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26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2-10060480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7.2KB
日期:2021-08-22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254760011468100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26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艺术教育一直被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美育的实践看,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方式开展美育,有力地推动了美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认识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直接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艺术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对美的兴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使人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享享受。因此,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过程,强调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体验。具体到艺术领域来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否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审美的兴趣,二是审美的能力。前者决定审美主体是否能够通过作品激发审美意识、获得美的体验;后者则影响着体验的程度和效果。另一方面来看,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础,如果审美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审美能力也无从谈起。 对于提升审美能力而言,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通过艺术教育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对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也是有帮助的,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举例来说,一个不会唱歌甚至五音不全的人,并不一定就不喜欢音乐,也不妨碍他能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愉悦。反之,如果过度强调艺术技能,甚至以应试的压力强制学生学习,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兴趣,反而会扼杀兴趣,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因为此,有学者提出,作为以美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其任务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让学生通过各类艺术活动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情感和精神上的“纯粹快乐”,从而激发和培养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使之成为“业余的艺术爱好者”。超然客整理 关于“美育之用到底为何”这一问题,近代美育思想家王国维提出的“无用之用”思想影响深远。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指出,“益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已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已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在他看来,审美在物质和现实层面上是完全去功利的,而美育正是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来实现其对人的精神提升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功用”,最终造就“完全之人物”。王国维所倡导的美育“无用之用”,恰恰“可为大用”。美育不能成为实现功利的工具,而是应该摆脱技能化、功利化的束缚,充分发挥好在涵养道德、丰富情感、美化心灵、提升心境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高尚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人生乐趣。做到这一点,美育的实施者应及时更新美育观念,依据美育规律,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构建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并重、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相容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融通的美育教育体系。 (捕编自杨明《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 中华美育传统认为,美育和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其意义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一思想在今天非常有现实意义。 中华美育传统十分重视遵循教育规律,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所以一定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憚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痊。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露被卉未,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阳明这段话讲的就是教育规律。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家长埋怨,孩子们放学回家老是想玩,不想坐在那里做作业。其实小孩喜欢游玩是少年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草木萌动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感到作业压力太大,每天放学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精神十分疲惫。这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就是王阳明说的“摧挠之则衰痿”“生意萧索,日就枯槁”,而不是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日长月化,其进自不能已。 (摘编自叶朗《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在认识上将二者等同,更不能让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 B.一个人的审美体验是由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决定的,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其中审美兴趣则起着基础性作用。 C.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思想认为,美育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实现其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大用”。 D.从传统美育来看,古代思想家强调的是要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而不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审美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但如果以考试为导向强制学生学习,就会适得其反。 B.只要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到“纯粹快乐”,就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爱好者”。 C.美育课程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而应与其他课程融通,构建完善的美育教育体系。 D.办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符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阐发的教育规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美的旁观者。 B.美育促使艺术教育回归本质,艺术教育可以让美育落地开花。 C.在世俗的世界里,美育是实现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的有效路径。 D.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体,可通过技艺竞技比赛来衡量学校美育效果。 4.材料一的标题是《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指出是哪两个问题。(4分)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6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毫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似流动着的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毫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毫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静谧,时间的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分明是沐浴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一直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种白脸形象,几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抉天子而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聩的世界,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秀而丰富,做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又小——但凡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行李箱提出去。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毫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着曹氏父子的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提及毫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认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身处昏聩乱世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D.文章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用一种外来者、探寻者的心理,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毫州之行的感受与思考,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B.文章开篇选取"铺到天边"的麦田、苦楝花等意象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色,与后文"一马平川"的大地,"炊烟、绿树、紫花"等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C.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皖南风光与北方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的雄浑壮美;将曹植与曹丕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 D.文章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毫州的大好风光,写景富有特色;"仿佛一切都在着了",凸显了此地的勃勃生机,使结尾韵味悠长。 8.本文语言优美典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举两例分析。(4 分) 9.鉴赏散文应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进而悟情、明情,欣赏作品的情致之美。本文蕴含着哪些情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 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中央领导人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霭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中央领导人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 2 月 11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 "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意义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 8公里的"绝壁天路"。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 “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 “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 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 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等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造人物。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4分) 9.“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2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A项“更不能让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与原文矛盾;B项过于绝对,原文是“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D项与原文“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矛盾) 2. B( B项中“只要……就……”错,原文无此意) 3. D(D项“可通过技艺竞技比赛来衡量学校美育效果”错,与原文“作为以美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其任务除了……,还包括让学生通过各类艺术活动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矛盾) 4.一是艺术教育与美育如何区分;(2分)二是“无用之用”与“功利之用”如何取舍。(2分)超然客整理 5. (1)都阐释了美育的功能特点;(2分)(2)都采用了并列的论证结构;(2分)(3)都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2分)(如答出论证语言,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B("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悲伤"不正确) 7.C("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不正确) 8.示例∶ (1)"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此句将诗作比作"鸽子""落至眼前",喻体新奇,生动形象,写活了作者对镜弄发时《短歌行》倏忽出现在脑海中的情景。(2)"那一捺……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此句由曹操的书法想到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由实到虚,思维开阔,生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的宽广胸襟。 (4 分,每例 2 分。举出例子1分,效果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9.①对雄浑开阔景色的赞美;②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③对命途多舛人生的超越与释然;④对历史人物的体恤和认知;⑤对文脉气息经久不衰的欣喜;⑥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6 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A项,因果倒置;B项,"完整阐释"错误;C项,"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2.(3分)BB项,"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3.(3 分)A(《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4.(4分)①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中央领导人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每个要点 2 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结合材料说明1分;共 4分) 5.(6分)(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内容侧重点2分;行文脉络4分;共6分。如果先说材料一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再说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也可) 现代文阅读II 6.B [解析]“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当。 7.B [解析]“倒叙的方式”不当,应该是插叙。 8.①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评分标准】4分。景物特色1分,“烘托”或“衬托”1分,心理变化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一: 保留这个结尾好。①“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②从情节上来看,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路标”的作用,深化主题。 答案示例二: 删改后的结尾好。①“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照应标题;②“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主题;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