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课件 25张PPT+视频+教案+学案)》资源,包含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pptx、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学案.doc、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蜡烛:平面镜成像.mp4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的文档简介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教学设计
课题 2.5光的反射和折射(2)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和折射》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的第5节,本节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拟用3课时完成。本课时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是一个重要的光学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平面镜成像规律特点、成像原理、虚像;学生在已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关知识基础上,初步具备了光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平面镜及其成像规律,所以平面镜成像是前面光的知识的伸延和应用。虚像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概念,为后续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的含义;正确绘制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科学思维: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正确区分实像与虚像;应用规律解释现象;探究实践: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初步形成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态度责任:通过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后续的学习。
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难点 平面镜成像作图;应用光的反射完成平面镜成像实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什么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规律是怎样的? 3、微波的水面上会出现反光现象,这是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 现象;而岸上树木在平静的水面会出现倒映,这时水面相当于 。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平面镜 1、平面镜: (1)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玻璃板等都相当于平面镜; 活动:一起来照镜子: 眨眨眼睛、摸摸耳朵、摇摇头、指指镜面、退后一步……。 镜子中的你是真实的你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镜子中的像是我,但又不是真实的我。 利用平面镜可以看到镜子里有一个跟你一样的“人”,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像。问题来了:对着平面镜照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的大小、位置跟我们自己的大小、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提出建议:让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 将眼睛转到玻璃板后面,看一看有燃烧的蜡烛吗? 。 2、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3、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 将眼睛转到玻璃板后方,观察一下后面那支未点燃的蜡烛燃烧起来了吗? 4、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 2-5中。 分析与论证: (1)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相对于物体而言,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问题讨论: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为什么要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研究平面镜成像,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3)如果实验中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将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4)实验时为什么要多次移动蜡烛位置来测量出多组实验数据,而不是一次成功? 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平面镜能成像; 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附视频) (1)平面镜所成的像:正立的虚像; (2)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跟镜面垂直; (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好像有点燃的蜡烛。 这是因为:蜡烛火焰向四处发光,一部分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我们感到这些光好像是从蜡烛的像上发出的,而实际上像并没有发出光。因此,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4、平面镜成像作图: 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方法:我们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阅读:凸面镜和凹面镜 通过照镜子活动,活跃气氛,引导思考活动由师生、生生共同参与逐渐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问题讨论,深化思维,提供一般实验设计中的细节思考;综合、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一般规律原理分析,理解平面镜成像其实是光的反射;从而了解平面镜的作用:既能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又能成虚像。阅读可增加知识面,提升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鄰粼是光直线传播形成的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云彩是由于其反射太阳光3、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第3题图) (第4题图)4、大本钟是英国伦敦的标志,它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如图所示,为一游客白天在伦敦太晤士河边观光时,看到的对岸大本钟在水面的倒影。由图可知伦敦当时的时间为( B )A.1:05 B.4:35 C.1:55 D.7:255、晚上,小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自习,他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像,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C ) A.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B.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C.通过窗玻璃,他能看到所有同学的像,但同学们却不可能看到他的像 D.室外越暗,像就越清晰6、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块玻璃板立在纸上,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B放在白纸上。(1)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 。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薄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但始终找不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位置,原因可能是 。 (3)若在薄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蜡烛A (选填”仍能”或”不能”)通过薄玻璃板成像。[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3)仍能]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平面镜能对射入其表面的物体产生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同时还能成像;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是正立的、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像与物关于平面镜的镜面对称; 4、虚像不会发出光,而实像能发出光; 5、平面镜成像实验若在较暗处进行,郊果会更理想。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浙教版七下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2)教学设计
课题 2.5光的反射和折射(2)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和折射》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的第5节,本节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拟用3课时完成。本课时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是一个重要的光学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平面镜成像规律特点、成像原理、虚像;学生在已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关知识基础上,初步具备了光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平面镜及其成像规律,所以平面镜成像是前面光的知识的伸延和应用。虚像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概念,为后续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的含义;正确绘制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科学思维: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正确区分实像与虚像;应用规律解释现象;探究实践: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初步形成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态度责任:通过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后续的学习。
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难点 平面镜成像作图;应用光的反射完成平面镜成像实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什么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规律是怎样的? 3、微波的水面上会出现反光现象,这是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 现象;而岸上树木在平静的水面会出现倒映,这时水面相当于 。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平面镜 1、平面镜: (1)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玻璃板等都相当于平面镜; 活动:一起来照镜子: 眨眨眼睛、摸摸耳朵、摇摇头、指指镜面、退后一步……。 镜子中的你是真实的你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镜子中的像是我,但又不是真实的我。 利用平面镜可以看到镜子里有一个跟你一样的“人”,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像。问题来了:对着平面镜照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的大小、位置跟我们自己的大小、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提出建议:让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 将眼睛转到玻璃板后面,看一看有燃烧的蜡烛吗? 。 2、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3、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 将眼睛转到玻璃板后方,观察一下后面那支未点燃的蜡烛燃烧起来了吗? 4、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 2-5中。 分析与论证: (1)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相对于物体而言,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问题讨论: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为什么要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研究平面镜成像,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3)如果实验中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将对实验有什么影响? (4)实验时为什么要多次移动蜡烛位置来测量出多组实验数据,而不是一次成功? 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平面镜能成像; 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附视频) (1)平面镜所成的像:正立的虚像; (2)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跟镜面垂直; (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在平面镜前点燃一支蜡烛,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好像有点燃的蜡烛。 这是因为:蜡烛火焰向四处发光,一部分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我们感到这些光好像是从蜡烛的像上发出的,而实际上像并没有发出光。因此,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4、平面镜成像作图: 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方法:我们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阅读:凸面镜和凹面镜 通过照镜子活动,活跃气氛,引导思考活动由师生、生生共同参与逐渐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问题讨论,深化思维,提供一般实验设计中的细节思考;综合、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一般规律原理分析,理解平面镜成像其实是光的反射;从而了解平面镜的作用:既能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又能成虚像。阅读可增加知识面,提升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D.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鄰粼是光直线传播形成的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云彩是由于其反射太阳光3、如图所示,将平面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铅笔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第3题图) (第4题图)4、大本钟是英国伦敦的标志,它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如图所示,为一游客白天在伦敦太晤士河边观光时,看到的对岸大本钟在水面的倒影。由图可知伦敦当时的时间为( B )A.1:05 B.4:35 C.1:55 D.7:255、晚上,小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自习,他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像,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C ) A.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B.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C.通过窗玻璃,他能看到所有同学的像,但同学们却不可能看到他的像 D.室外越暗,像就越清晰6、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块玻璃板立在纸上,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B放在白纸上。(1)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 。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薄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但始终找不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位置,原因可能是 。 (3)若在薄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蜡烛A (选填”仍能”或”不能”)通过薄玻璃板成像。[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3)仍能]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平面镜能对射入其表面的物体产生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同时还能成像;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是正立的、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像与物关于平面镜的镜面对称; 4、虚像不会发出光,而实像能发出光; 5、平面镜成像实验若在较暗处进行,郊果会更理想。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