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44.189.177)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 ID:2-20008975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五年级上册

  • ID:2-20008965 6.1《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6/6.1 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的保姆 堰 河 大 ——“细”到深处便是情 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PART 01 知人论世 作 者 介 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其诗歌常常含有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光明的向往的情感内涵。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正如诗人所说: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乎断了关系,我自然而然地接近诗。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手推车》《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背 景 介 绍 1910年艾青出生于浙江一地主家庭。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克父克母”,因此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花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的保姆大堰河,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 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诗 歌 解 题 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及其身份。 结 构 梳 理 层次 时间线 叙事内容 抒发情感 1-3节 今天 介绍大堰河和“我”的关系 追怀、痛悼 4-8节 生前 大堰河的生前的劳作、生活和对“我”的爱 眷恋、感激 9-11节 死时+死后 大堰河死时和死后的情景及家人的遭遇 同情、诅咒 12-13节 今天 呈给大堰河的赞歌 赞颂、讴歌 一、任务一:赏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一)何谓“细节描写”? 1.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细微处的描写。描写的对象可以是人、事、物、景、场面等。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类型 (1)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2)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动物、静物。 (3)场面描写: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4)生活细节描写: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思考:诗中哪些细节描写刻画了大堰河复杂而又丰满的形象?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活动:分小组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探究大堰河的形象。 任务:第一组:第3节,第二组:第4节,第三组:第7节,第四组:第8节。 细节 体现细节的字词句 人物形象 抒发情感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形象:这是一位命运悲苦的大堰河 第三节利用诸多修饰语,通过对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意象的细致描绘,渲染了大堰河死后荒寂衰败、萧索凄凉的意境,塑造了大堰河命运悲苦的形象,浸透着诗人的怀念与哀思之情。 意象 意境 修饰语 坟墓 瓦菲 园地 石椅 雪压、草盖 关闭、枯死 典押、一丈平方 长了青苔 荒寂衰败 萧索凄凉 情感 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1.第3节中的景物细节描写,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雪 1.第4节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养育呢? 搭好灶火后 补好破衣后 包扎伤手后 掐死虱子后 拾起鸡蛋后 放好酱碗后 尝过熟饭后 拍去炭灰后 手 抱 抚摸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形象:这是一位辛苦劳累、慈爱乳儿的大堰河 2.第4节用八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第四节连用八个“在......之后”句式,形成排比,八个细节铺叙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对乳儿时时处处的关心与照料,以此塑造大堰河辛苦劳累、慈爱乳儿的人物形象,表达诗人对乳母深深的敬爱和眷恋之情。 第七节六个“含着笑”构成排比,既突出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又强调她劳动时积极乐观的态度,由此塑造大堰河勤劳纯朴、乐观宽厚、命运悲惨、极易满足的形象,表达诗人对乳母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含着笑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做饭 晒麦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3.第7节中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形象:这是一位乐观宽厚、勤劳纯朴、命运悲惨、极易满足的大堰河 “切那冬米的糖”、叫她“一声'妈”、贴“关云长”等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乳儿,也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切糖 (年节) 赞美乳儿 做梦 (不能对人说的梦) 贴画 (显眼之处) 深爱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4.第9节有哪些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位淳朴善良、深爱乳儿的大堰河 切糖 (年节) 赞美乳儿 做梦 (不能对人说的梦) 贴画 (显眼之处) 深爱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大堰河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这个梦对于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执着的期待。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能让她把对乳儿的美好愿望埋在心底。 跨越阶级的爱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5.总结:概括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5.诗中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诗中的对比,简单分析表达效果。 对比细节内容 体现对比细节的字词句 人物形象 抒发情感 (二)合作探究,赏析细节,概括形象 6.诗中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诗中的对比,简单分析表达效果。 “诗者,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这 是 大 堰 河 所 不 知 道 的 : 她 的 醉 酒 的 丈 夫 已 死 去 , 大 儿 做 了 土 匪 , 第 二 个 死 在 炮 火 的 烟 里 , 第 三 , 第 四 , 第 五 在 师 傅 和 地 主 的 叱 骂 声 里 过 着 日 子 。 而 我 , 我 是 在 写 着 给 予 这 不 公 道 的 世 界 的 咒 语 。 当 我 经 了 长 长 的 漂 泊 回 到 故 土 时 , 在 山 腰 里 , 田 野 上 , 兄 弟 们 碰 见 时 , 是 比 六 七 年 前 更 要 亲 密 ! 这 , 这 是 为 你 , 静 静 地 睡 着 的 大 堰 河 所 不 知 道 的 啊 ! 三、任务三:齐读诗歌,探究情感主旨 而 我 , 我 是 在 写 着 给 予 这 不 公 道 的 世 界 的 咒 语 。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乐观、慈爱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1.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的含义?灵魂是很抽象的,怎么会有颜色呢?而且,为什么是紫色的呢?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三、任务三:齐读诗歌,探究情感主旨 大堰河身份虽然卑贱,但她慈祥、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母的美德,因而她的灵魂是高贵的。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崇高的敬意。 三、任务三:齐读诗歌,探究情感主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古代用“紫气”指帝王之气,帝王称为“紫微星”,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 如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其中“紫台”就是皇宫; 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中的“紫陌”指京城郊外的路。 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辞海》“紫衣”词条注:“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杜预注:‘紫衣,君服。’”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三、任务三:齐读诗歌,探究情感主旨 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这紫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紫色的灵魂”指大堰河痛苦、悲哀的灵魂,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婉、追思与同情。 紫色的灵魂:灵魂的高贵和生命的苦难! 不仅是赞美诗,同时也是控诉诗   不是。   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诗人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2.再次细读第12、第13节,思考这首诗仅仅是写给大堰河的吗? 三、任务三:齐读诗歌,探究情感主旨 作者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和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控诉。 思 想 情 感 二、任务二:分析细节描写作用,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一)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1.塑造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2.表达浓烈的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3.渲染和再现环境 (二)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1.妙用修辞,画其神韵 如本诗中排比、反复、对比、意象、呼告等手法的运用。 2.镜头定格,以小见大 用特写镜头把描写事物放大,如第三节利用诸多修饰语,放大景物的细处,放慢定格镜头,渲染了大堰河死后的凄凉。 3.精炼词语,生动表达 如本诗中第四节中运用了大量动词来形容大堰河生活化的劳动场景,第十节描写大堰河生前之凄苦与安葬之菲薄,运用了大量数量词来修饰等等。 (二)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4. 除了本诗之外,你能结合别的细节描写想到其他的细节描写方法吗? 巧用对比,突显形象 鲁迅曾在《祝福》中三次写到了祥林嫂的面容,前后的变化,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祥林嫂内心痛苦的逐渐加深,最后完全绝望了。 前提:保持一颗敏锐细腻的心灵,关注现实生活,抓住描写时机,抓住描写点,调动感官,加入联想,融入感情。 二、任务二:分析细节描写作用,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教考链接】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常见的命题方式】——鉴赏人物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二、任务二:分析细节描写作用,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读懂大意】 秋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冷清,好似主人在闲居之中。 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 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李将军在吟诵,像村野之人一样豪放。 这些书籍中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建功立业,又害怕比不上那些英雄。 【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二、任务二:分析细节描写作用,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二、任务二:分析细节描写作用,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再别康桥》中2-6节中选取“金柳”“青荇”“水草”等景物细节,以特有的意象表达对康桥无限爱恋之情。 二、任务二:分析细节描写作用,透视细节描写方法 【牛刀小试】 江城子·重阳酒边 陈 著 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吹帽风流,时节又相寻。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 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 [注]据《晋书·孟嘉传》记载,九月九日孟嘉与友人集会,风吹帽落而不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 1.词的上阕写到“真率具”,下阕是如何表现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的? 【参考答案】 ①细节描写。具体描写了开怀畅饮、相劝相期、争插菊花等细节。(“逢迎”三句,通过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刻画了诗人在放下思想包袱、打通心灵的任督二脉之后的畅快。笑,写诗人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的高兴,与上片人生短暂的苦闷形成鲜明对比。) ②用语浅近。多用生活口语,直白而又不失生动。 ③直抒胸臆。如“逢迎一笑且开襟”“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PART 04 课后作业 四、任务四:仿写诗歌,运用细节描写表达 生活中有许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者(亲人、朋友、老师或陌生人等),请搜集相关材料,仿《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他们写一首赞美诗。 要求: 1.要有标题; 2.运用细节描写、抒情叙事; 3.有真情实感; 3.注意诗歌韵律,适当押韵。

  • ID:2-20008961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10/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

    “辞”是一种文体。 “归去来”三字颇有争议。 清人毛庆蕃认为:“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古文学余》卷二十六) 有学者以清人王引之“来,句末语助也”(《经传释词》卷七)的说法为据,认为“来兮”是语气助词连用,以加强语气。 还有学者指出“归去来”是六朝习语,“涵义重在'归’字而'去’'来’之方向性已逐渐淡化,重在表示强调、呼唤之语气”(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卷五 )。 但关于这个题目的大体意思没有异议,就是“归隐吧”! 解 题 文体知识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舒缓语气。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有: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著名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全)令种秫谷(shú :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坚持)请种粳( jīng:和大米相同,是稻谷的总称)。乃使一顷(100亩)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向来简朴自爱),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告诉)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晋书·陶潜传》 彭泽县令到任81天,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贪官污吏们卑躬屈膝,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印而去。 著名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形作名, 小孩 满 维持 生活 凭借 方法,本领 恰逢 爱惜人才 被动句 害怕 距离 宾语前置 战乱 谷子, 泛指粮食 形作名,亲戚老友 没有 因为 序言:创作背景 心意,念头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 当敛裳 宵 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思念的样子 本性 造作勉强 做官 名作状,在夜里 不久 都 宾语前置 感叹 状语后置 离开 疾速奔驰 庄稼成熟,一年 秋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八月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接受劝告出去做官, 但为什么仅“在官八十余日”便执意要辞官归田呢? 思考: ①“质性自然” 本性喜欢任其自然,热爱自由。 ②“违已交病” 违背自己意志,强迫自己去做本性不愿做的事身心俱疲。 ③“深愧平生之志” 对官场失望,志不得伸。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亲妹过世,急需去奔丧。 陶渊明“归去”的原因 有很多人不喜欢陶渊明,有官不做,非去种地,既不报效社会,又让一家人跟着挨饿。 你怎样评价陶渊明?你认为他的执意归隐是“有骨气”还是“臭清高”? 归纳: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从戎四十一年,官至大司马,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为后世所称道。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不见于史,名爵无考,早逝,家道中落。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第四女。陶渊明八岁丧父,后来家园又为人所侵占,所以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快乐)。猛志逸四海,骞翮( qiān hé)思远翥(zhù) 。”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按照当时的门第标准,陶渊明只能算作寒素士人。虽有一定政治资源和家族背景,但与真正的门阀士族相比,还是不值一提。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理想的梦幻注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芝麻小官。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到义熙元年的十三年中,陶渊明曾经几次出仕:他做过州祭酒,做过三年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军府参军,掌管军中的文书簿籍,后又被镇军将军刘裕召为参军,最后一任是彭泽县令。 知人论世: 门阀高压志难展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当时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十六年后的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中自我评价为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一个正直的士人,不善于阿谀逢迎,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根本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经过十三年的心灵挣扎,陶渊明终于彻底认清了,自己酷爱自由、刚正不阿的性格与政治社会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注定了最终的抉择——归隐。 生逢乱世其奈何? 痛苦孤寂的诗人, 在努力自我宽慰,自我疗愈。 他内心矛盾挣扎, 在努力与自己和解! 山水田园,是失意的封建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在这篇《归去来兮辞》中,你能否读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 形 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何,为什么 身体 何,为什么 规劝,挽回 赶上,补救 正确 错误 行人 光线微弱 被动句 状语后置 第一节 役使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的自我劝解 痛苦的自我宽慰 归途的愉悦急切 第一节分层梳理: 思考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情? 这句意思是:既然让精神被身体役使,何必一直这样怅惘独自悲戚下去呢?此句是诗人对痛苦原因的反思,他感叹心灵无法自由,让自己独自悲伤,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自我劝解,决意归隐。 重点赏析 思考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最早出自《论语·微子》,现提炼为成语“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不应该总是为过去所发生的遗憾之事而悔恨和叹息,正确的做法是吸取教训,避免将来犯同样的错误。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把握现在,着眼未来。 重点赏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 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膝 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横木为门,简陋的房屋 形作名,小孩 满 拿起 看 形作名,傲世的情怀 知道 名作动,拄着 峰峦 日光 省略句(于) 使动,使愉快 名作状,每天 举 远 第二节 代指隐士住处 树木枝茎,此指树 仅能容纳双膝, 形容居处狭小 拐杖 随时随地休息 阴暗 徘徊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抵家的欢喜温馨 园中的陶醉悠然 室内的闲适满足 第二节分层梳理: 思考1:第二段中作者特别在意的“松菊”和“孤松”有何深刻内涵?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 作者借流连“孤松”以咏怀,表现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重点赏析 思考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形成对比。突出诗人淡泊寡欲,怡然自足的情怀。 重点赏析 思考3:赏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拟人、象征手法 ①“无心出岫”把云人格化,象征自己过去出仕本无意,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 ②“倦飞知还”把鸟人格化,象征自己厌倦了官场后的归隐。 ③这两句既是诗人远望之景的描写,又是恬淡闲适情怀的抒发,同时又有所寄托,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愉悦心情。 重点赏析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 亲戚之 情话, 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 命巾车, 或 棹 孤舟。 既 窈窕 以 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 休。 停止 驾车出游 知心话 意动,把…作为快乐 名作动,弹琴、读书 意动,把…作为愉悦 有时 名作动,划桨 幽深曲折的样子 形作动,羡慕 将要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至,到 状语后置 循着 终结 第三节 交游,交往 田地 草木茂盛 细水慢流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第三节分层梳理: 再慰心灵 交往之简 出游之闲 生命之悲 思考1:本段中作者描写了隐居乡村的哪些生活乐趣? 悦亲戚之情话 亲人诉以真心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怡情悦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农人交以淳朴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出游自在随心 重点赏析 思考2: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对比一去不复返的人生,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悲观不是主调,由此引出了下文珍惜时光,享受生命,顺其自然的积极的人生感悟。 重点赏析 已矣乎!寓形 宇内复几时?曷 不 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 而 耘 耔。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停止 寄托 何, 为什么 放下 往 期求 留恋爱惜 倚杖,扶杖 耘,除草;籽,培土。 放声长啸 宾语前置 判断句 姑且 顺随自然造化 宾语前置 第四节 省略句 水边向阳的高地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慰心灵 乐享余生 第三节分层梳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寄情山水 思考1: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珍惜时光 躬耕田园 顺应自然 重点赏析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思考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你从中读出了陶渊明怎样的复杂心情?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脱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两句既表现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 重点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志士空老 壮志难酬 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 思考:从下面这首诗中,你读出了陶渊明怎样的痛苦心情? 陶晚年诗,“志”一词出现多次,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心间这股济世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追求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通过归隐保存他生命最后的本真与尊严,体现的正是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归去来兮辞》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无志于世。

  • ID:2-20008954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下册

  • ID:2-20008952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四年级下册

  • ID:2-20008948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件 (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家乡文化生活 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单元导语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它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家乡的各色人物、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都承载着丰富的记忆与情感。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文化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活动提示 1.访谈之前要作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来历和演变、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 2.访谈中提出问题应具体明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可将问答变为交谈,使访谈气氛融洽一些。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 3.“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如地方志,就是如实记载某一地方历史的书或文章。记述的人物,既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有一技之长或有独特经历的普通人;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 4.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记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访谈的准备及技巧 访谈是调查员同调查对象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双方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访谈的进程与结果。因此,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并在访谈中讲究访谈技巧。这包括:(1)访谈前要尽量做好准备工作,对访谈的主题及它所包含、涉及的问题作尽可能充分的思考,以备向调查对象提出所要了解的问题。(2)事先通知调查对象,约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3)尽可能多地了解调查对象的身份、生活背景及其与所调查问题的关系等情况,以使访谈时发问得体。(4)一般来说要提前到场,在约定的地点等候调查对象;如果去调查对象的家庭或工作地点则要准时。(5)从调查对象手中操办的、关心的事情谈起,逐渐引入正题,以与调查对象建立起良好关系。(6)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调查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7)控制话题,避免谈话离题太远。在对方谈话离题时,要善意地、巧妙地扭转他的话题。(8)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始终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尊敬调查对象。注意使用合适的谈话方式,包括姿势、语气、表情,使对方觉得调查员是在认真听他讲话。(9)对重要问题可以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重复对方关于此问题的回答,看其是否肯定此说法。(10)调查员应对所问问题持中立态度,不能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不能作引导性提问。(11)经调查对象同意后进行记录。 二、掌握访谈技巧 1.提问技巧 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结合不同的访谈进程,要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推问等提问方式。 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问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 2.语言要得体,态度要诚恳 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要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使受访者更好地参与进来。在访谈过程中,要怀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流,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一般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志”通常分为风物志,人物志。 风物志:记述一个地方的自然景物、人文轶事的资料。具体表现为对一个地方的地理概貌、山川景物、节日习俗、人生礼仪衣食住行、方言与民间传说、名优特产、名胜古迹、名人故里等进行全面的叙述。 人物志:是记载一方之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的资料。 1.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真实地、客观地记述事物 志记述的是历史事实和现状,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它以真实为生命,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些许的虚假,也不允许有所谓“合理想象”,所记载的内容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 2. “志”的表达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写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方志的重点在“记”,以资料取胜,靠史料、事实说话,一般不能杂以评论,进行论证, 所谓“述而不论”。修志者对客观状况所持的观点和情感倾向性,应在事实的记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寓褒贬于事实之中。方志应通过大量的确凿的事实,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当然可以有“画龙点睛”之笔,但要自然而然,恰到好处。 3.撰写“家乡风物志”要突出家乡特点;记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 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风物志写作原则 1.该风物名称的内涵 2.该风物的特点 3.该风物历史沿革、传承发展 4.该风物相关的民间传说、人文故事 5.该风物体现的乡土情感 人物志撰写要点 1.人物生平(被介绍者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和地点,根据被介绍者的整个经历,分成若干个时期,在每个时期中介绍被介绍者的主要活动和所担负的职务。) 2.主要事迹(影响人物发展的大事) 3.重大贡献(突出对家乡的贡献) 4.社会影响(被介绍者身上的品质) 风物志撰写要点 链接高考:2023新课标2卷现代文阅读1《谈谈调查研究》 现代文阅读 Ⅰ 【试题分析】 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谈谈调查研究》,选取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观点明确,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内容关联,第1题选项B中提到毛泽东同志《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选项与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作比较。 材料二摘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先发现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他所要观察的现象,缺乏控制的技术;再提出问题,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再分析问题,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最后解决问题,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第4题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先要解释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然后分析词语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情感)。此题设计巧妙:借分析词语的含义作用,考查费孝通论述文章的语言特点,与整本书阅读相关联。 现代文阅读 Ⅰ 文 本 解 读 材料一: ⑴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1A3A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1B,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3C 1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3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现代文阅读 Ⅰ 选择题 试题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解题思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 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文中可知,这只是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还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目的”等,不仅靠“不欺骗”。“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 现代文阅读 Ⅰ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借分析词语的含义作用,考查费孝通论述文章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①这些词语形象地指出与被调查者对立的几种不当行为。②从反面强调了调查者应当尊重被调查者,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亮点】此题设计巧妙,去套路化,关键之处在于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文本语境理解,学生要做到正真读懂文本。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现代文阅读 Ⅰ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先要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然后分析词语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情感)。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查者的立场应该是对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 Ⅰ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结合两则材料中“客观”所在语段,联系整篇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思考概念的界定。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材料一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调查研究中要达到“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查研究要“客观”就应该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材料二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①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②调查研究时,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谢谢观赏

  • ID:2-20008944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下册

  • ID:2-20008941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上册

  • ID:2-20008933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下册

  • ID:2-20008933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