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37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10069591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5.0KB
日期:2021-08-24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0274300101727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37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智慧。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崇尚劳动。《颜氏家训·涉务篇》中,颜之推尖锐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劳动的作风,告诫子孙:“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在颜之推看来,通过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农事的艰辛,可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他在《治家》篇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颜之推熟悉农业生产,他列举了诸多稼穑种植中的农事,意在教导子弟要能守农桑本业,希望自己的儿孙要了解生产劳动。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家庭成员辛勤劳作,不好吃懒做,不好逸恶劳,整个家族才会蒸蒸日上。宋代叶梦得教导家人黎明即起,将与生活有关之家务及时料理,切勿怠惰,否则,“今日姑待明日,则费事损业,不觉不知,而家道日耗矣”。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指出,曾家治家要义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强调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他以切身的体验劝勉曾家后辈子女,“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勤劳与个人生活、家庭兴衰息息相关。清代甘树椿在《甘氏家训》中也说:“兴家之事多途,未有不自勤劳始者也,故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见,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 古人一向认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做起。清康熙六十年进士王士俊在《闲家编》中说:“教子而不在幼时,可乎?是以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还明确指出如何洒扫,“以木盘置水,左手持之,右手以竹木之枝,轻洒堂中”,“扫毕,敛尘于箕,出弃他所”,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劳动中养成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的品质。 (取材于徐海娇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劳动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新的追求。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可以开设劳动课程,编写劳动教材。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新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正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劳动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避免劳动教育变成某种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要关注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之美。人工智能驱动劳动教育认知模式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同时,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的劳动平台,体验劳动情境,获得劳动知识,进而提高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融入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力量必不可少。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以及公益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开展公益劳动。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劳动教育,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取材于王海建等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人自古重视耕读传家。 B. 有些士大夫熟悉生产劳动。 C. 家训都以教导子弟参加劳动为目的。 D. 劳动是人修养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颜之推严厉地批评颜氏子孙不事劳作,脱离劳动。 B. 叶梦得告诫家人如果怠惰拖延,将导致家道衰落。 C. 曾国藩认为,只要勤劳、谦谨就能成为一代名臣。 D. 王士俊写《闲家编》主要目的是教子弟如何洒扫。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等同于传统劳动教育。 B.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注重与科技深度融合。 C.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在虚拟情境中开展的。 D.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符合时代育人新要求。 4.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自由决定劳动课程。 B.某校可利用VR技术安排学生模拟汽车修理过程。 C.学校的生物课程可安排粮食种植等教学内容。 D.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劳模”下校开展劳动教育。 5.在立足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如何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游台 汪曾祺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台在泰山庙后。 泰山庙前有河,曰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桥,桥很高,桥洞很大。走到桥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觉得体重变得轻了,有凌空之感。这正是杂花生树、良苗怀新的时候,放眼望去, 一切都使人心情舒畅。 澄河产瓜鱼,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 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不过别处的这种鱼不似澄河所产的味美,倒是真的。因为都经过冷藏转运,不新鲜了。 泰山庙亦名东岳庙,差不多每个县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庙。所祀之神称为东岳大帝。泰山庙的香火是很盛的,因为好多人都以为东岳大帝是管人的生死的。每逢香 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进庙门就闻到一股触鼻的香气。 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很高,下面可以走人。这倒也好,看戏的不会往前头挤,因为太靠近,看不到台上的戏。大都是站着的,也有自己从家里扛了长凳来坐着看的。 唱戏的是"草台班子”,没有什么名角,也没有什么好戏,唱的是京戏,但有些戏是徽调,没有准调准词。只有一年,来了一个叫周素娟的女演员,在南方的科班里学过戏,唱戏很规 矩,能唱《武家坡》这类的戏,甚至能唱《祭江》……现在却混得到里下河来搭班。还有一个大花脸,嗓子很冲,姓颜。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 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产音里听出了一腔悲馈。江湖艺人,吃这碗开口饭,是充满辛酸的。 泰山庙正殿的后面,即属于文游台范围。沿砖路北行,路东有秦少游读书台。更北,地势渐高,即文游台。台基是一个大土墩。墩之一侧为四贤祠。四贤,说法不一。明代张诞《谒 文游台四贤祠》诗云:“蒲折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绳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 冠容。”我小时到文游台,连“四子衣冠容”也没有,只有四个蓝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 为盍簪堂。“盍簪”之名,比较生僻,出处在《易经》,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快来堂”。我觉得“快来堂”也挺不错。我们小时候对“快来堂”的兴趣比四贤祠大得多,因为堂的两壁刻着《秦邮帖》。小时候以为帖上的字是这些书法家在高邮写的。不是的。是把名家的书 法杂凑起来的(帖都是杂凑起来的)。帖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师亮采的地方官属钱梅溪刻的,皆取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曾有人考证,帖中书颇多"贋鼎”,是 假的,我们不管这些,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结构的楼,是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楼颇宏大,东西两面都是大窗户。我读小学时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 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们在楼上饮酒,赋诗,倾谈,笑傲。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苏东坡只是 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王定国不是高邮人。孙莘老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个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欢。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的台。 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 词写得好,著过《蚕书》,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还因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的 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字”,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五十岁,迁横州。五十一岁迁雷州。几乎每年都要调动一次,而且越调越远。后来朝廷下了赦令,迁臣多内徙,少游启程北归,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五十三岁。 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明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二: 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少游家,随以南行,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久之盘跚策杖而至,视少游叹曰;"学士,学士!他们 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方落得甚声名!”怒而不饭。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 我以为这是秦少游传记资料中写得最生动的一则,而且是可靠的。这样如闻其声的口语化的对白是伪造不来的。这也是白话文学史中很珍贵的资料,老仆、少游,都跃然纸上。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文游台"为题,开头叙写文游台周边的桥、鱼和庙等,真实表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文游台的人文风景。 B.文章叙述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表现了他们命运的落魄和生活的辛酸,并且借此衬 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 C.文中引用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的诗句,既交代了四贤祠的来历,又引出了作者 小时候未见”四子衣冠容”的遗憾。 D.作者儿时在台上看到船帆缓缓移动,心中有些"酸酸的"甜甜的",流露出他小时候就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重逢的喜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把澄河里的瓜鱼与冷藏转运的鱼进行对比,不仅突出家乡瓜鱼味道鲜美,而且表现 了家乡人对故乡的由衷热爱。 B.文中援引明陶宗仪的(说孚隘,表现了秦少游颠沛中旷达的人生观,同时说明这样的传 记写有很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C.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作者回想了小时候在文游台的所见所闻所感,显 得淳朴自然,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D.文章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写拱桥、瓜鱼,再写庙中香火、戏台,最后写庙后的文游台, 文脉清晰,层次井然有序。 8.高邮人为什么对仕途落魄的秦少游"最感动"?请简要分析。(4分) 9.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 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湿地中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巨大的碳库。湿地又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到大气中,湿地能发挥“碳汇”和“碳源”两方面的作用。 湿地,特别是泥炭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当沼泽的水热条件十分稳定时,沼泽中的泥炭不参与大气CO2循环。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便起到汇集或固定碳的作用,即是碳汇。 湿地也可成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甲烷约为10亿-20亿吨,全球水稻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2亿-15亿吨。 如果湿地遭到破坏,例如,一味地围湖造田,湿地被排干或者温度持续升高、降雨减少,会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活力增强,沼泽失去碳积累的能力,加速了泥炭或草根层的有机质分解,增加了二氧化碳向大气的净释放量。 如果,直接开采泥炭将其作为燃料燃烧,就会更迅速地把泥炭中多年积累的大量的碳氧化,使几千或上万年来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有机物质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湿地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泥炭地的丧失对全球气候来说后果非常严重。 保护自然湿地,它就能发挥减缓气候负面变化的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即宝贵的“碳汇”作用;反之,破坏湿地,它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源源不断地把碳释出,向大气圈释放CO2和CH4等温室气体,产生恶劣的“碳源”效果。 (摘编自郭耕《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材料二 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维护着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复杂生态循环系统的微弱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面临严峻的威胁。《巴黎协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使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即碳中和。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个国家之内的净零排放,即一个国家领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致平衡稳定,防止气候变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展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努力,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挑战看,首先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与欧洲相比,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碳达峰,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事后才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达峰之后经历漫长平台期开始缓慢下降,然后即将走向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5-70年。我国则是人为设定了达峰时间表,现在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攀升,没有看到峰顶,实现达峰还需要做出艰苦努力,还要考虑实现碳中和。但我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缓冲时间很短,这是我们的最大挑战。 其次是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这很大程度要依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降低能耗、碳排放水平。 从机遇看,首先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从根本上支撑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 二是可借鉴国际诸多先进减排经验。过去近30年,国际上积累了有关大气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碳减排、能源低碳发展的诸多经验,包括政策工具、市场设计、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甚至前车之鉴等,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利于缩短实现碳中和的进程。 三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不断进步。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光伏发电成本约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2030年以后肯定是继续降低的。从中远期看,低碳技术的成本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助力我们降低碳排放。 四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水平与能效进步表明实现碳中和具备可行性。2019年,我国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2000亿千瓦时,折合6000万吨标准煤。如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国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提高到每年3000亿千瓦时,即每年可以提供1亿吨标准煤的非化石能源,坚持30年即新增30亿吨标准煤的非化石能源,如果届时能源效率再提高50%,我国能源消费量到本世纪中叶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我国在2050年左右有实现碳中和的可能。 五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有市场、制度等多重优势。我国民众力量、市场选择和制度优势都会对碳中和起到促进作用。发挥好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调动民众、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积极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摘编自李俊峰《碳中和下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湿地既可以是碳库,也可以是碳源,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待湿地。 B.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活动的强弱,与湿地的碳汇能力负相关。 C.我们借鉴别国实现碳达峰的经验,规避其在减排上走过的弯路,有利于加快实现碳中和。 D.“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技术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让人们优先选择可再生能源成为可能,从而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B.湿地有两种:一是天然存在的湿地,一是人工的水稻田。它们都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 C.我国人为设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面临的挑战更大,但是,更能显示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担当。 D.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不断增大,对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手法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材料一先论述湿地可发挥碳汇和碳源两种作用,后面具体分析这两种作用的表现,最后总结归纳,使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材料一在论证中使用了假设的方法,通过湿地泥炭丧失造成的危害的假设来论证保护湿地对保持碳中和的重要性。 C.材料二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既点明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困难,也指出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有利因素。 D.材料二在论证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既将中国遇到的挑战直观化,也让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的能力和路径更加清楚。 4.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想要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应该怎么做。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开了又谢 严平 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棉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幢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繁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 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本可以离队回到父母身边,却选择了坚持。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逸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 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 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 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收获》2015年6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 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 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入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敬佩之情。 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琪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 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 8.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4分) 9.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3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 2.(3分)B 3.(3分)C 4.(3分)A 5.(6分)答案要点(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家庭方面:要重视劳动、崇尚劳动,培养勤劳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方面:要让劳动教育系统化、课程化,注重劳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社会方面:各种社会力量要支持学生劳动教育。 现代文阅读II 6.(3分)B 7.(3分)C 8.(4分)①秦少游是高邮人;②秦少游才学卓越;③泰少游关心人民生活;④秦少游贬谪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评分建议:一点 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示例: ①“听出了一腔悲愤”:一般来说,“听出”的应该是声音,这里“听出”的却是“悲愤”,奇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 ②"削秩徙郴州":借用“削秩徙“文言词,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只举例不做分析,最多给1分;如表达效果重复,只按一点给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待湿地”错误。影响湿地作用的不仅有人为因素,还有自然因素。 2.B“湿地有两种:一是天然存在的湿地,一是人工的水稻田”错误。湿地包括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 3.C“材料二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错误。不是对比论证,“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和机遇”不是对比关系。 4.示例一:它就能发挥“碳汇”作用,碳汇作用就是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宝贵的碳汇减缓气候负面变化。 示例二:它就能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发挥“碳汇”作用,减缓气候负面变化。 5.保护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鉴国际先进减排经验;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低碳技术发展;加大非化石能源替代;发挥市场、制度优势。 现代文阅读II 6.C(“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误。) 7.B(“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理解错误。) 8.“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作者对其生命的崇高礼赞;(2分)花“又谢”则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2分) 9.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在客观展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