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2)学案.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 第2课时 (课件 33张PPT+视频+教案+学案)》资源,包含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2).pptx、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2)学案.doc、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单位换算方法.mp4、速度.mp4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1机械运动(2)学案.doc》的文档简介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3.1机械运动(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匀速直线运动;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知道速度的单位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越 表示运动越 ;
(2)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路程相同时,时间越 表示运动越 ;
2、科学上,我们用 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 ,物体运动得越 。
知识点2、速度
1、物体在 叫做速度,速度可以定量描述 。
2、根据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速度的计算公式: ;若用 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v 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 ;
3、速度的单位有 (符号为 ),读作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 (符号为
),读作 。
3、单位换算:1 米/秒 = 千米/时;
4、速度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一个指标,快速交通要求交通工具有 ,而交通安全则又要对交通工具的速度进行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1 s内走10 m,2 s内走20 m,3 s内走30 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例题2、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第 5 秒的速度为 9.5m/s,第 10 秒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4.75m/s
B.在后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5.1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9.85m/s
例题3、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4s 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4s 时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 4m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例题5、水平桌面上的某个物体受水平推力F的作用,推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物块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2)若在第9秒末以后,拉力变为4N,请定量描述物体接下来的运动情况 。
三、随堂练习:
1、诗词中常蕴含着科学知识,根据下列诗句能估算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2、物体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第10 s的速度为( )
A.10 m/s B.20 m/s C.2 m/s D.0.2 m/s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乙的速度是甲的4倍,甲行驶的路程是乙的3倍,则甲所用时间是乙的( )
A. 4倍 B. 12倍 C. 3/4 D. 4/3
4、某天早晨9点整,甲、乙两辆车从A地同时出发,沿同一条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于当天中午12点整到达B地,而乙车直到当天下午2点才到达B地。则甲、乙两辆车从A地到B地行驶过程中的速度之比是( )
A.3∶5 B.1∶6 C.5∶3 D.1∶1
5、甲、乙两人同时同向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比甲大,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s与时间t关系的是( )
A. B. C. D.
6、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左、3m/s、2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右、2.5m/s、1.5m/s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
8、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四、课后巩固:
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大
B.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小
C.物体的运动速度v可由速度公式v=s/t计算出来,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有道理
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3、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
A. B. C. D.
5、如图甲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 20 m/s B. 25 m/s C. 30 m/s D. 40 m/s
6、如图所示是某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 v-t 图像,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第6题图) (第7题图)
7、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8、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 )
(a) (b)
A. v甲v乙,s=36米 D. v甲>v乙,s=18米
9、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一列动车的运行速度为260 km/h,列车以此速度行驶30 min的路程为 km。
1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s/t,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填“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其关系是1 m/s= km/h。
12、如图所示的图像是某物体在40秒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前5秒内物体做 运动,通过的路程为 米;10-20秒内,物体处于 状态;在这40秒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物体甲的速度为 米/秒。
(3)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14、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甲车做 直线运动,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秒。
(2)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米。
(3)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4)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填“东”或“西”)运动。
15、一列长200m的列车,以43.2 km/h的速度在匀速通过一座长2200 m的桥梁,则列车全部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是多少秒?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1) 多(少) 快(慢) (2)少(多) 快(慢)
2、 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大(小) 快(慢)
知识点2、速度
1、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路程/时间; v=s/t;
3、 米/秒 m/s 米每秒 千米/时 km/h 千米每时。
3、3.6 4、更大的速度 限制
二、例题讲解:
例题1、 C
解析:从表面上看,摩托车每1 s内的路程都相等,但每0.1 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一定相等呢?在其他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情况又如何都不得而知,因此不能确定“摩托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无法确定其运动情况,故C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由于无法获知前5s内和后5s内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出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错误。
例题3、B
解析:A.位移时间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可知甲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可知甲先向正方向运动,然后向负方向运动。对于乙,图线的斜率一直为正,则一直向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前4s内,甲乙位移相等,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C.4s时,甲乙位置坐标相同,即甲乙相遇,此时距离最小为零,故C错误;D.在0-6s内,由图线可知,在2s时,两者相距最远,甲乙两物体的最大距离为:4m-m=3m,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例题4、(1)向西(2)4
解析:(1)甲的速度大,故以甲为参照物,物体乙在向西运动;(2)运动2s,甲运动4m,乙运动8m,故相距4m。
例题5、(1)路程(2)沿原方向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1)由图乙可知,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速度,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vt=s,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科学量是路程;(2)由图乙可知0~3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拉力=4N,因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摩擦力是4N,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物体沿原方向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
三、随堂练习:
1、B 2、C 3、B 4、C 5、D 6、D 7、1 静止 8、 地面 路程 大
四、课后巩固:
1、C 2、B 3、B 4、B 5、A 6、B 7、D 8、D
9、(1)匀速直线(2)路程 (3)大于 10、130
11、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 3.6 12、匀速直线;50;静止;5
13、(1)向西 (2)2(3)4
14、(1)匀速;6 (2)1.2 (3)小于 (4)东
15、200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浙教版七下§3.1机械运动(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匀速直线运动;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知道速度的单位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越 表示运动越 ;
(2)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路程相同时,时间越 表示运动越 ;
2、科学上,我们用 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 ,物体运动得越 。
知识点2、速度
1、物体在 叫做速度,速度可以定量描述 。
2、根据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速度的计算公式: ;若用 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v 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 ;
3、速度的单位有 (符号为 ),读作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 (符号为
),读作 。
3、单位换算:1 米/秒 = 千米/时;
4、速度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一个指标,快速交通要求交通工具有 ,而交通安全则又要对交通工具的速度进行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1 s内走10 m,2 s内走20 m,3 s内走30 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例题2、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第 5 秒的速度为 9.5m/s,第 10 秒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4.75m/s
B.在后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5.1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9.85m/s
例题3、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4s 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4s 时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最大 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 4m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例题5、水平桌面上的某个物体受水平推力F的作用,推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物块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2)若在第9秒末以后,拉力变为4N,请定量描述物体接下来的运动情况 。
三、随堂练习:
1、诗词中常蕴含着科学知识,根据下列诗句能估算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2、物体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第10 s的速度为( )
A.10 m/s B.20 m/s C.2 m/s D.0.2 m/s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乙的速度是甲的4倍,甲行驶的路程是乙的3倍,则甲所用时间是乙的( )
A. 4倍 B. 12倍 C. 3/4 D. 4/3
4、某天早晨9点整,甲、乙两辆车从A地同时出发,沿同一条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于当天中午12点整到达B地,而乙车直到当天下午2点才到达B地。则甲、乙两辆车从A地到B地行驶过程中的速度之比是( )
A.3∶5 B.1∶6 C.5∶3 D.1∶1
5、甲、乙两人同时同向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比甲大,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s与时间t关系的是( )
A. B. C. D.
6、在农村,夏天的池塘旁,蜻蜓点水是常见现象,蜻蜓点水后在水面上激起波纹。王帅同学研究了蜻蜓点水过程,他获得一张俯视照片,该照片是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形状如图。王帅同学利用秒表测得蜻蜓每隔1秒钟点水一次。由图可分析出当时蜻蜓飞行的方向、速度以及水波传播速度分别是( )
A.向左、3m/s、2m/s B.向右、3m/s、1m/s C.向左、2.5m/s、1m/s D.向右、2.5m/s、1.5m/s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
8、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四、课后巩固:
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大
B.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小
C.物体的运动速度v可由速度公式v=s/t计算出来,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有道理
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3、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 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
A. B. C. D.
5、如图甲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 20 m/s B. 25 m/s C. 30 m/s D. 40 m/s
6、如图所示是某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 v-t 图像,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第6题图) (第7题图)
7、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8、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 )
(a) (b)
A. v甲
9、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一列动车的运行速度为260 km/h,列车以此速度行驶30 min的路程为 km。
1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v=s/t,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填“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其关系是1 m/s= km/h。
12、如图所示的图像是某物体在40秒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前5秒内物体做 运动,通过的路程为 米;10-20秒内,物体处于 状态;在这40秒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物体甲的速度为 米/秒。
(3)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14、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甲车做 直线运动,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秒。
(2)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米。
(3)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4)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填“东”或“西”)运动。
15、一列长200m的列车,以43.2 km/h的速度在匀速通过一座长2200 m的桥梁,则列车全部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是多少秒?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1) 多(少) 快(慢) (2)少(多) 快(慢)
2、 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大(小) 快(慢)
知识点2、速度
1、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路程/时间; v=s/t;
3、 米/秒 m/s 米每秒 千米/时 km/h 千米每时。
3、3.6 4、更大的速度 限制
二、例题讲解:
例题1、 C
解析:从表面上看,摩托车每1 s内的路程都相等,但每0.1 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一定相等呢?在其他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情况又如何都不得而知,因此不能确定“摩托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无法确定其运动情况,故C符合题意。
例题2、C
解析:由于无法获知前5s内和后5s内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出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错误。
例题3、B
解析:A.位移时间图线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可知甲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可知甲先向正方向运动,然后向负方向运动。对于乙,图线的斜率一直为正,则一直向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前4s内,甲乙位移相等,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C.4s时,甲乙位置坐标相同,即甲乙相遇,此时距离最小为零,故C错误;D.在0-6s内,由图线可知,在2s时,两者相距最远,甲乙两物体的最大距离为:4m-m=3m,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例题4、(1)向西(2)4
解析:(1)甲的速度大,故以甲为参照物,物体乙在向西运动;(2)运动2s,甲运动4m,乙运动8m,故相距4m。
例题5、(1)路程(2)沿原方向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1)由图乙可知,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速度,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vt=s,所以阴影部分表示的科学量是路程;(2)由图乙可知0~3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受到的摩擦力=拉力=4N,因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摩擦力是4N,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物体沿原方向以3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
三、随堂练习:
1、B 2、C 3、B 4、C 5、D 6、D 7、1 静止 8、 地面 路程 大
四、课后巩固:
1、C 2、B 3、B 4、B 5、A 6、B 7、D 8、D
9、(1)匀速直线(2)路程 (3)大于 10、130
11、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 3.6 12、匀速直线;50;静止;5
13、(1)向西 (2)2(3)4
14、(1)匀速;6 (2)1.2 (3)小于 (4)东
15、200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