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50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10091682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6.8KB
日期:2021-08-27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88700114046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50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汽车的感知系统主要由相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组成。为什么说无人驾驶车辆环境感知那么难?因为毕竟计算机视觉还在不断发展中,要理解复杂交通环境存在不少挑战。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更优秀的传感器,最好能让车辆识别出对它造成威胁的路面上的钉子和坑洞,快速判断路边行人或者汽车是否会突然进入自己的车道,并且传感器价格要控制在合理的区间。 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小脑"知道自己的姿态和确切位置。车载的高精度 IMU惯性单元能够知道车辆倾斜角、横摆角和滚动角,相应轴向上的角速度、加速度等,通过车身控制系统实现车辆的稳定性控制,确保车辆"稳当"行驶。实现无人驾驶还需要通过"小脑"进行精确定位,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以便执行下一步驾驶任务。但是,无人驾驶汽车在这方面却面临挑战,现有的 GPS等车载定位设备不能满足拥堵交通流中的高精度定位要求,特别是在隧道和高架桥下等交通场景中,接收不到 GPS 信号,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定位,例如辅以 SLAM、视觉导航等技术,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增强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能力。 由于具备了精确的感知系统,无人驾驶汽车通过"四肢"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要具备发达的"四肢",还需要汽车厂商进一步将智能化功能与车身总线进行集成,将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中的刹车、油门及方向等模块通过汽车总线进行控制。 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负责导航和决策。在给定了目标任务地点之后,无人驾驶汽车要能够在路网中找到最经济、最快捷的路径,将乘客送到地点。但是在实际中,交通环境常是部分已知,可能还有障碍物临时出现,必须重新规划路径。此外,道路拥堵情况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如何正确判断道路拥堵并进行正确的通行决策,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不同国情决定了交通参与者的不同行为,使得无人驾驶汽车要具备学习与自适应能力是最具挑战性的。无人驾驶汽车发达的"大脑",还要能遵守交通规则,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实现安全的、与人类驾驶行为类似的自主驾驶,使其不会对正常交通造成影响,同时还要保障车辆自主行驶的安全性。 无人驾驶应与智能交通建设同步进行,需要建设无人驾驶车辆专用的车道、与无人驾驶车辆通信的V2X 网络、无人驾驶配套的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志。此外,需要对现有的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支持无人驾驶车辆的智能调度、管理和控制,建立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为了保证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稳步构建,需要对智能车辆的驾驶安全性、舒适性、机动性、自主性进行评估,确认智能车辆具备上路资格。为了满足智能车辆发展中的上述需求,需要研究智能车辆测评方法,进而对其开展系列化、标准化的测试。所以,需要借鉴开展各种比赛时的道路区域设计,建设一个智能车辆测试基地。无人驾驶车辆可在测试基地中开展全面测试,逐步完善,通过测试方可上路。 (摘自黄武陵《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交通便利》,《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16年第6期) 材料二∶ 天津市中心城区出行效率情况预测 时间节点 无人驾驶比例 有人驾驶比例 出行效率 2020年 0 1.0 1.00 2035年 0.5 0.5 1.24 2050年 0.9 0.1 1.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演变预测 时间节点 汽车总量 有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 所需停车设施 所需停车设施 所需停车设施 2020年 1.00 1.20 0 1.20 2035年 1.07 0.64 0.01 0.65 2050年 1.11 0.13 0.02 0.15 (摘自王维礼、朱杰、郑莘荑《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特征之初探》, 《规划师》2018 年第 12 期,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表征,无人驾驶被看作是势在必行的新趋势。但与此同时,它的推广在技术水平和价值判断等方面遭遇多方质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人为驾驶情况下,一般认为,事故发生的瞬时性使其无法像正常情况下那样,经由多角度的利益权衡后做出理性且审慎的判断,而是主要基于本能来处理意外事故。面对由此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驾驶员大多借助缺乏足够的干预时间、条件反射、非故意的行为性质等理由,为自身行为开脱。而人们也倾向千接纳这一类辩解方式,认为对操作得当与否的评价此时更多地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有关,而跟他的道德品格或道德责任无关或关系不大。 在无人驾驶情况下,一旦汽车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的优势,驾驶员瞬间做出的本能反应将被极速且精密的程序分析所取代。而后者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具体表达。因为程序的编写本质上由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主导,反映大多数使用者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抉择。此间,理性和道德推理的融入成为可能。融入理性和道德推理的程序已超出技术层面,更多地涉及伦理层面。而如何设定体现"善"的程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不能寄望于技术的完善。 什么样的抉择才具有道德正当性成为难以绕开的关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道德争论。它连同技术的安全可靠性一道,共同构成产品推进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面对无人驾驶汽车遭遇的道德困境,功利主义者认为,根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设计者应当考虑哪一种选择能带来最大利益或产生更小的伤害。这样做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能减少行为导致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责任。显然,该选择有悖于康德等义务论者的立场。无人驾驶技术把关涉价值判断的问题完全交由程序处理的做法,有可能对主流道德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 (摘自谢惠媛《民用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反思以无人驽驶汽车为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人驾驶汽车"小脑"的有效运行除了需要建立在大量优秀传感器基础上,还需要精确定位技术的支持。 B.预计 30年后,天津市中心城区交通出行将以无人驾驶为主,汽车总量虽有所增长,但出行效率大大提高。 C.在人为驾驶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品格和道德水平无关,而是取决于驾驶员的驾驶技术。 D.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需要智能交通系统,道路、网络、监管等配套工作对现有交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个国家交通参与者的行为越是复杂多变,就越不利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学习与适应,这要求汽车的"大脑"更加发达。 B.利用 SLAM、视觉导航等技术,可以摆脱对卫星等外部定位工具的依赖,实现无人驾驶汽车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导航。 C.无人驾驶汽车对城市停车设施要求较小,利用率高,普及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有效控制汽车总量,从而释放城市土地资源。 D.人都有自利的倾向,但当无人驾驶汽车将保全驾驶者生命当作第一原则时,有可能对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无人驾驶汽车普及后带来的影响( )(3 分) A.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调度,出行效率不断提高。 B.无人驾驶汽车售价不断降低,传统汽车售价提高。 C.无人驾驶汽车借助各种传感器,或将减少交通事故。 D.无人驾驶汽车驾驶行为更理性,事故判断更审慎上。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当前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挑战与困境有哪些?(4 分) 5.当无人驾驶车辆势必撞上前方一个人或一群人时,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无人驾驶汽车将做出一系列怎样的反应过程? (6 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乞丐 毛姆(英国)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超然客整理校对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 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晴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 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弃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分) 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祥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更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材料二: 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萵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 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1) ? 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蚩尤侵犯诸候,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超然客整理校对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国,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古代神话同样是崇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处置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2) ? 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炎帝,体现出对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其次,中华民族勤勉地建设美好世界,大禹治水精神。精卫填海精神,都是当代中国人奋斗崛起的精神榜样。最后,追求科学的精神,如嫘祖发明纺织,黄帝发明车辆,这些神话的创造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精神。屠呦呦亲自服用青蒿素,是一次神农尝百草精神的践行,古老的神话与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是高度的精神一致。神话的精神不是低端的,而是崇高的,神农尝百草是-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当代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继承的精神。 (摘编自施展露《从屠呦呦“尝百草”看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当下,中国作家的神话改写,乃至中国文学对本民族神话的汲取与发扬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实在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自文艺复兴开始,莎士比亚、雪莱等都曾以此为素材展开创作,“潘多拉的盒子”和“特洛伊木马”,更成为彼人的日常用语。但基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作,以下的区别更值得重视。 譬如,西方神话中众神大抵不以道德的化身出现,相反都有凡人的欲望与情感——宙斯的风流,赫拉的嫉妒,神具有很强的世俗性,这使得那里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更像“人话”。但中国古代神话中诸神具有与生俱来的恒定神性,是人所敬畏的初祖,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成星辰等,所带出的浓厚的神秘色彩,使其显得更像“神话”。 西方神话通常崇力,赞美“力拔山兮”的力者,他们血统高贵,通过力战取得王位。中国神话不同,神大多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太在乎出身,《山海经》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身世可谓显赫,但神话对此不多夸饰,神话专注于神的严以律己,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通常不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而多是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受地域特质与海洋文明的影响,古希腊神话多写自然对人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神三番五次想毁掉人类,而人偏能为大自然的伟力反激出不屈的斗志,在此过程中,一种“人神序成为华夏初民的思想主宰。大自然幻化的诸神在其眼里,首先不体现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更多成为可以给人带来福祉并能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因此,在这里人神并非截然对立。 凡此中西对比之于令人汲取神话资源创生重构无疑深具意义。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既是它创作的起点,某种意义上又是它的终点。这或许正是传统神话之于今天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汪涌豪《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是起点也是终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有不同版本,但都解释了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B.清明时对黄帝和炎帝的祭祀,体现了祖先神灵道德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C.全球化的当下,与中国传统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D.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明。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高铁建设和大禹治水神话,两者体现的精神具有一致性,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追求。 B.诸神的恒定神性和浓厚的神秘色彩,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特征,而西方的神话则一-般不具备这些特点。 C.《山海经》中关于夸父的记载,说明中国的神也会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中国的神话不以此为关注点。 D.如果想让当代中国文学更好地发掘本民族神话的元素,就必须清楚区别中国和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质。 3.根据材料,下列最不能体现中西方神话区别的一-组是( )(3分) A.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成为创世神——宙斯力战推翻父亲统治成为众神之主 B.为击溃蚩尤而进行的涿鹿之战——为争夺美人海伦而引发的特洛伊之战 C.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 D.燧人氏受神启发学会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天神惩罚 4.请根据材料二中受访者的回答,在横线处分别填上采访者提出的一个问题。(4分) 5.在当下,怎样对炎帝神话进行创生重构,才能更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1)那一年我家耕种的那块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就看见了那只叼走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腾地起了一团火。 (2)红狐的出现是十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天,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咕咕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①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充满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唉声叹气的声音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麻利点儿逮住那家伙。 (3)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跑了过去。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一动也不动,待我快到眼前,才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儿。娃你追不到那家伙,不要白费力气了!爹大声喊。果然,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见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我恼火地站起,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向我迎面闪过,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嚎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圏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生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 (4)果然,我们在附近发现了一个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很快就听见了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嚎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们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5)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引得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也哀鸣不止。我赶了它几次它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引得村中的狗也狺狺不止。我的心一软,站定就要央爹放下狐崽,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吐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不久,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麻雀妈妈为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时,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而其他同学却一脸的轻松。我暗暗庆幸自己遭遇了红狐,才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出一种特殊的味道……… (6)那时,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没有断奶。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我这才明白红狐原来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里突然响起了长嚎声。我扒在窗子上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昂着头站着长嚎。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狺狺的犬声,长嚎着立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我心里酸楚楚的,跳下地,拉开门,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痩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地望着我们,眼角隐隐有泪痕。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声音。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②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7)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五段中说“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的原因是“我”对自身可鄙行径的悔恨与自责,对红狐无私母爱的感动与震撼。 B.红狐两次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意在说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果不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然必将远离我们,永远退出人类的生活。 C.文章结尾“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中“伤怀不已”是“我”只是感动于红狐母子的舐犊亲情。 D.作者力图用“寓言”散文形式传达出他平等善待世界万物,亲和每一个生命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文化见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一系列细节描写,如红狐“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干嚎着望着我们”“长嚎着立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把一只普通的红狐写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B.针对红狐的一系列举动,作者将一家人对红狐的情感态度前后进行对比,再现了悲悯之心回归的历程,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C.作者拟人化的表现手段,沟通了人与狐的世界,象征艺术形式的渲染,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抒情力量。 D.本文以时间顺序一一道来人与红狐的故事,以遭遇红狐开篇,营造出一种仇恨红狐的气氛。而故事的地点有所变化,一是在沙丘,一是在自家庭院,对主题的彰显有重要的作用。 8.作者以“怀念红狐”为题,怀念的仅仅是红狐吗? 9.有人评价刘志成的散文语言呈现了“棱角状的多维”,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请从文中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如何呈现“棱角状的多维”的语言特征。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5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3 分。表述绝对化。原文观点是人们倾向于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道德水平无关,而是更多地与其驾驶技术有关) 2.B(3 分。原文是辅以 SLAM、视觉导航等技术增强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能力,并不能摆脱对卫星等外部定位工具的依赖) 3.B (3 分。传统汽车售价提高从原文不能推断得出) 4.①汽车感知系统不够完善,难以理解复杂交通环境;②现有 GPS 等车载定位设备不能满足汽车在特殊场景下的精确定位;③面对不同国家交通参与者的不同行为,无人驾驶汽车学习与自适应能力尚待提高;④自动驾驶汽车在事故发生时技术性选择的道德正当性问题尚待解决。(4 分,每点 1分) 5.①通过汽车感知系统感知障碍物及其性质、数量;②由汽车"大脑"进行决策;③通过对汽车转向、刹车等系统的精确控制,规避人数较多的行人,选择撞向损失较小的一方。(6 分,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3 分)C 7.(3 分)C 8.(4 分) 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性格一直没有改变。 9.(6 分) 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 分)B 2.(3 分)A 3.(3 分)C 4.(4 分)①中国神话哪些精神与“中国梦相通?②中国神话对当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5.(6 分)①要突出炎帝神话中与“中国梦”相通的内容,如勇尝百草与“中国梦”中救世拯民的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②要突出炎帝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如教种五谷体现农耕文明顺天而行、和谐有序的思想。 现代文阅读II 6.C“是‘我’只是感动于红狐母子的舐犊亲情”错误,从后文“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来看,“我”更伤感于这种情怀已经无人在意,而自己也再也回不去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时代。 7.D“本文以时间顺序一一道来人与红狐的故事”错误,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以人狐遭遇开篇,再写狐狸偷鸡的前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也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对主题的揭示起着重要作用。 8.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红狐。作者怀念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都有的亲情温暖关怀;怀念“我”与家人曾有过的与红狐象征的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时光;而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人们不再关怀自然的现实,让作者更加怀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并包含着对整个人类表现出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生命是平等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更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环境,善待一切生命。 9.示例:(1)描写中前后呼应的立体,如写红狐“水漉漉”“水灵灵”的眼睛,与后文狐狸“流下泪”来相互呼应,同样的词语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前有表现狐狸狡诈、可恶的意思,后有展现狐狸母爱的作用,可见其语言的立体。 (2)塑造人物心理时的复杂变化充满立体感,如写“我”先心“一软”,想到母鸡被叼又“一横”;听见红狐与小狐哀鸣时的“酸楚”,把人物从憎恨红狐,到同情红狐,最后放归红狐的心理特征描摹得细腻生动,富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