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49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10091681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8.7KB
日期:2021-08-27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49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日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城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超然客整理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寬,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 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已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超然客整理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 .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人坝 田荒 ①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她独闯莲花坝了。 ②她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穿越了原始森林,蹚过沼泽地,跨过妈璜区,一步一步向前挪动,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雪水,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次日出…… ③现在她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就像"有喜"的样子。她想起要是真的"有喜"不知丈夫有多高兴……想着想着,一股热潮冲向耳根,冲向面频,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说不出的快意。 ④兵站的老站长给她说过,要到丈夫的驻地,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那是一座死亡之山,云雾弥漫,细雨茫茫,气候变化莫测,一路蚊虫、蚂璜多如牛毛,还有野猪、熊、鹿……尤其是那叫"老虎嘴"的路——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万一失足,你就再也吃不成我们兵站的"红烧蚂螨清炖冰雪"了。 ⑤这些并不是老站长吓她的,还有些险恶的地方是站长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可二秀也真闯过来了。 ⑥她坐在树丛中,扯了扯身上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的衬衣和一条沾满血迹的长裤。行李呢?早丢光了。 ⑦就是在那一跤后,她撑着地,从泥水里抬起头来,竟和一个怪物面对面,那怪物长长的嘴脸,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对獠牙边滴着涎液,圆圆的眼睛疑惑地盯着这个长发泥人,不进攻也不退却。她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了,别说跑。突然。那怪物惊恐地转身,背倚一棵大树,伸着头,仰望着天空。这时,她才看清是口肥壮壮的野猪。忽觉一片黑云从她头上掠过,向野猪扑去。好一会儿,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展出的巨翼足有三米多宽,它伸出利爪在猪腮上一抓,野猪伸嘴一咬,咬下几根羽毛,大雕鼓翅一击,直冲上天了。 ⑧当大雕对野猪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时候,她抓住良机,拼死冲出生死之地,可行李丢了。那里有丈夫喜欢吃的"涪陵榨菜",还有一条"红塔山"香烟呢,她真心疼! ⑨那封信呢?还好,在!她从内衣里摸出那封皱巴巴的信。 ⑩她找了块干草地,背倚枯树坐下,看起这封信来∶ ?"二秀;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他们也像我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原谅,我这里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 ?"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随军或探亲。我们团长一次来此视察,他许下诺言,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 ?"二秀啊!这里我给你讲个笑话,春节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谜语,奇怪的是全连没有一个人猜中,但是那个最嫩的、满嘴茸毛的河南新兵猜中了!你猜猜看,如果你猜中了我一定给你一个甜蜜的梦,谜语就是'123456890'。" ?看着这神秘的"密电码",她嘴角一动,拉出一丝笑意。厂里粗心的姐儿都没看懂,她们哪里体会得到那些远离社会群体的边防军人的心呢? ?她实在没力气了。渐渐地,她仿佛感觉是丈夫抱着她,在她身上捉蚂螨,说是整整四十七条,她哭了…… ?她终于醒了,见自己睡在行军床上,盖着毛毯大衣,周围都是"兵哥"个个像她的丈夫,仔细一看,又不是她的丈夫,她真的哭了! ?这下急坏了周围的兵们,慌乱中商量着应急措施,最后一致推选那个河南新兵给她讲故事。 ?他装出一副讲故事的腔调∶"一个月前,不不不,是从前,唉!反正那里有一座山,像老太婆一样经常发脾气。这一年,她脾气好,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这时候有个连长带了一个排去山外背物资,回来的时候,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要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那个连长凭着多年的经验,把战士们带过了山,突然发现少了三个新兵,又急转身向山口爬去。当找到三个新兵时,铺天盖地的雪崩向他们扑来,连长用最后一口气掩护新兵脱了险,自己却被冲下冰湖,三天后才从湖里捞起一座'冰雕'——我真该死……"" ?河南新兵哭了,兵们都哭了,她却不哭了,河南新兵一下跪在她面前∶"嫂子,三个里就有我!" ?沉痛之后,二秀在莲花坝终于看到了那座"冰雕",但那已不是"冰雕",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永不消融的石雕,她站在石雕下看见丈夫对着她微笑。 ?石雕的旁边又竖起一块巨碑,碑上刻的"女人坝"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 (原文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站长讲述死亡山口的情况,反映出军人戍守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B.第⑧段中"她真心疼",既是心疼物品的丢失,更是心疼丈夫没有口福享用。 C.谜语"123456890"的谜底是"缺妻",写出了守山军人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D.右雕的微笑意味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②节多用短而整饬的句子,写出了二秀行进之路的危险、紧张和艰难。 B.小说第⑦节以二秀的视角来写野猪,逼真地写出了她的慌乱和吃惊。 C.小说第?节呼应第④节站长的话,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 D.小说第?节以兵们的哭反衬二秀的不哭,写出了她听到丈夫牺牲时的真实反应。 8.小说第??节展示丈夫写给二秀的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时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结尾两节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貓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连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创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紅,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是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而外涌现甚成喷射而出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号更为鲜活,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限空间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种“国潮",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皈依于其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是中国心灵,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既然来了,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但人们对其定义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B.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 ,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晶,它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 D.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的附着面产生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的;既可以是中国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国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国潮”热虽然仍而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突破,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D.“国潮”不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面然衍生出来的。要做好“国潮”产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14亿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將为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 B.未来品牌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商家也更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播,从而打动消费者。 C.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人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的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紛紛走向闯的国际舞台。 D现在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都在抢滩“小镇青年”市场,三线及以下消费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国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 分)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刘,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凤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宇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并,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粥,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救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枯三年(一O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优国优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任人官宦。 ④春凤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伸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超然客校对整理 ⑤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做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州衡王虽然已被风吹雨打去,但他创造的奇迹一巨大的“寿”字,却具有艺术价值,让作者惊叹不已。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C.文章第③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是借当时宋人之口来赞美范仲淹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就像井水样清澈如镜。 D.“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范仲淹当作诸葛亮-类的政治家来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的一面。 C.文章第④段写"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嫩绿的叶片”,既照应上文,也暗含时间流逝,而范仲淹却永存之意。 D.文章整体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从“我”的视角,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结构严谨,文脉清晰。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请赏析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意境之美"。(4分) 9.文本一一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而文中为什么又叙写到衡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4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 [解析]“完全依靠"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2.(3分)B[解析]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 3.(3分)D[解析]A项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项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项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只有D项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 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D(3 分。这是二秀的心理感觉) 7.C (3 分。"提前一个月开了山"又遇到"暴风雪封山",兵站不知道二秀丈夫已经牺牲) 8.交代军人戍守的环境和这片国土的价值;表达了戍守军人内心的温柔和对戍守责任的骄傲;交代了二秀独闯莲花坝的心理动机;以莲花坝迄今没有女性到达和二秀的到达对比,突出二秀坚强的形象。(4 分,每点1分) 9.前文是以二秀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二秀不知道的情况由兵站站长、丈夫的信和河南新兵来讲述。结尾两节是以全知视角讲述莲花坝后来的情况,利于交代故事的结局,增加叙述角度,扩大叙述空间,深化小说主旨。(6 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中“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和“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等可知) 2.C(“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二原文中“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的信息可知,中国“国潮”是“中国制造”历史性的突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里因果倒置,曲解文意) 3. C(材料二的观点:“国潮”彰显了文化自信。A项,表达的是中国本土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B项,表达的是未来品牌的变化趋势以及商家采取的措施。C项,表达的是中国本土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于创新品牌之中,体现了文化自信。D项,表达的是“国潮”销售平台抢占消费市场。因此,C项是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 4.对比论证。将“国潮”和一般的潮流对比,指出前者具有独特文化元素,内涵丰富;而后者仅仅是那些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内涵较窄。举例论证。列举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等例子证明“国潮”站位高,舞台广,给人们带来惊喜。(每点2分) 5.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国人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转向了注重品质消费。中国“国潮”产品和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相切合,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民族文化有了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到了充分提升。(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 B(“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错误) 7. B(“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为“类比”) 8. ①通过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再现了范仲淹在院中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思万千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分) ②让人透过画面感受到范仲淹忧乐天下的高尚情怀,也领悟到作者对范仲淹的认同与赞美之情。(2分) 9. ①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2 分);②表达了人不能靠刻字、盖高楼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2 分)③选材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