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91 )
精品
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含解析)
教习网
当前位置: 初中/ 科学/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和宇宙/本章复习与测试
精品

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含解析)

2024-05-30 浏览量 381 1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5-20455035
版本: 浙教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浙江省
文件: 1.7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答案+解析】.docx 展开

这是一套《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含解析)》资源,包含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docx、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答案+解析】.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答案+解析】.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 第4章 地球和宇宙 选择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A B B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C D D D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B B A B B C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B D B C B C B D
1.C
【详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都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而地方时的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现象是因地球不透明,日食现象与地球运动无关。故选C。
2.B
【详解】月球表面温差大的原因主要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白天不能削弱太阳辐射,晚上没有保温效应,月球表面重力小跟温差产生无关,月球上一天时间比地球长,与温差大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日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中间时,且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是不透光的球体,遮蔽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从而发生日食现象。发生日食的时间一定是农历初一,月相是新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A
【详解】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美丽吗?不属于科学问题,A符合题意;BCD属于科学问题;故选A。
5.B
【详解】A.日环食的形成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照到月球上,从而在地球上会显现月球的影子;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树荫下的光斑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故B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的奇景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 ,A正确;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B错误;太阳大气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C正确;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D正确;故选B。
7.D
【详解】A选项,只要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就会存在昼夜现象,面向太阳的一边是昼,背向太阳一边是夜,这与地球自转无关,故A错。B选项,江水流动与地球自转、公转均无关系,故B错。C选项,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存在昼夜更替现象,只是昼夜更替的周期由一日变成了一年,故C错。由此可知D选项正确。
8.B
【详解】为认星方便,人们按空中恒星的自然分布划成的若干区域,大小不一,每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用线条连接同一星座内的亮星,形成各种图形,根据其形状,分别以近似的动物、器物。人类肉眼可见的恒星有近六千颗,每颗均可归入唯一个星座。每一个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构成的形状辨认出来。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这三颗星分别是: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心宿二属于天蝎座。排除ACD,故选B。
9.A
【详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述的是月初的峨眉月,A是月初的峨眉月,B是初七、八的上弦月,C是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D是月末的峨眉月。故选A。
10.C
【详解】极光是由于太阳风形成的,平常的时候在两极地区也是可以看到极光,只不过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太阳带电粒子会更多,所以极光将更多,A错误;扰乱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B错误;黑子与降水量的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C正确;日珥发生在色球层,D错误。故选C。
11.A
【详解】当月球在背景星空中移动时,有时会遮掩远方的天体,这种天象称作月掩星。当月球遮掩的是金星时,即称为月掩金星,此时金星、月球与地球将排成一直线,月球遮挡金星,其原理与月全食相似,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B
【详解】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太阳在没有遮挡的情况下,会透过小孔在地面成一个圆形亮点,如果是日食,经过小孔成像后会看到残缺的太阳,A正确;4月20日之后,下一个节气是夏至(6月22日前后),B错误;日食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月球绕地球的公转使得月亮把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线给遮挡住了。 月亮恰好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太阳—月亮—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蔽阳光,月球影子落在地球上,因而发生日食,CD正确。故根据题意,选B。
13.C
【详解】A.缺少大气层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达300℃,昼夜温差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还有许多人造卫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月球也在自转,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背面,是因为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刚好相等,所以月球就会一直都以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不能真空中传播,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只能依靠无线电,而不能直接靠讲话通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宇宙结构层次从大到小为: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开普勒62E的宜居行星与其绕转的恒星所组成的天体系统相当于太阳系,B正确;故选B。
15.C
【详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C正确,故选C。
16.D
【详解】就像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银河系所有的恒星都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一样,宇宙中并不存在一个中心,AB错误;通常把天空分为88个星座,每个星座都有自己著名的恒星,不止一颗恒星,C错误;银河系和所有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广阔无垠的宇宙,D正确。故选D。
17.D
【详解】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A不符合题意。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周期是一年,差别大、不相同,B不符合题意。正午旗杆的影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C不符合题意。“日出日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D符合题意。故选D。
18.D
【详解】A.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银河系的中心,故A错误;
B.我们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星星大部分是恒星,还有行星,故B错误;
C.从俯视看,银河系更像一个车轮状大漩涡,四条旋臂从中心伸出;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中间凸起的大透镜,故C错误;
D.流星现象是由于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地球大气层剧烈摩擦燃烧产生的光斑,故D正确。
故选D。
19.B
【详解】晚上北半球指北的最佳参照物是北极星,A错误;晴朗的夜晚,我们看到的星星多数是恒星,因为恒星能自己发光发热,B正确;天体系统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宇宙>银河系>太阳系,C错误;北斗七星都在同一星座,但它们距离地球差别很大,D错误;故选B。
20.D
【详解】根据材料,“冲日”是指某行星与太阳各自在地球两侧的天文现象,只有轨道在地球之外的太阳系行星才会发生冲日,四个选项中作位地外行星的火星与地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B
【详解】2024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十六),一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地球在图甲中的A,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CD错误;月球在图乙中的位置是满月以后即④位置,B正确;②为新月,A错误;故选B。
22.D
【详解】2023年9月23日杭州的黎明朝霞是地球自转导致的,A不符合题意;2023年9月23日, 杭州昼夜平分,B不符合题意;2023年9月23日,为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C不符合题意;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甲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当地球公转到乙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当地球公转到丙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前后,当地球公转到丁时, 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因此2023年9月23日,地球应运行到丙位置,故D正确。所以选D。
23.C
【详解】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读图可知, 2023年9月23日, 地球运行到图中乙位置附近,①错误;2023年9月23日 (农历八月初九) 晚上的月相是上弦月,人们看到凸向东边的半个月球,最接近图中的B月相,A是残月,C是满月,④是下弦月,②正确;2023年9月23日(北半球的秋分),位于北半球的杭州接下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故接下来将昼短夜长,③正确。故选C。
24.B
【详解】结合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北回归线上昼长夜短,P处于北温带,该地无极昼极夜现象,此时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B。
25.B
【详解】根据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①夏至(6月22前后),②秋分(9月23前后),③冬至(12月22前后),④春分(3月21日前后)。
A.②到③是秋分到冬至,对于北半球来说,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且夜长于昼,而南半球恰好相反,既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且昼长于夜,表述错误,不符题意。
B.清明节是4月4日前后,刚好处于④到①的过程中,正确,符合题意。
C.当地球处于④处春分的时候,全球昼夜等分。所以北极不会出现极昼现象。错误,不符题意。
D.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一年当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在夏至日,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在中午时分。所以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不是最大的时候。错误。不符题意。
故答案选择B。
【点睛】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公转所引发的现象。
26.A
【详解】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嘉兴昼夜平分,故A正确。读图可得,夏至之后是小暑,故B错误。秋分这天的月相不一定是上弦月,故C错误。从冬至到夏至的时间间隔为半年,故D错误。故选A。
27.B
【详解】月全食和超级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此时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与月球之间,月亮在②号位置,可能看到的月亮亮面形状是B形状,月亮逐渐被地球挡住来自太阳的光;故选B。
28.B
【详解】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因此,今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五),该日的月相是图a满月,A错误;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可能会出现月食现象,B正确;b图月相时,地月连线与地日连线几乎相互垂直,C错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过小年这些都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确定的节日,清明节、元旦和大部分西方的节日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依据的节日,D错误;故选B。
29.C
【详解】金星并不能自行发光。它是一颗行星,没有自己产生光的能力,A错误;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恒星系,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而不是银河系的中心位置,B错误;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C正确;与地球相邻的行星是火星和金星,D错误。故选C。
30.B
【详解】农历中的日期是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农历与月相是有关系的。初一新月,初七八上弦月,十五、六满月,廿二、三下弦月;发射当天为农历五月初七,对应的是上弦月,月球处于图甲中的b位置左右。B正确,故选B。
31.D
【详解】9月10日地球运行在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即丙段,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中秋节(八月十五)当晚的月相是满月,②所示的是满月。故选D。
32.B
【详解】时差和经度有关,同一经线同一时区,时间都一样,A错误。月亮的盈亏和经纬度没有关系,在北半球看到的和南半球的一样,只不过形状相反而已,B正确;日食是由于月亮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产生的,月食是地球挡在月球和太阳之间产生的,两个不可能同时发生,C错误;甲同学的居住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乙同学的居住地位于南回归线上,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甲同学看到太阳光从南窗照入,则乙同学看到太阳光从北窗照入,D错误。故选B。
33.B
【详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的确与月球没有大气层有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晚日月地三者成一条直线,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中间,而不是月球位于中间,B错误符合题意;钱塘江大潮的潮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大,而且农历的每个月初一到初五,十五到二十都可以看到潮,所以一年中有120天可以观潮,C正确不符合题意;6月14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继续向北(北回归线)移动,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34.D
【详解】A.月食是因为天体运行中,日、地、月处于同一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地球的影子挡住了太阳光,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区形成,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对应的月相为满月,故A错误;
B.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所以月全食并不会每个月都发生,故B错误;
C.月食的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不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天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远,故判断“月全食掩天王星”在夜空中上演时,太阳、地球、月球、天王星处于同一直线,且天王星位于图中c位置,故D正确。
故选D。
35.B
【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朔)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望)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朔)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读图可知,图示时间段为阴历中的一个月,月相的变化是“望→下弦→朔→上弦→望”,故A错误,B正确。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周期都是27.32天,故C错误。月食发生在满(望)月,故这两天可能出现月食现象,故D错误。故选B。
36.C
【详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银河系的中心是银河系的自转轴与银道面的交点,日全食发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遮挡;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故选C。
37.B
【详解】由于月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月球的一半,所以①③两处月球被照亮的区域相同,A错误;农历初七、初八为上弦月,月球公转至②位置,B正确;月球处于①处时,可能发生月食,C错误;月球经历①→②→③→④→①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长度是29.5306天,D错误;故选B。
38.C
【详解】读图可知,④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根据公转的方向可以判定,①为北半球的秋分(9月23日前后),②为北半球的冬至(12月22日前后),③北半球的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9月10日这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在图④与①之间,A错误;a为新月、b为上弦月、c为满月、d为下弦月,下弦月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9月10日为农历十五,靠近c满月,B错误;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太阳照的一面为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为夜半球,且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C正确;9月10日这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D错误。故选C。
39.B
【详解】读图可知,图甲中∠OP'P为所测太阳高度角, A错误;阳光直射的最北端是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的地点,物体的影子始终是朝北。图中影子①朝南,说明实验地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即阳光直射点在该实验地点的南北移动。宁波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可能影子朝南,故该兴趣小组进行实验的地点不可能在宁波, B正确;根据图乙可知,数字④的影子高度为0,说明影子是一年中最短的时候,所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 C错误;实验小组是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公转产生太阳高度的变化,故引起正午物影的变化。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要完成图乙,兴趣小组至少需要测量一年,D错误;故选B。
40.D
【详解】读图分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日期分别是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3月21日前后,2月10日这一天地球处于丙→丁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宁波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D正确,故选D。
答案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章复习与测试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