据此完成19—20题。 19.图1中M处的内容为 A.地块分散,耕地撂荒 B.耕地匮乏,沙化严重 C.耕地集中,土壤肥沃 D.多中低产田,土地贫瘠 20.赵家峁村通过土地整治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是 A.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B.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C.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D.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收益 【答案及解析】 19.A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导致地块分散,村庄空心化严重,青壮年流向城市务工,导致村庄劳动力不足,从而土地撂荒,A正确;黄土高原通过修挡土坝等措施,耕地并不匮乏,且近年治理成效明显,土地沙化大有改善,B错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耕地分散,且黄土肥力低,土壤贫瘠,C错误;“多中低产田”并不是导致“人-地-业关系失调”的原因,D错误。故选A。 20.C 该地只是将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没有增加耕地面积,A错误;黄土高原环境并没有因此改变,故农村人居环境也没有改变,B错误;材料中表明措施为“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C正确;黄土高原环境脆弱,不能随意对土地进行开发,且材料中未体现,D错误。故选C。 (2021年内蒙古包头模拟)内蒙古额济纳旗年均降水量37毫米,年均蒸发量超过3800毫来,绿洲退化严重,沙尘天气频发。研究表明,局地沙尘循环过程中粉尘颗粒的富集,为当地高频沙尘天气提供了丰富的尘源。下图示意该区域四类典型地表(富沙砾戈壁、富沙戈壁、绿洲、绿洲退化的)沉积物组分,下表示意四类地表的风蚀强度和沙尘释放强度。读图及表,据此完成21—22题。 地表类型 风蚀强度/(kg·d-1·m-2) 沙尘释放强度/(kg·d-1·m-2) 富沙砾戈壁 9.29±4.07 0.07±0.03 富沙戈壁 22.98±11.29 0.13±0.07 绿洲 0.94±0.83 0.02±0.02 绿洲退化地 20.25±9.09 0.28±0.13 21.与富沙砾戈壁相比,绿洲地表沉积物 A.平均粒度大 B.粒度分布差异小 C.起沙风速小 D.沙尘释放总量大 22.绿洲外围强粉尘释放与粉尘循环会加速绿洲沙化,因此该区域生态治理应注意 A.营造绿洲内部聚落防护林网 B.发展绿洲灌区的节水农业 C.完善断流时令河的水源分配 D.推动流动沙丘的植树种草 【答案及解析】 21.B 由图1可知,绿洲地表:沉积物累积含量在粒度较小的位置上升最早,说明绿洲地表沉积物中小颗粒较多,A错误;绿洲地表沉积物累积含量曲线显著变化的区间范围较窄(斜率较大),而富沙砾戈壁地表:沉积物累积含量曲线显著变化的区间范围较宽(斜率较小),说明绿洲地表沉积物粒度分布差异小,粒度相对集中,B正确;虽然绿洲地表沉积物平均粒度小,但起沙阻力还受湿度等因素影响,绿洲地表沉积物可能更加湿润,起沙阻力、起沙风速可能更大,且根据表格可知绿洲风蚀强度确实最弱,C错误;由表格可知,绿洲沙尘释放强度最弱,不能判断其释放总量最大,D错误。故选B 22.C 根据材料“局地沙尘循环过程中粉尘颗粒的富集,为当地高频沙尘天气提供了丰富的尘源, 结合题干可知:绿洲外围强粉尘释放将加速绿洲沙化。这充分说明绿洲外围的生态退化将诱发绿洲内部的生态退化,因此,维持绿洲的生态不能仅在绿洲内部采取措施,而应该从更大的尺度上 入手。部分时令河由于在绿洲河段被过度用水,导致其下游断流,绿洲外围土地退化,这将通过 粉尘循环诱发绿洲内部土地退化,因此该区域生态治理过程中需要完善时令河水源分配,协调绿洲内部、外部的水资源,协调生产、生活、生态 用水的关系。故选C。 (2021年湖南省模拟)石珊瑚是一种与虫黄藻共生的造礁生物,生长在热带浅海礁石海床上,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出露水面易死亡。涠洲岛是我国北部湾的一个火山岛,目前已成为全球珊瑚研究的重要实验地和旅游胜地。下图示意涠洲岛石珊瑚分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石珊瑚生长区距该岛岸较远的原因是 A.涠洲岛海域潮差大 B.近岛岸缺少礁石 C.近岛岸缺少虫黄藻 D.距岛岸较远水温适宜 24.南部海湾石珊瑚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较多 B.水质较差 C.盐度较高 D.海床较深 25.为实现该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A.保护海域环境 B.引进珊瑚新种 C.人工培育珊瑚 D.修建防护大堤 【答案及解析】 23.A 石珊瑚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出露水面易死亡,因为珊瑚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水面之上,涠洲岛的潮差大,所以珊瑚生长的地方距离岸线比较远,A正确。涠洲岛是我国北部湾的一个火山岛,近岛岸礁石较多,B错误。石珊瑚是一种与虫黄藻共生的造礁生物,近岛岸缺少虫黄藻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距岛岸较远、较近处水温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A。 24.B 石珊瑚生长在热带浅海礁石海床上,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据图可知,南部海湾没有明显径流注入,泥沙较多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南部海湾沿岸居民点及旅游设施多,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水质较差,因此不适宜石珊瑚生长,B符合题意;岛屿面积不大,岛屿周边盐度差别不大,排除C;南部海湾水深大多在0~10米之间,与其它石珊瑚分布区水深相似,排除D。故选B。 25.A 为实现该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海域环境,减少污染,不影响、破坏其生存的水质、水温环境,A正确。引进的珊瑚不一定适应当地环境,且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B错误。人工培育珊瑚可以增加珊瑚数量,但不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的最好措施,C错误。修建防护大堤工程量大,对珊瑚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还可能对周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D错误。故选A。 (2021年福建省模拟)我国华北某滨海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为解决春季土壤返盐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效果显著。下图示意该地区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结冰灌溉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含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26—28题。 26.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该地区土壤盐碱化成因不同之处主要是 A.春季蒸发旺盛 B.地势低洼 C.地下水盐度高 D.灌溉不当 27.图中表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8.与传统的引淡淋盐相比,地下咸水结冰灌溉 A.治理效果更好 B.可降低地下水位 C.适用范围更广 D.可节约淡水资源 【答案及解析】 26.C 根据由材料“华北某滨江平原受海洋和气候的双重影响”可知,与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相比,华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水的影响,地下水盐度高,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C正确。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华北某滨海平原两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势低平、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共同原因,A、B、D错误。故选C。 27.D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该地区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对盐碱地进行结冰灌溉的措施,效果显著”,说明采取结冰灌溉土壤可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增加土壤含水量。读图可知,④为结冰灌溉后土壤表层含盐量变化曲线,D正确。故选D。 28.D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种方法的存在都能缓解土壤盐碱化,传统方法可大规模使用,证明治理效果不差,A错误。两者均会增高地下水位,因为是增大水量,将土中的盐分淋溶带走,B错误。地下咸水结冰灌溉需水结冰后灌溉,只适用于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C错误。地下咸水结冰灌溉无需额外使用淡水,且华北地区生产生活工业用水量大,淡水资源不足,可节约淡水资源,D正确。故选D。 (2021年湖南省模拟)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29—31题。 29.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A.便于农耕 B.水运便利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30.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A.洪水频发 B.战争频繁 C.盐碱严重 D.干旱多发 31.推测汉朝以后堌堆逐渐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黄河决口改道 C.治黄措施改进 D.人口迁移流失 【答案及解析】 29.A 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当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便于农耕,获取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便于农耕,A符合题意;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均只是考虑因素的单个方面,排除BCD。故选A。 30.A 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居住建筑的影响,由材料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而黄河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患灾害多,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黄河水患频发,为了抵御洪水,故在堌堆上建造房屋,防止洪水侵袭,A正确。故选A。 31.C 黄河下游为平原地形,起伏较小,水土流失不严重,不是堌堆逐渐废弃的原因,排除A;黄河决口改道并没有改变堌堆分布区洪水频发的背景,因此不是堌堆逐渐废弃的主要原因,排除B;随着人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地治黄措施改进(如加固大堤),洪水发生频率大大下降,加上堌堆居住的不方便性,使得堌堆逐渐废弃,C符合题意;汉朝以后,黄河流域的人口总体上是上升的,因此人口迁移流失不是导致堌堆废弃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C。 32.(2021年辽宁大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目前,我国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仅存于辽河口一带。下图示意辽河口位置及潮沟地貌景观图。 (1)指出“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 (2)近些年,海产品养殖等人类活动在当地潮滩中随处可见。说明这种情况对当地“潮汐树”景观的不利影响。 【答案】(1)大河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广阔沿海滩涂;潮涨潮落作用明显;滩涂上生长着耐盐碱的植被;人类的干扰较少。 (2)人类活动破坏了沿海滩涂,潮汐作用减弱,盐地碱蓬数量减少,潮汐树景观数量减少。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作答。根据材料“辽河口形成了大片广阔的潮滩,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可见,“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有:大河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广阔沿海滩涂;“潮涨潮落在滩面冲刷出一道道潮沟―类似河流坡面冲沟,呈树枝状分汊,被形象的称为“潮汐树””。可见“潮汐树”景观形成与潮涨潮落作用明显有很大关系;“盐地碱蓬能稳定沟岸和沟槽,是“潮汐树”发育生成的关键因素。若没有植被,潮水会不断破坏沟岸,冲刷出新的沟槽,形成的是散乱的辫状水道。”可见“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还包括滩涂上生长着耐盐碱的植被;“潮汐树”景观是一种自然景观,其形成与人类的干扰较少也有很大关系。 (2)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主要从人类活动对“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分析。海产品养殖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沿海滩涂的原貌,会减弱潮汐作用;受人类影响,盐地碱蓬数量也会减少,最终使得潮汐树景观数量减少、规模减小。 33.(2021年湖南株洲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俄罗斯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寒极,是世界最寒冷的永久定居点之一,居民以长寿著称。该地居民的食物以鱼、马肉和奶制品为主,还会采摘野生浆果补充营养。该地住房为木屋:木桩深埋地下,木桩上面盖房,木屋与地面最少有0.9米的间隔距离。 (1)推测奥伊米亚康居民长寿的主要原因。 (2)分析奥伊米亚康住房多为木屋的原因。 (3)分析木屋与地面之间设置0.9米间隔的原因。 【答案】(1)人类产业活动少,污染少,环境质量高;食物富含营养,饮食健康;(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方便就地取材;木屋建造工程量较小;木质材料保暖效果较好;(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该地为北半球寒冷中心,冻土分布广;设置0.9米间隔,可以防止房屋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影响房屋的稳固,避免房屋倒塌。 【分析】(1)奥伊米亚康居民普遍长寿的原因主要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角度分析。该地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存和繁殖,空气洁净。同时,该地纬度高,自然条件恶劣,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质量好。居民的食物以鱼、马肉和奶制品为主,还会采摘野生浆果补充营养,说明健康饮食且富含营养,有利于人们健康长寿。 (2)该地住房多为木屋的原因要从该地的建筑材料、木屋的特性等方面进行考虑。奥伊米亚康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区,周边亚寒带针叶林分布较广,建设木屋可以就地取材,建筑原料丰富。该地纬度高,且受地形影响,冷空气积聚,气温低,木屋有利于保暖。并且,木屋建造工程量较小。 (3)奥伊米亚康屋子盖在木桩上面的原因主要与冻土有关。由于该地气温低,冻土广布,如果直接将房屋建筑在地面上,会由于温度高,导致冻土融化,房屋出现坍塌现象,将木屋与地面之间设置0.9米间隔可以避免房屋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避免房屋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