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226.93.207)

  • ID:2-20044091 河南省罗山县竹竿镇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小学语文/期中专区/一年级下册

    11

  • ID:2-20044015 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模拟试题

    1042670012204700武汉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2024.4 24 本试题券共10页,23 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从早期PC 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意义和语境“修辞”。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乙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因此,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题。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义的确认。从近期利用问卷星所做的全国调查来看,对于“您阅读和学习《红楼梦》的最大收获”一问,10623 份答卷中选择“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占比66.27%,仅次于“丰富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66.73%,由此可见对文学经典精神境界的追求,已成为阅读经典最重要的动力和期望之一。 (摘编自李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 材料二: 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文本的构成法-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结构,而是则一在互动的作用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开放性内涵,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不同的互动实践与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语义规则,亦形成了不同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互动可以在修辞维度上加以认识--互动的语言,即是修辞的语言。 在时间维度上,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故事在时间维度的“展开”方式,并从容地处理“沿途”的页面悬停时长,由此决定叙事“前行”的时间结构,如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向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当不同的信息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逻辑时,用户便可以在自由选择中建立特定的时间概念或时间意识。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融媒体产品《亚运山水间》,设置了富春江、良渚、西湖、钱塘江四个“探险”板块,用户点击不同的板块,即可触发漂流、迷宫、龙舟和射箭四个不同场景的游戏,从而体验特定场景的游戏内容。不同的选择顺序,形成的是不同的内容呈现顺序和结构,这便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的内容呈现顺序,由此摆脱了文本意义生成所高度依赖的时间逻辑。例如,“良渚”板块主要讲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文化,“西湖”板块注重呈现当下的自然美景--不同的选择顺序,决定了不同的感知模式,亦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杭州印象。 在界面功能上,融合新闻允许用户长时沉浸、随时切换、及时退出某个场景,并允许用户在悬停时能够在空间场景中任意移动、放缩,比如拖动地图查看某个点位,放大画面查看某处细节等,全面浏览并深度挖掘界面空间中的信息。在《亚运山水间》中,用户进入“富春江”的船只,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地游览、观赏每一处景观细节。可见,用户通过对悬停时间的处理与支配,改变了叙事进程中的情节展开时长,而探索时间越久意味着用户越有可能突破经典叙事中的时间限制,进入深度阅览状态,进而捕捉到画面中更多的细节,获得更为丰富的新闻信息。 在空间维度,用户通过一定的导航选项或条件选项,可以自由地决定新闻内容的可见性,从而以互动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导航空间形态,或形成不同的虚拟空间图景,以此重组融合新闻的意义结构。换言之,某些内容能否显现并进入意义结构之中,完全取决于用户的个性偏好与自主选择。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中心于2022 年负责创建了一个融媒体项目--基于街道壁画地图的交互式时间轴《黑人的命也是命》。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 2020年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开枪射杀后,美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反种族主义艺术品。进入作品界面后,用户可以根据艺术品类型、艺术家身份、创作时间、涉及的社会议题等类目对内容进行筛选,还可以点击地图上的作品名称,查看作品的具体信息。这种自主选择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文本的“输出”内容,而且改变了文本的呈现方式,亦影响了用户的解读方式,如用户对于种族议题的观点和态度。 (摘编自刘涛刘锦鹏《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改变了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的融合使《红楼梦》不只以传统小说的方式存在。 B.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能以不同方式影响传播内容,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 C.数字媒介使传统新闻文本封闭、固定的叙事形式变得不固定,其意义完全由用户动态生成。 D.融合新闻允许用户支配悬停时间,对界面信息深入探索,使其可能突破经典叙事中的时间限制。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驱力,但在文学产业化过程中,因资本因素带来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对此产生负面影响。 B.体验《亚运山水间》项目时,如果用户点击“西湖”板块,那么他将在体验对应的场景游戏过程中领略杭州自然美景,这样的感知模式将带给他独特的杭州印象。 C.用户在体验《黑人的命也是命》项目时,可以在壁画地图的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目,查阅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新闻呈现将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观点形成。 D.材料“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与材料二“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媒介的“修辞”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抖音播放量超1000万的红楼视频合集有一部分涉及仿妆话题,其中一条红楼美妆视频评论就超过 10万,这种由媒体营造的精致化生活氛围吸引大众与之同频共振。 B.国产志怪类动画《神弦曲--猫儿与时光铃铛》在首支预告的动画场景绘制中使用AI技术出图,其中三分之二的背景制作都使用了AI技术。 C.新华社推出的 AR 作品《天地工程》,允许用户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自由移动、放大或旋转火箭,自主体验火箭发射的过程,使用户对科技强国有切身体会。 D.“2023 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天坛公园主办的天坛赏月直播活动,在展示传播新锐设计产品的同时,融入古建、古乐与中秋之月的互动场景,彰显文化与诗性。 4.下列图表是关于《红楼梦》相关传播情况的调査。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表一及材料一可知图文、视媒、声媒等多渠道传播方式,使经典《红楼梦》的传播变成文化产业链的一环,技术的便利带来了新的传播契机和可能。 B.从表一受众了解《红楼梦》的渠道占比看,占比最高为视频类,说明在当下短平快的整体传播背景下,视频成为人们获取相关知识时最受欢迎的方式。 C.从表二《红楼梦》当下传播现状的满意度来看,近九成的受众表示满意,可见当下的媒介技术是人们可接受的,体现了文学经典传播大众化的趋势。 D.表二中有约一成的受众对传播现状不满意,可见对于经典的传播,从长远来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前景不容乐观,表一“学校课堂”占比低验证了这一点。 5.两则材料在论及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时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堔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 2000 米的深度、300 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怒江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①。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 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锅头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一方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和穿着入时的男女……③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 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达观景台时,李导招呼大家下车。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 “能不能把那里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李导大声问所有人。那位北京老人回答说“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想来《天上的街市》中,“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应该不难遇见吧。 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有删改) 【注】①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所写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相关内容,既突显了老人的形象,也讴歌了怒江山水。 B.来自北京的老者,从拉萨取道昆明直奔怒江而来,不是为了怒江山水,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青春。 C.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在马帮来时“喜极而泣”,可见在山村闭锁时期,马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D.李导清醒认识到时代不再需要马帮,她转行成为一名高山导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句式整散结合,长短错落,又多用四字词,摹山画水,语言极具感染力,富有意境。 B.②)处引用毛泽东诗句,诗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气势,使人震撼。 C.③处把传统的马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背景下写,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 D.文章通过概述与特写相结合讲述李导的经历,她人生的转折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8.作者笔下的怒江呈现了“成千上万种美”,请结合文本概括怒江的自然之美。(5 分) 9.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刘实字嘉秀,安福人。宣德五年进士,选庶吉士。自陈才薄亲老气教职,不许。授金华府同知。金华旱,多逋赋,民至子女偿之,实疏请得免,又赎还子女。以母丧归庐墓三年服除,迁顺天府治中。景泰中,以荐入翰林修书。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 书未成,以三考满,迁南雄知府。未数月,有中官使岭外,将至,遣卒先觇供张①。不办,实又不假色词。卒怒,还告。明日,从中使入驿,与诸从骑弓剑列左右。群僚庭参毕留实诘辱之。而南雄民从驿门外望见,竞趋入翼蔽。实出,中使相视惊愕,徐问实所以得民状,欲召实谢之,实不往。中使去至韶,韶人言:“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中使惧,急遣骑驰奏,诬实毁敕,大不敬,冀以抵罪。然实未尝先言也。既闻,逮下诏狱。实从狱中上书,言:“臣从官三十年,未尝以妻子自随,餐粗衣敝,为国家爱养小民,不忍劳费之。以是触忤天使,无所逃罪。”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瘐死狱中。 实性廉介,不取民一钱。民有馈鹅者,实不受,民委之去,实纵鹅门外,恣其所之。将去金华时,体无完衣。寒剧,至不可忍,则货民毳舄②以行。历数里而霁,裹而识之邮亭,以畀其民。公暇读书,即肩舆中手一编不辍。中夜有得,蹴童子燃灯起书。殁后,南雄人哀而祀之。 (节选自《明史稿·刘实传》) 材料二: 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孰不知廉可以服人?然中无所主,则见利易动。盍思人生贫富,固有定分,越分过取,此有所得,彼必有亏。况明有三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故可饥、可寒、可杀、可戮,独不可一毫妄取。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以善其后。故为官者当以廉为先,而能廉者必深知分定之说。 (节选自《州县提纲·洁已》) 【注】①供张:供给陈设。②毳舄(cuì xì):以鸟兽细毛做成的鞋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览A书B意稍C解D而中官E交谮F之G竞H死狱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逋,文中指欠交、拖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B.谢,文中指谢罪、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C.敝,文中指破旧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识,文中指做标记,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实以才疏、亲老为由向朝廷求任教官职务,未被应允,后任职金华时为受灾百姓向朝廷上书,使当地免除赋税。 B.刘实不愿巴结出使宦官受到羞辱,南雄百姓见此情景,争相保护刘实。宦官大为惊讶,于是向百姓询问他得民心的原因。 C.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宦官得知消息,抢先上奏诬陷刘实,皇帝不明就里,命人逮捕刘实,将他关进诏狱。 D.刘实勤奋好学。他闲暇时间读书,就是在轿子中也看书不止,半夜有了心得体会也要命人点灯,起床记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刚直峻峭,意所不可,达官贵人必面斥之。(4分) (2)苟有一毫妄取,虽有奇才异能,终不能以善其后。(4分) 14.为官者为什么要“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 李纲②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 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整。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游邀。 【注】①诸季:群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醪(Iáo):浊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 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 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 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欣赏佳节美景。 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从反面阐明“坚持”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在《书愤》中,陆游通过“ , ””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颂。 (3)五一节快到了,班上要办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小刚负责“诗海泛舟”栏目请为小刚提供两句描写劳动场景的古诗文,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 A 。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 B 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 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18.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 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 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 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 19.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 A.(1分)补写一个成语: B.(2分)补写语句: (不超过15 字)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21.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用Ⅰ鼓励年轻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要主动融入社会,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中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8分) 1.(3分)C【解析】“其意义完全由用户动态生成”绝对化。 2.(3分)A【解析】“因资本因素带来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于文无据。 3.(3分)B【解析】从两则材料中可知,媒介“修辞”指的是在媒介与用户的互动中提供的场景空间及价值影响因素。B选项体现的是AI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不能体现“修辞”之意。 4.(3分)D【解析】“从长远来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前景不容乐观”与材料观点不符,正确与否要看使用的目的和方式。且表一的相关内容与表二部分人的不满意态度不构成论证关系。 5.(6分)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文学经典传播中,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指出新媒体传播方式应观照人的精神世界(2分),互动着眼点偏向于新媒体传播(1分)。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在融合新闻中,基于新媒体打造的自主时空,用户对新闻文本的意义构建作用(2分),互动着眼点偏向于用户(1分)。(若答出“基于新媒体打造的自主时空”可以给1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7分) 6.(3分)B【解析】“不是为了怒江山水”错。 7.(3分)C【解析】“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错。 8.(5分)山水多姿之美,怒江人家邈远神秘之美,东方大峡谷雄奇之美,怒江第一湾优雅之美,皇冠山高贵华美。 评分参考:答出一条给1分,给满5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山河打开自己”是指山河敞开博大的胸怀,袒露自己的美,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②人像山河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勇敢面对个人际遇,充实而快乐。(北京老人和李导,都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封闭自己,他们一个迈开脚步四处旅游,一个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积极乐观。)③山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④人敞开心扉,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和谐共生中,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10.(3分)B D G【解析】原文断句: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瘐死狱中。“书”作“览”的宾语:“稍”作“解”的状语;“中官”作“交谮”的主语,“之”作“交谮”的宾语;“瘐死”是一个词:故A、C、E、F、H处均不能断开,应在B、D、G处断句。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D【解析】《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是“知道”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识”意思不同。 12.(3分)C【解析】“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错误。根据材料一“然实未尝先言也”,可见韶州百姓所说的“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只是谣言,并非事实。 13.(8分) (1)(4分)(刘实)为人刚强正直,作风严峻,心中不认可的人或事,(哪怕是)达官贵人,也一定当面斥责他。 评分参考:“可”“面”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可:认可。面:当面。 (2)(4分)如果有一分一毫的胡乱获取,即使有奇异杰出的才能,最后也不能善终。 评分参考:“苟”“虽”各1分,句子大意2分。苟:如果。虽:即使。 14.(3分)①为官者应替国家爱护百姓,不能因个人私欲而耗费钱财与人力。②为官者保持廉洁是他的职分,只有这样才能服人。③人生贫富本来就有定数,过分攫取必定会带来损失。④法律约束,一旦贪污,会始终留有污点。(“三尺”译为“法律”)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任答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 (9分) 15.(3分)D【解析】“闲愁顿消”有误;“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错误,“随节物,且游遨”是虚写,是词人对收复失地后四处游历的想象。 16.(6分)①开篇通过重九登高所见壮阔之景,表现豪迈之情。②回首中原,想到壮丽河山沦陷而生发感慨,情感由此下沉。③下片回到眼前,写与众弟饮酒品螯,劝自己要忘却闲愁,继而表达对收复失地、漫游天下的信心与期待。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6分) 17.(1)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示例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示例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示例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示例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示例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插秧歌》前三联、 《苯苜》全诗皆可)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三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10分) 18.(3分)D【解析】破折号此处表示解释说明。 19.(3分)①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指向“与社交圈拉开距离”之意即可) ②为了家庭牺牲自己(指向“重视家庭”即可) 评分参考:答对成语给1分,答对句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提高),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 【解析】第一处:“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 评分参考: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4分。 (二)(10分) 21.(4分)①突出色彩(1分)。四字词“丹朱明黄”“耀人眼目”“一片光明”写出橘子色彩的鲜亮分明(1分)。“恰如一堆堆火焰”将橘子比作火焰,写出橘子的耀眼夺目(1分)。②突出数量(1分)。“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等词语表现了橘子果实繁盛,饱满诱人(1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四个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6分)①内容方面,原句紧承上文)“靠土地喂养”/具体展开?(2分)强调了土地孕育了人和树,(语意更丰厚)(2分)。②语言方面,原句以“衰老”与“新生”对举,通过“复入”“茁起”等动词,形象展现生命寄生于土地的过程,更富有画面感 (2分)。 评分参考:答到“对举”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60分) 23.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如何“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根据材料,“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通过两个方面实现:“自我关注”和“主动融入社会”。“也”字表明这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写作时可以两者兼具,或者更侧重后者。“自我关注”指的是关注自我精神追求、个人价值与幸福;“主动融入社会”指的是个体打开自我,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后者既是个体“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的方式,也是个体作为社会人所必需的。 如写议论文,紧扣材料中提及的“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展开联想,针对“自我关注”和“主动融入社会”两个方面展开议论,符合题意;如写记叙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叙述中体现材料中的两个方面,符合题意。 评分标准: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具体评分细则参考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评分标准。45' 扣分标准: 不足200字不超过5分; 超过200字,不足400字不能超过10分; 超过400字,不足600字不能超过20分。 以上三种情况,只打内容和表达分,发展等级不打分。 600字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只写标题给1分。写标题加一到两行字,给1-2分。 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扣完3分为止,同一个字重复错误不扣分,没有标题扣2分。 抄袭作文:通篇抄袭试卷中文本内容,1-2分。70%抄袭,少于10分。 跑题作文:完全没提材料相关内容,不超过2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实字嘉秀,是安福(今属江西)人。宣德五年考中进士,选任庶吉士。(他)自言才力薄弱、双亲年老,请求担仟教官职务,(朝廷)不同意。授官金华府同知。金华旱灾,很多人家拖欠赋税,百姓到了卖掉子女偿债的地步,刘实上疏请求,得以免除赋税,又(替百姓)赎回子女。因母亲去世回乡结庐守葬,三年守丧期满,升任顺天府治中。景泰年间,因人推荐到翰林院编纂书籍。(刘实)为人刚强正直,作风严峻,心中不认可的人或事,(哪怕是)达官贵人,也一定当面斥责他。 书籍尚未编成,因三次考核已满,升任南雄(今属广东)知府。没过几个月,有官官出使岭南,快到(南雄)时,先派小卒前往察看供给陈设准备得如何。刘实没有办理,又不给他好脸色。小卒发怒,回去告诉(宦官)。第二天,(小卒)跟随宦官进入驿站,与其他随从骑兵持弓佩剑分列左右。众多官员在堂上参见完毕后,(宦官)单独留下刘实责问并羞辱他。南雄百姓在驿门外远远望见,争相拥入保护(他)。刘实离开驿站,宦官面面相觑,大为惊讶,慢慢(向百姓)问起刘实深得民心的原因,准备召回刘实向他道歉,刘实不去。宦官离开(南雄)抵达韶州,韶州百姓说:“南雄将经驿站递送文书,控诉朝廷使者了。”宦官害怕,急忙派人骑马紧急上奏,诬陷刘实毁掉皇帝诏书,大为不敬,企图用这件事将刘实治罪。然而刘实并未先向朝廷上奏。(宦官)上报朝廷后, (皇帝)命人逮捕(刘实)投入诏狱。刘实从狱中上书,说: “臣下任官三十年,未曾让妻子儿女相随,吃粗粮,穿旧衣,替国家爱护养育百姓,不忍耗费人力与财力。因此冒犯天子的使者,自知不能逃避罪责。”皇帝看了奏章,怒气稍微缓解。但宦官交相毁谤他,(刘实)最终因病死在狱中。 刘实性情廉洁耿介,不贪百姓一文钱。有个百姓送鹅给他,刘实不接受,百姓丢下鹅就离开了,刘实把鹅放到门外,随它去到哪里。将离开金华时,身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天气大寒,难以忍受,只好借百姓的毛鞋出行。走了几里路,天晴了, (刘实)将毛鞋包好,做上标记,放在邮亭,还给百姓。(刘实)闲暇读书,即使在轿中也手持一书,阅读不止。半夜有了心得,踢醒童子,让他点灯,(自己)起床记下。他去世后,南雄百姓为之悲痛,并祭祀他。 材料二: 做官不必说廉洁,廉洁本是官员职分内的事。谁不知廉洁可以使人信服?然而心中没有操守,就见到利益容易动摇。何不想想人生贫富,本由命运决定,超过本分过度获取,在这个方面有所得,在那个方面必定有所失。况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一旦陷于贪污,一辈子不可洗清。因此可以忍受饥寒,可以被人杀戮,唯独不可胡乱地获取一分一毫。如果有一分一毫的胡乱获取,即使有奇异杰出的才能,最后也不能善终。所以做官的人应当把廉洁放在首位,而能够保持廉洁的官员必定深知本分所定的说法。

  • ID:2-20044007 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月考专区/高二下学期

    承德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至二单元、《陈情表》《项脊轩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乡村”的空间认知。 “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 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但实际并非如此。 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区图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 这种空间秩序还渗透到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中。《杨子器跋舆地图》对其图中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进行了如下叙述: ——京师八其角,以控八方也。 ——蕃司为圆,府差小焉,治统诸小,非一方拘也。 ——州为方,县则差小,大小各一方也。 ——附都司、卫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书,总具图空,不得已也。 ——守御所特设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与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势也。 ——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 ——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 ——山川、陵庙各随形以书其名,非特纪名胜,正以定疆域也。 从上述叙述来看,从京师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统诸小”,到州县的“各一方”,有着明确等级差异;且省会和府之间,州和县之间,虽然使用的符号相同,但用大小来表达等级差异。同时无论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还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都显示出“文”与“武”、“华”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这种等级差异,反映在地图上,则是制造了一种空间秩序。 (摘编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数情况下绘制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了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B.在地图上地理景观具有相对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来确定其他地理景观的位置和距离。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中,而秩序被空间化或被放置于空间中,就会形成具有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 D.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使用明显的大小、偏斜符号等来区分等级差异,如用符号大小的差异表达省会和府之间的等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 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形成空间认知。 C.利用“四至八到”的数据绘制地图,首先应该绘制都城,都城是绘制其他地理要素的出发点。 D.“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 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 )(3分) A.在明代省级地图《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而在各个府图中,府城的城楼则被绘制为双层。 B.在明末《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地理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 C.《华夷图》主要绘制了“华”的地域范围,而对于“华”之外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西域等则绘制得极为简单。 D.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 4.作者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前为什么先梳理“地理认知”与“四至八到”?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鸽友 聂鑫森 古城湘潭的雨湖边,有一条长而曲的巷子,叫祥和巷。 祥和巷各色人物都有,医生、公务员、工人、私企老板……若以业余身份而论,称之为“鸽友”的则只有两个:巷口第一家的仰云天,巷尾最后一家的房林。 何谓“鸽友”?就是善养鸽、会玩鸽的人,而且是古城鸽友协会的正式会员,圈内有一定知名度。 仰云天70岁了,发尚青,背未弯,眼不花,走起路来铿锵有声。 在雨湖边骝腿,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他总会下意识地仰望云天。一群鸽子高高地飞过去,虽小如燕,他立即可点出数目,还能看出品类、公母,这功夫了不得。“仰云天”的名字,实至名归! 他喜欢养灰色的鸽子。深灰(又叫“瓦灰”)、灰、浅灰(又叫“亮灰”),这是基本的三类。此外,浑然一色的叫“素灰”,有深色斑,点的叫“斑头灰”,翅有白翎的叫“灰玉翅”,头顶部生白毛的叫“灰花”……他一共养了40来羽(一只为一羽),院中的空地,木楼顶上的晒楼,都是他和鸽子亲密接触的地方。 ①老伴儿说他前世就是鸽子,没见过这么痴爱鸽子的。幸好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没沾上这毛病。 仰云天驯养的鸽子,就像纪律严明的士兵。他打一声“呵嗬”,群鸽在院中起飞,直入云天盘旋,这叫“飞盘子”,而且可以三起三落。 仰云天在鸽友中声誉颇佳,众望所归,于是连任鸽友协会的会长。 住在巷尾最后一个院子的房林,40来岁,矮矮胖胖,白白净净。 房林爱鸽,但很少动手去喂鸽、驯鸽,雇有专人料理这些俗事。他玩鸽,只是手挎着鸽笼(鸽笼又称之为“挎”),到鸽友聚会的地方去展示新购的名品,当然花了大价钱;说一些书本上学来的行话;或者,在自家院子里“飞盘子”,呼啦啦群鸽起飞,在空中“飞死盘子”(只朝一个方向旋转),然后再落下来,这已让他很满足了。名鸽多,谁也不敢小视他。 他与巷中人很少打交道,劈面碰见了,也不打招呼,把头昂起,用眼角的余光扫视对方。只有碰到了仰云天,他才略略点头,也只是头动而颈根硬着而已,不咸不淡地寒暄几句。巷中人背地里称房林为“硬颈根”。 房林少年得志,把小城的房地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事业如日中天,有文化,有钱,腰板硬,颈根硬,能向旁人屈尊吗?当然不能。 ②但房林向仰云天屈尊过一次。 仰云天的祖父、父亲都喜欢养鸽子,而且收藏不少古城当时鸽哨制作名家的好玩意儿,据说有上百个,后来都传到了仰云天的手上。这些名家早过世了,他们后人制作的鸽哨,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一天夜晚,巷中人声静了,房林先用电话礼貌地预约,然后一颠一颠地去了仰家。 喝过茶、抽过烟、扯过闲话后,房林忍不住说出了来意:想购买仰云天全部的鸽哨,价钱无论多少,照付不误! 仰云天哈哈大笑:“房先生,这都是老辈子留下的东西。我不等钱用,鸽哨一个也不可出让,对不起!”然后又说,“你知道怎么佩系鸽哨吗?知道什么鸽佩系什么鸽哨吗?知道一群鸽子的鸽哨怎么配音吗?你不懂啊,我懂。” ③房林一块脸都白了,蓦地站起来,咚咚咚地走了。 仰云天高喊一声:“房先生走好,恕不远送!” 转眼入秋了,天高云淡,金风细细。 鸽友协会决定,互相选定对手,在雨湖七仙桥附近的一块草坪上,一对一对地按顺序“飞盘子”和“撞盘子”,谁的鸽子飞得高、旋得巧,能把对方的鸽阵撞乱,还把其中的鸽子裹挟回家的,属于胜者,裹挟而去的鸽子必须一一归还对方。 房林指定要和仰云天一比高下。仰云天平和地说:“房先生,我接受挑战。我输了,会长的位子我决不再坐!” “真的吗?”房林咄咄逼人。 “军中无戏言。” “那就好,诸位可以作证。” 他们分别站在草坪的两端,身边摆放着几只大鸽笼。 当开赛的小红旗急促地挥动之后,两个人迅速地打开笼门,各有30羽,热热闹闹地朝空中飞去。 仰云天的鸽子在前一天都佩系上了鸽哨,高音、中音、低音,雄壮的、柔软的、粗犷的、妩媚的,在鸽翅的扇动中,如一部动听的交响乐。“盘子”飞得高,旋得活,而且三起三落,井然有序。 房林也请人佩系上了新购的鸽哨,却是一片杂乱的喧响,而且“盘子”只朝一个方向旋转。突然领头的几羽,率领群鸽冲向对手的阵营,这叫主动进攻。 仰云天的鸽群立即拉高,纹丝不乱,然后再俯冲下来,变守势为攻势,凌厉地杀入对手的“盘子”,纵横切割,让对方溃不成军。接着,又从战阵中撤出,重组“盘子”,朝祥和巷方向的家中飞去。 房林的鸽子呢,紧接着也朝自家飞去了。 房林拍手大笑:“仰会长,你的兵马溃逃了,我部下穷追不舍哩。” 仰云天朝这边拱拱手,说:“房先生,你赶快回去数数鸽子吧。” “多了,我肯定送回,一只不留。这灰不溜秋的,我要它做什么!” 待到所有的比赛结束,已是暮色苍茫。 仰云天回到家里,立刻去了晒楼,用手电光,点数鸽舍中的鸽子,与他当时目测的数字相符,房林有五只鸽子被裹挟而来,而他的鸽子一只也不少。 吃饭后,④仰云天把房林的鸽子用一只小鸽笼装好,对老伴说:“你给他送去吧,我去,他的脸挂不住。” “好。” 老伴很快就返回来了,因为房林说他的鸽子都回了家,没少一只,这些鸽子,可能是野鸽! 仰云天叹了口气,说:“我拿到雨湖边去放了,让它们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仰云天有不少老辈收藏的名家制作的鸽哨,这使得爱鸽又不差钱的房林想把这些珍贵的鸽哨全都买下来。 B.小说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鸽子比喻为士兵,哨音比喻为交响乐,侧面表现了仰云天驯鸽有道。 C.小说以斗鸽比赛为线索展开叙述,虽然没有奇巧复杂的情节,但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也为故事增添了魅力。 D.房林被巷中人称为“硬颈根”,体现了他自高自大;拒绝仰云天差人送回的鸽子并称其可能是野鸽,体现了他好面子。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老伴对仰云天的评价似嗔怪实喜爱,语义紧接上文对仰云天识鸽、养鸽的介绍。 B.第②句,与上文叙述房林不向人屈尊形成转折,设置了悬念,为房林欲购买鸽哨作铺垫。 C.第③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房林购买鸽哨被拒绝后的气恼,与他来时的心态形成对比。 D.第④句,仰云天将裹挟来的鸽子装好,并让老伴送还房林,凸显出他遵守规则和善解人意。 8.斗鸽比赛中,房林输给仰云天早在意料之中。请结合文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评论家认为“《鸽友》极写鸽事之微,亦可见大道低回焉”。请以“鸽事虽微,足见大道”为主题,为本文写一则短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王死于秦,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割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齐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请为君之A楚B使C亟入D下东国E之地F楚得G成H则君I无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B.“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与“九岁不行”(《陈情表》)两句中的“行”含义不同。 C.“君因谓其新王曰”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D.“太子其图之”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让新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否则楚国太子便会用更多的土地让齐国奉立他为楚王。 B.苏秦诱使楚太子答应割让比新楚王多出一倍的土地给齐国,其目的是想让新楚王割让更多土地。 C.苏秦告诉新楚王,如果楚太子离开齐国,齐国便没有了立太子的借口,也不会再要求楚王割让土地。 D.苏秦向楚太子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太子处境十分危险,然后在薛公的同意下让太子离开了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人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秦是如何劝说薛公派遣自己去楚国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澧州张舍人①笛 杜牧 发匀肉好②生春岭,截玉钻星③寄使君。 檀的染时痕半月④,落梅⑤飘处响穿云。 楼中威凤⑥倾冠听,沙上惊鸿掠水分。 遥想紫泥⑦封诏罢,夜深应隔禁墙闻。 【注】①张舍人:张次宗,开成中,为起居舍人。②肉好:指竹竿饱满。③截玉钻星:指将竹管制成笛子。④檀的:这里比喻刷笛漆。痕半月:这里指钻痕刷漆时侧看如半月形。⑤落梅:指《落梅曲》,古笛名曲。⑥威凤:这里指女眷。语出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弄玉,“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⑦紫泥:指皇帝的诏书,封以紫泥,上加盖玉玺。这里指替皇帝草拟诏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写制作笛子的用料讲究,下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制笛过程。 B.颔联上句进一步说明笛子制作精良,下句写用制作好的笛子吹奏的名曲,声音高亢响亮。 C.尾联描写了诗人想象友人“紫泥封诏"”后吹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生活的向往。 D.本诗构思巧妙,几处承接环环相扣,蕴含着诗人对友人浓浓的情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6.本诗颈联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同是写乐音,请比较两者在写法上的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凭吊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李密在《陈情表》开头以“______,______”两句,概述自己儿时坎坷多难的命运,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中国科学报》就此邀请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徐锡伟教授进行分析解读。 《中国科学报》:此次中级地震伤亡人数为何偏高? 徐锡伟:此次地震伤亡人数出乎我的意料。6.2级属于中等强度地震,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强震不同,这样“背景性”的地震发生率更高。 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震中位于山区,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崩塌。其次,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不强,大地震动时房屋很容易倒塌或发生边墙倒塌。此外,地震发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经休息,地震来时人们来不及躲避。 《中国科学报》:甘肃、青海地震台网布局如何? 徐锡伟:我国地震台网布设较为广泛,但甘肃、青海等地的台网密度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地震台网系统就像“守夜人”,仪器设备24小时工作,但当前我们对地震机理的认识还不完善,所以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仍然无法准确预测预报。 《中国科学报》:对灾后建设有何建议? 徐锡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都有“忘却”一词。 B.福林路工厂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都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C.社会上总有一些“聪明”的人铤而走险,以传销形式贩卖鸡汤课程。 D.“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的先验论。 19.请根据上文内容帮助徐锡伟教授回答第三个问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当年,得知北京申奥成功后,杨兆群历时4年创作出一幅在剪纸界和体育界引发强烈反响、连萨马兰奇都被其技艺、寓意深深折服的长29米、宽2.008米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 刻纸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杨兆群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能 ① 。20世纪80年代初,杨兆群在农村当电影放映员,除了放电影,还承担着宣传政府政策的责任。怎么宣传呢?大多数放映员在放电影前,只是 ② 地把政府文件读一遍,而杨兆群发挥自身所长,把政策“翻译”成刻纸作品上的人物和故事,然后用电影幻灯片播放,这种方式深受群众欢迎。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 ③ ,它总是在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延续自己的活力。为了让刻纸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杨兆群还将刻纸艺术与汽车、时装、游戏等结合,不断在跨界中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比如,他利用刻纸为手游《三国志幻想大陆》中的貂蝉设计皮肤,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50多年的刻纸生涯中,杨兆群用一把刀、一张纸,刻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刻出了现实世界的精彩,也刻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四个短句。要求语句连贯,可以少量增删词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材料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材料二: 鉴,初文为,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边自鉴共容。对钱自视,其实也就有审视之意。 材料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马飞扬在沙特阿拉伯调研学习时,用英文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倡议。发言最后,他化用经典的阿拉伯谚语“求知,哪怕远在阿拉伯”作结尾,赢得了热烈的掌声。马飞扬说:“用阿拉伯语说出我们此行的核心主张是一种对对方文明的尊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承德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错,无中生有。) 2.C(A项,“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错,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并没有说这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B项,“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错,曲解文意。由文中“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可见并非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而是“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几乎所有”与“通用法则”在语义范围上也有区别。D项,“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错,由原文“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证明地图图面内容不是“写实”准确的,所以并不都“绘制得格外精细”。) 3.D(《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主要指出地图绘制的范围和所使用的符号,但符号并没有强调“大”“小”、“偏”“斜”的差异,不能体现地理要素的等级差异,故而不能作为证明“空间秩序”的论据。) 4.①“地理认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②“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不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①历史是客观的,用于证实历史的史料应是准确、科学的,中国古代地图从未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图面内容的记录并非是“写实”的。②中国古代地图以“四至八到”作为地点记录的主要方式,地点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不具备客观准确性。③中国古代地图受绘制者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体验和价值观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客观的证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①地图绘制者受到不同时期“地理认知”的影响,在绘制地图时会根据自身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重要性,构建出地图中的空间秩序。②中国古代地图中的空间秩序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可以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6.C(“小说以斗鸽比赛为线索”错,斗鸽比赛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不是本文的线索。) 7.A(“老伴对仰云天的评价似嗔怪实喜爱”错,“喜爱”看不出来。) 8.①两人养鸽的出发点不同。仰云天是真心喜欢鸽子,房林爱鸽是出于博名之意。②两人对鸽子的付出不同。仰云天务实地养鸽、驯鸽,而房林认为养鸽是俗事,很少动手喂鸽、驯鸽,并不懂如何驯鸽,而且专门雇人饲养鸽子。③两人养鸽的本领不同。如仰云天会“飞盘子”,房林只会“飞死盘子”;仰云天在比赛前一天给鸽子带上鸽哨,房林当天请人给鸽子带上鸽哨。(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本文所写的养鸽虽为毫末之技,但也要付出智慧与心血,万事皆如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②鸽友的故事虽然简单,却昭示着做人的道理,即做人要有涵养、底蕴和立身的本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BF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原文标点为: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 11.C(B项,前者是“做”的意思,后者是“走”的意思。C项,前者是“趁机”的意思,后者是“沿袭”的意思。D项,前者是“考虑”的意思,后者是“料想”的意思。) 12.D(“然后在薛公的同意下让太子离开了齐国”错,无中生有。苏秦劝说太子离开齐国并没有告知薛公。) 13.(1)齐国想拥立太子登位。我看薛公扣留太子,是为了用太子来交换下东国。(“奉”“留”“市”各1分,句意1分) (2)请告诉太子楚国把下东国割让给齐国的原因,使太子前来拜见你,以表示齐国对太子的忠诚;再让新立的楚王知道这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故”“谒”“益”各1分,句意1分) 14.①先是直接问薛公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来交换下东国,②接着反驳薛公的说法并解释如何利用楚太子交换下东国,③最后催促薛公尽早做下决定并表示自己愿意出使楚国游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楚怀王在秦国去世时,太子还在齐国做人质。苏秦对孟尝君说:“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扣留楚太子,楚国另立新的楚王,那么我就白白扣留了一个无用的人质,而且诸侯会非议我做了不义气的事情。”苏秦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楚国另立新王,您可以趁机对楚国的新王说:‘把下东国割给我,我就替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立楚太子为王。’这样一来,下东国的土地一定可以得到。”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不会成功,定了计谋,但不能决断,就不会成就名声。如今您扣留楚太子,是为了交换下东国。如果您不尽快行动,恐怕楚国会改变计划,楚国一旦改变计划,您便是白白把持人质而身负天下不义的坏名声。”薛公说:“是啊。我该怎么办呢?”苏秦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使楚国尽快割让下东国。如果能与楚国讲和,那么您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孟尝君说:“好。”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去。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国想拥立太子登位。我看薛公扣留太子,是为了用太子来交换下东国。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那么太子将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国拥立他为楚王。”新立的楚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献出了下东国。 苏秦对孟尝君说:“以楚国当前的形势来看,还可以多割取一些土地。”孟尝君问:“该怎么办?”苏秦答道:“请告诉太子楚国把下东国割让给齐国的原因,使太子前来拜见你,以表示齐国对太子的忠诚;再让新立的楚王知道这件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苏秦对太子说:“齐国要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请求割地给齐国,让齐国扣留太子,齐国嫌楚王割让的土地太少,太子为什么不割让多出一倍的土地给齐国,这样齐国一定会支持奉立您为楚王。”太子说:“好。”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割让给齐国。楚王听说后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献给齐国,还担心扣留太子的事情不能成功。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国之所以敢向楚国要求割让更多的土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齐国已经得到楚地,可他的要求仍没有停止,这还是有以太子作要挟您的缘故,所以我能让太子离开齐国。太子一走,齐国就没有立太子的借口了,就一定不会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强齐建立友好关系,齐国一定接受您的要求。这样一来,大王既赶走了对头又结交到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我愿意把楚国托付给先生。”所以说苏秦可以为楚王让太子尽快离开齐国。 苏秦对太子说:“控制楚国的是楚王,您不过是用空话做交易的太子,齐国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这样就显示出楚王献地的诚意。如果齐、楚两国建立邦交,太子的处境一定很危险,您还是考虑一下该怎么办吧。”太子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准备好车辆,连夜离开了齐国。 15.C(“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生活的向往”错,诗中看不出诗人对友人的生活的向往,应该是对友人的关切。) 16.同:都运用典故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从侧面描写表现乐音的动听、美好。(2分)异:本诗颈联写女眷斜着帽子倾听笛音,鸿雁被笛音惊起分飞的情景,表现了笛音的美妙与洪亮;(2分)而李诗的“梦入”两句运用反衬、拟人的手法,用“老”“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蛟”伴随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箜篌音的神奇魅力。(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7.(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B(文中“守夜人”的引号与B项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引用和强调,C项表反语,D项表特定称谓。) 19.①灾后建设要注意以下三件事情。一是选址时要选择边坡稳定性更好的地基进行建设,防止地震带来的滑坡等次生灾害。②二是在房屋建设方面,要提高房屋的抗震性,以减少地震发生时人员的伤亡。③三是建全地震台网的布局,提高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等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以便及时做好防范。(答出“选址”与“房屋建设具有抗震性”“建全地震台网布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0.①独树一帜(别出心裁)②照本宣科③一潭死水(一成不变)(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酌情给分) 21.杨兆群历时四年创作出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这幅刻纸作品长29米、宽2.008米,在剪纸界和体育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其技艺和寓意使得萨马兰奇都深深折服。(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①杨兆群将刻纸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②使得刻纸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概括内容2分,因果关系1分,语句准确流畅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第一则材料是费孝通先生针对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经典论述。“各美其美”强调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即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第二则材料是对“鉴”字的解读,提醒我们要对本国及他国文化进行客观审视,在两相对照中加深对彼此的认识。第三则材料用一个具体事例体现了对他国文化的尊重。综观三则材料,都是围绕“文化交流与互鉴”这一大主题展开,第一则材料从总体上提出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原则,第二、三则材料则分别探讨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做法,那就是既要客观地审视文化,又要抱有尊重的态度。 【参考立意】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②坚持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③海纳百川,善于借鉴;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关于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按层次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 1.立意正确 一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给定的题意,不偏离题意、不跑题。作文的立意一旦不符合社会、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视为偏离题意,思想感情不正确、不健康的作文在及格分以下;作文的立意也一定要符合材料内含的意义,不要为了图创新而轻易与之背道而驰,否则也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要抓住材料关键词,关键词抓错了,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立意上也会严重丢分。 2.立意鲜明 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立意含糊,是作文的大忌。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集中、明确、鲜明的主旨对高考作文来说,不是一句空话,阅卷老师在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抓的就是作文明确的立意。 3.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内在关系”“启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求自己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过50分。 4.立意新颖 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要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千篇一律。作文写得好,要“以识为主”,和现实结合,深入思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颖,不是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吸引人眼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二、关于等级 具体评分,可参考列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略 需要注意的是: 等级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发展等级中的“创新”与“深刻”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高考评分要求,凡是“内容分”与“表达分”不在同一个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一个为一等,另一个不得低于第三等),也就是说,一个等级不足,会对其他等级造成影响,因此,作文一定要注意综合能力提升。 对作文等级的判定,要综合考量,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比如对基础等级,不能仅看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中的一点,而应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因为阅卷环境的影响,现在卷面对作文的影响非常大。在具体操作时,要客观看待卷面分,卷面不好的,适当扣分,不能以“一丑”而遮“百美”。 对作文等级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一类卷(54—60分)、二类卷(45—53分)、三类卷(33—44分)、四类卷(21—32分)、五类卷(20分以下)。评分标准不要随意变动,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同一等级内,根据内容、结构、语言等合理打分。 三、关于表达 1.文体:文体特征不明的文章,建议总分不超过36分;文体不合要求的,建议总分不超过30分;文体格式不对的,建议总分不超过50分。 2.结构:写足字数成篇,层次分明,过渡衔接紧密,可视为“结构严谨”;首尾完整,段落连贯,可视为“结构完整”;字数超过800字,但缺少自然结尾的视为“结构基本完整”;明显拼凑,或者直接抄袭试卷相关文段的,以“结构混乱”处理。 3.“语言流畅”原则是指没有语病;“语言通顺”可以允许有偶发病句(两个左右),但是不影响相关阅读和意思表达;“基本通顺”可以允许有3个句子不通顺,但是能够表达基本意思。全文有6个以上病句则视为“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对于大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的,评卷时需要慎重处理。 4.字迹:全文个别文字书写不标准或有涂改的不视为“字迹潦草难辨”。 四、关于特征 1.深刻。一篇作文整体都体现独到、深刻的思想,可在特征分上给满分。部分段落、句子深刻,按评分等级给分。 2.丰富。作文内容丰富,使用的素材新鲜、典型,特征分上可给满分。内容较丰富,部分素材引用了典型素材,按评分等级给分。 3.有文采。整篇作文文采斐然,展现了作者的文笔与才思,特征分可给满分。开头结尾使用修辞、化用诗句、引用名言,也可归为有文采,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4.有创意。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体现出自己的创意,且论据充分、叙述合理,特征分可给满分。部分段落、语句有创意,可视为作文亮点,在原有给分基础上适度加分。 五、其他问题 (一)关于扣分 1.缺标题扣2分。 2.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建议字数不够600字的文章,总得分控制在36分以内。全文不足400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20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3.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上限5分(考虑偶有1—2字笔误的情形,评卷程序从第三个错别字开始扣分,扣满5分为止)。 4.标点错误多,或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的扣1到2分。 5.用繁体字或甲骨文;用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二)特殊情况处理 1.如确定为套作的文章,给分不超过20分。抄袭的基础等级控制在四等内,发展等级不给分。认定抄袭试卷要慎重。 2.满分作文。评定要慎重,确保满分作文的高质量、耐推敲。

  • ID:2-20043991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题三年级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小学语文/期中专区/三年级上册

  • ID:2-20043987 四川省雅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期中专区/高二下学期

    雅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1115060012407900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及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与社会制度的属性紧密相连。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同,公平正义徒有其名。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因此解决了人与人不平等的根源问题,为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同时,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当是人人共享社会财富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自己的社会,这需要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此,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根本上维护公平正义。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涉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制度。同时,严格按制度行事,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作用。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权利公平,从内容来讲,是指公民平等享有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不因性别、出身、职业、财产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过程来讲,是指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能得到保护,任何公民都不能被排除在法律赋予的权利之外。这是社会公平正义最基本的要求。机会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分享成果。机会公平并不必然导致结果公平,但没有机会公平就必定没有结果公平。规则公平,是指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要受规则的约束,并且是受同样的规则约束,没有例外。 (摘编自《十八大报告解读: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材料二: 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将其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具体的、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的充分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只有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公平正义才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还不得不带有个体的差异性,还不得不承认社会成员因体力、智力、勤奋程度以及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不能无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条件要求所谓“绝对公平”。 (摘编自《如何理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社会主义解决了人与人不平等的根源问题。 B.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比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C.制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这个根本保证。 D.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正义的实现有个体差异性,人们享有不同的生活质量是正常的,不必去追求公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B.我们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就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就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C.机会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分享成果,没有机会公平就一定没有结果公平。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抓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成效。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恩格斯的言论,论证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同,公平正义徒有其名。 B.材料一将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对比,论证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C.材料一从“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等三个方面阐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论证深入,有说服力。 D.材料二引用马克思的言论,论证了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具体的、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4.根据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不属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B.下大力气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物质基础。 D.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享有各种平等的权利。 5.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来阐述,但在内容上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名将——蓝玉 当年明月 蓝玉永远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战争,王保保的军队突然出现,将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连王保保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就被击溃。虽然这次失利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明白,要争取自己的光荣,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与王保保交锋,彻底击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骄傲地对他说:我就是蓝玉,曾经被你击败的蓝玉,现在,你是我的俘虏! 从那之后,蓝玉苦苦思索着用兵之道,他不断地总结经验,熟读兵书,朝思暮想的就是与王保保再战一场。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蓝玉一度失去了目标,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彻底消灭北元! 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 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王保保死后,他拥兵二十万,占据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蓝玉看着他的部下们,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即将出征去获取更大的光荣。 此时天降大雪,万物被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经没有了界限。大军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发,向那不可知的前方挺进。 在出征之前,蓝玉对他的士兵们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击务求必胜,各位要奋力杀敌!唐时名将李愬冒雪下蔡州,一举荡平藩镇,立下不朽功业,今天又降大雪,岂非天意!望各位以身许国,至死不弃,建立功勋,名留青史!” 言罢,他翻身上马,向庆州出发。 这支军队就在白茫茫的风雪中开始了行军,严寒之下,万物似乎都没有了生机,一片寂静中,只能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疾驰而来,又飘然而去。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盖,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当蓝玉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蓝玉的军队出征了,他们的目标是脱古思帖木儿驻扎的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后果更是难以想象,军心也会动摇。他们攀越高山,渡过大河,进入了沙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阳光和漫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干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蓝玉看着他的士兵们,他为自己有这样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藏了起来,这可不是平日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正在蓝玉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蓝玉明白,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蓝玉终于明白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入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 就此退回去吗?那自己十几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等待了这么久,临到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我决不甘心! 直觉?对,就是直觉!这里漫天黄沙,遍地荒芜,没有人烟,但我能感觉到,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是对的,我的判断一定是对的! 他下定了决心,沉稳地对那些等待他的将领们说道:“前进,敌人就在附近。” 于是,十五万大军出发了,士兵们向着未知的命运又迈出了一步,但这支荒漠中的军队没有犹豫,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如何困难,蓝玉一定是有办法的,这个人一定能够带领他们取得胜利,并活着回家。 蓝玉带着他的军队继续深入荒漠,他们行军路上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烟火冒出,被敌军发觉(军士穴地而炊,毋见烟火)。这实在是一支可怕的军队,在茫茫沙漠中,还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支军队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蝎子,悄悄地前进,隐藏在阴影中,只有看到敌人,才会发出那致命的一击。 当大军到达捕鱼儿海南面后,蓝玉终于发现了北元大军的踪迹,但到底有多少人,首领有多高的级别,他并不知道。 他们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人就砍,无数的北元士兵在黑暗之中恐惧万分,以为这些人真是地狱中的妖魔鬼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皇帝已经跑了,统帅也死了,抵抗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很多人放下了武器。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时,他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北元贵族,是一场真正而彻底的胜利。 他遥望天际,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蓝玉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 B.远征之路艰苦且遥远,但出征前蓝玉和他的士兵们乐观地认为能找到并全歼敌人。 C.郭英向蓝玉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情况,说明蓝玉所率军队即将陷入困境。 D.蓝玉军队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他们立即冲入元军大营,挥舞马刀,见敌就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记叙蓝玉与王保保之间的故事,看似闲笔,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蓝玉永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B.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把蓝玉率部进军藏在捕鱼儿海北元大军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 C.“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敌人一定就在附近”运用排比句和转折句,塑造了蓝玉在战场上刚愎自用的一面。 D.本文结尾,蓝玉的内心独白既表达了对已故的常遇春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他夙愿得偿的不易之感和激动心情。 8.蓝玉向捕鱼儿海进发的过程中,心理活动随着他行军的所见所闻而逐步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5分) 9.《明史·蓝玉传》里面并没有记载蓝玉出征前以名将李愬的事迹来鼓舞将士之事,而当年明月却将其改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瞻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选自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拜谢曰”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 B.“乘酒捉月”与“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 C.“复请所为文”与“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为”字意思不同。 D.“泣鬼神”中的“泣”字与“使人听此凋朱顏”(《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 B.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C.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 D.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4分) (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4分) 14.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②。 徒令上将③挥神笔,终见降王④走传车。 管乐⑤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地名,诸葛亮曾驻军于此。②储胥:军用的篱栅。③上将:主帅,指诸葛亮。④降王:后主刘禅。公元263年,后主出降也经过筹笔驿。⑤管乐:管仲和乐毅。管仲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毅,燕国名将,曾大败齐国。诸葛亮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吟咏《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畏”即畏惧,“简书”指军令,首句写至今猿鸟还在畏惧诸葛亮的军令。 B.“挥神笔”与“走传车”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禅最终投降,蜀汉归于败亡。 C.“关张”指关羽、张飞,关羽、张飞早亡,让诸葛亮失去了“左膀右臂”。 D.诗人曾拜谒武侯祠,想起诸葛亮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满怀愤恨。 16.杜甫《蜀相》的颈联与本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称颂之情,但称颂的具体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蝉蜕打比方,赞美屈原品质高洁,自动地远离污浊。 (2)《书愤》中,写陆游感慨国事艰难并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西晋文学家张载《剑阁铭》中的“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 是在发达的欧洲, ② 是在发展中的亚洲和非洲, ③ 有中国餐馆,就会有色香诱人的扬州炒饭。 当一盘色彩斑斓、鲜香扑鼻的扬州炒饭呈现在面前,令人欣喜雀跃,两眼发亮。看看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端详配料,有海参、干贝、虾仁、冬菇、春笋、火腿、鸭肫、鸡脯、精肉、鸡蛋、青豆等。真是海里长的、河里游的、土里生的、地上跑的、山里出的鲜美精华大荟萃。一盘红红绿绿、黄黄白白、黑黑橙橙的炒饭,在艺术家的眼里,简直就是珍珠、玛瑙、琥珀、翡翠、白玉、锆石、黄金、白银的大烩炒。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扬州炒饭始创于隋朝,系饭菜合一的佳肴。它是我国四大菜系淮扬菜中的一道名菜,并冠有中餐馆第一名菜的美誉。它不仅在长城内外大展风采,更在世界各地魄力四射。许多从未来过扬州的食客,他们从唐诗中认识了扬州,从扬州炒饭中了解了扬州。一道扬州炒饭,它令八方食客闻香而动,见物垂涎。虽然一盘炒饭早已吃得盘底朝天,但食客们仍在举箸,仍在持勺。此情此景,怎一个“香”字了得,怎一个“鲜”字了得,怎一个“美”字了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语言表达通顺流畅。(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化用了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形成排比,请据此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汉语中“差一点(怎么样)”或“差一点(没怎么样)”是一种常用的句式,但是表示的意思却并不都一样。比如“差一点摔倒了”和“差一点没摔倒”意思相同,都是说没摔倒。但是“差一点考上了”和“差一点没考上”意思就不相同,前者是说没考上,后者是说考上了。那么,为什么“差一点怎么样”和“差一点没怎么样”的句子会表达出不同意思呢?主要是看所说的事情是说话人所企望的还是不企望的: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意思就一样;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 ① 。 ①企望还是不企望不是固定不变的,②一件事情因为往往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不同,③有时希望它实现,④有时不希望它实现。比如久旱不雨,就盼望着下雨;可是雨下得太多了,又希望不要再下。所以“差一点下雨了”和“差一点没下雨”,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则是两个意思。此外, ② 。比如甲乙两方赛足球,射球入甲方球门是乙方球迷所企望的,站在甲方球迷的立场上,却不希望它实现。因此甲方说“差一点射进去了”“差一点没射进去”意思相同,都是说没射进去;同样两句话, ③ ,“差一点射进去了”是说没有射进去,“差一点没射进去”是说射进去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依据第一段内容,仿照“差一点(怎么样)”“差一点(没怎么样)”句式,另选对象,写一组意思相同的句子和一组意思不相同的句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屈原在《离骚》中说“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一生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节操和远大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革新无处不在,但对每个人来说,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 其实,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比如实现梦想的途径可以改变,但梦想和初心不能轻易放弃;比如做人做事的方法应该改进,但基本原则应该坚守。如何处理好革新与坚守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项,因果不当,原文是“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因此解决了人与人不平等的根源问题”。B项,“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比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分析不当,原文是“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D项,“不必去追求公平”不合文意,原文是“不能无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现实经济结构和社会条件要求所谓‘绝对公平’”) 2.B(“就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就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合文意,原文是“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B(论证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分析不当,应是论证了“公平正义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与社会制度的属性紧密相连”) 4.D[D项,讲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结果(效果),不属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范畴] 5.同:①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为什么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材料一指出,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③材料二强调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重大意义。(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异:①材料一从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分)②材料二阐述了对公平正义的正确理解,公平正义作为一个具体的、相对的、历史的范畴,它的充分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2分)(意思答对即可) 6.B(“出征前……乐观地认为”于文无据) 7.C(“刚愎自用”不恰当,这是蓝玉多年作战积累经验及熟读兵书的结果,可以看出蓝玉的胆识和自信) 8.①当蓝玉看到自己部下的时候是自豪的,但他也深知此次出征是多么不容易,何况茫茫大漠,哪里去找敌人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他此刻内心:自豪且迷茫。②当蓝玉听到部将报告粮食缺乏和水源殆尽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但马上把痛苦化解为英明的判断。所以他此刻内心:痛苦但不失理智。③他发现北元大军踪迹后,不问来由,以千钧之势冲入元军大营。所以他此刻内心:喜悦而急切。(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都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渲染了气氛和氛围。蓝玉特别指出军队出征时的天气和当年李愬入蔡州时的天气一样,皆为“雪夜”,渲染了恶劣的环境气氛和昂扬激烈的战场氛围。②突出了人物形象。以唐朝名将李愬的形象来衬托蓝玉的英雄形象,使蓝玉坚定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③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作者添加蓝玉以李愬的事例来激励将士的内容,使得小说情节更有张力,画面感更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11.A(“谢”前者指“道歉”,后者指“告诉、告知”) 12.C(“故意羞辱县令”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是县令认为李白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不合礼制) 13.(1)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用来激怒杨贵妃。(得分点:“耻”“摘”“以”各1分,句意1分) (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得分点:“悦”“焉”“行世”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记载李白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②材料二记载贺知章听说李白的声名,先去旅馆探访他。(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他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高逸。李白喜欢纵横天下,练习剑术只为行侠仗义,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甚至还离开家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在徂徕山中,天天设宴畅饮,号称“竹溪六逸”。唐天宝初年,李白从蜀地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名气尚未惊动四方,他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时,不禁赞叹道:“你,简直就是谪居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就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拿去换酒,与李白整天饮酒赋诗为乐。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唐玄宗看完非常高兴,当即赐给他美味御膳,并亲手为他调匀羹汤,下诏封李白为供奉翰林。后来曾有一次李白在皇帝面前大醉,受命起草诏书时,李白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用来激怒杨贵妃。从此后,皇帝每次想要赐官给李白,杨贵妃总是出面阻止这件事。李白更加傲慢放诞,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归山野,唐玄宗便赏赐他大笔黄金,颁诏放他回家。 李白从此云游四方,打算登览华山,这一天他醉醺醺地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县宰不认识李白,大怒,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宰一看,又惊讶又惭愧,连忙行礼道歉说:“不知是翰林大人到此。”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乘船与崔宗之一起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廷锦袍坐在船头,旁若无人。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唐明皇避难逃到蜀中,委任永王李璘为统管东南地区的节度使。那时候李白正高枕无忧地隐居在庐山饮酒作乐,不久后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不想随从就潜逃回到彭泽。李璘起兵失败被杀后,李白受牵连被关进浔阳监狱。在此之前,李白漫游到并州时,见到过郭子仪,李白感到此人是个奇才,后来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这个时候,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改判为长期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有一次乘船夜渡牛渚矶,乘着酒兴想要捕捉月亮,结果掉进水中淹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 材料二: 李白(字太白)从四川初来长安,住在旅馆中。秘书监贺知章听说李白的声名,先去探访他。贺知章先为李白的容貌所惊奇,再请李白出示作品。待读李白的《蜀道难》,还未读完,就屡屡赞叹,称李白为“谪仙”,解下腰间金龟换酒,与李白欢饮大醉,以后几乎天天见面,李白由此声誉大盛。贺知章又念了李白的《乌栖曲》,再三吟诵赞赏,说道:“这诗可以使鬼神哭泣了。” 15.D(“满怀愤恨”理解错误,应是“感到遗憾”) 16.同:杜甫《蜀相》的颈联与本诗都称颂了诸葛亮的才智。(1分)杜甫《蜀相》颈联的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本诗写诸葛亮在此运筹帷幄,还说诸葛亮的才智无愧于管仲、乐毅。(1分)(意思答对即可) 异:杜甫《蜀相》颈联的下句写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刘禅,忠心耿耿,称颂了诸葛亮的德行;(2分)本诗首联写猿鸟因畏军令而犹疑,风云因护军垒的篱栅而常在,称颂了诸葛亮的威严。(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18.①无论②还③只要(每处1分,其他词语符合语境与要求亦可给分) 19.①化用名句,彰显文采。②运用排比,突出了扬州炒饭“香”“鲜”“美”的特点。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朗朗上口。(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 20.第②句,修改:一件事情往往因为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不同。(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2分) 21.①两种说法意思就不同②企望不企望也因人而异③由乙方来说则意思不同(每处2分) 22.参考示例:①意思相同:“差一点儿打破了杯子”“差一点儿没打破杯子”意思都是没打破杯子。②意思不相同:“差一点儿及格了”意思是没及格,“差一点儿没及格”意思是及格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引用《离骚》中的诗句“余独好修以为常”,指出屈原一生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气节和远大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并强调在日新月异、革新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每个人坚守。材料第二段阐述了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指出如何处理好革新与坚守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和认识坚守与革新的关系: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在坚守的基础上革新,而革新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参考立意:①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②在坚守的基础上不断革新;③革新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确定立意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三)题意评分解说

  • ID:2-20043910 4.《望海潮》《扬州慢》联读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4/本课综合与测试

    词入宋代双城 联读历史兴衰 ——《望海潮》《扬州慢》联读 在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想一想有哪些描写城市的诗歌? 南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重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杭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西安: 词的相关知识 1.词产生于(   ),兴盛于(  ),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隋唐 宋 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 ),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 )或( ),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 )。 诗余 曲子 曲子词 长短句 3.(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 )、( )、( )。  一首词可以没有(   ),但绝不可没有(   )。 标题 词牌 字数 句数 平仄 标题 词牌 词的相关知识 豪放派 婉约派 苏轼《念奴娇》 辛弃疾《永遇乐》 岳飞《满江红》 李清照《声声慢》 李煜《虞美人》 柳永《雨霖铃》 主题:以闺情、离绪为主, 特点:以清丽婉约见长。 主题: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 特点:大气磅礴,飘逸洒脱。 词的相关知识 4.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 (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91字以上) ②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③按风格分: 和 。 小令 长调 婉约派 豪放派 一 两座怎样的城 ——内容比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dī)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qǐ),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韵脚为ua:华、家、涯、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jì)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韵脚为ing,eng:程、青、兵、城、惊、情、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通过初读感悟,分别在两首诗歌中找出最能概括城市特点的一句诗。 《望海潮》:杭州 《扬州慢》:扬州(古vs今) 盈 “钱塘自古繁华” “都在空城” 空 作者是怎样分别表体现杭州城之“盈”及扬州城之“空”的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城市 意象 意境 杭州之“盈” 自然风光 城市风貌 官民生活 扬州之“空” 昔日“名都” 今日“空城 意象:“意”指作者的独特情感。 “象:指具体的事物。 意境:意象综合起来建构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eg:“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是怎样分别表体现杭州城之“盈”及扬州城之“空”的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城市 意象 意境 杭州之“盈” 自然风光 城市风貌 官民生活 扬州之“空” 昔日“名都” 今日“空城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雄伟壮丽 美丽清秀 民殷财阜 繁华热闹 富庶祥和 安居乐业 作者是怎样分别表体现杭州城之“盈”及扬州城之“空”的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城市 意象 意境 杭州之“盈” 自然风光 城市风貌 官民生活 扬州之“空” 昔日“名都” 今日“空城 云树、堤沙、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箫鼓、烟霞 雄伟壮丽 美丽清秀 民殷财阜 繁华热闹 富庶祥和 安居乐业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红药落寞、冷月无声 繁华非凡 凄清荒凉 破败萧条 意境营造:请根据你对两首词作内容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望海潮》 一个是 的 云树; 一个是 的 怒涛; 一个是 的 画桥; 一个是 的 桂子、 的荷花; 一个是 的 菱歌羌管; 一个是 的钱塘; 《 扬州慢》 一个是 的乔木。 一个是 的 寒水。 一个是 的 二十四桥。 一个是 的 红药。 一个是 的 清角。 一个是 的扬州。 郁郁葱葱 气势磅礴 热闹繁忙 香气沁人 无边娇嫩 悦耳动听 繁华富庶 高大萧条 凄凉刺骨 无人寻访 无人欣赏 凄清低沉 满目疮痍 《望海潮》意象上专取 之景物,《扬州慢》多选取 的意象。 《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 《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一、两座怎样的城——内容比较 美丽富庶 清冷空寂 二 两种怎样的情 ——情感比较 《望海潮》创作背景 词眼 归去凤池夸 即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杨湜《古今词话》: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干谒词——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目的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借夸杭州来夸杭州主政官孙何 通过“夸”这个言辞展示自己的卓越文学才华,从而达到委婉地举荐自己的目的。 写作背景及目的 《扬州慢》 叁 《扬州慢》 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创作背景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 《扬州慢》 解读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 也。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写作时间 ——地点 所见见闻 ——感受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情感基调 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黍离》之悲 《望海潮》 赞美歌颂 《扬州慢》 伤感无奈 夸 惊 投赠之作 即景抒情之作 三 怎样绘城抒情 ——手法比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手法分析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比喻)/(拟人) (夸张) (远近结合) (互文) 叙 铺 铺叙一是指详细地叙述,二是指详细地描写。 柳永创新词的表现手法,“以赋入词”,大胆借用汉赋和六朝小赋的主要手法铺陈,在创作的大量慢词中恣意渲染,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铺叙 《望海潮》手法分析 染 《望海潮》手法分析 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点染:即抽象评点与具体描写结合 “点”是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是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染 《望海潮》手法分析 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点 染 染 点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对西湖的描写 ——山色之美、湖荷之美 ——人文之美 ——点出钱塘江的地理、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地位 ——自然风光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点 ——赞扬孙何治理杭州的政绩 淮左 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 算而今、重到须惊。 《扬州慢》手法分析 对比 今昔对比 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 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 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名都, 空城。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杜郎俊赏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手法分析 对比 虚实结合 今日 所见 所闻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清角吹寒 空城(实写) ——破败荒凉 昔日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名都,佳处(虚写) ——繁华富丽 今昔对比 典 《扬州慢》手法分析 用 《扬州慢》 原句、出处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化用杜牧诗句,表崇拜之情。 ②设想“俊赏”的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以其描述昔日繁华的诗句,反衬今日的荒凉,情感更沉郁,内容更丰厚。 ③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篇目 城市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望海潮 杭州 城市风情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 繁华富庶 惊叹 郊外景物 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美丽雄奇 赞美 官民生活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太平祥和 艳羡 扬州慢 扬州 昔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今日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悲怆萧条 点染 铺叙 虚写 用典 实写 今昔对比 乐景衬哀情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大宋朝有树, 150年前,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150年过去了,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大宋朝有花, 150年前, 大宋朝有桥, 150年前, 大宋朝有声, 150年前,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150年过去了,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50年过去了,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150年过去了,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望海潮》:全诗写了杭州的“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等意象,从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表现了对杭州城风貌的惊叹,对孙何治理有方的赞美,也委婉暗示了自己对仕途的向往。 《扬州慢》: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 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课堂练习 默 写 景 情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词句:“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词句:“ 。” (2)《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物在城非的深沉感慨寄托在了具体的物象之中。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4)《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描写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过春风十里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尽荠麦青青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课堂练习 默 写 景 情 (5)《望海潮》中,柳永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展现出杭州的繁华富庶。 (6)《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7)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 (8)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课堂练习 默 写 景 情 (9)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在《望海潮》中 “ , ”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10)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 ID:2-20043898 9.2《项脊轩志》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9/9.2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梦田》歌词: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桃种李种春风...... “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写人写事,山川人物、器物建筑无不入文,故又称为杂记。常常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序例》说: 所以记杂事者……后世古文家,修造宫室有记,游览山水有记,以及记器物、记琐事,皆是。 林纾曾评述《项脊轩志》: “余读震川之文,一往情深,每以二三事见之,使人欲涕。” 情感之一: 喜 景致之幽、宁静之境、 读书之乐、独立之所 情感之二: 悲 黄犁洲在《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提到: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震川先生集·归氏世谱后》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选自《震川先生集·家谱记》 清人梅曾亮评此文: “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1505 年,归有光大姐淑静生。 1506 年,归有光生1岁。 1507 年,生女,殇。归有光2岁。 1508 年,孕而不育(流产)一人。归有光3岁。 1510 年,弟有尚生。归有光5岁。 1511 年,妹淑顺生。归有光6岁。 1512 年,弟有功生。归有光7岁。 1513 年,母周孺人丧,享年26岁。归有光8岁。 “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原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写:而今庭院寂寂如故,然吾妻香魂飞散已无觅处,每念至此,不禁涕泗横流矣,悲乎,痛哉!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自幼苦读,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20岁中秀才,23岁娶妻魏氏,29岁丧妻,35岁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世称震川先生。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谢谢参与

  • ID:2-20043894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度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题试题(PDF 无答案)

    小学语文/期中专区/六年级下册

  • ID:2-20043790 9《说“木叶”》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楚辞·九歌·湘夫人》(节选) 屈 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1 敬林庚大师 2 2024/4/24 任务与目标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任务二 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效法大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2024/4/24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024/4/24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暗示性。 第三部分(7)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1、朗读第四段,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木”与“树”的不同,从中提炼出 “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明确: 木——空阔、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树——饱满、繁茂。 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木”与“树”区分开来。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结合所引诗句和“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分析“木”适合用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作者以秋月、层岭、寒风和高木营造一个清冷空阔的境界,通过对友人前路景象的想象表达一种挂念之情,这里的木是落叶萧萧的“木”,单纯而空阔。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结合所引诗句和“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分析“木”适合用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诗人把树叶的摇动比作海水的波涛,来表达自己对友人无辜遇害的不平之气,树自然应该是饱满而茂盛才能更好地传达这种情感。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迅速找出第六段中的关键语句,并从中提炼出 “木”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明确: 木——黄色、干燥,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叶——碧绿、柔软。 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木”与“叶”区分开来。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4、下列诗句中“木叶”一词用得是否恰当?结合诗句和“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分析“木叶”适合与什么样的意象搭配在一起。 (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木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木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木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第一,这里应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木”的干燥特征与之不符; 第二,前文有“美女”“柔条”,后面需要一个光鲜、润泽的形象,从搭配上看“木”让人感觉干燥,颜色也不合适。 第三,采桑喂蚕,必须是鲜嫩的叶子,而“木”干燥,内容上不合事理。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木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第一,诗中所写是雨中树上之叶,湿润且色泽光鲜,内容上与“木”的特征不符。 第二,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换成“木”则效果不如原诗。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5、第六段中,作者是如何总结“木叶”这一形象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一起品读欣赏。 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原因。 2024/4/24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1、酒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明确: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2024/4/24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2、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白居易)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明确:在很多传统诗歌中,月是思乡、思亲的象征。 2024/4/24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我还知道……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 2024/4/24 课堂总结 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发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2024/4/24 课后作业 1.搜集诗歌中常见意象,并积累其常用文化含义。 2.完成《课时过程性评价》中本课练习。

  • ID:2-20043790 9《说“木叶”》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

    《楚辞·九歌·湘夫人》(节选) 屈 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1 敬林庚大师 2 2024/4/24 任务与目标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任务二 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效法大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2024/4/24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024/4/24 任务一 了解作者,文题及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暗示性。 第三部分(7)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1、朗读第四段,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木”与“树”的不同,从中提炼出 “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明确: 木——空阔、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树——饱满、繁茂。 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木”与“树”区分开来。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结合所引诗句和“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分析“木”适合用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作者以秋月、层岭、寒风和高木营造一个清冷空阔的境界,通过对友人前路景象的想象表达一种挂念之情,这里的木是落叶萧萧的“木”,单纯而空阔。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结合所引诗句和“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分析“木”适合用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诗人把树叶的摇动比作海水的波涛,来表达自己对友人无辜遇害的不平之气,树自然应该是饱满而茂盛才能更好地传达这种情感。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迅速找出第六段中的关键语句,并从中提炼出 “木” 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明确: 木——黄色、干燥,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叶——碧绿、柔软。 通过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将“木”与“叶”区分开来。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4、下列诗句中“木叶”一词用得是否恰当?结合诗句和“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分析“木叶”适合与什么样的意象搭配在一起。 (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木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木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木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第一,这里应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木”的干燥特征与之不符; 第二,前文有“美女”“柔条”,后面需要一个光鲜、润泽的形象,从搭配上看“木”让人感觉干燥,颜色也不合适。 第三,采桑喂蚕,必须是鲜嫩的叶子,而“木”干燥,内容上不合事理。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木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第一,诗中所写是雨中树上之叶,湿润且色泽光鲜,内容上与“木”的特征不符。 第二,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换成“木”则效果不如原诗。 2024/4/24 任务二 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5、第六段中,作者是如何总结“木叶”这一形象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一起品读欣赏。 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原因。 2024/4/24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1、酒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明确: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2024/4/24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2、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白居易)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明确:在很多传统诗歌中,月是思乡、思亲的象征。 2024/4/24 任务三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我还知道……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 2024/4/24 课堂总结 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发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2024/4/24 课后作业 1.搜集诗歌中常见意象,并积累其常用文化含义。 2.完成《课时过程性评价》中本课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