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3 重力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3.3重力 (课件 36张PPT+视频+教案+学案)》资源,包含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3 重力.pptx、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3 重力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3重力学案.doc、重力的方向.mp4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3 重力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的文档简介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3.3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 3.3重力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3节,重力是初中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学生已有力及力的三要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重力是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从知识上看,重力在力学学习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受力分析等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重力与人类生活结合相当紧密,所以掌握好重力的相关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科学思维: 理解重力三要素的具体表示方式,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通过观察法等进行总结实验现象的相关规律,学习知识迁移法、转换法的应用、实验探究法等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
难点 重力产生的原因、区分竖直与垂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力是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2、力的作用效果是: ; ; 3、力的三要素包括: 、 和 ; 4、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某一个力?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重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符号G。 (1)施力物体:地球; (2)力的作用点:受力物体的重心; (3)重力的单位:牛顿(牛),符号N; (4)地面上或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5)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6)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受到重力是不变的。2、物体重心的判断: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放置位置无关。 (3)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测定。活动:确定重力的方向(1)如图甲,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结论: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2)如图乙,将铁架台倾斜一定的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确认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方向: 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使附近的物体向地面下落,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运动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2)静止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水平地面上、斜坡上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4)空中上升、水中下沉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视频:重力的方向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的应用: (1)重垂线: 在建造房屋时,建筑工人常常利用重垂线检测墙体是否竖直。 (2)不倒翁玩具: 不倒翁的原理就是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不倒翁在竖立状态时,重心最低。当我们推它时,不倒翁偏离平衡位置,重心是升高的。为了趋于稳定,重心总是要回到最低位置(即竖立状态),所以不倒翁无论如何摇摆,总是不倒的。 (3)走钢丝表演: 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始终要使自己身体重力作用线通过支撑面,这支撑面就是钢丝。钢丝很细,给人的支撑面极小、使身体重心恰巧落在钢丝绳上就很难,身体随时有倒下去的危险。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身体摇晃要倒下时,人们往往摆动两臂,使身体重新站稳。有时他们手中还常拿着长长的竹竿,或者花伞、 彩扇等,这些物品起着“延长手臂”的作用, 是帮助身体平衡的辅助工具。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重力作为一种力,其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方法: 将被测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挂钩上, 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讨论:1)一只西瓜要比一只苹果重,一桶水要比一杯水重。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你能作出什么假设?2)如何证明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仪器、方法等)探究1、物体的重力与体积的关系 将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天平(已调平)的两个托盘上,铜块的质量较_______。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铜块受到的重力较________。 说明: 。探究2、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用天平测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铜块,木块的体积较_______。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两者受到的重力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说明: 。 探究3、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1)每小组准备 1个弹簧测力计、4个质量均为 100 克的钩码。 2)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 1-4个钩码受到的重力,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3-1中。 (3)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如图 3-51的直角坐标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三、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1)物体所受重力与体积、形状无关,与质量有关; (2)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3)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G=mg;(G为重力、m为质量、 g=9.8N/kg 2、g=9.8N/kg的意义: (1)表示意义:质量为 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 牛; (2)粗略计算时一般可取10N/kg; (3)g的值与海拔高度、纬度位置等有关:物体在极地受到的重力比在赤道要略大些,在山脚受到的重力比在山顶要略大些。 3、G=mg的运用: (1)正确理解:G=mg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并不表示“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2)变形公式: (3)地球上,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比为一个定值。 (4)相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星球上所受重力不同。 (5)例题讲解:例题1、某中学生的质量是60kg,他的重力是多少?例题2、某块石头重3000N,它的质量是多少?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若把这块石头带到月球上去,它的质量为多少? 思考讨论: 假如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重力是一种重要的力,但学生对其起因等都无法感受,也无法直接实验,故直接告知 ,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方法重心的确定,有利于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重力的方向由学生完成探究后获得,直观有效;学生体验了实验的快乐,又学习从实验中取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强调重力方向是不变的视频起到巩固、拓展和提升兴趣的作用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是定量的方法分步探究,突破难点;让学生自然想到:重力与质量有关是定性比较,要定量比较则要借助测力计探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归纳,突出重点学法指导规范格式拓展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课堂练习 1、正在上升的气球、正在下沉的铁片、山坡上滚下的雪球 它们所受重力的方向依次是( C ) A.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沿山坡向下 B.竖直向上、竖直向下、竖直向下 C.竖直向下、竖直向下、竖直向下 D.无法确定 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 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 物体将失去质量 D. 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3、下列计算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的运算过程,正确的是( B ) A.G=mg=5×9.8牛/千克=49牛 B.G=mg=5千克×9.8牛/千克=49牛 C.G=mg=5千克×9.8=49牛 D.G=mg=5千克×9.8牛=49牛 4、下列关于g=10 N/kg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1 kg=10 N B.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10倍 C. 质量是10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 N D. 质量是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 N 5、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空中飞行的飞机不受重力 B. 汽车上坡时,所受重力的方向是沿斜坡向下的 C. 地球吸引物体使物体受到重力,同时地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力 D. 将质地均匀木球的中心挖去后,木球的重心就消失了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由公式m=G/g可知,物体的质量跟它的重力成正比 B. 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测物重,在太空中和在月球上是一样大的 C. 物体的重力只有大小、方向,而无作用点 D. “水往低处流”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 7、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1)某同学用已知质量的钩码进行实验,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G-m图象,如图,由此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 比。(2)他又正确测量了一个木块的质量和重力,并在图上正确描点A,如图。请分析点A不在直线a上的主要原因是 (用字母表示)。 A.测力计测量前没调零 B.天平测量前没调平C.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参考:(1)正(2)A;C]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3、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4、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g= 9.8 N/kg,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 粗略计算时g =10 N/kg。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浙教版七下科学3.3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 3.3重力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3节,重力是初中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学生已有力及力的三要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重力是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从知识上看,重力在力学学习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受力分析等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重力与人类生活结合相当紧密,所以掌握好重力的相关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科学思维: 理解重力三要素的具体表示方式,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通过观察法等进行总结实验现象的相关规律,学习知识迁移法、转换法的应用、实验探究法等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
难点 重力产生的原因、区分竖直与垂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力是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2、力的作用效果是: ; ; 3、力的三要素包括: 、 和 ; 4、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某一个力?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重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符号G。 (1)施力物体:地球; (2)力的作用点:受力物体的重心; (3)重力的单位:牛顿(牛),符号N; (4)地面上或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5)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6)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静止时受到重力是不变的。2、物体重心的判断: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放置位置无关。 (3)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测定。活动:确定重力的方向(1)如图甲,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结论: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2)如图乙,将铁架台倾斜一定的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确认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方向: 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使附近的物体向地面下落,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运动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2)静止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水平地面上、斜坡上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4)空中上升、水中下沉的物体,其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视频:重力的方向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的应用: (1)重垂线: 在建造房屋时,建筑工人常常利用重垂线检测墙体是否竖直。 (2)不倒翁玩具: 不倒翁的原理就是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不倒翁在竖立状态时,重心最低。当我们推它时,不倒翁偏离平衡位置,重心是升高的。为了趋于稳定,重心总是要回到最低位置(即竖立状态),所以不倒翁无论如何摇摆,总是不倒的。 (3)走钢丝表演: 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始终要使自己身体重力作用线通过支撑面,这支撑面就是钢丝。钢丝很细,给人的支撑面极小、使身体重心恰巧落在钢丝绳上就很难,身体随时有倒下去的危险。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身体摇晃要倒下时,人们往往摆动两臂,使身体重新站稳。有时他们手中还常拿着长长的竹竿,或者花伞、 彩扇等,这些物品起着“延长手臂”的作用, 是帮助身体平衡的辅助工具。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重力作为一种力,其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2、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方法: 将被测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挂钩上, 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讨论:1)一只西瓜要比一只苹果重,一桶水要比一杯水重。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你能作出什么假设?2)如何证明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仪器、方法等)探究1、物体的重力与体积的关系 将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天平(已调平)的两个托盘上,铜块的质量较_______。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铜块受到的重力较________。 说明: 。探究2、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用天平测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铜块,木块的体积较_______。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两者受到的重力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说明: 。 探究3、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1)每小组准备 1个弹簧测力计、4个质量均为 100 克的钩码。 2)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 1-4个钩码受到的重力,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3-1中。 (3)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如图 3-51的直角坐标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三、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1)物体所受重力与体积、形状无关,与质量有关; (2)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3)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G=mg;(G为重力、m为质量、 g=9.8N/kg 2、g=9.8N/kg的意义: (1)表示意义:质量为 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 牛; (2)粗略计算时一般可取10N/kg; (3)g的值与海拔高度、纬度位置等有关:物体在极地受到的重力比在赤道要略大些,在山脚受到的重力比在山顶要略大些。 3、G=mg的运用: (1)正确理解:G=mg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并不表示“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2)变形公式: (3)地球上,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比为一个定值。 (4)相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星球上所受重力不同。 (5)例题讲解:例题1、某中学生的质量是60kg,他的重力是多少?例题2、某块石头重3000N,它的质量是多少?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若把这块石头带到月球上去,它的质量为多少? 思考讨论: 假如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重力是一种重要的力,但学生对其起因等都无法感受,也无法直接实验,故直接告知 ,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方法重心的确定,有利于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重力的方向由学生完成探究后获得,直观有效;学生体验了实验的快乐,又学习从实验中取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强调重力方向是不变的视频起到巩固、拓展和提升兴趣的作用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是定量的方法分步探究,突破难点;让学生自然想到:重力与质量有关是定性比较,要定量比较则要借助测力计探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归纳,突出重点学法指导规范格式拓展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课堂练习 1、正在上升的气球、正在下沉的铁片、山坡上滚下的雪球 它们所受重力的方向依次是( C ) A.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沿山坡向下 B.竖直向上、竖直向下、竖直向下 C.竖直向下、竖直向下、竖直向下 D.无法确定 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 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 物体将失去质量 D. 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3、下列计算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的运算过程,正确的是( B ) A.G=mg=5×9.8牛/千克=49牛 B.G=mg=5千克×9.8牛/千克=49牛 C.G=mg=5千克×9.8=49牛 D.G=mg=5千克×9.8牛=49牛 4、下列关于g=10 N/kg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1 kg=10 N B.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10倍 C. 质量是10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 N D. 质量是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 N 5、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空中飞行的飞机不受重力 B. 汽车上坡时,所受重力的方向是沿斜坡向下的 C. 地球吸引物体使物体受到重力,同时地球也受到物体的吸引力 D. 将质地均匀木球的中心挖去后,木球的重心就消失了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由公式m=G/g可知,物体的质量跟它的重力成正比 B. 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测物重,在太空中和在月球上是一样大的 C. 物体的重力只有大小、方向,而无作用点 D. “水往低处流”是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 7、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1)某同学用已知质量的钩码进行实验,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G-m图象,如图,由此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 比。(2)他又正确测量了一个木块的质量和重力,并在图上正确描点A,如图。请分析点A不在直线a上的主要原因是 (用字母表示)。 A.测力计测量前没调零 B.天平测量前没调平C.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参考:(1)正(2)A;C]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3、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4、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g= 9.8 N/kg,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0N; 粗略计算时g =10 N/kg。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