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9.169 )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2023稀缺资源征集
当前位置: 初中/ 语文/ 期末专区/七年级上册
普通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2024-02-23 浏览量 152 2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19188426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福建省
文件: 504.1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展开

这是一套《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资源,包含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
闽清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适应性练习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8页, 21小题; 满分: 150分; 完卷时间: 120分钟;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积累和运用(27分)
1.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名句梳理。
(1)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 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 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修身立德”本质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塑造,面对秋景,刘禹锡感受到的是清朗豪爽“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秋词》) ;“修身立德”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岑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百姓饱经战争忧患的同情及对和平的渴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修身立德”没有捷径,唯有坚定志向、多问多思,才能锤炼品行,正如《论语》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风正一帆悬 ②.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③.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④. 日月之行 ⑤. 星汉灿烂 ⑥.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⑦. 遥怜故园菊 ⑧. 应傍战场开 ⑨. 博学而笃志 ⑩. 切问而近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悬、戍、影、羌、灿烂、霄、怜、傍、笃”等字的正确书写。
2. 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信仰是什么? 我认为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信仰不是信(lài)① ,更不是遵守,而是一种精神福地的栖居。把阅读作为一种信仰,是一种把读书化为生活一部分的自由状态。把阅读融入生活,这样的生活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静谧②;少了一份狭隘 ③ ,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 A ,多了一份 B 。世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在功利主义世界里,阅读使我们拥有一种超越现实。读书给予我们最大的恩赐,不是等身的著作,也不是长长的头(xián) ④, 而是一场独一无二的人生。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2)结合语境,在A、B处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
A_____ B_____
(3)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
【答案】2. ①. 赖 ②. mì ③. ài ④. 衔
3. ①. A空虚 ②. B充实 /A无聊 B趣味/A虚伪 B纯真(符合句意即可)
4. 在功利主义世界里,阅读使我们拥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梦想(态度/追求/勇气/信心/力量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1)lài——赖,信赖:信任并依靠
(2)静谧:读音jìng mì,安静。
(3)狭隘:读音xiá ài,意思是指不宽阔,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
(4)xián——衔,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根据前文“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静谧;少了一份狭隘,多了一份宽容”可知,应根据阅读的好处,填写一组与原文不同的反义词,与前文构成排比。
示例:A寂寞,B情趣。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画线句“在功利主义世界里,阅读使我们拥有一种超越现实”语病是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力量”等。
七(1)班邀请你参加文学兴趣小组读书交流活动。(9分)
【传统文化交流】
3. 探究古人称谓。下列对话中,加点的尊称或谦称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令尊身体可好? 乙:家父一切安好,多谢挂念。
B. 甲:多谢兄台鼎力相助。 乙:敝人只是略尽绵薄之力。
C. 甲:令妹今年芳龄几何? 乙:舍妹年方十八了。
D. 甲:贤弟我改日再登门拜访。 乙:令郎定在寒舍恭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使用正确;
B.“鼎力相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鼎立”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绵薄之力”: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使用正确;
C.“令妹”是对对方妹妹的敬称。“舍妹”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妹妹,是谦辞。使用正确;
D.“贤弟”意思是敬称自己的弟弟,称自己为“贤弟”使用错误。“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在这里指自己,使用错误;
故选D。
【文学名著交流】
4. 请根据下列名著阅读记录卡,回答相关问题。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①_______》,“我”到仙台的目的是②_______。
从作品体现的精神方面看,有人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将《红楼梦》归纳为“情”。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西游记》中体现的精神实质,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述理由。 精神实质:“③_______”。 理由:④_______
【答案】 ①. 藤野先生 ②. 学医 ③. 诚 ④.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改初心,用诚心求取真经,最终功德圆满。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由文段“仙台”“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可知,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结合原文“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可知,“我”到仙台的目的是学医。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明确思路,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归纳《西游记》,根据情节阐述理由,注意语言流畅。
示例1:“专”,为了求取其经,师徒四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用心专一,毫不动摇。
示例2:“合作”,西天取经之路充满险,但唐僧师徒最终能取得真经,功德圆满,靠的是四人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二、阅读(63分)
(一) (6分)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龙标野宴①
[唐]王昌龄
沅溪②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③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昌龄触犯权贵被贬于龙标时所作。②沅溪:今湖南元江。③弦歌:指音乐和歌声。④不曾空:不曾缺失。
5. 【乙】诗中“谪”字与【甲】诗标题中“_____”二字照应。
6. 这两首诗歌共同借用“__________”意象来诉衷情。这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具有多重含义,常用于代指人的高洁品格、抒发怀人情感以及对时间哲理的思考。结合原诗分析,【甲】诗借这意象表达__________;【乙】诗借这意象表达__________。
【答案】5. 左迁 6. ①. 明月 ②. 甲诗借这意象抒发诗人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关切/对好友的同情与关切的情感 ③. 乙诗借这意象抒写保持/坚守高洁品质的志向。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理解。
乙诗中“莫道弦歌愁远谪”的意思是“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谪”的意思是“贬谪”。甲诗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的意思是“降职”。由此可知,乙诗中“谪”字与甲诗标题中的“左迁”一词照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理解。
(1)根据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和乙诗“青山明月不曾空”都有“明月”可知,两首诗歌共同借用“明月”意象来诉衷情;
(2)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诗人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的情感。
乙诗“青山明月不曾空”意思是: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此句中“青山”“明月”是诗人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诩,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二)(17分)
阅读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乙】
牧竖子①拾金
有牧竖子①, 敝衣,蓬跣②。 日驱牛羊,牧冈坰③间, 时时扼嗌④而歌。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⑤。
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 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散逸不扰⑥矣。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明·刘元卿《贤弈编·应谐录》
【注释】①竖子: 即小孩子。②跣(xiǎn): 赤脚。③坰(jiǒng): 远郊。④扼嗌(è yì): 放开喉咙。⑤举: 完成、成功。⑥扰: 驯养。
7. 根据提示,解释下面加点字。
加点词 方法提示 我的答案
舍然大喜 通假字法 (1)舍:_______
日驱牛羊 语境推断法 (2)日:_________
意自适也 课内迁移法:目似瞑,意暇甚。 (3)意:___________
自是歌声渐歇 查阅字典法:①正确,与“非”相对。②指示代词,这,这样。③凡是。 (4)是:_________(填序号)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 B. 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
C. 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 D. 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2)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10. 认真阅读两则寓言,完成学习收获卡。
学习收获卡
读寓言要把握内容,揣摩人物心理变化。《杞人忧天》中的杞人经历从“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牧竖子拾金》写了牧竖子由拾金前的(1)______到拾金后的(2)_____的心理变化。
读寓言更要读出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意。《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牧竖子拾金》的故事告诉我们(3)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案】7. ①. 同“释”,解除、消除 ②. 每天 ③. 神情、态度 ④. ② 8. A
9. (1)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2)(牧童)心里担忧失去金子,这是被金子所牵累的。
10. ①. 喜(自在、闲适) ②. 忧(担忧、患得患失) ③. 不要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金钱会让人迷失方向)。(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句意为:每天赶着牛羊。结合语境“日驱牛羊,牧冈坰间, 时时扼嗌而歌”可知,日:每天;
(3)“目似瞑,意暇甚”意思是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据此可知“意自适也”句意为他的思想自由自在。意:神情;
(4)句意为:从此以后欢乐尽消,他的歌声渐渐消失了。是:这。故选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一天,他拾到了一块金币,小心地装入衣领中。“一日”表示时间,与后文断开,“拾遗金一铢”和“纳衣领中”是牧童的连续的两个动作,断开。据以上分析断句为:一日/拾遗金一铢/纳衣领中。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
(1)积,堆积;耳,罢了;充塞:填满;亡:没有。
(2)患,担心;斯,这;乃,就是;为,被;累,拖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题。
①空:根据【乙】文牧竖子拾金前“意自适也”可知,此处填“自适(或喜)”;
②空:根据【乙】文牧竖子拾金后“心患失金”可知,此处填“患(或忧)”;
③空:结合【乙】文“意自适也,而牧职亦举”“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分析,牧童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常常放开喉咙欢快地唱歌,神情十分舒适。但捡到金块后,心里总怕把金子弄丢,这都是金子害的。所以《牧竖子拾金》的寓意是:不要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金钱会让人迷失方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
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
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
【乙】有个牧童,穿着破衣,赤着双脚,头发散乱。每天赶着牛羊到郊野山冈中放牧。他常常放开喉咙唱歌,他的思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心情坦然,十分快活,享尽人生旷达的乐趣,牛羊管理得很好,放牧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
有一天,他拾到了一块金币,小心地装入衣领中。他总是担心金币失掉,从此以后欢乐尽消,他的歌声渐渐消失了,牛羊也常常四散逃跑,不听他的话,不顺服他的驯养了。(他)心中总担心失去金块,这是被金子所连累了。
(三)(2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碧波上的守桥人
①几场大雨过后,鄱阳湖的水面渐渐宽阔起来。降水汇集,支流注入,加上长江上游来水,让鄱阳湖的水位迅速抬升。视线所及,一片烟波浩渺。
②“以雨为令”是党颉明挂在嘴边的话。他架着望远镜,仔细扫描着湖面。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湖面上姿态优美的水鸟,都难以引起他的关注。他的注意力,集中于这座大桥——鄱阳湖铁路特大桥。
③防洪防汛,是铁路桥隧工的重要工作。除了监测水位,还要观测船舶通航情况。水涨船高,枯水期能顺畅通行的船只,到了丰水期就可能高度超限。一旦高度超限的船只强行通过大桥,就会撞击大桥钢梁,危及铁路运输水上安全。
④桥头的看守房里,一台视频电脑、一个望远镜、一把烧水壶、一张小床,就是全部家当。水位上涨,道路被阻断,看守房仿佛是汪洋中的“孤岛”。此时,党颉明和工友需要进入防护栅栏,沿着路基步行近4公里,才能到达看守点。
⑤风乍起,吹皱一湖水。党颉明和工友无心欣赏湖光秀色,他们戴好头盔,系好安全带,站在“摇篮”里,稳步,仰头,手中的检查锤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在他们的头顶,平均不到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驶过。脚下,就是碧波万顷的鄱阳湖。
⑥夜间、湖面、大风,复杂的作业环境,时时考验着这群守桥的年轻人。党颉明他们可不服输。年轻人爱动脑筋,为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作业效率,他们摸索出了不少“高招”。
⑦首先是对抗大风。湖面风大,特别是到了冬季,湖风凛冽,带着湿冷的水汽,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站得越高,刺痛感越强烈。同事们之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天天都有风,从春吹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工友们的应对经验是:必须穿防风的衣服,外面扎上一根粗腰带,再用绳子把裤腿绑起来,防止风从裤管钻入。安全帽一定要扣紧,鞋子一定要绑牢,否则容易被风吹得到处跑。有一次,党颉明的一只鞋子没有系紧,掉进了鄱阳湖。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只好先用一个蛇皮袋扎在脚上御寒。
⑧消除恐高、恐水心理,也是大家必须过的一关。守桥职工一半以上来自北方,没见过这样的大湖,更别提从大桥上往下俯瞰了。初次接触这份工作,难免被吓得腿脚发软。
⑨党颉明第一次上桥作业时,任务是给桥枕、护木涂刷沥青漆。提桶踩在枕木上,往下看,满眼都是湖水微澜,一时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如湖面一样起伏不定,觉得“人没动,桥在动”。再往前走几步,“桥墩就开始打转了”。
⑩老师傅见了,出言教他:“小伙子,怕啥?深呼吸,眼睛看向远处的小山,不要去想这湖水。”按照师傅教的去做,果然有效。“现在上桥检查作业,再也不怕了。间歇的时候,还能欣赏美丽的鄱阳湖风光呢。”
巡检防洪、喷砂除锈、整修养护……守桥人的工作内容多且杂,但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白天列车穿过时,我们会在桥‘肚子’里或在桥面下。夜里列车停止运行时,我们才出现在桥面上。”
我忍不住问:“你们不觉得孤独吗?”“孤独,当然孤独。但大桥需要我们,我们就要耐得住寂寞。”党颉明只身一人从陕西来到九江,准备在当地成家。鄱阳湖留下了他,这座桥需要他。
远方的亲戚曾问党颉明,在铁路从事什么工作?
党颉明感到很难描述。他们守护着这座大桥,也守护着从此通过的万千旅客。但如果有人问,坐火车时能不能看到你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绵延的铁道线上,他们是一个个“隐形人”。但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可或缺,而自己也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
大桥默默支撑着铁路。而默默支撑大桥的,正是这群可亲可爱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不求风光于人前,默默守护的背后,“平安”二字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回报。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8日,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大雨后,鄱阳湖水面上涨、烟波浩渺的景象是为了反衬守桥人守桥的艰难。
B. 第②段中“扫描”一词,写出了党颉明监测水位,观测船舶通航情况时专注的状态。
C. 第⑨⑩段采用了倒叙的记叙方式,写出党颉明第一次上桥作业克服内心恐惧的过程。
D. 第 段总结全文, “默默支撑大桥的,正是这群可亲可爱的年轻人”一句照应题目。
12. 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困难 “高招”(克服方法)
(1)______ 穿防风衣服,(2)______,绑紧裤腿,扣紧安全帽,(3)______
恐高恐水 (4)______
(5)______ 大桥需要,要耐得住寂寞
13.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桥头的看守房里,一台视频电脑、一个望远镜、一把烧水壶、一张小床,就是全部家当。(朗读时,“一台”“一个”“一把”“一张”四个量词要读重音,请说说理由)
(2)他们戴好头盔,系好安全带,站在“摇篮”里,稳步,仰头,手中的检查锤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14. 第 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用“隐形人”来称呼守桥人?
15. 选文中的“守桥人”与《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有很多共同点,参照下面示例,以“他们是一群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守桥人”的认识,写出两点。
【示例】
牧羊人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仔细认真,心无旁骛。
【答案】11. C 12. ①. 大风 ②. 外扎粗腰带 ③. 绑牢鞋子 ④. 深呼吸,眼睛看向远处的小山,不去想脚下的湖水(或想办法转移注意力,不去想湖水) ⑤. 孤独
13. ①重读数量词语,强调/突出了看守房里的设备简陋,表现了守桥人的艰辛和不易。
②动作描写,通过“戴,系,站,稳步,仰头,敲”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守桥人检查大桥时有条不紊开展工作,表现了他们心无旁骛、认真的工作态度。
14. 合适。“隐形人”这里指不被旅客看到,白天列车过桥时在桥“肚子”里或在桥面下,只有夜里列车停止运行时才出现在桥面上的守桥人。
15. 例:守桥人是一群专注认真的人。从他监测水位,观测船舶通航情况的细节“他架着望远镜,仔细扫描着湖面”可以看出,他们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守桥人是一群意志坚定的人。从他心中都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守护着这座大桥,也守护着从此通过的万千旅客”可以看出,他们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工作。
守桥人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从他们不在意人们是否知道自己,一直默默付出着,“绵延的铁道线上,他们是一个个‘隐形人’。但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可或缺,而自己也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可以看出,他们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工作。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不正确。根据⑨⑩段写的是党颉明第一次上桥作业克服内心恐惧的过程可知,属于插叙,而非倒叙。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根据“高招”是“穿防风衣服……”的提示,找到⑦段“首先是对抗大风”可知,“困难”是:大风。
(2)(3)根据“高招”是“穿防风衣服, ,绑紧裤腿,扣紧安全帽, ”的提示,找到⑦段“工友们的应对经验是:必须穿防风的衣服,外面扎上一根粗腰带,再用绳子把裤腿绑起来,防止风从裤管钻入。安全帽一定要扣紧,鞋子一定要绑牢,否则容易被风吹得到处跑”可知,“高招”还有:外扎粗腰带;绑牢鞋子。
(4)根据“困难”是“恐高恐水”的提示,找到⑩段“小伙子,怕啥?深呼吸,眼睛看向远处的小山,不要去想这湖水”可知,“高招”是:深呼吸,眼睛看向远处的小山,不去想脚下的湖水(或想办法转移注意力,不去想湖水)。
(5)根据“高招”是“大桥需要,要耐得住寂寞”的提示,找到 段“孤独,当然孤独。但大桥需要我们,我们就要耐得住寂寞”可知,“困难”是:孤独。
【13题详解】
(1)本题考查朗读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一台”“一个”“一把”“一张”和“全部”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突出了看守房里的设备简陋,工作环境的恶劣,结合第④段“水位上涨,道路被阻断,看守房仿佛是汪洋中的‘孤人的岛’。此时,党颉明和工友需要进入防护栅栏,沿着路基步行近4公里,才能到达看守点。大桥白天列车密集,一般只有等到深夜动车停运后,检修人员才能上线作业”分析,表现了守桥人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应重读。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根据段“他们戴好头盔,系好安全带,站在‘摇篮’里,稳步,仰头,手中的检查锤叮叮当当地敲了起来”中“戴,系,站,稳步,仰头,敲”等一系列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守桥人检查大桥时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们心无旁骛、认真的工作态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根据第 段“白天列车穿过时,我们会在桥‘肚子’里或在桥面下。夜里列车停止运行时,我们才出现在桥面上。”可知,“隐形人”用来形容白天列车过桥时在桥“肚子”里或在桥面下无法被旅客看到,夜里列车停止运行时才出现在桥面上的守桥人,展现了守桥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②段“他架着望远镜,仔细扫描着湖面。远处郁郁葱葱的山,湖面上姿态优美的水鸟,都难以引起他的关注。他的注意力,集中于这座大桥——鄱阳湖铁路特大桥”可知,他们注意力集中,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是一群专注认真的人。
根据 段“党颉明感到很难描述。他们守护着这座大桥,也守护着从此通过的万千旅客……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可或缺,而自己也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可知,他们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工作,是一群意志坚定的人。
根据 段“但如果有人问,坐火车时能不能看到你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绵延的铁道线上,他们是一个个‘隐形人’”可知,他们不在意人们是否知道自己,一直默默付出着,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
(四)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闽清茶口粉干
①粉干之于福州人,就好比,火锅之于四川人, 面食之于西安人。 而说到福州粉干,总绕不开闽清“茶口”这个地方。
②据《闽清县志》(1993年版)记载。茶口粉干加工生产大约始于南宋嘉定年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12年7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茶口粉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 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闽清茶口粉干”外观特色为洁白匀长,表面光滑,呈晶莹半透明状,色泽纯净均匀。 内质特色为细润柔韧,质地纯正细密,富含纤维、 氨基酸,久煮不糊不断条,其淀粉含量仅百分之七十三左右,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
④茶口粉干品质好源于茶口村优越的地理条件。茶口村位于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部,地下蕴含丰富的优质水源,水质清澈纯净、甘洌清甜,因此经村里的水浸泡加工出的粉干洁白如玉,味道清纯。并且茶口村生态优良无任何工业污染,常年伴有东南和西北风正面吹拂,阳光照射时间长,能满足粉干的晾晒条件。 当然茶口粉干的品质离不开粉干的主要原材料——大米,无论是早稻米还是晚稻米,都以优质为基底。
⑤茶口粉干品质好更是因为古老且严苛的传统手工艺加持。茶口粉干的制作技艺包含多道工序,各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⑥选用的优质大米先用村里的水进行常温浸泡,春夏秋冬,浸泡的时间不尽相同; 磨浆也很讲究,先将一勺浸透水的大米放入石磨碾磨,不一会儿,乳白米浆就从石磨底下渗出,米浆的稀稠度要适当,以手指捻搓有筋膜感为准; 再把磨好的米浆压干,直到米浆中的水分尽数脱离,变得干燥细腻; 接着将干米浆放到锅内煮至七八分熟,捞起放到石臼或挤压机捣炼并制成粉丸, 而后静置一段时间; 然后将做好的粉丸压制成粉丝(直径为 1.2至1.5毫米),并放进沸水中煮几分钟,再用温水搓洗至不粘连; 最后捞起风干。
⑦整个流程下来,一般需要两三天。所以,生产粉干前,要判断接下来两三天会不会下雨。这不单靠天气预报,还要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
⑧茶口粉干,无论是煮、拌、炒都是美味。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的滋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粉干的世界太大了,一碗粉干的出色与否,每个闽清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
⑨茶口粉干对于在外闯荡的闽清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漂洋过海的闽清籍华侨而言,绝不仅仅舌尖上的享受。它一定也是童年的记忆,母爱的回味,游子对乡土家园的一份思念吧。
(选自《餐艺院》,有删改)
16.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茶口粉干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制作技艺也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 茶口粉干色泽纯净质地纯正,它的淀粉含量不多,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
C. 茶口粉干只需要用优质大米作为原材料,无论选的是早稻米还是晚稻米。
D. 对于闽清人来说,茶口粉干的意义不仅是美食享受更是家乡文化的传承。
17. 阅读第⑥段,请依次概括文段中所介绍的茶口粉干制作工序。
18. 画线句“茶口粉干加工生产大约始于南宋嘉定年间,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中的“大约”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6. C 17. (1)浸泡 (2)磨浆 (3)制粉丸
18. “大约”这个词不能删掉,它表示估计。茶口粉干加工生产的起始时间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日期。去掉后就和原意不相符。因此,保留“大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茶口粉干只需要用优质大米作为原材料”表述错误,“只需要”表述太绝对。结合第④段“茶口粉干品质好源于茶口村优越的地理条件。茶口村位于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部,地下蕴含丰富的优质水源,水质清澈纯净、甘洌清甜,因此经村里的水浸泡加工出的粉干洁白如玉,味道清纯。并且茶口村生态优良无任何工业污染,常年伴有东南和西北风正面吹拂,阳光照射时间长,能满足粉干的晾晒条件。当然茶口粉干的品质离不开粉干的主要原材料——大米,无论是早稻米还是晚稻米,都以优质为基底”分析可知茶口粉干品质好因为“茶口村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当然茶口粉干的品质离不开粉干的主要原材料——大米,无论是早稻米还是晚稻米,都以优质为基底”,所以本项说法不符合文意;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1)空:结合第⑥段“选用的优质大米先用村里的水进行常温浸泡,春夏秋冬,浸泡的时间不尽相同” 可知“选米”后就“浸泡”;
(2)空:结合第⑥段“磨浆也很讲究,先将一勺浸透水的大米放入石磨碾磨,不一会儿,乳白米浆就从石磨底下渗出,米浆的稀稠度要适当,以手指捻搓有筋膜感为准”可知第三步为“磨浆”;
(3)空:结合第⑥段“接着将干米浆放到锅内煮至七八分熟,捞起放到石臼或挤压机捣炼并制成粉丸, 而后静置一段时间”可知第五步为“制粉丸”。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答题格式:先回答不能,再说说原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表达作用,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约”这个词不能删掉。“大约”表示估计、猜测,不确定。这里说明了茶口粉干加工生产的起始时间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日期。去掉后就变成了“茶口粉干加工生产始于南宋嘉定年间”,过于肯定,和原文不相符。因此,不能删。“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谨性。
(五)(10分)
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从读纸质书到如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 ,方式也日益多元化。2022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的形式。
【材料二】
百家争鸣
①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听的效率太低。研究表明,人类接收的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达成的,听只是其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听书未必是适宜的学习方式。因耳蜗接收信息上限仅为1Mbps,所以听书的平均速度仅为200~300字/分钟(看书的平均速度可达500~1000字/分钟),一旦超过此速度,就会出现“听不懂”“听着太累”等问题。
(中国日报网)
②听书不能代替读书。从我个人来说,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其次,听书也不利于思考,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停下来慢慢思考。当然,听书与读书适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求。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
③听,往往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泛读和通读,有些书听着感觉不错,更是有买回来的愿望和计划,那样就会进行精读和细读。听书和读书相结合,我想,这就是全民阅读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
(网友风起流云)
19.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读纸质书到“听书”,2022年我国已有三成以上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
B. “用耳朵代替眼睛”的意思是有声阅读“听书”正在慢慢取代纸质书阅读。
C. 听书的效率远低于视觉的效率,如果听书的速度过快就会让人“听不懂”。
D. 有网友认为,听书和读书相结合,这才是全民阅读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
20. 请你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各提取一条有价值的信息。
(1)
(2)
21. 小明和李华对“听书”和“读书”做了如下讨论,请结合【材料二】作答。
小明:最近我在听书,我觉得听书挺方便的,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李华:嗯! 但我认听书只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__________。
因为听书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有听书所没有的功能,比如读书时可以__________。
小明:哦,原来如此。
李华:没错,听书和读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
小明: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 __________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答案】19. B 20. 示例:①使用移动APP听书成为成年国民听书的最重要形式。(写“成年国民听书的重要形式有移动APP、移动小程序、智能音响、广播、语音读书机。”只得1分)②城镇成年居民听书率略高于农村成年居民。
21. ①. 泛读和通读 ②. 做批注/反复咀嚼、品味/思考/精读和细读 ③. 内容和需求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解读不正确。根据材料一“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的形式”可知,“用耳朵代替眼睛”的意思是让阅读有了更多的形式,而非“有声阅读‘听书’正在慢慢取代纸质书阅读”。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左图“成年国民听书的主要形式”中“移动APP、移动小程序、智能音响、广播、语音读书机”分别占“21.6%、12.5%、10,5%、8.5%、5.2%”可概括为:使用移动APP听书成为成年国民听书的最重要形式。
(2)根据材料一右图“城乡成年居民听书率对比”中“城镇成年居民”占37.1%、“农村成年居民”占31.5%,可概括为:城镇成年居民听书率略高于农村成年居民。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1)根据材料二③段“听,往往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泛读和通读”可提炼出:泛读和通读;
(2)根据材料二②段“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其次,听书也不利于思考,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停下来慢慢思考”可提炼出:做批注、反复咀嚼;
(3)根据材料二②段“听书与读书适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求”和③段“听书和读书相结合,我想,这就是全民阅读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可提炼出:内容和需求。
三、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植树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一棵一棵种植着树木,终于把荒漠变成绿洲;“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从胆怯到克服心理障碍,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迎来成长。人生就要这样,面对远大的目标,或令人畏惧的困境,就是要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循序渐进,才能迎接挑战,化解难题,有所收获。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字数不少于550字;
(2)叙事具体,描写细腻,情感真挚;
(3)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可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例文:
一步一步往前走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人生最重的——毅力, 用它把我的人生路走好。
还记得那段日子里,我的心情总是阴云密布,灰蒙蒙的,懊丧不已,连我自己都说不清原委是怎么了,是从什么时候起先的,是压力?我说不清。只记得期末考将至,可我的成绩好像总没有进步。而班里有许多其他同学,却在短短时间内成绩飞跃,甚至超过我。对此,我感到悲观、灰心。老师也不只一次在班上旁敲侧击地提示我要用功。可我尝试过了,可我的进步不明显。为什么平常我的学习很轻松,一到考试我就掉链子?我对此也很困扰。回顾我的学习状况,考试成绩不稳定,马虎大意,没有什么进步。我感到无望,觉得自己期末考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了。我正在退步——直到我看了那篇文章,才觉得豁然开朗。
文章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故事内容很简洁:一个小女孩在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自那之后,她便闷闷不乐。结果,爷爷奇妙的一番话却让她去除了心里的阴影。爷今说:“孩子,你不能总是把眼睛向后看,向不好的回忆看,拒绝其他风景。人生是要向前走,我们的眼睛也应当向前看……”读完故事,我茅塞顿开:我之所以会在学习的跑道上遇到绊脚石,是因为别人都在朝前面的目标奋勇向前。而我却总是向后看我曾跌倒的地方,并对前面的路感到惶恐。可是,人生,是要向前看,向前跑!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往前走。
自那以后,我便重拾了信念,以崭新的面貌做最后的冲刺。我告诫自己:不要总想着我曾有过的失败,我曾考过低分,我正在向后退。但是我要向前跑,向前看,假如别人超过了自己,那就逆流而上去追逐,去追寻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往前走。就那样,我克服了困难,期末考取了不错的成绩。
这件事以及这个故事都留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而那句话也成了我心中恒久的动力:人生,我要向前看,向前跑!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往前走,你最终会到达目的地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标题“一步一步往前走”,要从其比喻义出发考虑。结合材料“人生就要这样,面对远大的目标,或令人畏惧的困境,就是要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循序渐进,才能迎接挑战,化解难题,有所收获”,可知:题目中的“一步一步”表示前进的路要慢慢积累,一点一点积累才会成功的。“往前走”并非只是生活中赶路的动作,还可以指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勇前进的精神。我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执著、有毅力、意志坚定才能成功”,就是“往前走”的注解。“往前走”意味着要走出阴影,克服困难,纠正了缺点,不在意别人的否定,忽略了烦恼、痛苦,摆脱了束缚,拒绝了诱惑等内容,要永远迎着太阳(光明、希望、真善美)不懈奋斗、追求,表达积极乐观的情感。
第二,选材和文体。本次习作可以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写自己的所闻所感。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可记叙自己依靠坚持的力量,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例如:可叙写自己做某些实验,一开始很想表现自己,但是总是频频出错,后来静下心来,一步一步细心操作,最后才获得成功。本文最好要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联想到人生的哲理故事,点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静,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这样才有机会成功”的中心。必须对典型事例作细致生动的描述。对所选事例,抓住能够表现主题的细节等作生动叙述,包括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不要只是轻描淡写、泛泛而谈。
七年级上册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