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 第1课时 (课件 32张PPT+视频+教案+学案)》资源,包含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pptx、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学案.doc、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什么是力.mp4、力的作用效果.mp4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教学设计(表格式).doc》的文档简介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教学设计
课题 3.2力的存在(1)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课时力的存在的第1课时,这是在学习了运动的形式、分类、速度等知识后,进一步学习力学的相关知识,本课时主要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知识点,是力学的开篇,是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与铺垫。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中的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中重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教材中渗透STS,使学生能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解什么是力,理解力的相互性,了解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探究实践: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提升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升分析概括能力;态度责任: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力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分析下列各图所示的现象中涉及的力,指出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反映的是物体之间怎样的作用。人推轮椅:推 压路机压路面:压 磁铁吸螺钉:吸 运动员举杠铃:举 工作人员提手提包:提 机器人拉车:拉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的作用,简称力。 提、推、拉、压、举、吸、拍、打等作用都是力。 (2)力的种类较多,常见的力有:重力、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3)科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2、力产生的条件: 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视频:什么是力讨论: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参考:物体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如, 磁铁与铁块不接触,但存在磁铁可吸引铁块; 地球与苹果之间没有接触,但地球的引力作用使苹果落地。3、对力的理解: (1)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3)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4)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呢?参考:观察现象: 如,气球变形了,说明有力作用在气球上; 绳子断开了,说明有力作用在绳子上; 静止的足球滚动起来了,说明有力作用在足球上; 树枝摇晃起来了,说明有风(空气水平流动)的存在; ……根据某物体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物体的存在。 活动:1)手指挤压塑料瓶的瓶壁,塑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力拉一下橡皮筋,有什么现象? 3)左右两食指压着铅笔的两头,稍用力,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1)形变:物体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物体形变现象普遍存在; (4)物体发生形变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下列各图中,在力的作用下,标枪、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力还能产生什么效果?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改变,称为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力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现象普遍存在; (4)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视频:力的作用效果活动:(1)用红色的气球压绿色的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 ; (2)用绿色的气球压红色的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 ; (3)将两个气球一起向对方挤压,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 ; 这个现象说明了: 。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产生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中,两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又都是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实例和应用: (1)滑冰时,一个推另一人一下,两人都运动起来: 站在滑板上的人去推另一人时,因为力是相互的,所以另一人同时也对这个人产生反方向的推力作用,故两人同时受到反方向的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向反方向运动起来。 (2)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会前进: 游泳时,人奋力向后划水,人对水有一个推力,由于力的相互性,所以水同时对人产生一个反向的作用力,人就向前运动起来。 (3)发射火箭: 火箭向下喷燃气,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燃气就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使火箭上升。 (4)发射地空导弹: 导弹内的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出燃气。这时导弹对燃气就有一个斜向下的作用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燃气也会对导弹有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讨论交流: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参考:当汽车撞到柱子上,汽车给柱子一个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反过来柱子作为施力物体也给汽车一个反作用力。由于柱子和汽车的牢固程度不同,所以反而汽车受损比较严重。 阅读:鱿鱼的运动 从图片分析中归纳出力的概念,由概念中提炼出产生力的条件;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图片和说明、解读都可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讨论中归纳中,可以从产生的效果中体会出来力的存在,从而知道力可以产生一些效果从实例分析中提炼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突出重点知识活用: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活动中提炼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 C.只要有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D.孤立的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下面是小明对力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C ) A. 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B. 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C.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 马拉车,车前进,马对车施加了力;马没有后退,车对马没有施加力 3、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 ) A.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B. 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 C.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 D. 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 4、妈妈做饭时,小明在旁边仔细观察,联想到许多科学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D ) A.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不存在力的作用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克 C.把鸡蛋向碗沿一撞,蛋壳破了但碗没有破,是因为蛋壳受到的力比碗大 D.饺子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由于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5、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D )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5题图) (第6题图)6、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③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④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①②④ D.只有②③7、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一端固定在桌边,在钢片另一端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所示的四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3)在图甲与图丙的实验中,控制力的 不变,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 法。 [参考:(1)大小(2)方向 (3)大小和方向;作用点;控制变量]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产生力的条件: 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4、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浙教版七下科学3.2力的存在(1)教学设计
课题 3.2力的存在(1)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课时力的存在的第1课时,这是在学习了运动的形式、分类、速度等知识后,进一步学习力学的相关知识,本课时主要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知识点,是力学的开篇,是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与铺垫。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中的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中重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教材中渗透STS,使学生能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解什么是力,理解力的相互性,了解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探究实践: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提升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升分析概括能力;态度责任: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力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分析下列各图所示的现象中涉及的力,指出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反映的是物体之间怎样的作用。人推轮椅:推 压路机压路面:压 磁铁吸螺钉:吸 运动员举杠铃:举 工作人员提手提包:提 机器人拉车:拉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的作用,简称力。 提、推、拉、压、举、吸、拍、打等作用都是力。 (2)力的种类较多,常见的力有:重力、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3)科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2、力产生的条件: 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视频:什么是力讨论: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参考:物体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如, 磁铁与铁块不接触,但存在磁铁可吸引铁块; 地球与苹果之间没有接触,但地球的引力作用使苹果落地。3、对力的理解: (1)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3)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4)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呢?参考:观察现象: 如,气球变形了,说明有力作用在气球上; 绳子断开了,说明有力作用在绳子上; 静止的足球滚动起来了,说明有力作用在足球上; 树枝摇晃起来了,说明有风(空气水平流动)的存在; ……根据某物体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物体的存在。 活动:1)手指挤压塑料瓶的瓶壁,塑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力拉一下橡皮筋,有什么现象? 3)左右两食指压着铅笔的两头,稍用力,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1)形变:物体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物体形变现象普遍存在; (4)物体发生形变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下列各图中,在力的作用下,标枪、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力还能产生什么效果?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改变,称为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力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现象普遍存在; (4)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视频:力的作用效果活动:(1)用红色的气球压绿色的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 ; (2)用绿色的气球压红色的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 ; (3)将两个气球一起向对方挤压,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 ; 这个现象说明了: 。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产生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中,两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又都是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实例和应用: (1)滑冰时,一个推另一人一下,两人都运动起来: 站在滑板上的人去推另一人时,因为力是相互的,所以另一人同时也对这个人产生反方向的推力作用,故两人同时受到反方向的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向反方向运动起来。 (2)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会前进: 游泳时,人奋力向后划水,人对水有一个推力,由于力的相互性,所以水同时对人产生一个反向的作用力,人就向前运动起来。 (3)发射火箭: 火箭向下喷燃气,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燃气就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使火箭上升。 (4)发射地空导弹: 导弹内的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出燃气。这时导弹对燃气就有一个斜向下的作用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燃气也会对导弹有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讨论交流: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参考:当汽车撞到柱子上,汽车给柱子一个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反过来柱子作为施力物体也给汽车一个反作用力。由于柱子和汽车的牢固程度不同,所以反而汽车受损比较严重。 阅读:鱿鱼的运动 从图片分析中归纳出力的概念,由概念中提炼出产生力的条件;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图片和说明、解读都可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讨论中归纳中,可以从产生的效果中体会出来力的存在,从而知道力可以产生一些效果从实例分析中提炼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突出重点知识活用: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活动中提炼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 C.只要有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D.孤立的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下面是小明对力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C ) A. 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B. 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C.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 马拉车,车前进,马对车施加了力;马没有后退,车对马没有施加力 3、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 ) A.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 B. 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 C.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 D. 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 4、妈妈做饭时,小明在旁边仔细观察,联想到许多科学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D ) A.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不存在力的作用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克 C.把鸡蛋向碗沿一撞,蛋壳破了但碗没有破,是因为蛋壳受到的力比碗大 D.饺子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由于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5、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D )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5题图) (第6题图)6、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③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④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①②④ D.只有②③7、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一端固定在桌边,在钢片另一端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所示的四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3)在图甲与图丙的实验中,控制力的 不变,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 法。 [参考:(1)大小(2)方向 (3)大小和方向;作用点;控制变量]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产生力的条件: 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4、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