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9.168 )
精品
苏教版三上3.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二一排课
当前位置: 小学/ 数学/ 苏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精品

苏教版三上3.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10-15 浏览量 754 7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3-21462994
版本: 苏教版
类型: 教案、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3.8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3大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doc 展开

这是一套《苏教版三上3.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资源,包含3.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x、3.1.docx、3大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doc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3大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doc》的文档简介内容:</br>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认识的内容。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认识,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个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在推导一些常见的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所以本单元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量感、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内容要求”中指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能说出图形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用直尺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虽然只安排了3个例题,但每一个例题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例1是让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例2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周长,例3就是掌握和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究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应用上。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应用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一年级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单元内容提前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图形,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图形之一,但本单元需要学生在经验基础上完成由初步认识过渡到巩固认识,进一步掌握这两种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对其特征、特性以及与图形之间的区别理解不够深入。同时,周长的概念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也是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容易把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表征混淆。
虽然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渐渐有了一点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数学学习活动经验缺乏,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要么很差、要么很慢,就这对教学中“拼、量、比”等操作活动带来了挑战,而且学生们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足。
因此,本单元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践、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建立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理解周长的含义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过程中,逐步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拟定
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2.结合实例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迁移到其他图形的周长的认识和测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是本单元的基础内容,也是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前提,同时也是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基石。
2. 量一量、摸一摸、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 理解周长的含义。周长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这部分内容要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经历由实物的边线长到周长的过渡,同时这一部分和以后所学的面积的概念易混淆,教材安排了各种测量物体周长的活动。
4.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设计了篮球场和手帕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线段的累加性,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5.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通过拼图形、围图形以及估计和测量周长等活动,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直观思考的能力。
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
认识周长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周长是多少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3.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目标: 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经历探索、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任务一: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教室立体图 长方形和正方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任务二:自主学习,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指一指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说一说屏幕上长方形的长和宽;指一指手中正方形的边长。→ 1.认识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认识和辨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
3.2《认识周长》 目标: 理解并掌握“一周”的含义,认识周长,并初步学会测量一般物体周长的方法 任务一: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 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你打算怎样测量? → 1.经历并体验绳测法的过程。 2.经历和探索测量一般物体周长的多种方法
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目标: 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并归纳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任务一: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情境图。 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图形?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 任务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用手指描一描正方形卡片的周长。 你能想办法求出正方形手帕的周长吗?你能想出几种? → 1.经历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并运用长方体周长公式。 2.经历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并运用长方体周长公式。
3.4《周长是多少》 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摆拼不同的图形,再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不同图形的周长。 任务一:求稍复杂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 任务二:探究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 这些图形周长分别是多少 ? → 1.经历体验拼图形、围图形的过程,熟练运用周长公式。 2.感悟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案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