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9 )
精品
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版+自测版)
排课
当前位置: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期末专区/七年级下册
精品

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版+自测版)

2025-04-30 下载量 14 1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9-22890734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全国
文件: 573.5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背诵版).docx 展开

这是一套《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版+自测版)》资源,包含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背诵版).docx、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自测版).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背诵版).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2025春统编七下道法期末复习读背提纲(第3单元)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1框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1.思想理念的重要性
(1)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2.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内容 具体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第2框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1.核心思想理念的产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怎样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内容 解读 我们的做法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 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重民本 要求我们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 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守诚信 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 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崇正义 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 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尚和合 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求大同 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1框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1.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2.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3.如何理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1)含义:①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2)意义: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4.为什么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5.如何理解“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1)形神兼备: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
(2)情景交融: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6.如何理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1)表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2)意义: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第2框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2.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3.如何理解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1)原因: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2)做法: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4.如何理解要“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1)原因:立己达人,兼善天下。
(2)做法:①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②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第1框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1.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资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运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2.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2)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下一框内容)
3.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4.为什么要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
5.为什么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
(2)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为什么要培育“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1)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2)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7.为什么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中华民族强调“明伦”“尽责”,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2框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怎样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做自强不息的人 原因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做法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做敬业乐群的人 原因 只有敬业乐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做法 ①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②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做扶危济困的人 原因 ①助人者,人恒助之。②有了扶危济困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做法 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做见义勇为的人 原因 真正勇敢的人具有捍卫正义的勇毅精神,并能付诸行动
做法 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做孝老爱亲的人 做法 ①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②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我们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美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年级下册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