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 第2课时(课件 34张PPT+视频+教案+学案)》资源,包含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pptx、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学案.doc、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mp4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教学设计(表格式).doc》的文档简介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教学设计
课题 2.4光和颜色(2)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4节,教材介绍光源、光的传播及传播速度、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及看不见的光等知识。其中,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教材利用大量图片、小实验等引导学生探究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时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和小孔成像等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等内容,则以理论探讨为主,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基础上得出结论,交用大量的实例来进行巩固。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光源、光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光的现象现象、物体的颜色和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了解两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知道物体的颜色的成因;科学思维:构建色散的概念,理解色光在不同物体上发生的反射和透射后的物体颜色的成因;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及色光透明与不透明物体表面的实验,分析色散规律及物体颜色的成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复色光、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难点 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蓝天丽日,白云悠悠,鲜花遍布草地,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大自然用它的各种色彩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为什么世界如此色彩斑斓?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这束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生什么现象?讨论分析:1)太阳光是白光,但经过三棱镜后,却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这说明了 ; [参考:太阳光中本来就存在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就从太阳光中被分离出来了 ] 2)若将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中的的每一种色光称为单色光,则白光可称为 光; [参考:混合(复色)] 3)该实验可说明 ; [参考:白光是由不同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一、光的色散 1、单色光 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例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叫单色光; 2、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例如:白光、太阳光。 3、光的色散: 一束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注:①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②雨后彩虹的形成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1)牛顿对色散现象的研究: ①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②牛顿的实验过程: (附视频)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2)彩虹的形成: ①彩虹形成的原理:光的色散现象; ②彩虹的形成:太阳光(白光)在穿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光的色散。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白光是复色光,其中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而不同的单色光透过水滴(三棱镜)时都会发生偏折,且它们的偏折能力都不能,其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位于最上端,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位于最下侧,其他色光的偏折程度介于红光与紫光之间,所以太阳光(白光)透过水滴时而在天空形成的彩色光带。彩虹由外向内的色光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活动现象分析:1)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着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 2)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你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 你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活动: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1)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__ 光); (2)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_____光); (3)绿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_ 光)。 二、物体的颜色 1、眼睛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眼睛接收到了来自于物体的光。 (1)眼睛能看到发光体的原因: 光源发出的光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光源的存在。 (2)眼睛能看到不发光物体的原因: 不发光的物体能反射光,这种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便也看到了这个物体。 2、眼睛能看到不同颜色物体的原因: 不同物体可能发出或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我们便看到了不同的颜色物体。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该物体的色光决定的。 ①透明物体只允许通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物体允许透过红光(其他色光被吸收),则该物体呈现红色; ②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则该物体呈现无色透明。 例子: 交通信号灯分红灯、绿灯和黄灯,其实灯丝是相同的,只是外包的玻璃不同,红玻璃只能通过红光,绿玻璃只能通过绿光,黄玻璃只能通过黄光,所以不同信号灯中灯泡的玻璃不同,射出来的光颜色就不同。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该物体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①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物体只反射红光(其他色光被吸收),则该物体呈现红色。 ②不透明物体若反射所有的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③不透明物体若吸收所有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黑色物体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因此,感觉是“黑色”的。 讨论交流:1)为什么窗玻璃看上去一般是透明的 2)商场里买的衣服,回到家一看可能会与你在商场中看到的颜色不一样。那是为什么 4、光的三原色:(1)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2)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读图: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青; 印刷的三原色:红、品红、青。 阅读:植物叶子的颜色三、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中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2、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两种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看不见的光。 3、红外线: (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将温度计放在彩色光带的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人们常用红外线灯加热、取暖;利用红外线理疗灯辅助治疗疾病。 (2)太阳光中含红外线: 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4)红外理疗灯有助于照射皮肤的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能促进伤口愈合,它是医院常用的治疗方法;红外线 (4)红外线的应用: ①电视机遥控器:当按下遥控器的按键时,遥控器通过红外线调节电视频道; ②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等都是利用红外线的强弱来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③红外制导导弹:某些动物(如响尾蛇)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响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间有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定周围动物的准确位置而捕获猎物。人们模仿响尾蛇制成了一种红外制导导弹,导弹上的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的目标,对其进行有效攻击。 4、紫外线: (1)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人民币上 有用荧光物质印的字,验钞机会发出一种人们看 不见的光——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使我们看到它。 (2)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照射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3)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活动中引起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从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概念:色散、复色光和单色光归纳、总结,完善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现象活动中可获的信息:透明物体允许透过什么单色光就呈什么色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不因素决定的;理论与实例相联系,巩固、内化知识色光的三原色不同于颜料的三原色或印刷的三原色:丰富知识面因为还没有学过太阳光谱,所以只拓展不要求,只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两种不可见的光,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使学生树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D ) A. 立竿见影 B. 镜花水月 C. 海市蜃楼 D. 雨后彩虹2、阳光可给我们带来光和热,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C.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3、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下列有关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C ) A.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所有的物体自身都会发光,发出的光会进入人眼B.我们透过红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体颜色都是红色C.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4、文具市场上流行着一种红色透明遮挡板,将它覆盖在写有题目(黑字)和答案(红字)的白纸上,能达到”看见题目”而”看不见答案”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红字反射红光,被遮挡板全部吸收,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B.黑字反射所有色光,红光透过遮挡板,所以能看见黑字题目,C.遮挡板吸收了白纸和答案反射的红光,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D.若换用蓝色透明遮挡板观察白纸,会同时看到黑字题目和答案5、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照射光的颜色绿色红色红色绿色白光膜的颜色绿色红色蓝色红色黄色观察到的颜色绿色红色黑色黑色黄色(1)由表一可知: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表二大棚外膜的颜色蓝色无色紫色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36℃36℃36℃一天中棚内的最低温度38℃50℃30℃光的通过量90%98%50%(2)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的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是因为 。[答案:(1)透过的色光(2)蓝色(3)红色半透明伞可以透过红光]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光的色散实际上就是通过三棱镜等物体将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彩虹就是光的色散而形成的现象。 2、太阳光是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物体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4、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5、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有热效应,紫外线能使荧火物质发光,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能消毒杀菌。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浙教版七下科学2.4光和颜色(2)教学设计
课题 2.4光和颜色(2)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4节,教材介绍光源、光的传播及传播速度、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及看不见的光等知识。其中,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教材利用大量图片、小实验等引导学生探究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时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和小孔成像等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等内容,则以理论探讨为主,结合实例,分析总结基础上得出结论,交用大量的实例来进行巩固。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光源、光的传播、光的传播速度;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光的现象现象、物体的颜色和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了解两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知道物体的颜色的成因;科学思维:构建色散的概念,理解色光在不同物体上发生的反射和透射后的物体颜色的成因;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及色光透明与不透明物体表面的实验,分析色散规律及物体颜色的成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复色光、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难点 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蓝天丽日,白云悠悠,鲜花遍布草地,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大自然用它的各种色彩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为什么世界如此色彩斑斓?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这束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生什么现象?讨论分析:1)太阳光是白光,但经过三棱镜后,却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这说明了 ; [参考:太阳光中本来就存在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就从太阳光中被分离出来了 ] 2)若将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中的的每一种色光称为单色光,则白光可称为 光; [参考:混合(复色)] 3)该实验可说明 ; [参考:白光是由不同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一、光的色散 1、单色光 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例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叫单色光; 2、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例如:白光、太阳光。 3、光的色散: 一束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注:①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②雨后彩虹的形成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1)牛顿对色散现象的研究: ①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②牛顿的实验过程: (附视频)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2)彩虹的形成: ①彩虹形成的原理:光的色散现象; ②彩虹的形成:太阳光(白光)在穿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光的色散。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白光是复色光,其中包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而不同的单色光透过水滴(三棱镜)时都会发生偏折,且它们的偏折能力都不能,其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位于最上端,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位于最下侧,其他色光的偏折程度介于红光与紫光之间,所以太阳光(白光)透过水滴时而在天空形成的彩色光带。彩虹由外向内的色光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活动现象分析:1)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着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 2)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你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 你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活动: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1)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__ 光); (2)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_____光); (3)绿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_ 光)。 二、物体的颜色 1、眼睛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眼睛接收到了来自于物体的光。 (1)眼睛能看到发光体的原因: 光源发出的光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光源的存在。 (2)眼睛能看到不发光物体的原因: 不发光的物体能反射光,这种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便也看到了这个物体。 2、眼睛能看到不同颜色物体的原因: 不同物体可能发出或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我们便看到了不同的颜色物体。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该物体的色光决定的。 ①透明物体只允许通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物体允许透过红光(其他色光被吸收),则该物体呈现红色; ②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的色光,则该物体呈现无色透明。 例子: 交通信号灯分红灯、绿灯和黄灯,其实灯丝是相同的,只是外包的玻璃不同,红玻璃只能通过红光,绿玻璃只能通过绿光,黄玻璃只能通过黄光,所以不同信号灯中灯泡的玻璃不同,射出来的光颜色就不同。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该物体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①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物体只反射红光(其他色光被吸收),则该物体呈现红色。 ②不透明物体若反射所有的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③不透明物体若吸收所有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黑色物体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因此,感觉是“黑色”的。 讨论交流:1)为什么窗玻璃看上去一般是透明的 2)商场里买的衣服,回到家一看可能会与你在商场中看到的颜色不一样。那是为什么 4、光的三原色:(1)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2)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读图: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青; 印刷的三原色:红、品红、青。 阅读:植物叶子的颜色三、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中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2、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两种与我们关系密切的看不见的光。 3、红外线: (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将温度计放在彩色光带的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人们常用红外线灯加热、取暖;利用红外线理疗灯辅助治疗疾病。 (2)太阳光中含红外线: 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3)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4)红外理疗灯有助于照射皮肤的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能促进伤口愈合,它是医院常用的治疗方法;红外线 (4)红外线的应用: ①电视机遥控器:当按下遥控器的按键时,遥控器通过红外线调节电视频道; ②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等都是利用红外线的强弱来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③红外制导导弹:某些动物(如响尾蛇)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响尾蛇在眼和鼻孔之间有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用来测定周围动物的准确位置而捕获猎物。人们模仿响尾蛇制成了一种红外制导导弹,导弹上的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的目标,对其进行有效攻击。 4、紫外线: (1)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人民币上 有用荧光物质印的字,验钞机会发出一种人们看 不见的光——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使我们看到它。 (2)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照射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3)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活动中引起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从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概念:色散、复色光和单色光归纳、总结,完善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现象活动中可获的信息:透明物体允许透过什么单色光就呈什么色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不因素决定的;理论与实例相联系,巩固、内化知识色光的三原色不同于颜料的三原色或印刷的三原色:丰富知识面因为还没有学过太阳光谱,所以只拓展不要求,只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两种不可见的光,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使学生树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D ) A. 立竿见影 B. 镜花水月 C. 海市蜃楼 D. 雨后彩虹2、阳光可给我们带来光和热,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C.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3、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下列有关生活中的色彩描述合理的是( C ) A.我们能看到世界万物,是因为所有的物体自身都会发光,发出的光会进入人眼B.我们透过红色的塑料薄膜看到的所有物体颜色都是红色C.太阳光是复合色光,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等光学元件将其分解成多种单色光D.我们看到物体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它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4、文具市场上流行着一种红色透明遮挡板,将它覆盖在写有题目(黑字)和答案(红字)的白纸上,能达到”看见题目”而”看不见答案”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红字反射红光,被遮挡板全部吸收,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B.黑字反射所有色光,红光透过遮挡板,所以能看见黑字题目,C.遮挡板吸收了白纸和答案反射的红光,所以看不见红字答案D.若换用蓝色透明遮挡板观察白纸,会同时看到黑字题目和答案5、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照射光的颜色绿色红色红色绿色白光膜的颜色绿色红色蓝色红色黄色观察到的颜色绿色红色黑色黑色黄色(1)由表一可知: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表二大棚外膜的颜色蓝色无色紫色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36℃36℃36℃一天中棚内的最低温度38℃50℃30℃光的通过量90%98%50%(2)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的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是因为 。[答案:(1)透过的色光(2)蓝色(3)红色半透明伞可以透过红光]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光的色散实际上就是通过三棱镜等物体将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彩虹就是光的色散而形成的现象。 2、太阳光是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物体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4、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5、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有热效应,紫外线能使荧火物质发光,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能消毒杀菌。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便于学生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