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10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2-10047691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7.8KB
日期:2021-08-20
作者:21jy_5524245105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10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6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亳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似流动着的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静谧,时间的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分明是沐浴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一直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种白脸形象,几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抉天子而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聩的世界,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秀而丰富,做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又小——但凡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行李箱提出去。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亳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着曹氏父子的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提及亳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认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身处昏聩乱世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D.文章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用一种外来者、探寻者的心理,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亳州之行的感受与思考,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B.文章开篇选取"铺到天边"的麦田、苦楝花等意象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色,与后文"一马平川"的大地,“炊烟、绿树、紫花”等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C.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皖南风光与北方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的雄浑壮美;将曹植与曹丕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 D.文章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亳州的大好风光,写景富有特色;“仿佛一切都在着了”,凸显了此地的勃勃生机,使结尾韵味悠长。 8.本文语言优美典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举两例分析。(4分) 9.鉴赏散文应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进而悟情、明情,欣赏作品的情致之美。本文蕴含着哪些情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6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 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已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选自201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材料二: 何谓读书之味?窃以为不可仅以一个“香”字而言之。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读书与吃饭》的书话,文中说: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读书如吃饭——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 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于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 有读书人说,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或说是火药味,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静而升华。 (节选自2016年16期《天天爱学习》,李泽贤《读书的味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充满愉悦的精神活动,能让我们的精神在不断的智识训练中日益丰富。 B.阅读能让我们学会谦卑,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C.阅读如同吃饭,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都有酸甜苦辣之味,都有益于身体健康。 D.阅读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人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 B.阅读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只有天天读,持之以恒,才能登堂人室、窥其堂奥。 C.通过阅读感知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 D.阅读没有门槛, 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中不切合材料论证范围的一项是( ) A.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②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展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渗透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小说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使这个物象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8.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4分) 9.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1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2.B 3.C 4.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或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民族、地域身份认同)。 5.示例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中仪式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 示例二: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现代文阅读II 6.B 7.C 8.(1)“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此句将诗作比作“鸽子”“落至眼前”,喻体新奇,生动形象,写活了作者对镜弄发时《短歌行》倏忽出现在脑海中的情景。(2)“那一捺……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此句由曹操的书法想到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由实到虚,思维开阔,生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的宽广胸襟。 9.对雄浑开阔景色的赞美;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对命途多舛人生的超越与释然;对历史人物的体恤和认知;对文脉气息经久不衰的欣喜;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C项"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与材料二首段意思不一致。两者有明显差别:吃饭之味是味觉感受,读书之味是内心感悟体验;吃饭有益于身体补养,读书有益于精神补养。) 2.B(B项的原文依据: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A项推论为"必然结果"很武断且不合文意,既然是必然结果,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C项中对原文"另一个世界"的含义概括不全,还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D项推论不合文意:"没有门槛"是指谁都可以阅读,是指读书对象而非读什么的问题,原文"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 3.B(两则材料都谈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和作用,故A、C切合;也谈到了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故D切合;B"读书有三到"属于具体的读书方法,两则材料都没有直接涉及。) 4.每天读书的人才能达到精神"日新",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天读书,持之以恒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坚持每天阅读,可以学会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持之以恒地天天阅读,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才能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终身受益。阅读补养精神,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答对四点即可,每点1分,其他答案只要不重复,酌情给分。) 5.下笔就切入论题,并用"吃饭"与"读书"类比,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2分)。接着按甜酸苦辣的顺序逐一展开论证,将这四种读书之味阐述得清楚明白,具体可感(2分)。整体看是总分结构,而四种读书之味又是并列结构(2分)。 现代文阅读II 6.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太过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作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 7.D(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主要情节均有关联。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没有体现"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故选项错误。) 8.不能。①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在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又惊又喜",没有直接表达。(1分)战士牺牲后,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1分)②大娘是一个热情爽利的人,在前文她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1分)得知战士牺牲后,神态描写"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不掩饰内心的悲情,符合她直率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1分) 【解析】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大娘和小菊的语句,分析二人性格及形象的不同点,从而判断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若作肯定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每点2分) 【解析】"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碑"一般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为什么要说赵老金这个人物是碑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他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著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人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起到了与"碑"相同的作用,这是"碑"的第一层含义。其次,作为纪念标志的"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赵老金执著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再次,"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群众赵老金是立碑者,联系思考,再着眼于全篇,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