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第1课时 (课件 26张PPT+视频+教案+学案)》资源,包含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pptx、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学案.doc、显微镜下的细菌分裂.mp4、细菌的作用.wmv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1.6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的文档简介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教学设计
课题 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一章第6节,主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虽然细菌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因此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细菌的菌落,由此引起学生对细菌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材中图片丰富,补充视频等内容可增强视觉效果,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探究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着重介绍细菌及其繁殖;第2课时主要介绍真菌及其繁殖、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保存食物的方法等。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细菌的菌落,了解细攻的分布;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繁殖方式;了解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及保存方法;科学思维:知道细菌的系列的快速性与其普遍性; 探究实践: 通过阅读、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特点;态度责任: 通过讨论等方式辩证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难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巩固:1、人的生殖属于 生 的方式;人的 是新生命的起点。其他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还有 等方式。 2、苔藓和蕨类植物用 繁殖,属于 生殖方式;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用 繁殖,有些被子植物也可通过无性生殖来繁殖后代;生活中,栽培果树或花卉常采用分根、压条、 或组织培养等繁殖方式来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又可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生物的分类 1、生物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生物的分类: (1)按细胞结构分类: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和细胞生物两大类;其中病毒属于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且细菌为原核生物,动物、植物和真菌为真核生物; (2)按营养方式分类: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异养生物; 植物: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和大的液泡等,自养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一般不能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异养生物。 1、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存在: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等处,几乎无所不在。细菌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2)细菌的观察: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只有 0.5~5微米,因此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观察细菌的结构需要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3)细菌的形态: ①细菌的形态: 细菌是形状细短、结构简单的一类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等三种形态。 ②细菌的分类: 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菌的细胞结构: (1)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菌的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但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有的细菌有鞭毛,能帮助细菌自由移动;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 (2)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 (3)细菌的营养来源: 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一般要依赖从外界吸收有机物生活。 3、菌落: 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集合体。 由于单个细菌或真菌太小,肉眼观察不到,所以其培养成菌落,便于观察。 细菌的菌落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细菌团。一个小白点就是一个菌落;一个细菌菌落约有百万个细菌。 读图:细菌是通过_________进行繁殖的。细菌的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4、细菌的繁殖: (附视频) 细菌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细菌分裂开始时,首先会复制它的遗传物质,然后细胞一分为二,两套一样的遗传物质随之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这样两个新个体就产生了。 细菌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 20分钟左右便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殖速度,一个细菌在 48小时内,其后代个体数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数量。 视频:细菌的作用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有益于人类: ①人体内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如人体肠胃中的嗜酸乳杆菌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②一些食品的制造也离不开细菌,如泡菜、酱油、醋等食品的生产与乳酸菌有关; ③有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一些细菌用于生产药品,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如用经基因重组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力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等。 2、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②鼠疫耶尔逊氏菌、霍乱弧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能引起人类各种有关传染病的流行。 ③少数细菌也能引起家禽、家畜和作物的传染病流行,使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 3、杀菌与食物的保存: (1)细菌的破坏作用: 只要温度适宜,细菌等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2)食物保存: 食品保存是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延长其食用期限,使食品能长期保存所采取的加工处理措施。 (3)食物的保存方法: 食物保存主要方法:冷藏法、密封法、干燥法、盐渍法、糖渍法、埋藏法、窖藏法、高温灭菌法,等。 阅读: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目前生物界一般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细菌和真菌属于微生物类细菌看不见摸不着但的确存在于各处形态多样结构简单,这些是学生比较的陌生的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加深认识细菌的结构也是细胞,但没有成形细胞核,这也是陌生的知识点,营养来源更是不熟悉,利用图片介绍结构比较直观菌落一定程度上说明细菌小而多、繁殖快细菌的繁殖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不容易被观察,视频和图片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的前概念一般认为细菌都是有害的,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树立正确观念,有利于“事物的两面性”辩证观点的形成由细菌的繁殖与危害,到食品的保存,知其理、晓其法,体会到“科学服务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由多细胞构成 B.有成形的细胞核 C.多数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D.进行分裂生殖 2、 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细菌为单细胞生物 B. 细胞内没有遗传物质C. 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D. 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3、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寄生生活的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生活B. 腐生生活的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C. 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D. 细菌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有害 B.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D.细菌的芽孢是渡过恶劣环境的结构 5、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且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min,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1)实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A.室温保持在25℃ B.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入乙试管内(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参考:(1)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 (2)B(3)空气中的细菌或芽孢落在肉汤里,然后大量繁殖,使得肉汤腐败变质 (4)温度]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细菌分布很广,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但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2、细菌种类很多,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3、细菌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且繁殖速度很快; 4、细菌由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但其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5、细胞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属异养生物,细菌是自然界的分解者; 6、巴氏消毒法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一种保存食品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浙教版七下科学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教学设计
课题 1.6细菌和真菌的繁殖(1)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一章第6节,主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虽然细菌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因此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细菌的菌落,由此引起学生对细菌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材中图片丰富,补充视频等内容可增强视觉效果,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探究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着重介绍细菌及其繁殖;第2课时主要介绍真菌及其繁殖、真菌与人类的关系、保存食物的方法等。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细菌的菌落,了解细攻的分布;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繁殖方式;了解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及保存方法;科学思维:知道细菌的系列的快速性与其普遍性; 探究实践: 通过阅读、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特点;态度责任: 通过讨论等方式辩证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难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巩固:1、人的生殖属于 生 的方式;人的 是新生命的起点。其他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还有 等方式。 2、苔藓和蕨类植物用 繁殖,属于 生殖方式;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用 繁殖,有些被子植物也可通过无性生殖来繁殖后代;生活中,栽培果树或花卉常采用分根、压条、 或组织培养等繁殖方式来保持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又可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生物的分类 1、生物的多样性: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生物的分类: (1)按细胞结构分类: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和细胞生物两大类;其中病毒属于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且细菌为原核生物,动物、植物和真菌为真核生物; (2)按营养方式分类: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异养生物; 植物: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和大的液泡等,自养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一般不能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异养生物。 1、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存在: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等处,几乎无所不在。细菌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2)细菌的观察: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只有 0.5~5微米,因此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观察细菌的结构需要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3)细菌的形态: ①细菌的形态: 细菌是形状细短、结构简单的一类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等三种形态。 ②细菌的分类: 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菌的细胞结构: (1)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菌的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但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有的细菌有鞭毛,能帮助细菌自由移动;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 (2)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 (3)细菌的营养来源: 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一般要依赖从外界吸收有机物生活。 3、菌落: 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集合体。 由于单个细菌或真菌太小,肉眼观察不到,所以其培养成菌落,便于观察。 细菌的菌落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细菌团。一个小白点就是一个菌落;一个细菌菌落约有百万个细菌。 读图:细菌是通过_________进行繁殖的。细菌的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4、细菌的繁殖: (附视频) 细菌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细菌分裂开始时,首先会复制它的遗传物质,然后细胞一分为二,两套一样的遗传物质随之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这样两个新个体就产生了。 细菌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如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 20分钟左右便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殖速度,一个细菌在 48小时内,其后代个体数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数量。 视频:细菌的作用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有益于人类: ①人体内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如人体肠胃中的嗜酸乳杆菌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②一些食品的制造也离不开细菌,如泡菜、酱油、醋等食品的生产与乳酸菌有关; ③有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一些细菌用于生产药品,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如用经基因重组的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力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等。 2、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②鼠疫耶尔逊氏菌、霍乱弧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能引起人类各种有关传染病的流行。 ③少数细菌也能引起家禽、家畜和作物的传染病流行,使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 3、杀菌与食物的保存: (1)细菌的破坏作用: 只要温度适宜,细菌等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2)食物保存: 食品保存是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延长其食用期限,使食品能长期保存所采取的加工处理措施。 (3)食物的保存方法: 食物保存主要方法:冷藏法、密封法、干燥法、盐渍法、糖渍法、埋藏法、窖藏法、高温灭菌法,等。 阅读: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目前生物界一般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细菌和真菌属于微生物类细菌看不见摸不着但的确存在于各处形态多样结构简单,这些是学生比较的陌生的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加深认识细菌的结构也是细胞,但没有成形细胞核,这也是陌生的知识点,营养来源更是不熟悉,利用图片介绍结构比较直观菌落一定程度上说明细菌小而多、繁殖快细菌的繁殖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不容易被观察,视频和图片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的前概念一般认为细菌都是有害的,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树立正确观念,有利于“事物的两面性”辩证观点的形成由细菌的繁殖与危害,到食品的保存,知其理、晓其法,体会到“科学服务生活”,生活处处有科学。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由多细胞构成 B.有成形的细胞核 C.多数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D.进行分裂生殖 2、 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细菌为单细胞生物 B. 细胞内没有遗传物质C. 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D. 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3、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寄生生活的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生活B. 腐生生活的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C. 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D. 细菌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有害 B.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D.细菌的芽孢是渡过恶劣环境的结构 5、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甲、乙、丙三套装置分别连接好且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min,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请据此分析:(1)实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 A.室温保持在25℃ B.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没有空气进入乙试管内(3)这个实验说明了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4)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参考:(1)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 (2)B(3)空气中的细菌或芽孢落在肉汤里,然后大量繁殖,使得肉汤腐败变质 (4)温度]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细菌分布很广,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但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2、细菌种类很多,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3、细菌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且繁殖速度很快; 4、细菌由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但其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5、细胞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属异养生物,细菌是自然界的分解者; 6、巴氏消毒法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一种保存食品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