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字版,含答案).docx 展开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
考察范围:七年级上册1-3单元
注意事项:
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卷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卷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着落(zhuó) 静谧(mì) 黄晕(yùn) 翻来覆去(fù)
B.粗犷(guǎng) 分歧(qí) 一霎(shà) 搜索枯肠(suǒ)
C.捶打(chuí) 莅临(lì) 贮蓄(zhù) 混为一谈(hùn)
D.倘若(tǎng) 匿笑(nì) 侍弄(shì) 人迹罕至(hǎn)
2.下列句子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鳞鳞的鱼塘
D.雨点不住地打着,红莲却不动了,只能在那慈怜的荷叶上面,聚集了些留转无力的水珠。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老师耐心的点拨,小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是他做错了,
B.语文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十分有趣,他咄咄逼人的性格也深受同学们喜爱。
C.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若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的不休。
D.学校的综合分类课丰富多彩,同学们都选到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各得其所。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之所以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
B.在元旦晚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C.通过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C.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乐:以……为快乐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
B.相委而去 学而时习之
C.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
7.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与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论文章的义理。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别人离开了。
C.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D.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而且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8.孔子以身作则,用言行在学习和修身上给后人很多指导和鼓励,请结合甲、乙、丙中的文本材料,分析下面选项中,在为学之道和个人修养上、分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甲和丙③ B.乙和丙③ C.乙和丙④ D.丙③和丙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②乡书何处达 。
③水何澹澹, 。
(2)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或岑参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请写出题目再进行全诗默写。(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10分)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相遇
黄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们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女儿。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助疏花。大姐家有三千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馃,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2018年3月27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10.文中主要描写美丽的半径的哪些图景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钱句子(3分).
12.研读第⑦段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内容和手法的异同。(4分)
【链接材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内容:
手法上:
五、作文(60分)
13.多年以后,史铁生依然记得母亲从三轮车上远去,与他永远分别的那一刻:载载已往,冰心依然记得“荷叶”母亲在暴风雨中庇佑红莲的画面;光阴荏苒,莫怀戚依然记得一家人散步时的温馨场景……在你的记忆中,也一定会有一刻,一个画面或是一段经历让你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请你以“依然记得”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
送崔参军往龙溪①
王昌龄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②共待春江涨。
【注】①龙溪:友人崔参军被贬之地,当时王昌龄居住在龙标,②鸿恩:大恩,指皇恩。
1.分析加点词“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的妙处。(2分)
2.本诗的后两句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真到夜郎西”在情感上是相似的。请简要分析(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①孔文举:孔融;②诺:前往,到……③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④陈韪:太中大夫,东汉一个博学的人。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随父到洛 随:跟随 B.时李元礼有盛名 时:当时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奇:奇怪 D.太中大夫陈赔后至 至:到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5.孔文举是如何机智巧妙地回答陈趋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儿时的“我”书屋读书的情形,下面《朝花夕拾》的作品中,哪两篇也写到了儿童读书的事?(2分)( )( )
A.《无常》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7.如果将《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人物进行分类,属于“理性的批判”一类的,下面哪个人物能入选 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2分)
A.阿长 B.藤野先生 C.衍太太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 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渍里趟来趟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早已累成一堆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19岁那年,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不知什么时候下的雪,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 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 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8.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2分)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①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②
四 卖红薯供“我”上大学
9.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8分)
(1)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林了一下,又林了一下。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1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作答后简要分析。(4分)
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5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分)
(1)下面短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对春天进行介绍的?请分点概括出来。(每点不超过4个字)(4分)
春天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包含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通常将北半球的公历3月至5月定为春季,而南半球则是公历9月下旬至12月下旬定为春季。现代气象学上把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C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立春之后,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春天里,万物生机萌发,繁花似锦,故而得名“芳春”;又因春季阳光灿烂而又有“艳阳”的别名,
(2)下面是关于“踏青”习俗的短文,请将画横线的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内容贴切,语意连贯。(4分)
踏青就是春日郊游,又叫春游、探春。① ,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时就有关于踏青的文字记载。春天里,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② ,仿佛只有举行了这种仪式,③ 。正如“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这首《春游》的诗句④ 。
(3)下面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篇课文《春》的结尾三段,其用三个比喻句来表现了春天的动态进程。请模仿这三段的写法,为课文《春》另写一个结尾,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答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C ( C贮蓄(chù)应为“zhù” )
2. A (B项,“决别”应为“诀别”;C项,“水波鳞鳞”应为“水波粼粼”;D项,“留转”应为“流转”。因此选择A。
3. B (B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多指气势,也可以指眼神,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不能用来形容老师的性格,使用错误。)
4. C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取得的”,在“是”后加上“因为”。B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和优美的舞蹈”。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意识”。因此选择C。)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 A
7. A
8.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1)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归雁洛阳边 ③ 山岛竦峙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10分)
10.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
1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儿的眼神比作羽毛,把鸟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有灵气、动人羞怯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喜爱之情和对半径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12.内容上,同:都写出了花的美丽和数量之多,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异:本文单一写柚花,而《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花;本文的柚花雪白简单、安静淡定、平和芬芳,而《春》中的花景则是各种各样的花都开得烂漫,颇有争奇斗艳之感,重在写热闹。
手法上,同: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都运用正面描写,直接突出花的特点。异: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柚花安静、淡定的特点,而《春》从人的各种感官出发,多角度描写各种花,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五、作文(60分)
13.略
B卷
一、诗歌鉴赏(共4分)
1.首先,“孤”字生动地描绘了秋月下孤山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的凄凉与寂寥。其次,“孤”字也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二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王昌龄的诗句中,诗人称赞友人虽遭贬谪但仍保持大丈夫气节,并期待友人能重获皇恩;而李白的诗句则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希望明月能伴随友人直到远方。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3. C
4.(1)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2)孔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5.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夸赞陈韪小时候聪明,但实际上是在讽刺陈韪现在并不出色,因为按照陈韪的逻辑,“小时了了”并不意味着“大必佳”,所以孔文举的反击既巧妙又犀利,让陈韪感到局促不安。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 B C
7. C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8.在①菜市场卖鱼 ②到医院打扫卫生。
9.(1)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2)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10.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意思对即可。)
11.示例:妈妈,以前我嫌您很唠叨。读了本文后,我明白了您的不易,懂得了您是爱我的。妈妈,谢谢您!。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1)①时间节气;②标志气温;③天气特征;④别名由来。
(2)①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②踏青渐渐成了一种仪式③才真正拥有了春天④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3)示例:春天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花草,让它们茁壮生长。
春天像妙笔生花的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江山。
春天像美丽的歌手,与我们一起唱着动听的歌,走向美好的未来。
语文试题
考察范围:七年级上册1-3单元
注意事项:
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卷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保持答题卷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着落(zhuó) 静谧(mì) 黄晕(yùn) 翻来覆去(fù)
B.粗犷(guǎng) 分歧(qí) 一霎(shà) 搜索枯肠(suǒ)
C.捶打(chuí) 莅临(lì) 贮蓄(zhù) 混为一谈(hùn)
D.倘若(tǎng) 匿笑(nì) 侍弄(shì) 人迹罕至(hǎn)
2.下列句子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鳞鳞的鱼塘
D.雨点不住地打着,红莲却不动了,只能在那慈怜的荷叶上面,聚集了些留转无力的水珠。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老师耐心的点拨,小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是他做错了,
B.语文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十分有趣,他咄咄逼人的性格也深受同学们喜爱。
C.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若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的不休。
D.学校的综合分类课丰富多彩,同学们都选到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各得其所。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之所以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
B.在元旦晚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C.通过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B.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C.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乐:以……为快乐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
B.相委而去 学而时习之
C.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于我如浮云
7.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与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论文章的义理。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别人离开了。
C.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D.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而且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8.孔子以身作则,用言行在学习和修身上给后人很多指导和鼓励,请结合甲、乙、丙中的文本材料,分析下面选项中,在为学之道和个人修养上、分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甲和丙③ B.乙和丙③ C.乙和丙④ D.丙③和丙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②乡书何处达 。
③水何澹澹, 。
(2)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或岑参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请写出题目再进行全诗默写。(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10分)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相遇
黄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们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女儿。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助疏花。大姐家有三千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馃,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2018年3月27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10.文中主要描写美丽的半径的哪些图景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钱句子(3分).
12.研读第⑦段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内容和手法的异同。(4分)
【链接材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内容:
手法上:
五、作文(60分)
13.多年以后,史铁生依然记得母亲从三轮车上远去,与他永远分别的那一刻:载载已往,冰心依然记得“荷叶”母亲在暴风雨中庇佑红莲的画面;光阴荏苒,莫怀戚依然记得一家人散步时的温馨场景……在你的记忆中,也一定会有一刻,一个画面或是一段经历让你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请你以“依然记得”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
送崔参军往龙溪①
王昌龄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②共待春江涨。
【注】①龙溪:友人崔参军被贬之地,当时王昌龄居住在龙标,②鸿恩:大恩,指皇恩。
1.分析加点词“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的妙处。(2分)
2.本诗的后两句与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真到夜郎西”在情感上是相似的。请简要分析(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①孔文举:孔融;②诺:前往,到……③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④陈韪:太中大夫,东汉一个博学的人。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随父到洛 随:跟随 B.时李元礼有盛名 时:当时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奇:奇怪 D.太中大夫陈赔后至 至:到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5.孔文举是如何机智巧妙地回答陈趋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儿时的“我”书屋读书的情形,下面《朝花夕拾》的作品中,哪两篇也写到了儿童读书的事?(2分)( )( )
A.《无常》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7.如果将《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人物进行分类,属于“理性的批判”一类的,下面哪个人物能入选 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2分)
A.阿长 B.藤野先生 C.衍太太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2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 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渍里趟来趟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早已累成一堆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19岁那年,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不知什么时候下的雪,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 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 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8.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2分)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①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②
四 卖红薯供“我”上大学
9.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8分)
(1)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林了一下,又林了一下。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1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作答后简要分析。(4分)
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5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分)
(1)下面短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对春天进行介绍的?请分点概括出来。(每点不超过4个字)(4分)
春天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包含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通常将北半球的公历3月至5月定为春季,而南半球则是公历9月下旬至12月下旬定为春季。现代气象学上把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C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立春之后,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春天里,万物生机萌发,繁花似锦,故而得名“芳春”;又因春季阳光灿烂而又有“艳阳”的别名,
(2)下面是关于“踏青”习俗的短文,请将画横线的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内容贴切,语意连贯。(4分)
踏青就是春日郊游,又叫春游、探春。① ,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时就有关于踏青的文字记载。春天里,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② ,仿佛只有举行了这种仪式,③ 。正如“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这首《春游》的诗句④ 。
(3)下面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篇课文《春》的结尾三段,其用三个比喻句来表现了春天的动态进程。请模仿这三段的写法,为课文《春》另写一个结尾,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期中学业水平监测
语文试题答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C ( C贮蓄(chù)应为“zhù” )
2. A (B项,“决别”应为“诀别”;C项,“水波鳞鳞”应为“水波粼粼”;D项,“留转”应为“流转”。因此选择A。
3. B (B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多指气势,也可以指眼神,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不能用来形容老师的性格,使用错误。)
4. C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取得的”,在“是”后加上“因为”。B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和优美的舞蹈”。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意识”。因此选择C。)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 A
7. A
8.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1)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归雁洛阳边 ③ 山岛竦峙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10分)
10.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
1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儿的眼神比作羽毛,把鸟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有灵气、动人羞怯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喜爱之情和对半径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12.内容上,同:都写出了花的美丽和数量之多,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异:本文单一写柚花,而《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花;本文的柚花雪白简单、安静淡定、平和芬芳,而《春》中的花景则是各种各样的花都开得烂漫,颇有争奇斗艳之感,重在写热闹。
手法上,同: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都运用正面描写,直接突出花的特点。异: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柚花安静、淡定的特点,而《春》从人的各种感官出发,多角度描写各种花,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五、作文(60分)
13.略
B卷
一、诗歌鉴赏(共4分)
1.首先,“孤”字生动地描绘了秋月下孤山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的凄凉与寂寥。其次,“孤”字也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二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王昌龄的诗句中,诗人称赞友人虽遭贬谪但仍保持大丈夫气节,并期待友人能重获皇恩;而李白的诗句则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希望明月能伴随友人直到远方。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3. C
4.(1)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2)孔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5.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夸赞陈韪小时候聪明,但实际上是在讽刺陈韪现在并不出色,因为按照陈韪的逻辑,“小时了了”并不意味着“大必佳”,所以孔文举的反击既巧妙又犀利,让陈韪感到局促不安。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 B C
7. C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8.在①菜市场卖鱼 ②到医院打扫卫生。
9.(1)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2)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10.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意思对即可。)
11.示例:妈妈,以前我嫌您很唠叨。读了本文后,我明白了您的不易,懂得了您是爱我的。妈妈,谢谢您!。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1)①时间节气;②标志气温;③天气特征;④别名由来。
(2)①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②踏青渐渐成了一种仪式③才真正拥有了春天④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3)示例:春天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花草,让它们茁壮生长。
春天像妙笔生花的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江山。
春天像美丽的歌手,与我们一起唱着动听的歌,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