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45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10086029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7.1KB
日期:2021-08-26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0287000112395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45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 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 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 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 乡土社会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与土地分不开。 B.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C.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推动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D. 进入21世纪前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精神家园。 B. 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 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D. 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让农业有吸引力。 4.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5.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原路返回 阿微木依萝 新娘子是从矮山来的,她那个地方就好比眼前这座高山的脚背,而现在她站到山的肩膀上来,已经是一处艰险的崖口,媒婆还要她继续往前走一走。 "我不走了。"新娘子流着眼泪说。汗水从她在山下画得齐齐整整的那张脸上淌下来。妆容早就花了,两只眼睛贴了假睫毛,一只哭掉了,一只勉强粘在眼皮上,画的眼线溶于泪水,眼皮周围都是黑的,脏兮兮的。 "你再往前走一走就好啦。"媒婆说,"我敢保证你会喜欢那个地方。当初你不是一眼就看中你的新郎官吗?再往前走一走,你肯定也会一眼看中他住的地方。" "你不要再说了。难道我是瞎子看不见这是什么地方吗?你看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 新娘子摘掉剩下的一只眼睫毛,捏在手指尖∶"你说的那个地方就让它见鬼去吧。" “我已经通知了新郎官,他会到崖口亲自接你。” "那正好。我当面告诉他。" 新娘子丢掉捏在手尖的假睫毛,擦一把脸上的汗水。 新郎官到崖口了。他没想到送亲队伍会集体昏昏欲睡,尤其他的新娘子,露着一张糟糕的脏脸。 他摇醒媒婆,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媒婆张着无辜的双眼,嘴里什么话也说不出。不过她伸手指了指新娘子。 "我来接亲。"新郎官说,他有点儿害羞。 "正好我有事要跟你谈一谈。"新娘子说道。 "我们先回家。" "回家?不不不,我的家不在这里。" "你在出嫁的路上,家当然在前面。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那是你家。" "也是你家。" "我连那儿的一口水都没喝过,那个地方的泥土一脚都没有踩过,那儿的天什么样子从来没见过。那儿不是我家。" "只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我为什么要翻过这个崖口?我已经想清楚了,那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你已经快走到那个地方了。" "那又怎样?我还在路上,还没有走到那个地方,跨进那道门槛。" "我听明白了,你要悔婚。" "你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新娘子毫不客气地说出心里话。她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都是痛苦的——痛苦的一整张脸。 "我以为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说。 “出门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新娘子说。 "你看我全身上下穿得新新的。"新郎官说。 "我也是。"新娘子说。 然后他们就不说话了,什么声音都没有从嘴巴里传出来。不过风声一直从他们那儿传出来,就仿佛他们两个的心里都有一个深深的峡谷,风在峡谷里面左跳右跳,跳得人一阵一阵心慌魄乱。 "你们走了很长的路……天不亮就出门了。" "是呀,天不亮就出门。你看我的鞋子都要走坏了。我还以为你会雇一匹马来接我。" "我是故意让你走路来的。" "为什么?" "你看到了,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如果新娘子能一直走到这个地方再翻过这个崖口,那她一定是下了决心要跟我走后面的路。' "她要是不翻过这个崖口呢?" "到了这个地步我也不瞒你了。在你之前已经有两个女子从这儿原路返回。她们和你一样,都快走到我住的地方,只需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可以看到我住的地方,却不走了。" "你要是雇一匹马,她们或许就走过去了。" "不能。马不能代替人的双脚。马有马的路,人有人的路。" “你请了很多人参加婚礼吗?" "不,一个也没有。" "噢?" "如果有人真正愿意翻过崖口,我和她的婚礼才会真正开始。" "这会儿天要黑了。" "是呀,我看到了。" "路要变成黑色的。我是说,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月亮。有月亮也躲在云层后面照不清路。天黑下来空气也会变冷。" "你想让我留下来。" "是这个意思。" 新娘子站起身,从崖口的风尖上站了起来。 "我要回去了。"她说。 "噢。"新郎官说。 新郎官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新娘子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打破沉寂。 "是呀。"新娘子附和道。 然后他们沉默下来,像崖口上方被黑暗死死咬住的石头,沉默下来。 "喝杯酒再走,夜路风凉。"新郎官对新娘子说。 "好。" 新娘子接过酒瓶,喝了满满一口。"算是我向你赔罪的。"她说。 新郎官接回酒瓶,喝了满满一口。他什么都没说。 天擦黑了,最后一丝阳光在对面的山顶滑下去。空气果然冷了许多,接下来会更冷。来自矮山的新娘子从未体验过的高处的寒冷,将很快降临在她身上。 有星子从天空中冒出来。紧接着,堆积了好几个晚上厚厚的云层逐渐变薄,月亮出来了。黑了好几个晚上的天空亮起来,他们的心情瞬间有了改变。 "路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变成黑色,我能照着月亮回家。"新娘子说,她心情愉快。 "是啊!你回去的路上亮晶晶的,本来这儿黑了好久的天。两个人分开的路都是亮的,那说明我们应该分开。也许你翻过崖口走到那边,走到我家,天空说不定一直黑下去,月亮不会出来。"新郎官说。他的心情变得舒畅,仿佛看到一大片桐子树开花。 "是我做得不对,但这个崖口我不想走过去了。我习惯在矮山生活,那些路我闭着眼睛就能走。"新娘子说。 "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习惯的路上走。"新郎官说。 新郎官伸手到嘴边打了一声响亮的口哨,一匹马跑来了。 "骑着走吧。它很听话,会稳稳地将你送到山下。" "我要怎么将它还给你? " "留着吧,说不定你会骑着它再来找我——哈哈哈,我开玩笑呢!将它拴在山下岔路的最上边那条路上,那条路上的第一户人家是我的朋友,你就将马儿拴在门口那棵桃树上。" 新娘子骑马而去。她将重新跨越峡谷的河水,走到对面那片山林,回到她熟悉的路上。 (选自《小说选刊》2021 年第 3 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写新娘子决定不走了,是因为山路崎岖,使她痛苦不堪,动摇了继续前行的决心,此时她已作好悔婚的打算。 B.媒婆劝说新娘继续坚持,并告诉她即将到达"那个地方",且新郎已到崖口迎接,但这一切并不能挽留新娘,媒婆也只能无可奈何。 C.小说写新郎并没有雇马匹接新娘过崖口,是因为她对新娘翻过崖口有十足的信心,毕竞他这个新郎官是新娘"一眼就看中"的。 D.新娘拒绝了新郎的挽留,作出返回矮山的决定,新郎虽然感到遗憾,但仍然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并为新娘准备了马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崖口"这一地域环境既指艰险的自然环境,也是横在男女主人公面前的一道关隘,具有独特的象征意蕴。 B.新郎曾遭受婚姻的挫折,但他对爱情仍然充满着希望;而曾主动追寻幸福的新娘却在即将到达彼岸时选择放弃∶ 在对比中突显了新娘的自私狭隘。 C.小说中有较多篇幅的人物对话,语言平实却能有力推动情节的发展,男女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也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天色、风声等,这些描写既折射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又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耐人寻味,颇具哲学意蕴。 8.小说中写了新郎新娘分别前喝酒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4 分) 9."原路返回"的结局并不"美满",但颇具美感。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诸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乃生节奏。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生理、心理方面都有一种自然节奏,起于筋肉的伸缩以及注意力的张弛。这是常态的节奏。情绪一发动,呼吸、循环种种作用受扰动,筋肉的伸缩与注意力的张弛都突然改变常态,原来常态的节奏自然亦随之改变。换句话说,每种情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人类的基本情绪大致相同,它们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节奏也自然有一个共同模型。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震颤,这是显而易见的。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的情绪。这两种过程——表现与接受——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情绪”原来含有“感动”的意思。情绪发生时生理、心理全体机构都受感动,而且每种情绪都有准备发反应动作的准备与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做“动作趋势”,节奏引起情绪,通常表现激动它的特殊的“动作趋势”。我们听声音节奏,不仅需调节注意力,而且全身筋肉与相关器官都在静听,都在准备着和听到的节奏应节合拍打地动作。某种节奏激动某种“动作趋势”,即引起它所常伴着的情绪。但是节奏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情境,所以不能产生具体的情绪,如日常生活中的愤怒、畏惧、嫉妒、嫌恶等等,只能引起各种模糊隐约的抽象轮廓,如兴奋、颓唐、欣喜、凄恻、平息、虔敬、希冀、眷恋等等。换句话说,纯粹的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无对象,所以没有很明显固定的内容,它是形式化的情绪。 诗于声音之外有文字意义,常由文字意义托出一个具体的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例如杜工部的《石壕吏》《新婚别》《兵车行》诸作表现的不是抽象的欣喜与平息,而是乐道安贫与自然相默契者的冲淡胸怀与怡悦情绪。我们读诗常设身处地,体物入微,分享诗人或诗中主角所表现的情绪。这种具体情绪的传染浸润,得力于纯粹的声音节奏者少,于文字意义较多。诗与声音虽同为节奏,而所用节奏不同,诗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音乐的节奏是纯形式的,不带意义的;诗与音乐虽同产生情绪,而所生的情绪性质不同,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分别是很基本的、不容易消灭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诗歌节奏一般指诗歌语言的节奏。作为一种节奏,它必然包含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即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它与非语言节奏的不同,主要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个因素上,而在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这个因素上:它是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 与其他节奏一样,在诗歌节奏的这两个因素中,一定的时间间隔是基本条件,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是本质特征。就后者而言,不同语言的诗歌节奏,主要就是由不同语言的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造成的。例如,古希腊语诗歌和罗马拉丁语诗歌利用音节的长短特征在大致相等时间间隔里的反复来造成节奏,这是“音长”节奏。这种节奏的单位——音步——由一个音组构成:音组占据一定的时间,表示形成节奏的基本条件,即一定的时间间隔;音组中音节的长和短这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则是形成节奏的本质特征。这种节奏因为这种本质特征也可以称为“长短”节奏。英语、德语、俄语等语言的诗歌,则利用音节的轻重特征在大致相等时间里的反复来造成节奏,这是“音重”节奏。同样,在这种节奏的音步中,音组表示一定的时间间隔,而音节的轻和重这种对立性特征则是节奏的本质特征。这种节奏因为这种本质特征也可以称为“轻重"节奏。一般语音学认为“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这说明,诗歌语言除了上述轻重和长短这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可以造成节奏外,其他如高低和顿歇等对立性语音特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出现也可以造成节奏。 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节奏一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 (摘编自陈本益《探索汉语诗歌节奏的一个思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声音节奏奏是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的产物,是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节奏,是情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呼吸、循环的扰动引起的筋肉的伸缩是生理节奏,注意力的张弛是心理节奏,不同情绪会引起生理和心理常态节奏的改变。 C.声音节奏引发情绪有其内在的生理反应机制,是听者接受声音节奏后,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激动某种“动作趋势”的结果。 D.所有节奏都包含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这两个因素,但非声音节奏更侧重前者,声音节奏更侧重后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只作为动态的音调的节类能够引起人的某种情绪,单独的静态的音调同样能引起人的某种情绪。 B.诗歌除声音之外有文字意义。需要借助于理智思考。这使得它带给人的感动比音乐更直接和有力。 C.有人主张诗乐一体。其实很难实现,因为诗、乐在节奏产生情统上有共性,也有不易消除的区别。 D.诗歌语言的高低,顿歇等也可造成节奏,说明汉语诗歌节奏可能并非“音长”或“重”节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诗歌节奏的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包含轻重、长短、高低等对立性语音特征的反复 B.是音调的动态,能够最立接、最有力地传达情绪 C.能够引起人的欣喜、凄恻、愤怒、嫌恶等等情绪 D.与音乐节奏不同,受意义支配而非纯形式的节奏 4.两则材料论证的重心和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国旗手 石钟山 前国旗手崔成又在那个时刻站在了自家门口的大树下。朝阳缓缓升起,他的腰板挺得笔直,两眼发亮,耳畔似乎又回响起雄浑的国歌声,眼前又出现了猎猎飘扬的国旗。 秀站在窗后充满理解地望着他,在她心里,崔成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他在国旗下站过岗,是一名真正的国旗手。 天光大亮了。崔成和秀扛着锄向田地走去,在那片责任田里,他们要劳作一天,播种下春天的希望。 复员回乡半年有余,崔成心里仍别不过劲来,总觉得仍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四年国旗手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改变了他的一生。 崔成是幸运的,他从众多新兵中被选出成为准国旗手。但在成为真正的国旗手之前,流了多少汗、多少泪,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要成为真正的国旗手,首先要学会走步。抬腿落地都有极严格的讲究,鞋子磨破了好几双,脚上血泡一层又一层。然后要学会站立。那时正是盛夏,他和所有新兵背靠红墙,笔挺站立,汗水湿透了全身,流进眼里,热辣辣的,难忍难挨,他们仍笔直站立着。接着,他们的头顶上又加了两块砖。站着站着,两块砖在头上竟变成了千斤重。他的身体变成摇晃的树,两块砖从头上掉下来,身子一歪,整个人也倒下了,天旋地转。他的耳畔响起了班长严厉的声音:“站起来,站起来!” 后来,崔成发现,真正的国旗手就连睡觉身体也仍然保持笔直。于是,许多个晚上,他用背包带悄悄地把自己的手脚捆在一起,直到不用捆也能睡成老兵那样。 终于能站成真正国旗手的样子了,班长笑着说:“你们合格了。”那天晚上,崔成他们这批新兵站在国旗下唱了一首歌,歌名叫《国旗理解我》。 回乡半年多了,崔成耳畔还时时回响着这首歌:“什么也不说,国旗理解我,站在国旗下,祖国装心头……” 崔成终于可以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了。当站在广场上护卫国旗时,当面对中外游客新奇的目光时,崔成知道,自己和国旗已经成了一道风景。那一刻,他有许多理由骄傲和自豪。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站出了国旗手的尊严和形象。 四年中,在国旗下站了多少回,崔成数不清了,但有两回令他无法忘记。 当兵第二年,一次上岗前他肚子隐隐有些痛,他没当回事,准时接了岗。站在哨位上,疼痛愈来愈烈。此时,正有一个外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央领导陪同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观。疼痛使他脸色苍白,汗珠涌出,身体也哆嗦起来。外国代表团向广场走来,一个外军上将举起相机,在那一瞬,他使出浑身力气把自己站成一个标准的国旗手,目不斜视,露出了中国军人的微笑。外军上将冲他举起大拇指,外宾们都以他和国旗为背景拍照留影。他忘记了时空,只觉得全中国十几亿双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什么也不说,国旗理解我……”他在心里反复吟唱着,直到换岗,刚走下哨位就一头栽倒了。 有一段时间,父亲一连好些天没有给他来信,也不回信。那天,他正在哨位上,父亲的身影突然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以为自己眼花了。父亲远远地认出了他,颤颤地叫了一声“儿——”那一刻,他差点叫出了声。父亲在哨位不远处停住,解下背包坐下来,说:“俺替你娘来看你。”他凝视着父亲,在心里热热地叫了一声:“爹!” 父亲说:“这辈子俺能亲眼看见俺儿在这儿站岗放哨就知足了。”父亲声音哽咽了,“俺不来,你娘闭不了眼呐。”轰地一声,他的眼泪夺眶声:“娘——” 父亲又说:“你娘病重时,俺想过发电报让你回去,可俺又想,国旗咋能没人站岗哩,硬下心没告诉你。”父亲从兜里摸出了一张火车票,“儿呀,俺知道你忙,俺这就回了。”他指着地上的小包,“这是你娘临走前给你做的鞋,说北京冬天冷。爹就给你放在这儿了。”父亲的身影在他的泪眼中消失了,他在心里一声叠一声地喊着:“爹呀——娘呀——” 当兵第三年,回家探亲时,他认识了秀。秀对他这位国旗手充满了敬意,爱得死心塌地。复员后,他便和秀结了婚。当了四年国旗手,他只带回一面缩小比例的国旗,就贴在新婚的床头。每天清晨一睁开眼睛看见那面国旗,他就痴了,目光呆呆定定的。秀在这种时刻从不打扰他,她知道国旗在他心中的分量。 那天,他和秀坐在地头休息,秀突然说:“等到秋天,卖了粮,俺陪你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他好半晌才回过神,紧紧抓住了秀的手。 他似乎又站在了国旗下,猎猎的国旗声在耳边响成一片。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成由准国旗手成长为真正的国旗手,经历了走步、站立等严苛的训练,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人。 B. 小说通过写崔成内心的三次呼唤,表现了他见到父亲时的惊喜、得知母亲去世时的悲痛、目送父亲离去时的愧疚等复杂心理。 C. 崔成把小国旗贴在床头,每天清晨凝望时都“目光呆呆定定的”,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手法,把他对国旗的热爱渲染得生动感人。 D. 小说对秀着墨不多,但写出了她对崔成的深爱、理解和支持,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衬托了崔成的形象,用意深远。 7. 小说讲述国旗手崔成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石钟山的创作讲究“用小角度展现大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4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错误。B.“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误,这是“机械的团结”的特点。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 2. D “原因就是国家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错误。 3.C “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错误,原文是“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4. “新”体现的三个方面:①打造新农村;②发展新农业;③培育新农民。 5. 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现代文阅读II 6.C(新郎没有安排马匹接新娘过崖口,就是为了考验新娘。) 7.B(“突显了她的自私狭隘”表述有误,小说的新娘的行为是她独立的选择,她也坦诚地告诉对方,作者并对这一形象并无贬抑之意。) 8.①内容上:呈现出新娘的愧疚和新郎的大度,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美好。(2分)②结构上:缓解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双方的释然做铺垫。(2 分) 9.①不“完美”指男女主人公并未结成婚姻,作者没有安排“大团圆”式的结局;②但这个“非常规”的结局正体现了一种建立在互相尊重自由选择基础上的独特婚恋观,彰显了人性的美好;③“原路返回”也意味着男女主人公未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令人遐想,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以上三点,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声音节奏不是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节奏。材料一第一段“我们生理、心理方面都有一种自然节奏,起于筋肉的伸缩以及注意力的张弛”,这里提到的内容与声音节奏不是一回事。 C.“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激动某种‘动作趋势’”错,从文中可知,“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直接地流露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声音节奏,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伴的情绪”“每种情绪都有准备发反应动作的准备与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做‘动作趋势’”,联想与激动“动作趋势”是两回事。 D.“侧重”前者或后者错,原文为“它与非语言节奏的不同,主要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个因素上,而在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这个因素上”,据此可知,声音和非声音节奏的不同不在前者而在后者。 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它带给人的感动比音乐更直接和有力”错误。从文中“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可知,声音最直接和有力,所以不能说诗歌比音乐更直接和有力。 故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根据材料二中“诗歌语言除了上述轻重和长短这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可以造成节奏外,其他如高低和顿歇等对立性语音特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出现也可以造成节奏”可以判断项属于诗歌节奏的特征; B.根据材料一“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可知,诗歌节奏具有节奏的基本性质。 C.文中在提到声音节奏时,“不是具体的情境,所以不能产生具体的情绪,如日常生活中的愤怒、畏惧、嫉妒、嫌恶等等”,但并没有说“诗歌节奏引起愤怒、嫌恶等具体的情绪”,故C错误。 D.从文中“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内容的”可知,与音乐节奏不同,受意义支配而非纯形式的节奏。 故选C。 4.①材料一侧重论证节奏对情绪的影响,目的在于探求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分别;②材料二侧重论证诗歌节奏的本质特征,目的是为探索汉语诗歌节奏提供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主要信息及概括观点的能力。 材料一从节奏的产生说起,“诸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乃生节奏”,接着论述了节奏对情绪的影响,“纯粹的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无对象,所以没有很明显固定的内容,它是形式化的情绪”“诗与声音虽同为节奏,而所用节奏不同,诗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其目的是在于探求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分别。而材料二则是首先说明了诗歌节奏的两个特征,“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而两者中“它与非语言节奏的不同,主要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个因素上,而在某种对立性特征的反复这个因素上”,论证诗歌节奏的本质特征,最后得出“诗歌节奏一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性语音特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的结论,为探索汉语诗歌节奏提供理论基础。 5.①首先指出节奏对情绪的影响,并分析其心理机制;②接着分析节奏影响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强调节奏引起的情绪的特点;③分析诗歌的文字意义对表现情绪的作用,进而指出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从节奏的产生说起,“诸音调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继承而波动、乃生节奏”“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指出了节奏对情绪的影响,并分析其心理机制;接着分析节奏影响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强调节奏引起的情绪的特点;其后“纯粹的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无对象,所以没有很明显固定的内容,它是形式化的情绪”“诗与声音虽同为节奏,而所用节奏不同,诗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分析诗歌的文字意义对表现情绪的作用,进而指出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区别。 现代文阅读II 6. C “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手法”错误,“目光呆呆定定的”是神态描写。 7. ①运用倒叙,从崔成复员后的生活写起,回溯他成为国旗手的历程。②将现实与同忆交织,在他复员后的生活中不断插入他成为国旗手前后的片段。③聚焦典型场景,如训练的场景、站岗的场景等。④运用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讲述崔成的故事,展现崔成的心理。 8. ①用一个普通国旗手崔成的成长历程,展现国旗手们对国旗的热爱、守护,展现中国军人的强烈使命感和爱国情。②用秀和父亲对崔成的理解、支持,展现广大军属的奉献、牺牲精神,展现普通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