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08练)(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2-10047689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57.9KB
日期:2021-08-20
作者:21jy_5524245105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08练) 基础题组-171450340360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已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 “乡丛” “闺怨” “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一.一.一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 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 “我该怎么做?” “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 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人与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神。 (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游"是山“家"到“国"所需经历的过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 B.在.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相 c.柏拉图的“理念说"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 D.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家认为,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求仕者进人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也可能产生 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 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一..一客”式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 )(3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外在性”和“内在性”?(4分) 5.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18097585090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 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是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略有删节)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副县长”则是为了衬托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E.本篇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纯如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7.小说开头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文末慨叹:“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29210395605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这就说明了神话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所以当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中国神话的“源”,求诸古籍记载,自然最早莫过于属于巫书性质的《山海经》。它实际上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这一段长时间内众多无名氏的作品,初步推断可能是楚地和巴地的人所作,有巫师和文人参与其事。但是追本溯源,还应当推寻到传说中夏禹、伯益那个历史时代。好些神话故事经由那个时代的酋长而兼巫师身份的人物,口头直接传承下来乃是大有可能的。 根据我的研究,万物有灵论时期已是神话的初步发展阶段,《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大都属此阶段。但在前万物有灵论时期,即已有萌芽状态的神话产生了。这个时期相当于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所说的蒙昧时期的中级阶段,亦即以生产方式为分期的旧石器时期的中期。这个时期产生的神话,多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的对象,尤其着重叙写的是动物,性质和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我称这个时期的神话为活物论神话,以别于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那时候的人们,刚从动物分离出来不久,还存在着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的心理状态,视眼前的万物,不论是动物植物,或山川日月星辰风雨云霞等,都认为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由此而在集体无意识中产生的叙写它们之间或它们与人类交往的故事,就是最早时期的神话——活物论神话。原始的宗教思想萌芽于此,图腾主义也由此而来。但《山海经》保留这种神话已经不多了,只还有两三个残片遗存其中,较多的是保留在先秦时代的寓言里。 真正能够称为中国神话之“源”而大略和《山海经》比肩的,乃是汉代初年刘安与其门客同撰的杂家而兼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日除害、嫦娥奔月),首先比较完整地见于这部书的记录。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其零星片段的资料被记录在各种古籍里,从汉代初年到唐代末年,还络绎不绝。 中国神话的“流”,应当包括历史人物的神话、仙话中的神话、中国化的佛经人物神话、民间流传的神话、后世产生的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神话以及神话小说。 比如历史人物的神话。史前时期“著名的”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尧、舜、鲧、禹等,他们既具神话人物的身份,又兼历史人物的影子。拿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期来说,殷代的第一个开国帝王成汤和他的贤臣伊尹,他们身上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从此以下,傅说、姜太公……他们既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而他们身上又各有程度不同的神话因素。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的源与流》) 材料二: 神话是先民描述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或传说。先民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拟神化。神话在本质上传达出了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著名的希腊神话,以“卡奥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神界家族为主线,将众多神、人、英雄的故事编为一体,构成了世界上迄今最庞大的神话系统,并借此编织起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使读者阅读神话之际能尽悉希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奥秘的感悟和认知。 主神是神际关系网络的枢纽或中心,透视主神则是解析神话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统摄众神、使神际关系明确化、条理化的主神,与主神地位约略相当的是《史记》所载远古帝系中的黄帝。黄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是善良和正义的象征,具有明晰可感的伦理示范性。希腊神话有明确的主神——宙斯,但他却毫无美德可言。在中国古代意识中,应受崇拜的首先是品行和道德。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比知识本身更需要得到尊重。在这种民族精神的规约下,上古诸神大都由于不合乎正统伦理尺度而逐渐湮没无闻,以黄帝为首的帝系神话则脱颖而出。希腊神话则具有较高的认知品格,这与希腊精神的基本特征,即对“力”的崇尚和追求相一致。 神话不但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基于这样的理解,卡夫卡描写人变甲虫的《变形记》、乔伊斯借鉴奥德修斯归乡情节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运用超现实神秘寓言方式写成的《百年孤独》,都有“现代神话”的称谓。 在神话的研究史中,柏拉图被尊为古典神话学的奠基者。欧伊迈罗斯主张神本是曾经造福于人类的伟人,理应受到敬重和崇拜。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即使有人关注神话,也多为取材于异教传说来论证基督教原理,但丁的《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即为典型一例。得力于现代神话学的诠释,一种新的理论才为世人所知,那便是“神话不再是文明的‘他者’或理性的对立面,而成了文明之根和理性之源”。 (摘编自梁工《西方文论关键词: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山海经》中的神话大多数以动植物为主要描述对象,重点叙写动物,在性质上与后世的童话、寓言相近。 B. 对尧、舜、禹、汤、姜太公等我国信史时期实有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了神话的因素。 C. 《变形记》等作品被称为“现代神话”,主要是因为传达了特定时空中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D. 在古典神话学时期和中世纪,人们虽然能认识到神话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但尚不能理解神话对文明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为我国神话的主要“源头”之一,《山海经》很可能在传说中的夏禹、伯益时代就初步创作成书了。 B. 活物论神话大致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要研究这一时期的神话,最好的材料是先秦时代的寓言。 C. 袁珂先生认为《淮南子》大略可与《山海经》比肩,主要是基于它成书时间早,保有神话丰富、完整。 D. 虽然但丁《神曲》中充斥着希腊罗马神话情节,但其本人对希腊罗马神话虽然关注却并不信奉其宗教。 3.下列诗句所运用的典故中,属于历史人物神话的一项是( )(3分) A.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C.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D.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4.读完以上材料,小张同学对我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打算据此制作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表格,每空不超过15个字。(4分) 我国神话 希腊神话 体系 内涵 5.相对于前辈学者袁珂先生,在对神话这一概念的认知上,梁工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6分) -768359525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火(节选) 阿 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佝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浑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棘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南面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 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E.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7.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8. 小说设置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这些细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多吉与村民引燃了火,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A(B曲解文意,“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错,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这两者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c“确立了”偷换概念,原文是“建基”。D曲解文意,“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是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2. B(误解原意,“人不可能占有真理”不是柏拉图的观点) 3. C(A边塞思乡之悲。B游子思家之悲。D游子思家之悲) 4·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2分)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2分)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D.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2分)儒家思想要实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2分)(2)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一.一客”式思想引导人们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2分)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解析:选BE。A项“所谓的清名”含有否定意味,不合小说的感情倾向;“太过矫情”也与原文的“太过认真”有出入。C项“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无中生有。D项对“‘我’竟一时语无伦次”理解错误,应为“对徐阿婆的去世感到痛苦、惋惜;挂念徐阿婆是否已经‘还’清了钱,保持了清名”。 7.解析:这两段文字是环境描写,介绍了徐阿婆生活的环境,可以从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烘托人物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①以景色秀美的茶村为人物活动环境,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②把故事放在采摘春茶的清明季节展开,为下文“我”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衬托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像茶村一样美丽动人。 8.解析:从文章内容和标题看,文章写了徐阿婆一生虽然屡经波折,但却竭力保持自己的清名,直至年老、病危,坚持还清别人的资助的故事。主人公徐阿婆年老、多病、顽强、正直、清白、坚定、执着。 答案: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生活困顿。②正直清白,惜名如命。③坚定执着,毅力顽强。 9.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探究题,结合作品内容和当下社会现实加以分析,做到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这话是“我”针对正直坚毅、爱惜清名的徐阿婆的感人故事所生发的感慨,既有对徐阿婆的由衷钦佩和深切同情,又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追名逐利腐败行为的揭露。社会上存在不少耽于名利、不重清名的现象,作者希望通过徐阿婆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当今道德沦丧和价值缺失的现象的反思,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的修养,保持为人的清名。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A项,《山海经》属于万物有灵论神话,而选项叙述的是活物论神话的特点;B项,史前时期的人物是神话人物,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C项,“传达了特定时空中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阐述的是神话的本质特征,而非《变形记》等作品被称为“现代神话”的原因。 2.A。《山海经》在夏禹、伯益时代只是口头传承。 3.B。诗句运用了舜帝妃子娥皇、女英的神话。 4.(1)不成系统,缺少严格意义的主神;系统完整,有明确主神;(2)对“德”(或伦理规范亦可)的尊崇;对“力”(或知识、认知亦可)的追求(每空1分。体系方面,必须答出同时答出系统和主神两个维度才能得分) 5.继承:(1)认为神话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想象和幻想的特点;(2分)(2)认为神话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2分)发展:认识到神话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2分) 现代文阅读II 6.解析:选BD。A项,“情节富于变化”表达不准确。C项,“对新世道的强烈不满”有误。E项,“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有误。 7.解析:通读小说,梳理出与主人公多吉性格特点相关的情节,然后进行概括。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情节进行必要的分析。 答案:①勤劳、善良、安分。“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佝偻的腰背”“浑浊的眼睛”“虬曲的胡须”。②有虔诚的信仰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等一系列动作都展示出他对巫师身份的重视。③具有责任感。他为保护村民的利益不惜几次蹲进牢房,有舍己为人的品质。 8.解析: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和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详细解读。 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感和庄严感。②塑造多吉和村民的形象。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点明了多吉巫师的身份,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虔诚的信仰及敢于改变现实困境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也借此展现了村民的质朴。③照应了题目“天火”,并暗示着主题。 9.解析: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但从内容上来看多吉引燃的火正是从天上“借来”的。小说这样写既能突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又对揭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①多吉向火神、风神、山神祈祷,经由神灵同意“借来天火”。②与小说中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放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相契合,借“天火”来表现多吉和村民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共同心理及改变现实困境的渴望。③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既要敬畏大自然,同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要勇于改变,勇于从实际出发承担责任,天与人是和谐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