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专题8 古诗文阅读30 篇 (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五四学制)】.docx 展开
专题8 古诗文阅读30 篇 (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五四学制)】
一、古诗文阅读
1.(2024·沾化)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一生赁①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②,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注释:①赁(lìn):租。②《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的句子。
(2)文中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书生是一个____的人。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 B.好吃懒做,游手好闲
C.不学无术,碌碌无为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2024·东营)阅读。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童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日始出时去人近
孔子不能决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莘县)阅读
两小儿辩日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本文选自 。
6.给加点字选音、释义
①此不为( wéi wèi)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孰为汝多知乎 。
7.阅读短文.用文中的语言完成表格。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个小孩幸灾乐祸,对孔子冷嘲热讽,认为他学问浅薄
B.“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C.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2024·蒙阴)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②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③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⑤不知以为知也。
①仕:做官。②或:有的人。③护:掩饰。④坐:因为。⑤强(qiǎng):勉强。
9.“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一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____。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C.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0.从文中哪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用文中原句回答。
11.读了这则小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24·济南)文言文。
师旷[1]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曰:“何不炳[2]烛乎?”
③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1]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是个盲人。[2]炳:点燃。[3]昧:暗,不明。
1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吾年七十,欲学(想要)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游戏)
C.恐已暮矣(晚)
D.孰与昧行乎(行走)
1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师旷认为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
14. 李白年少时在山中读书,未成,弃去。请你用师旷告诉我们的道理劝说李白吧。
15.通过《师旷论学》,我明白了读书学习的道理,关于读书,如:“读书须用意, 。”再如:“ , 。”
(2024·宁阳)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何岳轶事
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③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6.用“/”给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两处)
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18.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2024·宁阳)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列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9.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 辩斗:辩论、争论
B.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等到
C.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汤水
D.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20.关于本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选自《列子 汤问》。
B.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
C.事情的结果是孔子不能判定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D.文章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知错就改的态度。
2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无限和学习的永无止境。
B.鼓励我们以不相信别人的态度去探索世界。
C.我们在学习中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D.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2024·兖州)快乐阅读。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2.文段节选自《 》一课,课文选自《 》。
2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这个句子的语气应该是( )
A.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C.疑问,带有赞叹,表现出小孩子的敬佩。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小孩从视觉出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B.另一个小孩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的结论。
C.“孔子不能决也”,赞扬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5.根据上面的短文,请你来夸一夸孔子和两个小孩。
①我来夸孔子:
②我来夸两个小孩:
26.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如果让你穿越到那个时代,变成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你会说什么呢?
(2023六下·青岛)文言文阅读。
甲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选自《狼子野心》)
[注释]①俟: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是隐逸的意思。 ③贻:留下,招致。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狼洞其中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再就枕,将寐
④犬阻之,不使前也
28.下列各组勾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诫子书》)
B.犬阻之,不使前也/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C.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D.然野心不过遁逸耳/公欣然日(《咏雪》)
29.以下对文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富人刚开始没看出是两只狼崽,还以为是两只小狗。
B.《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C.富人引狼入室,狼想在富人熟睡时咬破富人的喉咙,体现了狼子野心。
D.富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没有忧患意识,留下后患以致差点丢失了性命。
3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2023·武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杯弓蛇影①
尝有亲客②,久阔③不复来,广④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⑤。”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⑥,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⑦顿愈。
【注释】①选自《晋书》。②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③久阔:久别不见。④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淯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人。⑤疾:得病。⑥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⑦沈疴: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3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尝有亲客:
②广问其故:
32.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的句子。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3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4.对这则寓言的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做事情要考虑全面,避免给对方造成误解。
B.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
C.不要因为虚幻假象而疑神疑鬼,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
(2023·齐河)文言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著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②碾③之,又不得。嗔(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攻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齿: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嗔:发怒。⑤内:同“纳”,放入。⑥啮:咬。
3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筷子)
C.仍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36.短文巧用动词“ 、 、 、 ”(填出四个即可)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选用“ 、 ”作神态刻画,将王蓝田 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7.用一句谚语或歇后语来形容王蓝田的性格 。
(2023·庆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鼓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③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料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⑥之。媪曰:“吾夫⑦存日,以弹絮⑧为业。今汝鼓此,酷类⑨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
【注释】①凄禽寒鹘:使禽鸟都感到凄凉和忧伤。
②郢楚:即楚耶,古地名。
③旅:旅店。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敲门。
⑥扣:问,询问。
⑦夫:丈夫
⑧絮:棉花。
⑨类:像。
38.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尝得异人传授 尝:
39.“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一句的意思是:
40.邻媪认为乔山人弹琴的声音就如同“ ”(用原文填空)的声音。乔山人的琴技好吗?从文章哪句话可以看出?
41.文章结尾处,“山人默然而返”的原因是 。时空穿越,如果乔山人遇到了“终生不复鼓琴”的伯牙,他会跟伯牙说些什么?
(2023·莘县)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 ____,及日中则如 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 ____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2.在文中的横线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43.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以:
②日中:
③沧沧凉凉:
④知:
4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45.“孰为汝多知乎?”结合故事情节展开合理想象:文中的孔子听到两小儿的这句话时会怎么想或怎么说呢?
(2023·德州)文言文阅读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寇准①入相,谓②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④准遇咏,问曰:“何以教准?”咏徐⑤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⑥,归,取而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摘自《宋史 寇准传》,有改动)
【注释】
①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谓:对……说。③僚属:同僚下属。④及:到了……的时候。⑤徐:慢慢地。 ⑥谕:明白。
46.下列语句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B.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C.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D.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47.“取而读之”,“之”在文中指的是 。
48.结合注释,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49.文中的寇准是个 的人。
(2023·招远)文言文阅读
50.联系学过的课文《学弈》《两小儿辩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弈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
③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
5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
B.《两小儿辩日》选自《孔子 汤问》,文中孔子的智慧在于不直接判断“两小儿”谁对谁错,是为了照顾小孩子的自尊心。
C.《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斗时充满自信,寸步不让;嘲弄孔子时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
D.《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以问答方式呈现,“两小儿”都是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
(2023·东平)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题。
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54.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标1处)
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畜一犬
②家人怪其如此
③因随犬往
④二日乃苏
56.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句子。
①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②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
57.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2023·潍城)[品古文,悟事理]
师旷①中论学
[西汉]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戏弄。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58.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恐怕,担心)已暮矣
B.如日出之阳(阳刚之气)
C.孰(哪个) 与昧行乎
D.盲臣安(怎么,哪)敢戏其君乎
59.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60.请用一个词语或俗语表达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的道理。
(2023六下·福山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俟:等到。②讽诵:背诵。③强志:记得牢。
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我以日初出远
②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③或马上
6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
63.甲文中,“两小儿”具有 的优点;乙文中,你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有: 。
(2023·滨城)阅读文言文《张无垢勤学》,回答问题。
张无垢谪①(zhé)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⑤(jì)北归,窗下石上,双趺(fū)之⑥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把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被贬官。②寓:居住。③昧爽:太阳刚升起的时候。④辄:总是。⑤洎:等到。⑥趺:脚。
6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65.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写出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66.跟同学们分享阅读这个故事收获的启示。
(2023·宁津)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7.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 B.鸿鹄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68.选择恰当的语气。
①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
②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 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6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23·泗水)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
7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71.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72.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73.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2023·东昌府)文言文阅读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成大学 。
[注释]①逮:达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映:照。④大姓:大户人家。⑤文不识:一说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认为……是奇怪的。⑧愿:希望。⑨得:得到。⑩资给:资助、供给。 大学:大学问家。
7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75.选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
76.“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是 。
77.你还知道哪些与“凿壁借光”相似的事例?请你写出两个。
(2023·蒙阴)文言文阅读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8.文中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7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0.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022·滨城)阅读。
枭将东迁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①?”枭曰:“我将东徙②。”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③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④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⑤恶子之声。”
【注释】①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安家?②徙:迁徙。③恶:讨厌。④更:改变。⑤犹:还是。
81.结合注释,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8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枭将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83.结合短文,想一想鸠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2022·青岛)古诗文阅读。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异: 恒:
85.“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的意思是什么?
86.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2021·奎文)文言文阅读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②,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①肴:原指做熟的鱼肉,这里指熟食。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87.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自反
③教学相长
88.用自己的话写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2024·依安)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9.解释画线的词语。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弗若之矣
④非然也
9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1.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
9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果你也曾经和后一个人一样,那么今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2024六下·依安)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3.解释画线的词语。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弗若之矣
④非然也
9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②
95.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
9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果你也曾经和后一个人一样,那么今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2020·黑龙江)阅读理解。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97.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诲:
俱:
98.用“/”画出下面一句话的朗读节奏。
思援弓缴而射之。
99.在上面的语段中找出描写那个人不专心学习的语句。
100.用自己的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1)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
(2)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他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
(3)C
(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字词解释:此:这,三书:三本书,熟:熟悉,其一:其中任何一本,足称:可以被称为,饱学:博学多才。翻译: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原文: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 ",书生是在童子拿书给他做枕头时说“低”的。书生说:“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所以,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他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
(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不符合,书生并没有表现出勤奋读书的一面。
B.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符合,书生每天游玩,对学问轻视,“游手好闲”不恰当。
C.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符合。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不符合,书生并没有表现出好胜心和固执己见。
故答案为:(1)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2)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他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3)C。
内容理解答题技巧:
①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④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③对于段落的理解,要理清段落结构,理解段落中句子的内在联系。④对于篇章的理解,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⑤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参考译文:一个书生在寺庙里租借僧房读书,每天游玩后回到房间,让童子拿书给他。童子先后拿了《文选》《汉书》和《史记》给他,他都说是“低”。僧人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这三本书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僧人问为什么都说“低”,书生回答说:“我要睡觉,拿书来做枕头!"这里的“低"并不是指书的水平低,而是书生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这个故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书生对学问的轻视和对实际生活的关注。
2.距离小;分辨、判断;因此;通“僵”,僵硬
3.①谁说你懂得很多呢?②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4.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示例: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甲) :孔子向东游历,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不休,便上前询问他们争执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到了中午时分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则持相反观点:“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我们较远,而到了中午时分反而离我们更近了。第一个小孩接着解释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就像车上的篷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变得像盘子或盂器那样小了。这不正说明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第二个小孩也有自己的理由:“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天气感觉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正是说明近处的物体感觉热,而远处的物体感觉凉爽吗 ’面对这两个孩子的争论,即使是学识渊博的孔子也无法做出判断。于是,两个孩子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呢
参考译文 (乙) :我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细微的事物也能看得很清楚。看到那些微小的东西我总是仔细观察它们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着这样的景象,那成千上百的蚊子,真的就变成了仙鹤;我抬头观看这群蚊子变成的“仙鹤”,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故意把几只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雾喷向它们,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翔鸣叫,我把这个景象看作是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仙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这让我感到非常愉悦,连连拍手称快。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近:距离小。②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决:分辨、判断;③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故:因此;④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强:通“僵”,僵硬。
故答案为:①距离小。②分辨、判断。③因此。④通“僵”,僵硬。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懂得很多呢?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故答案为:①谁说你懂得很多呢?②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两给小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值得欣赏。根据【乙]文第一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可知,文中的儿童能够专注地观察事物;根据第二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文中的儿童将蚊子看作白鹤,用烟慢慢喷蚊子,想象成青云白鹤、鹤唳云端的景观,表现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值得欣赏。
故答案为: 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示例: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5.《列子 汤问》
6.wéi;聪明、智慧
7.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远者小而近者大;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
8.A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
故答案为: 《列子 汤问》
6.①本题考查汉字读音。为:读“ wéi ”时,指做:作为。读“ wèi ”时,指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人民服务。故”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为”应读“ wéi ”。
②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孰为汝多知乎: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知:聪明、智慧。
故答案为:wéi、聪明、智慧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短文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远者小而近者大、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
8.A、有误。两个小孩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B 、 C 正确。
故答案为: A
9.B
10.第一处:席上食菱,并壳入口。第二处: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1.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出笑话。要谦虚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
文言断句答题技巧: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2、虚词断句法:在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3.句式断句法: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参考译文:
有一个北方人,出生后就不认识菱角,后来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告诉他:“吃菱角要去壳。"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为了清热解毒。"问他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却说是土产,这是因为他强行把不知道的事情当作知道的。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子“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可以理解为“北方人生下来就不认识菱角”。从句子结构来看,“北人"是主语,“生而不识菱者"是谓语部分,描述了主语的特征。因此,合理的停顿应该是“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这样既能保持主谓的完整性,又能清晰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故答案为: B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北人对菱的无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连壳一起吃菱,二是他认为菱是生长在土里的。因此,对应的两处原文是"席上食菱,并壳入口"和“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故答案为:第一处:席上食菱,并壳入口。第二处: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这则小古文讲述了一个北方人因为不懂装懂,结果闹出了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故答案为: 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出笑话。要谦虚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
12.B
13.正确;错误
14.李白,你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即使现在有所懈怠,但只要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像点燃蜡烛一样,照亮你的前程。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15.一字值千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家。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在背通和填空中要准确无误,不能多字丢字,不能出现错别字。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辨析。A.C.D正确;
B.有误,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联系上下文以及句子意思可以知道: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戏”指戏弄,不是游戏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师旷认为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结合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此句理解正确。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结合语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告诉我们,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故此句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
1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根据译文可知: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结合主旨我们可以这样劝说李白: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所以李白呀,趁现在的大好时光,抓紧学习吧!
故答案为: 李白,你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即使现在有所懈怠,但只要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像点燃蜡烛一样,照亮你的前程。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15.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结合文章主旨,主要是讲述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及例句“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强调了读书时需要用心专注、深入思考,这样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说明了用心读书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即可,比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故答案为:一字值千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6.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17.听说他的侄子因为其他事情要到南方来,但并不是来取箱子的。
18.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是因为第一次何岳在短时间内归还失主,虽然不易,但还可以勉励自己做到;而第二次,何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寄存的大量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作者认为这远远超过了常人。
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捡到银子而没有人知道,这些银子就都是我的了,何必贪图这几两银子呢?”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主语是“拾金”,谓语是“不知”和“皆我物也”,宾语是“何利此数金乎”。根据意思和结构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可以在“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和“何利此数金乎”之间进行断句。检查断句是否符合要求:确保断句后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句子或短语,并且不超过两处断句。故答案为: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故答案为: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逐字逐词翻译:闻:听说;其侄:他的侄子;以:因为;他事:其他事情;南来:到南方来;非:不是;取箱:取箱子。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他的侄子因为其他事情要到南方来,但并不是来取箱子的。”
故答案为:听说他的侄子因为其他事情要到南方来,但并不是来取箱子的。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事件:第一件事:何岳在夜间捡到银子,第二天归还给失主。第二件事:何岳替宦官保管一箱银子多年,最终通过宦官的侄子寄回。用四个字概括: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分析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第一次行为“拾金不昧”在短时间内做到并不容易,但还能勉励自己做到。作者认为第二次行为“寄金不取”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更加难能可贵。故答案为: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是因为第一次何岳在短时间内归还失主,虽然不易,但还可以勉励自己做到;而第二次,何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寄存的大量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作者认为这远远超过了常人。
故答案为: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是因为第一次何岳在短时间内归还失主,虽然不易,但还可以勉励自己做到;而第二次,何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寄存的大量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作者认为这远远超过了常人。
19.C
20.D
21.B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9.考查字词解释。A、B、D正确。C.有误。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汤:热水。
故答案为:C
20.考查内容理解、文学常识。A、B、C、正确。D.有误。《两小儿辩日》一文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
故答案为:D
21.考查情感主旨。A、C、D正确。
B.有误。《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认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两小儿: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善于观察、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所以“鼓励我们以不相信别人的态度去探索世界”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2.两小儿辩日;列子 汤问
23.B
24.A
25.①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展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②你们两个小孩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辩论,还敢于质疑权威,这种探究精神和勇气非常可贵。
26.“二位小朋友,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道理,让老夫也深受启发。确实,世间万物复杂多样,知识无穷无尽,老夫虽学识广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你们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精神,正是求知之道的体现。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知识。”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首先需要知道这段文字的内容和出处。如果不确定,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教材来确定答案。根据所查资料,填写正确的答案。故答案为:文段节选自《两小儿辩日》一课,课文选自《列子 汤问》。
故答案为:两小儿辩日 列子 汤问
23.本题考查朗读。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即“谁说你知识渊博呢?”这句话是在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的远近问题后,对孔子无法决断的一种质疑。根据语境和句意,判断最适合的语气。从选项中选择最符合语境和句意的语气。故答案为: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故答案为: B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回忆或查阅课文,确认每个选项的描述是否与原文一致。逐个分析每个选项,判断其正误。选择错误选项:找出描述不正确的选项。第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故答案为:A。
25.本题考查扩展延伸。提取正面信息:从文中提取关于孔子和两个小孩的正面信息和优点。组织语言: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们的赞美。填写答案:根据所提取的信息和组织的语言,填写赞美的话语。故答案为:①我来夸孔子: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展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②我来夸两个小孩:你们两个小孩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辩论,还敢于质疑权威,这种探究精神和勇气非常可贵。
故答案为:①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展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②你们两个小孩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辩论,还敢于质疑权威,这种探究精神和勇气非常可贵。
26.本题考查扩展延伸。理解情境:想象自己穿越成为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质疑。构思回应:构思一个符合孔子形象和思想的回答,体现孔子的谦逊和对知识的尊重。组织语言:用古文或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达对两个小孩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填写答案:根据所构思的内容,填写完整的回答。如果让我穿越到那个时代,变成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我会说:“二位小朋友,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道理,让老夫也深受启发。确实,世间万物复杂多样,知识无穷无尽,老夫虽学识广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你们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精神,正是求知之道的体现。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知识。”
故答案为:“二位小朋友,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道理,让老夫也深受启发。确实,世间万物复杂多样,知识无穷无尽,老夫虽学识广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你们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精神,正是求知之道的体现。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知识。”
27.作动词,打洞的意思;从通道进入;睡,睡着;前进,往前走
28.C
29.A
30.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7.考查字词解释。①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即可。句子“—狼洞其中"意思为:—只狼在其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句中"隧"这里的意思是从通道进入。③“再就枕,将寐"中“寐"的意思是:睡,睡着。④"犬阻之,不使前也"句中“前"的意思为:前进,往前走的意思。
故答案为:作动词,打洞的意思/从通道进入/睡,睡着/前进,往前走
28.考查—词多义。A."以刀劈狼首"意思是:用刀砍狼的头。以:用。“静以修身"是—种精神境界,“静"是—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以:可理解为“来”。B."犬阻之,不使前也" 意思是:狗挡住了路,使得(他)不能向前走。之:代词,代指他。“得一人之使"意思为: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之:的。C.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乃:才。“去后乃至"意思是: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D.“然野心不过遁逸耳"意思是: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然:然而、但是。“公欣然日"意思是:(谢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故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C。
故答案为:C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句“—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可知,甲文中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告诫人们,对待像狼—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乙文中“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富人引狼入室,狼想在富人熟睡时咬破富人的喉咙,体现了狼子野心。富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没有忧患意识,留下后患以致差点丢失了性命。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野心不改的本质。故B、C、D说法正确。A说法有误,句子"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可知富人刚开始就看出是两只狼患。故选A。
故答案为:A
30.考查句子翻译。①句子"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思为: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样蹲坐在屠户面前。②句子“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意思为: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故答案为: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31.曾经;原因
32.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33.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4.A;B;C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乐广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好长时间没有登门。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客人回答说:“上次在府上,承蒙赐酒。正要喝的时候,突然发现杯中有蛇,心中非常厌恶。饮了这杯酒后就生了病。”乐广发现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蛇的图案,他猜测客人所说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于是又宴请这个客人。他叫人把酒仍放在客人上次放酒的地方,对客人说:“酒中还见到什么没有?”客人回答说:“和当初见到的一样,仍有蛇的影子。”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31.考查字词解释。①“尝有亲客”的意思是: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曾经。②“广问其故”的意思是: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故:原因。
故答案为:曾经;原因
32.考查句子翻译。“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的意思是: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故答案为: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3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感悟。首先要明确“客”久病不愈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结合原因及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文道理。“客”久病不愈的原因是他误以为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是一条蛇,就疑神疑鬼,但是又不去问主人查明原因,最终因胡乱猜测而久病不愈。据此可知告诉人们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测、庸人自扰。
故答案为:A B C
35.A
36.刺;举;掷;碾;大怒;瞋;急躁
37.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
(3)考查了知识积累。写一句来形容王蓝田的性格急躁的谚语或歇后语即可。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防滑的齿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5.考查字词解释。A.有误,尝食鸡子:曾经有一次吃鸡蛋。尝:曾经。B、C、D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3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王蓝田性急"可知,王蓝田的性格急躁。结合文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展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可知,文中作者选用“刺、举、掷、碾、啮、吐"等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大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刺、举、掷、碾、大怒、瞋、急躁
37.考查谚语、歇后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急促情况下干事情效率不好并且很容易失败。类似的成语有:①欲速则不达:指违背规律、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积累的结果。
故答案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38.曾经
39.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40.弹絮;每于断林荒荆间,凄禽寒鹘。
41.邻媪不是他的知音;你弹琴的技艺真好啊,不如我们来切磋一下吧!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地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感到凄凉,使鹘鸟感到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听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38.考查字词解释。尝得异人传授: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尝:曾经。
故答案为:曾经
39.考查句子翻译。吾:我。夫:丈夫。存日:生前,在世时。絮:棉絮。故“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译为: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故答案为: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40.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汝鼓此,酷类其声耳”可知,邻媪认为乔山人弹琴的声音就如同“弹絮”的声音。由“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可以看出乔山人的琴技高超。
故答案为:弹絮;每于断林荒荆间,凄禽寒鹘。
41.考查内容理解、拓展延伸。结合前文“吾抱此半生,不料遇知音于此地”“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汝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可知,“山人默然而返”的原因是邻媪不是他的知音。乔山人没有懂得音乐的知音,而伯牙失去了知音锺子期。他们都是弹琴技艺高超的人,据此可写出乔山人对伯牙说的话。如:你弹琴的技艺真好啊!让我想到了高山流水,不如我们来切磋一下吧!
故答案为:邻媪不是他的知音;你弹琴的技艺真好啊,不如我们来切磋一下吧!
42.车盖 ; 盘盂 ;探汤;决;
43.认为;正午;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聪明、智慧
44.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45.是啊,我游历各国,自认为学识广博,但即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坦率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
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询问他两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离得近让人感觉热,而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出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42.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两小儿辩日》,原文: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根据原文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车盖 ; 盘盂 ;探汤;决;
43.考查字词解释。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以:认为。②而日中时远也:而正午时距离人远。日中:正午。③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刚出来时凉爽。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④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通“智”,聪明、智慧。故答案为:①认为。 ②正午。③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④聪明、智慧;
44.考查句子翻译。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译为: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故答案为: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45.考查情景写话。《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以及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事无止境的。根据文章内容,孔子可能从求学时需要实事求是,平时生活中需要多观察多思考等方面进行回答。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是啊,我游历各国,自认为学识广博,但即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坦率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故答案为:是啊,我游历各国,自认为学识广博,但即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坦率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
46.C
47.《霍光传》
48.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49.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
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参考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
46.考查了对句子节奏的理解。结合句意理解,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应划为: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故答案为:C
47.考查了解释重点字。“取而读之”意思是拿出《霍光传》来看,“之”在文中指的是《霍光传》。
故答案为:《霍光传》
48.考查了翻译句子。翻译古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徐:慢慢地。 曰:说。由此可知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故答案为: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49.考查了对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古文内容可知,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故答案为: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
50.下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正午;到
5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2.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3.B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0.考查字词解释。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弈:下棋。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而日中时远也: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日中:正午。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及:到,到了。
故答案为:①下棋;②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③正午;④到,到了
51.考查文言断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答案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2.考查句子翻译。①为:因为。其:他的。弗:不如。曰:说。非然也:不是这样的。故“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②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故“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为: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故答案为:①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②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3.考查作家及其作品。内容理解。A、C、D正确。B.《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文中孔子的智慧在于他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 B
54.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55.养;奇怪;于是;苏醒
56.①华隆后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住全身。
②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
57.天天跟着主人;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华隆倒地失去知觉,犬奔走嚎吠,招来家人营救;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个叫华隆的人喜欢带着狗四处游玩,于是呢就喂养了一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游都会带上它。华隆后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住全身,这条狗就把蛇咬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在他周围转来转去不停地吠叫,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于是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他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的尾”爱护有加,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亲戚朋友一般。
5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这条狗就把蛇咬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故可断句为: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故答案为: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55.考查字词的解释。①“畜一犬"的意思是:喂养了一只够狗。畜:养。②“家人怪其如此"的意思是: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怪:奇怪。③"因随犬往""的意思是:于是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因:于是。
④“"二日乃苏"的意思是:两天后才苏醒过来。苏:苏醒。
故答案为:养/奇怪/于是/苏醒
5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①重点词语:至:道。周:缠住。华隆后来到江边,被—条大蛇缠绕住全身。
②重点词语:苏:苏醒。际:时候。食:吃。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
故答案为: ①华隆后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住全身。/②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
5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即:天天跟着主人;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华隆倒地失去知觉,犬奔走嚎吠,招来家人营救;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故答案为:天天跟着主人;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华隆倒地失去知觉,犬奔走嚎吠,招来家人营救;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58.B
59.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60.学无止境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8.阅读各项句子,结合句子的意思,ACD三项中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是正确的;B项中“如日出之阳”意思是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阳”的意思是“光芒”,这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59.“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句中“老”是老年的意思,“好学”意思是喜欢学习;“炳烛”是点燃蜡烛的意思;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故答案为: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60.结合文中师旷对学习的论述,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都应该爱好学习,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故答案为:学无止境
61.认为;担心、担忧、忧虑;有时
62.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苦读)。
6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多阅读,拓宽知识面;背诵吟咏文章并思考理解文义
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乙】: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的记忆能力不如别人,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闭门苦读,等到能够熟练背诵才停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这样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等到长大后,读遍古籍,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背上,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6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我以日初出远: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以:认为。②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患:担心。③或马上:有时在马背上。或:有时。
62.考查翻译句子。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既:已经;而:表顺承。意思是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 。
63.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概括能力。【甲】文中,从“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以看出“两小儿”具有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点。
【乙】文中“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知,司马光非常勤奋,司马光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就勤学多背,下了很大的力气,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学习到的方法: 多阅读,拓宽知识面;背诵吟咏文章并思考理解文义
64.拿;靠近;像这样
65.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66.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64.考查字词解释。“执书立窗下”: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执”:拿。“就明而读”: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就”:靠近。“ 如是者十四年 ”:像这样四十年了。“如是”像这样。
故答案为:拿;靠近;像这样。
65.考查句子翻译。洎:到。趺:脚。犹:仍然。故“洎 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 迹隐然,至今犹存”意思是: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故答案为: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66.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这篇小古文通过记叙张九成在宝界寺每天站在窗下读书,一直坚持了十四年,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了痕迹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故答案为: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67.D;A;B;C
68.B;D
69.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7.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之”是“的”的意思;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这句中“之”是代词,指弈秋的教导;③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中“之”是代词,指鸿鹄;④虽与之俱学,这句中“之”是代词,指“前一个人”。结合句子意思,理解“之”的含义。
故答案为:D;A;B;C
68.“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是反问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这句是回答前面的反问,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B;D
69.结合短文内容,两个人一起学习下棋,同样的老师来教,因为学习态度的不同,两个人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说明了只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70.B
71.D
72.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73.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70.考查了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根据译文“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可知“录”译为:抄录。
故答案为:B
71.考查了形象分析。根据“丞相自若也”“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可知张丞相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D
72.考查了句子翻译。根据积累逐字翻译即可: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故答案为: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73.考查了拓展延伸。根据“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可知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故答案为: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74.①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②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75.凿壁借光;为读书至富人家做工不要报酬
76.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7.囊虫映雪、悬梁刺股。
本题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首先要读明白文言文的意思,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理解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方面的不同。
74.本小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句子的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故答案为:①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②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75.本小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可知,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句写的是怎样“凿壁借光”的事,后面几句写的是第二件事:为了读书到富人家去做工而不要报酬。
故答案为:凿壁借光 为读书至富人家做工不要报酬。
76.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可知,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目的。“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可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形容,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
故答案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7.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囊虫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故答案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78.自己年龄大了
79.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80.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戏弄他的君主的啊?”师旷回答:“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啊!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早上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
78.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文中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自己年龄大了。
故答案为: 自己年龄大了
79.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句意为: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故答案为: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80.考查了文章主旨。这则短文通过讲述晋平公和师旷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故答案为: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81.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82.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83.有道理。以客观原因做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而不要回避,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阅读,第一步要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可以通过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词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即可。
81.结合重点字词翻译文中语句。“更”更改,改变;“鸣”鸣叫,叫声;“东”向东;“徙”迁徙,搬迁;“尤”仍然;“恶”讨厌;“子”你;句子意思是: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边迁徙,(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故答案为: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82.根据“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可知,“枭将东迁”的原因是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故答案为: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83.结合“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可知,鸠的话有道理。以客观原因作为理由是不可取的,客观原因是不能靠个人能力来改变的,只能去适应,而自身的不足是可以靠努力去改正,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故答案为:有道理。以客观原因作为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而不要回避,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84.与……不同;经常,常常
85.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86.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人友善,你对他人友善,别人才可能反过来对你友善。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8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君子所以异于人者”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异:与……不同。“人恒爱之”意思是别人总是爱他。恒:经常,常常。
故答案为:与……不同; 经常,常常;
8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时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所以:.….…的原因。异于人:不同于其他人。以:因为。存心:内心所存的念头“的翻译要准确。
故答案为: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8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人友善,你对他人友善,别人才可能反过来对你友善。
87.不;反省,醒悟;增长
88.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鱼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自己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87.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弗:不。②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反:反省,醒悟。③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增长。故答案为:不。/反省,醒悟。/增长
88.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弗:不。 善:好处。结合重点字词的意思,可知句子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故答案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89.全国;引,拉;不如,比不上;这样
90.①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②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9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9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也曾像后一个人一样,今后可以这样做:提高专注力:在学习或工作时,尽量减少干扰,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自我反省: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养兴趣: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保持专注和热情。
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理解。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作答。
8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他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国”在这里是指全国。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开弓箭去射击它。“援”在这里是指引、拉的意思。
③“弗若之矣”的意思是,比不上他。“弗若”在这里是指不如、比不上的意思。
④“非然也”的意思是,并不是这样的。“然”在这里是指这样、如此的意思。
故答案为:全国 ;引,拉;不如,比不上;这样
9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在这个句子中,“其一人”指的是两个学下棋的人中的一个,“专心致志”形容他非常专注,“惟弈秋之为听”表示他只听从弈秋的教导,不受其他事情的影响。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说: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句子中,
一、古诗文阅读
1.(2024·沾化)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一生赁①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②,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注释:①赁(lìn):租。②《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的句子。
(2)文中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书生是一个____的人。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 B.好吃懒做,游手好闲
C.不学无术,碌碌无为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2024·东营)阅读。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童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日始出时去人近
孔子不能决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莘县)阅读
两小儿辩日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本文选自 。
6.给加点字选音、释义
①此不为( wéi wèi)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孰为汝多知乎 。
7.阅读短文.用文中的语言完成表格。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个小孩幸灾乐祸,对孔子冷嘲热讽,认为他学问浅薄
B.“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C.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2024·蒙阴)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②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③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⑤不知以为知也。
①仕:做官。②或:有的人。③护:掩饰。④坐:因为。⑤强(qiǎng):勉强。
9.“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一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____。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C.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10.从文中哪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用文中原句回答。
11.读了这则小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24·济南)文言文。
师旷[1]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曰:“何不炳[2]烛乎?”
③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1]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是个盲人。[2]炳:点燃。[3]昧:暗,不明。
1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吾年七十,欲学(想要)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游戏)
C.恐已暮矣(晚)
D.孰与昧行乎(行走)
1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师旷认为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
14. 李白年少时在山中读书,未成,弃去。请你用师旷告诉我们的道理劝说李白吧。
15.通过《师旷论学》,我明白了读书学习的道理,关于读书,如:“读书须用意, 。”再如:“ , 。”
(2024·宁阳)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何岳轶事
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③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6.用“/”给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两处)
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18.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2024·宁阳)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列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9.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 辩斗:辩论、争论
B.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等到
C.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汤水
D.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20.关于本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选自《列子 汤问》。
B.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
C.事情的结果是孔子不能判定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D.文章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知错就改的态度。
2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无限和学习的永无止境。
B.鼓励我们以不相信别人的态度去探索世界。
C.我们在学习中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D.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2024·兖州)快乐阅读。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2.文段节选自《 》一课,课文选自《 》。
2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这个句子的语气应该是( )
A.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C.疑问,带有赞叹,表现出小孩子的敬佩。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小孩从视觉出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B.另一个小孩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的结论。
C.“孔子不能决也”,赞扬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5.根据上面的短文,请你来夸一夸孔子和两个小孩。
①我来夸孔子:
②我来夸两个小孩:
26.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如果让你穿越到那个时代,变成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你会说什么呢?
(2023六下·青岛)文言文阅读。
甲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选自《狼子野心》)
[注释]①俟: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是隐逸的意思。 ③贻:留下,招致。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狼洞其中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再就枕,将寐
④犬阻之,不使前也
28.下列各组勾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诫子书》)
B.犬阻之,不使前也/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C.乃悟前狼假寐/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D.然野心不过遁逸耳/公欣然日(《咏雪》)
29.以下对文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富人刚开始没看出是两只狼崽,还以为是两只小狗。
B.《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C.富人引狼入室,狼想在富人熟睡时咬破富人的喉咙,体现了狼子野心。
D.富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没有忧患意识,留下后患以致差点丢失了性命。
3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2023·武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杯弓蛇影①
尝有亲客②,久阔③不复来,广④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⑤。”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⑥,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⑦顿愈。
【注释】①选自《晋书》。②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③久阔:久别不见。④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淯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人。⑤疾:得病。⑥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⑦沈疴: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3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尝有亲客:
②广问其故:
32.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的句子。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3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4.对这则寓言的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做事情要考虑全面,避免给对方造成误解。
B.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
C.不要因为虚幻假象而疑神疑鬼,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
(2023·齐河)文言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著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②碾③之,又不得。嗔(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攻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齿: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嗔:发怒。⑤内:同“纳”,放入。⑥啮:咬。
3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筷子)
C.仍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36.短文巧用动词“ 、 、 、 ”(填出四个即可)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选用“ 、 ”作神态刻画,将王蓝田 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7.用一句谚语或歇后语来形容王蓝田的性格 。
(2023·庆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鼓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③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料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⑥之。媪曰:“吾夫⑦存日,以弹絮⑧为业。今汝鼓此,酷类⑨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
【注释】①凄禽寒鹘:使禽鸟都感到凄凉和忧伤。
②郢楚:即楚耶,古地名。
③旅:旅店。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敲门。
⑥扣:问,询问。
⑦夫:丈夫
⑧絮:棉花。
⑨类:像。
38.解释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尝得异人传授 尝:
39.“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一句的意思是:
40.邻媪认为乔山人弹琴的声音就如同“ ”(用原文填空)的声音。乔山人的琴技好吗?从文章哪句话可以看出?
41.文章结尾处,“山人默然而返”的原因是 。时空穿越,如果乔山人遇到了“终生不复鼓琴”的伯牙,他会跟伯牙说些什么?
(2023·莘县)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 ____,及日中则如 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 ____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2.在文中的横线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43.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以:
②日中:
③沧沧凉凉:
④知:
4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45.“孰为汝多知乎?”结合故事情节展开合理想象:文中的孔子听到两小儿的这句话时会怎么想或怎么说呢?
(2023·德州)文言文阅读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寇准①入相,谓②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④准遇咏,问曰:“何以教准?”咏徐⑤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⑥,归,取而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摘自《宋史 寇准传》,有改动)
【注释】
①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谓:对……说。③僚属:同僚下属。④及:到了……的时候。⑤徐:慢慢地。 ⑥谕:明白。
46.下列语句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B.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C.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D.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47.“取而读之”,“之”在文中指的是 。
48.结合注释,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49.文中的寇准是个 的人。
(2023·招远)文言文阅读
50.联系学过的课文《学弈》《两小儿辩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弈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
③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
5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
B.《两小儿辩日》选自《孔子 汤问》,文中孔子的智慧在于不直接判断“两小儿”谁对谁错,是为了照顾小孩子的自尊心。
C.《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斗时充满自信,寸步不让;嘲弄孔子时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
D.《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以问答方式呈现,“两小儿”都是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
(2023·东平)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题。
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54.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标1处)
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5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畜一犬
②家人怪其如此
③因随犬往
④二日乃苏
56.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句子。
①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②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
57.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2023·潍城)[品古文,悟事理]
师旷①中论学
[西汉]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戏弄。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58.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恐怕,担心)已暮矣
B.如日出之阳(阳刚之气)
C.孰(哪个) 与昧行乎
D.盲臣安(怎么,哪)敢戏其君乎
59.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60.请用一个词语或俗语表达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的道理。
(2023六下·福山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俟:等到。②讽诵:背诵。③强志:记得牢。
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我以日初出远
②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③或马上
6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
63.甲文中,“两小儿”具有 的优点;乙文中,你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有: 。
(2023·滨城)阅读文言文《张无垢勤学》,回答问题。
张无垢谪①(zhé)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⑤(jì)北归,窗下石上,双趺(fū)之⑥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把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被贬官。②寓:居住。③昧爽:太阳刚升起的时候。④辄:总是。⑤洎:等到。⑥趺:脚。
6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65.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写出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66.跟同学们分享阅读这个故事收获的启示。
(2023·宁津)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7.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每句中“之”字的含义。
之:A.弈秋的教导 B.鸿鹄 C.他,这里指前一个人 D.的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68.选择恰当的语气。
①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
②朗读“曰:非然也”应该读出 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6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23·泗水)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
7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71.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72.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73.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2023·东昌府)文言文阅读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成大学 。
[注释]①逮:达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映:照。④大姓:大户人家。⑤文不识:一说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认为……是奇怪的。⑧愿:希望。⑨得:得到。⑩资给:资助、供给。 大学:大学问家。
7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75.选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
76.“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是 。
77.你还知道哪些与“凿壁借光”相似的事例?请你写出两个。
(2023·蒙阴)文言文阅读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8.文中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7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0.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022·滨城)阅读。
枭将东迁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①?”枭曰:“我将东徙②。”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③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④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⑤恶子之声。”
【注释】①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安家?②徙:迁徙。③恶:讨厌。④更:改变。⑤犹:还是。
81.结合注释,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8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枭将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83.结合短文,想一想鸠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2022·青岛)古诗文阅读。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异: 恒:
85.“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的意思是什么?
86.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2021·奎文)文言文阅读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②,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①肴:原指做熟的鱼肉,这里指熟食。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87.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弗食不知其旨
②自反
③教学相长
88.用自己的话写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2024·依安)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9.解释画线的词语。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弗若之矣
④非然也
9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1.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
9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果你也曾经和后一个人一样,那么今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2024六下·依安)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3.解释画线的词语。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弗若之矣
④非然也
9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②
95.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
9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果你也曾经和后一个人一样,那么今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2020·黑龙江)阅读理解。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97.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诲:
俱:
98.用“/”画出下面一句话的朗读节奏。
思援弓缴而射之。
99.在上面的语段中找出描写那个人不专心学习的语句。
100.用自己的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1)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
(2)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他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
(3)C
(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字词解释:此:这,三书:三本书,熟:熟悉,其一:其中任何一本,足称:可以被称为,饱学:博学多才。翻译: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原文: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 ",书生是在童子拿书给他做枕头时说“低”的。书生说:“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所以,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他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
(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不符合,书生并没有表现出勤奋读书的一面。
B.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符合,书生每天游玩,对学问轻视,“游手好闲”不恰当。
C.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符合。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不符合,书生并没有表现出好胜心和固执己见。
故答案为:(1)这三本书,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2)书生说“低”的原因是他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3)C。
内容理解答题技巧:
①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和表达效果。④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体会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③对于段落的理解,要理清段落结构,理解段落中句子的内在联系。④对于篇章的理解,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⑤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要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参考译文:一个书生在寺庙里租借僧房读书,每天游玩后回到房间,让童子拿书给他。童子先后拿了《文选》《汉书》和《史记》给他,他都说是“低”。僧人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这三本书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熟悉其中任何一本都可以被称为博学多才。僧人问为什么都说“低”,书生回答说:“我要睡觉,拿书来做枕头!"这里的“低"并不是指书的水平低,而是书生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他对书的实际用途——作为枕头的高度不够。这个故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书生对学问的轻视和对实际生活的关注。
2.距离小;分辨、判断;因此;通“僵”,僵硬
3.①谁说你懂得很多呢?②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4.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示例: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甲) :孔子向东游历,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不休,便上前询问他们争执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到了中午时分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则持相反观点:“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我们较远,而到了中午时分反而离我们更近了。第一个小孩接着解释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就像车上的篷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变得像盘子或盂器那样小了。这不正说明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第二个小孩也有自己的理由:“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天气感觉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正是说明近处的物体感觉热,而远处的物体感觉凉爽吗 ’面对这两个孩子的争论,即使是学识渊博的孔子也无法做出判断。于是,两个孩子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呢
参考译文 (乙) :我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细微的事物也能看得很清楚。看到那些微小的东西我总是仔细观察它们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着这样的景象,那成千上百的蚊子,真的就变成了仙鹤;我抬头观看这群蚊子变成的“仙鹤”,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故意把几只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雾喷向它们,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翔鸣叫,我把这个景象看作是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仙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这让我感到非常愉悦,连连拍手称快。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近:距离小。②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决:分辨、判断;③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故:因此;④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强:通“僵”,僵硬。
故答案为:①距离小。②分辨、判断。③因此。④通“僵”,僵硬。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懂得很多呢?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故答案为:①谁说你懂得很多呢?②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两给小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值得欣赏。根据【乙]文第一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可知,文中的儿童能够专注地观察事物;根据第二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文中的儿童将蚊子看作白鹤,用烟慢慢喷蚊子,想象成青云白鹤、鹤唳云端的景观,表现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值得欣赏。
故答案为: 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示例: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5.《列子 汤问》
6.wéi;聪明、智慧
7.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远者小而近者大;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
8.A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
故答案为: 《列子 汤问》
6.①本题考查汉字读音。为:读“ wéi ”时,指做:作为。读“ wèi ”时,指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人民服务。故”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为”应读“ wéi ”。
②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孰为汝多知乎: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知:聪明、智慧。
故答案为:wéi、聪明、智慧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短文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远者小而近者大、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
8.A、有误。两个小孩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B 、 C 正确。
故答案为: A
9.B
10.第一处:席上食菱,并壳入口。第二处: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1.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出笑话。要谦虚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
文言断句答题技巧: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2、虚词断句法:在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3.句式断句法: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参考译文:
有一个北方人,出生后就不认识菱角,后来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告诉他:“吃菱角要去壳。"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为了清热解毒。"问他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却说是土产,这是因为他强行把不知道的事情当作知道的。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子“北人生而不识菱者"可以理解为“北方人生下来就不认识菱角”。从句子结构来看,“北人"是主语,“生而不识菱者"是谓语部分,描述了主语的特征。因此,合理的停顿应该是“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这样既能保持主谓的完整性,又能清晰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故答案为: B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北人对菱的无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连壳一起吃菱,二是他认为菱是生长在土里的。因此,对应的两处原文是"席上食菱,并壳入口"和“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故答案为:第一处:席上食菱,并壳入口。第二处: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这则小古文讲述了一个北方人因为不懂装懂,结果闹出了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故答案为: 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出笑话。要谦虚好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
12.B
13.正确;错误
14.李白,你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即使现在有所懈怠,但只要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像点燃蜡烛一样,照亮你的前程。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15.一字值千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家。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在背通和填空中要准确无误,不能多字丢字,不能出现错别字。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辨析。A.C.D正确;
B.有误,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联系上下文以及句子意思可以知道:哪有做臣子的人敢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戏”指戏弄,不是游戏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师旷认为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结合语句: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此句理解正确。
(2)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结合语句: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告诉我们,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故此句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1)正确;(2)错误
1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根据译文可知: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结合主旨我们可以这样劝说李白: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所以李白呀,趁现在的大好时光,抓紧学习吧!
故答案为: 李白,你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即使现在有所懈怠,但只要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像点燃蜡烛一样,照亮你的前程。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15.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结合文章主旨,主要是讲述晋平公认为暮年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而师旷则认为学总会比不学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及例句“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强调了读书时需要用心专注、深入思考,这样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说明了用心读书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即可,比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故答案为:一字值千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6.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17.听说他的侄子因为其他事情要到南方来,但并不是来取箱子的。
18.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是因为第一次何岳在短时间内归还失主,虽然不易,但还可以勉励自己做到;而第二次,何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寄存的大量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作者认为这远远超过了常人。
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捡到银子而没有人知道,这些银子就都是我的了,何必贪图这几两银子呢?”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主语是“拾金”,谓语是“不知”和“皆我物也”,宾语是“何利此数金乎”。根据意思和结构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可以在“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和“何利此数金乎”之间进行断句。检查断句是否符合要求:确保断句后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句子或短语,并且不超过两处断句。故答案为: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故答案为: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逐字逐词翻译:闻:听说;其侄:他的侄子;以:因为;他事:其他事情;南来:到南方来;非:不是;取箱:取箱子。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他的侄子因为其他事情要到南方来,但并不是来取箱子的。”
故答案为:听说他的侄子因为其他事情要到南方来,但并不是来取箱子的。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事件:第一件事:何岳在夜间捡到银子,第二天归还给失主。第二件事:何岳替宦官保管一箱银子多年,最终通过宦官的侄子寄回。用四个字概括: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分析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第一次行为“拾金不昧”在短时间内做到并不容易,但还能勉励自己做到。作者认为第二次行为“寄金不取”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大量的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更加难能可贵。故答案为: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是因为第一次何岳在短时间内归还失主,虽然不易,但还可以勉励自己做到;而第二次,何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寄存的大量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作者认为这远远超过了常人。
故答案为:第一件事:拾金不昧;第二件事:寄金不取。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是因为第一次何岳在短时间内归还失主,虽然不易,但还可以勉励自己做到;而第二次,何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面对寄存的大量银子,始终不动心,这种长期的自律和诚信更加难得,因此作者认为这远远超过了常人。
19.C
20.D
21.B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9.考查字词解释。A、B、D正确。C.有误。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汤:热水。
故答案为:C
20.考查内容理解、文学常识。A、B、C、正确。D.有误。《两小儿辩日》一文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
故答案为:D
21.考查情感主旨。A、C、D正确。
B.有误。《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认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两小儿: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善于观察、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所以“鼓励我们以不相信别人的态度去探索世界”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2.两小儿辩日;列子 汤问
23.B
24.A
25.①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展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②你们两个小孩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辩论,还敢于质疑权威,这种探究精神和勇气非常可贵。
26.“二位小朋友,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道理,让老夫也深受启发。确实,世间万物复杂多样,知识无穷无尽,老夫虽学识广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你们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精神,正是求知之道的体现。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知识。”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首先需要知道这段文字的内容和出处。如果不确定,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教材来确定答案。根据所查资料,填写正确的答案。故答案为:文段节选自《两小儿辩日》一课,课文选自《列子 汤问》。
故答案为:两小儿辩日 列子 汤问
23.本题考查朗读。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即“谁说你知识渊博呢?”这句话是在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的远近问题后,对孔子无法决断的一种质疑。根据语境和句意,判断最适合的语气。从选项中选择最符合语境和句意的语气。故答案为: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故答案为: B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回忆或查阅课文,确认每个选项的描述是否与原文一致。逐个分析每个选项,判断其正误。选择错误选项:找出描述不正确的选项。第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故答案为:A。
25.本题考查扩展延伸。提取正面信息:从文中提取关于孔子和两个小孩的正面信息和优点。组织语言: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们的赞美。填写答案:根据所提取的信息和组织的语言,填写赞美的话语。故答案为:①我来夸孔子: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展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②我来夸两个小孩:你们两个小孩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辩论,还敢于质疑权威,这种探究精神和勇气非常可贵。
故答案为:①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展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②你们两个小孩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辩论,还敢于质疑权威,这种探究精神和勇气非常可贵。
26.本题考查扩展延伸。理解情境:想象自己穿越成为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质疑。构思回应:构思一个符合孔子形象和思想的回答,体现孔子的谦逊和对知识的尊重。组织语言:用古文或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达对两个小孩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填写答案:根据所构思的内容,填写完整的回答。如果让我穿越到那个时代,变成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我会说:“二位小朋友,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道理,让老夫也深受启发。确实,世间万物复杂多样,知识无穷无尽,老夫虽学识广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你们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精神,正是求知之道的体现。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知识。”
故答案为:“二位小朋友,你们的观察和思考都很有道理,让老夫也深受启发。确实,世间万物复杂多样,知识无穷无尽,老夫虽学识广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你们这种善于观察、勇于提问的精神,正是求知之道的体现。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知识。”
27.作动词,打洞的意思;从通道进入;睡,睡着;前进,往前走
28.C
29.A
30.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27.考查字词解释。①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即可。句子“—狼洞其中"意思为:—只狼在其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句中"隧"这里的意思是从通道进入。③“再就枕,将寐"中“寐"的意思是:睡,睡着。④"犬阻之,不使前也"句中“前"的意思为:前进,往前走的意思。
故答案为:作动词,打洞的意思/从通道进入/睡,睡着/前进,往前走
28.考查—词多义。A."以刀劈狼首"意思是:用刀砍狼的头。以:用。“静以修身"是—种精神境界,“静"是—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以:可理解为“来”。B."犬阻之,不使前也" 意思是:狗挡住了路,使得(他)不能向前走。之:代词,代指他。“得一人之使"意思为: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之:的。C.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乃:才。“去后乃至"意思是: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D.“然野心不过遁逸耳"意思是: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然:然而、但是。“公欣然日"意思是:(谢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故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C。
故答案为:C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句“—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可知,甲文中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告诫人们,对待像狼—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乙文中“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富人引狼入室,狼想在富人熟睡时咬破富人的喉咙,体现了狼子野心。富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没有忧患意识,留下后患以致差点丢失了性命。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野心不改的本质。故B、C、D说法正确。A说法有误,句子"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可知富人刚开始就看出是两只狼患。故选A。
故答案为:A
30.考查句子翻译。①句子"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思为: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样蹲坐在屠户面前。②句子“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意思为: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故答案为: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
31.曾经;原因
32.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33.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4.A;B;C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乐广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好长时间没有登门。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客人回答说:“上次在府上,承蒙赐酒。正要喝的时候,突然发现杯中有蛇,心中非常厌恶。饮了这杯酒后就生了病。”乐广发现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蛇的图案,他猜测客人所说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于是又宴请这个客人。他叫人把酒仍放在客人上次放酒的地方,对客人说:“酒中还见到什么没有?”客人回答说:“和当初见到的一样,仍有蛇的影子。”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31.考查字词解释。①“尝有亲客”的意思是:曾经有关系亲密的客人。曾经。②“广问其故”的意思是:乐广便派人打听原因,故:原因。
故答案为:曾经;原因
32.考查句子翻译。“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的意思是: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故答案为:于是乐广告诉他详细原因,客人听了,顿时疑虑顿消,病也痊愈了。
3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感悟。首先要明确“客”久病不愈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结合原因及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文道理。“客”久病不愈的原因是他误以为大厅墙壁上挂着一张弓是一条蛇,就疑神疑鬼,但是又不去问主人查明原因,最终因胡乱猜测而久病不愈。据此可知告诉人们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测、庸人自扰。
故答案为:A B C
35.A
36.刺;举;掷;碾;大怒;瞋;急躁
37.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
(3)考查了知识积累。写一句来形容王蓝田的性格急躁的谚语或歇后语即可。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防滑的齿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5.考查字词解释。A.有误,尝食鸡子:曾经有一次吃鸡蛋。尝:曾经。B、C、D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3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王蓝田性急"可知,王蓝田的性格急躁。结合文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展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可知,文中作者选用“刺、举、掷、碾、啮、吐"等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大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刺、举、掷、碾、大怒、瞋、急躁
37.考查谚语、歇后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急促情况下干事情效率不好并且很容易失败。类似的成语有:①欲速则不达:指违背规律、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积累的结果。
故答案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38.曾经
39.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40.弹絮;每于断林荒荆间,凄禽寒鹘。
41.邻媪不是他的知音;你弹琴的技艺真好啊,不如我们来切磋一下吧!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地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感到凄凉,使鹘鸟感到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听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38.考查字词解释。尝得异人传授: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尝:曾经。
故答案为:曾经
39.考查句子翻译。吾:我。夫:丈夫。存日:生前,在世时。絮:棉絮。故“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译为: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故答案为: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40.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汝鼓此,酷类其声耳”可知,邻媪认为乔山人弹琴的声音就如同“弹絮”的声音。由“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可以看出乔山人的琴技高超。
故答案为:弹絮;每于断林荒荆间,凄禽寒鹘。
41.考查内容理解、拓展延伸。结合前文“吾抱此半生,不料遇知音于此地”“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汝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可知,“山人默然而返”的原因是邻媪不是他的知音。乔山人没有懂得音乐的知音,而伯牙失去了知音锺子期。他们都是弹琴技艺高超的人,据此可写出乔山人对伯牙说的话。如:你弹琴的技艺真好啊!让我想到了高山流水,不如我们来切磋一下吧!
故答案为:邻媪不是他的知音;你弹琴的技艺真好啊,不如我们来切磋一下吧!
42.车盖 ; 盘盂 ;探汤;决;
43.认为;正午;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聪明、智慧
44.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45.是啊,我游历各国,自认为学识广博,但即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坦率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
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询问他两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离得近让人感觉热,而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出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42.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两小儿辩日》,原文: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根据原文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车盖 ; 盘盂 ;探汤;决;
43.考查字词解释。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以:认为。②而日中时远也:而正午时距离人远。日中:正午。③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刚出来时凉爽。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④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通“智”,聪明、智慧。故答案为:①认为。 ②正午。③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④聪明、智慧;
44.考查句子翻译。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译为: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故答案为: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45.考查情景写话。《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以及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事无止境的。根据文章内容,孔子可能从求学时需要实事求是,平时生活中需要多观察多思考等方面进行回答。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是啊,我游历各国,自认为学识广博,但即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坦率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故答案为:是啊,我游历各国,自认为学识广博,但即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坦率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
46.C
47.《霍光传》
48.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49.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
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参考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
46.考查了对句子节奏的理解。结合句意理解,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应划为: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故答案为:C
47.考查了解释重点字。“取而读之”意思是拿出《霍光传》来看,“之”在文中指的是《霍光传》。
故答案为:《霍光传》
48.考查了翻译句子。翻译古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徐:慢慢地。 曰:说。由此可知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故答案为: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
49.考查了对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古文内容可知,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等品质。
故答案为: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
50.下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正午;到
5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2.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3.B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0.考查字词解释。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弈:下棋。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而日中时远也: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日中:正午。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及:到,到了。
故答案为:①下棋;②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③正午;④到,到了
51.考查文言断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答案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2.考查句子翻译。①为:因为。其:他的。弗:不如。曰:说。非然也:不是这样的。故“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②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故“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为: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故答案为:①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②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3.考查作家及其作品。内容理解。A、C、D正确。B.《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文中孔子的智慧在于他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 B
54.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55.养;奇怪;于是;苏醒
56.①华隆后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住全身。
②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
57.天天跟着主人;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华隆倒地失去知觉,犬奔走嚎吠,招来家人营救;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个叫华隆的人喜欢带着狗四处游玩,于是呢就喂养了一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游都会带上它。华隆后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住全身,这条狗就把蛇咬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在他周围转来转去不停地吠叫,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于是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他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的尾”爱护有加,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亲戚朋友一般。
5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这条狗就把蛇咬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故可断句为: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故答案为: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55.考查字词的解释。①“畜一犬"的意思是:喂养了一只够狗。畜:养。②“家人怪其如此"的意思是: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怪:奇怪。③"因随犬往""的意思是:于是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因:于是。
④“"二日乃苏"的意思是:两天后才苏醒过来。苏:苏醒。
故答案为:养/奇怪/于是/苏醒
5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①重点词语:至:道。周:缠住。华隆后来到江边,被—条大蛇缠绕住全身。
②重点词语:苏:苏醒。际:时候。食:吃。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
故答案为: ①华隆后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缠绕住全身。/②在华隆未苏醒期间,那条狗自始至终(或始终)不吃(东西)。
5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即:天天跟着主人;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华隆倒地失去知觉,犬奔走嚎吠,招来家人营救;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故答案为:天天跟着主人;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华隆倒地失去知觉,犬奔走嚎吠,招来家人营救;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吃东西。
58.B
59.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60.学无止境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8.阅读各项句子,结合句子的意思,ACD三项中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是正确的;B项中“如日出之阳”意思是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阳”的意思是“光芒”,这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59.“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句中“老”是老年的意思,“好学”意思是喜欢学习;“炳烛”是点燃蜡烛的意思;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故答案为: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60.结合文中师旷对学习的论述,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都应该爱好学习,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故答案为:学无止境
61.认为;担心、担忧、忧虑;有时
62.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苦读)。
6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越多,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多阅读,拓宽知识面;背诵吟咏文章并思考理解文义
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正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乙】: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的记忆能力不如别人,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闭门苦读,等到能够熟练背诵才停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这样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等到长大后,读遍古籍,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背上,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6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我以日初出远: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以:认为。②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患:担心。③或马上:有时在马背上。或:有时。
62.考查翻译句子。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既:已经;而:表顺承。意思是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 。
63.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概括能力。【甲】文中,从“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以看出“两小儿”具有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点。
【乙】文中“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知,司马光非常勤奋,司马光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就勤学多背,下了很大的力气,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学习到的方法: 多阅读,拓宽知识面;背诵吟咏文章并思考理解文义
64.拿;靠近;像这样
65.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66.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64.考查字词解释。“执书立窗下”: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执”:拿。“就明而读”: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就”:靠近。“ 如是者十四年 ”:像这样四十年了。“如是”像这样。
故答案为:拿;靠近;像这样。
65.考查句子翻译。洎:到。趺:脚。犹:仍然。故“洎 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 迹隐然,至今犹存”意思是: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故答案为: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66.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这篇小古文通过记叙张九成在宝界寺每天站在窗下读书,一直坚持了十四年,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了痕迹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故答案为: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67.D;A;B;C
68.B;D
69.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7.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之”是“的”的意思;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这句中“之”是代词,指弈秋的教导;③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中“之”是代词,指鸿鹄;④虽与之俱学,这句中“之”是代词,指“前一个人”。结合句子意思,理解“之”的含义。
故答案为:D;A;B;C
68.“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是反问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这句是回答前面的反问,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B;D
69.结合短文内容,两个人一起学习下棋,同样的老师来教,因为学习态度的不同,两个人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说明了只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
70.B
71.D
72.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73.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70.考查了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根据译文“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可知“录”译为:抄录。
故答案为:B
71.考查了形象分析。根据“丞相自若也”“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可知张丞相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D
72.考查了句子翻译。根据积累逐字翻译即可: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故答案为: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73.考查了拓展延伸。根据“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可知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故答案为: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74.①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②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75.凿壁借光;为读书至富人家做工不要报酬
76.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7.囊虫映雪、悬梁刺股。
本题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首先要读明白文言文的意思,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理解时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方面的不同。
74.本小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句子的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的意思是: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故答案为:①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②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75.本小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可知,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句写的是怎样“凿壁借光”的事,后面几句写的是第二件事:为了读书到富人家去做工而不要报酬。
故答案为:凿壁借光 为读书至富人家做工不要报酬。
76.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可知,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目的。“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可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形容,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
故答案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7.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囊虫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故答案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78.自己年龄大了
79.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80.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戏弄他的君主的啊?”师旷回答:“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啊!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早上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
78.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文中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自己年龄大了。
故答案为: 自己年龄大了
79.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句意为: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故答案为:点燃蜡烛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80.考查了文章主旨。这则短文通过讲述晋平公和师旷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故答案为: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81.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82.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83.有道理。以客观原因做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而不要回避,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阅读,第一步要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可以通过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词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即可。
81.结合重点字词翻译文中语句。“更”更改,改变;“鸣”鸣叫,叫声;“东”向东;“徙”迁徙,搬迁;“尤”仍然;“恶”讨厌;“子”你;句子意思是: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边迁徙,(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故答案为: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82.根据“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可知,“枭将东迁”的原因是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故答案为: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83.结合“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可知,鸠的话有道理。以客观原因作为理由是不可取的,客观原因是不能靠个人能力来改变的,只能去适应,而自身的不足是可以靠努力去改正,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故答案为:有道理。以客观原因作为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而不要回避,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
84.与……不同;经常,常常
85.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86.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人友善,你对他人友善,别人才可能反过来对你友善。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8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君子所以异于人者”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异:与……不同。“人恒爱之”意思是别人总是爱他。恒:经常,常常。
故答案为:与……不同; 经常,常常;
8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时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所以:.….…的原因。异于人:不同于其他人。以:因为。存心:内心所存的念头“的翻译要准确。
故答案为: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8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作答此题时围绕文章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人友善,你对他人友善,别人才可能反过来对你友善。
87.不;反省,醒悟;增长
88.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鱼肉,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自己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87.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弗:不。②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反:反省,醒悟。③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增长。故答案为:不。/反省,醒悟。/增长
88.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弗:不。 善:好处。结合重点字词的意思,可知句子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故答案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89.全国;引,拉;不如,比不上;这样
90.①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②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9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9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也曾像后一个人一样,今后可以这样做:提高专注力:在学习或工作时,尽量减少干扰,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自我反省: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养兴趣: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保持专注和热情。
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理解。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作答。
8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他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国”在这里是指全国。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开弓箭去射击它。“援”在这里是指引、拉的意思。
③“弗若之矣”的意思是,比不上他。“弗若”在这里是指不如、比不上的意思。
④“非然也”的意思是,并不是这样的。“然”在这里是指这样、如此的意思。
故答案为:全国 ;引,拉;不如,比不上;这样
9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在这个句子中,“其一人”指的是两个学下棋的人中的一个,“专心致志”形容他非常专注,“惟弈秋之为听”表示他只听从弈秋的教导,不受其他事情的影响。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说: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句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