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2 )
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1 / 9
当前位置: 初中/ 历史/ 中考专区/一模真题
普通

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5-05-14 浏览量 51 2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8-22979336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海南省
文件: 293.7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docx 展开

2025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一模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2.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功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
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3.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解释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以下关于张骞的说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张骞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B.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C.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D.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王朝与西域的互相往来
4.以诗证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下表诗句共同描写了( )
诗句 出处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屈原《国殇》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佚名《木兰辞》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
A.离别的伤感 B.战争的残酷 C.求学的艰辛 D.改革的悲壮
5.“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7.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不断加强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相权不断削弱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8.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9.甲午战败,使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洋务运动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产生了动摇。他们认为,仅凭船坚炮利不足以富国强兵。这主要说明中日甲午战争( )
A.促使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D.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0.有学者认为,“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B.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C.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D.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
11.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迅速引起热议和追捧。剧中一幕是李大钊在船坞、车间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我们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剩下八小时留给我们自己!”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注重团结广大无产阶级
C.弘扬群众爱国主义精神 D.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理念
12.如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 )
时间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改革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坚持理论创新 B.坚持统一战线 C.坚持人民至上 D.坚持敢于斗争
13.中共十四大是中国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十四大( )
A.提出“一国两制”基本主张 B.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4.下图是摘编自一部历史著作的目录,其中?处标题应为( )
A.君主制度的创立 B.罗马共和国建立
C.查理曼帝国建立 D.君主立宪制创立
15.19世纪60年代,俄国、美国、日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变革,其共同原因是
A.国家独立遭到威胁 B.南北矛盾影响国家统一
C.专制统治遇到危机 D.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6.近年来,美国教育部把《共产党宣言》公布为“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通过阅读该宣言,美国中学生能得知的内容有( )
①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
③全世界无产者应该联合起来
④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阅读历史地图需要运用图例。下图是某幅地图的图例,反映了领土变迁,导致此变迁的战事是( )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显著的现象乃是以国族生存与荣辱为号召,包藏野心的领袖们在许多国家借民心的怨恨与愤怒,集中权力于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带领群众让国家走上奴役、战争与毁灭之旅。”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19.柏林墙的出现,使德国柏林成为“一堆、两城、两国”,柏林人民进入了“大墙时代”,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的分裂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冷战的发生 D.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20.“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劳动者,不管你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不愿去找工作,只要处于失业状态就能领到失业救济金;一个已到退休年龄但依然保持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在传统福利国家中宁愿选择不继续工作,因为制度为他提供了太多退休后的照顾。”这两种情况说明福利国家制度( )
A.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 B.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发展
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材料题
21.科技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东周~西汉 东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 宋~明中叶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随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动力,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材料三:
姓名 生活时代 成就
中国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列举两项11-16世纪中国引领全世界的科技发明。
(2)材料二提到的工业革命对英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差异。
22.【看电影,学历史】看电影能直观地感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情感、社会百态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方控诉丧尽天良的南方奴隶主把黑奴像牲畜一样拍卖,南方则痛斥唯利是图的北方资本家迫使童工每天工作16小时;北方废奴派要求立即废除奴隶制,南方威胁要脱离联邦;北方认为脱离联邦就意味着叛乱和内战,南方声称“另立中央”相当于反抗暴政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摘自佳音《〈乱世佳人>:那些随风飘逝的战争与爱情》
材料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同名小说,以儿童视角讲述战争。影片讲述了身为德国军官8岁的儿子布鲁诺跟随父亲来到集中营,与同样是8岁的犹太小男孩希姆尔成为朋友。最终布鲁诺换上“条纹睡衣”潜入集中营去帮自己的朋友寻找父亲而被误认为是犹太孩子死在毒气室中。
——摘编自刘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对人性的审视》
材料三:《焦裕禄》(1990年)、《孔繁森》(1995年)、《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年)等电影用故事化的视听语言、感性的伦理情感呈现出时代映照下的主流文化。《建军大业》(2017年)、《红海行动》(2018年)的叙事视角更加平民化、质朴化。电影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塑造新的时代英雄,呈现出立体丰满且充满生活气息的个体。
——摘编自王春晓《文化迁衍与当代电影“家国叙事”嬗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一电影所讲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片叙述情节的历史背景,并从历史叙事和艺术价值两方面分析影片中儿童视角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前后中国电影风格的变化。并分析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意义。
三、综合题
23.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上图中内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或内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图示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英、北美、法具体社会情况不同,所以三场革命爆发的背景各有不同,但旧制度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以及对正在茁壮成长的资产阶级利益的损害却是三场革命的共性原因、根本性因素,是革命爆发必然性所 资产阶级革命后三个国家均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实现了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的转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3)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是学习历史的素养所在。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北美、法三场革命的共同作用。
(4)回顾中国与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2025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一模试题》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A
6.C
7.A
8.C
9.A
10.C
11.B
12.C
13.D
14.B
15.D
16.A
17.C
18.D
19.C
20.D
21.(1)时期:南北朝~隋唐。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2)影响:对英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对世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差异:中国科技成果多为传统科技总结,重实用,缺乏理论性突破;科技发展主要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欧洲科学技术注重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天文学等领域为代表,逐渐形成近代科学体系;科学技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2.(1)背景:美国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巨大,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达,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盛行;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美国内战。
(2)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作用:历史叙事方面,以儿童视角能更直观、真实地展现战争的残酷和纳粹的暴行,让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艺术价值方面,儿童的天真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更能引发观众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3)变化:21世纪前,电影多以呈现主流文化为主;21世纪后,叙事视角更加平民化、质朴化,从普通人视角塑造时代英雄,呈现更立体丰满的个体。意义: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3.(1)①文艺复兴;
②手工工场;
③租地农场;
④三角贸易。
(2)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3)共同作用:都推翻了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实现了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的转型;都推动了推动世界历史进程。
(4)感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
一模真题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