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 展开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接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如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显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
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
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惘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惘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满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为了人物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
B.《红楼梦》出现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直接关系。
C.材料二中刘学锴先生指出,存世商隐诗集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黛玉所引诗句皆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D.材料二中有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相互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因为宝钗的话其实是在赞同宝玉“破荷叶可恨”的说法。
B.材料二考证,在《红楼梦》“抄本系统”和“印本”系统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残荷”,据此说明《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是比较严谨的。
C.材料二分析,曹雪芹对于李商隐诗作在字句上的熟稔和意境上的深入领悟,说明其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D.材料二中,《红楼梦》在写作和修改阶段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后世学者分析这有可能是造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的原因。
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D.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意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4.依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具体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私语
程黧眉
①我现在住的地方远离北京城中心,在山脚下。我在院子里种了十几种树,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听到外面小鸟的叫声:“啾——”有时是一声,有时是两三声,好像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
②家中的两个男孩都去上大学了,留下的钢琴好久没动,都跑音了。我找来调琴师调了调,就开启了每天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③是的,每天上午,我收拾好客厅里的杂物,洗漱完毕,打开门廊的大门,让山里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打开琴盖,坐在琴凳上,开始了随心所欲的弹奏。起初是瞎弹,男孩们小时候初学钢琴时,我每天盯着他们练琴,不仅熟悉了五线谱,他们弹曲子时哪怕有一个错音我也听得出来,但是人无法永远停留在最好的状态,我完全忘掉了五线谱。是的,十几年已然过去,男孩们长大成人了。
④我弹的曲子是《秋日私语》。两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没有找老师,用最笨的方法。那个时候我正忧心忡忡,父亲在医院的ICU里跟病魔搏斗着,我无法去看他,就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每天闭门练琴,决心在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我想象着父亲靠在沙发上听我弹琴的样子,即便弹得磕磕绊绊,他也依然会很欣赏地微笑着看着我——这是超越了音乐范畴的欣赏。然而,那个秋天还没有过完,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后是母亲,她确实听到了我弹得磕磕绊绊的《秋日私语》,然而秋天一过,冬天刚刚到来,她就匆匆追随父亲去了。
⑤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
⑥弹着弹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开始我以为是错觉。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我不弹琴,它们只是在树上断断续续地鸣叫;而一旦琴声响起,它们就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好像相约着来听我弹琴。刹那间,小鸟的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鸟鸣伴着我的琴声,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⑦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⑧今年夏天,小儿子回来度假,因为时差的关系,他每天几乎睡到中午才起床。为了不吵醒他,我取消了上午弹琴的计划。一天上午,在我平时弹琴的时间,我和先生在餐桌旁喝茶,突然听到“噗噗”的声音。我起身走到客厅,声音不见了,回到餐桌旁,声音又响起,好像是书柜上方的空调口发出的。我们面面相觑,是猫、老鼠,还是松鼠?再仔细听,似乎是小鸟!请物业工程部的人过来搭了梯子上去,打开空调的回风口,洞口幽深,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小动物身在何处。但是“扑通扑通”的声音更大了,能明显分辨出翅膀扇动的声响,于是大家一致认定是小鸟。但是怎么能够让它出来呢?师傅说不要关闭这个回风口,等它自己飞出来。
⑨然而到了下午,它还没有飞出来,有时安静得无声无息。我担心起来:它会不会饿?会不会渴?会不会憋死了?各种担忧接踵而来。傍晚,我有些焦虑了,坐在沙发上,死死地盯着房顶的那个洞口。
⑩小安呀小安,你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给这只小鸟取了名字。
先生明白我的心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为啥不弹琴给它听?”我腾地跳了起来,对呀!一天只顾忧心忡忡,没有想起用琴声呼唤它。我急急忙忙掀开琴盖,弹起了那首《秋日私语》。
令人惊讶的是,果然,小安发出了鸣叫,而且从出风口的百叶空隙里露出了翅膀一角。原来,空调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它们貌似相通,其实是两个通道。小安被憋在出风口处了,那里是一个百叶窗,它啾啾地叫着,翅膀不停地从百叶口处支棱出来。我用手机录下它的叫声,经过一天的幽闭,它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这让人欣喜。
我和先生开始了营救工作,然而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出风口。无奈之下,给当初装修的工长打电话,可他明天上午才能赶到。
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我一次次去看小安,因太晚了怕吵着邻居,我不敢弹琴,就一遍一遍打开手机,播放视频里它的叫声。小安很乖,很有耐心,视频里的它每叫一声,小安就回应一声,很有节奏。
先生说,感觉小鸟是来找我的,它肯定是我的听众。
小安是我那群知音小鸟中的一个?我突然有如神启般醍醐灌顶,或许是这几天听不到我的琴声,它想方设法来探个究竟?我更加心疼小安了。
几乎一夜不眠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到沙发上去看小安,显然它已没有昨天那么大的力气,扑腾几下就不动了。我又跑到楼外查看,那个空调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露出一个洞,显然小安就是从这个洞口飞进去的,兜兜转转,它飞到出风口处,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小安啊小安,你真是一个奋不顾身执着探寻的小精灵。
我坐到琴凳上开始弹琴,我弹得很慢,很轻,一边弹一边倾听小安的声音,它的叫声没有昨天悦耳了,但听起来依然充满了期待。
终于听到门外工长停车的声音了。我屏住呼吸,心里怦怦跳,等待工长打开出风口的百叶窗,慢慢卸掉隐蔽在百叶缝隙里面的螺丝,小心翼翼地晃动着百叶窗罩。罩子刚刚打开,小安就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飞了出来。它先是飞到窗帘下面,又飞到厨房的台面上,最后落到紫红色的沙发上。我蹲在沙发前,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的模样:它很小很小,黄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神,灰色的羽毛。虽然才过了一天一夜,可是我觉得我们是老朋友,在一起有一辈子那么长。
先生用一双大手把小安捧在手心,它显得那么小,毛茸茸的,萌萌的,让人怜爱。他走到大门外,双手一张,小安瞬间飞向天空。
小安飞走了。我后悔没有给它一点水,没有给它一粒米。先生说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它需要的是自由,天高任鸟飞。
是的,经历了这一天一夜的禁锢,小安重获自由,终于与它的小伙伴们相聚,它一定更加享受翱翔的快乐。
下几场大雨后,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了。假期过去,我的两个大男孩都要整装出发了,他们大学毕业,将要去远方开始新的征程。我希望他们像小安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勇敢地去闯天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小安一样,不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能用耐心和坚持挺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蔚蓝的天空。
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看到男孩们充满朝气的背影,离别的悲伤萌发出希望和力量。早秋的阳光有如黄金般热烈,树叶沙沙作响,风从山那边吹进屋里。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男孩们,当然,还有窗外叽叽喳喳飞来的小鸟们,这里面一定有小安。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9月20日15版,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远离北京城中心居住,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选择了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B.“我”每天弹钢琴曲《秋日私语》,是为了表达哀伤,寄托对父母的思念,而小鸟的出现让这份哀伤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C.文中写被困在空调出风口的小鸟“小安”听到琴声后有反应,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能吸引小安。
D.小鸟误入空调回风口,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猜测、确认和担忧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行动力,还体现了作者对小鸟的深厚情感和关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私语,意味着私密、轻柔的对话,文中可能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或是对特定对象的深情倾诉。
B.小说第六段所写内容,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我”与小鸟之间因琴声而建立的奇妙联系。
C.小儿子假期归来,“我”取消了上午的弹琴计划,为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埋下伏笔。
D.文章结尾处“我”希望男孩们像小安一样勇敢闯天下,有耐心,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深化了主题。
8.文章中多次出现《秋日私语》这首曲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一段生命与记忆交织的旋律,它让我们在失去中领略重生的希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解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巾贼党韩忠,以十万人据宛。诏朱隽以八千人讨之。隽张圉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西南,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子城,惶惧乞降。时司马张超等议听之,隽曰:“不可!今海内一统,独黄巾造逆,纳降徒长逆萌,非长计!”急攻之,不克。隽乃登土山望之,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外围周固,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不如撤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即解围,忠果出,因击,大破之。
(选自《智囊·制胜卷二十二》)
材料二: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①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守城之道,盛力。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②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纵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选自《商子·兵守第十二》)
【注】①客:与“主”相对,此处指敌人。②熯:燃烧。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答案标号涂黑。
城尽A夷B客C若有从D入E则客F必罢G中H人I必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指占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B.乃,指于是、就,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乃”意思不同。
C.治,指整理、备办,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号令”意思相同。
D.“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与《苏武传》中“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句式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朱隽善于用兵,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先声东击西退敌,又假意撤围诱敌出城,最终大败敌军。
B.材料一朱隽有战略眼光,他认为在海内一统的背景下,接受黄巾军投降会助长逆反之风,故坚持攻打。
C.材料二认为,应该将军队分成壮男、壮女、老弱三队,并且要让三队保持距离,不要互相往来。
D.材料二认为,防守带城墙的城镇时,如果士兵能够拼死守卫,敌人就不能够将城墙全部攻破,从而无法入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悉众赴西南,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
(2)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
14.请结合材料二中所讨论的守城作战策略,分析材料一中黄巾军韩忠失败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书愤》,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甲)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①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②,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张巡嚼齿:唐朝守将张巡与叛军作战,愤怒地嚼碎牙齿。②上林苑:秦朝宫殿。
书愤(乙)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下列对《书愤(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作于诗人晚年,诗歌标题“书愤”意思是: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作用,其中“书”的意思是“写”。
B.“只凭”二字颇有豪放之感,作者忠于朝廷,抗击侵略者,即使自己头发花白稀疏亦无憾,一切只需天地评鉴。
C.颔联写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靠毡毛生活而仍然忠于朝廷,唐朝守将张巡与敌人势不两立,意在烘托作者的“孤忠”和“壮心”。
D.尾联化用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典故直抒胸臆,意在抒发作者即使年老,也要战斗至死,直至成为“鬼雄”的决心。
16.两首《书愤》的颈联在艺术手法和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并用蝉来比喻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交代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 , 。”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直接描摹乐声的起伏多变的诗句是:“ , 。”
(4)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以“铁衣”借代和象征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同时采用对写法,运用比喻的一句“ ”,道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从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5)《伶官传序》一文,用“ , ”两句,再现当时君臣相泣、衰败至极的情景。
(6)李商隐在《锦瑟》中“ ”,借南海鲛人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国外企业的步步紧逼,我国汽车业有能力反戈一击,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②对联这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审美空间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睐。
③政府严令禁止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的。
④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⑤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紧要关头,有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⑥经过十多年对生活的深入与沉淀,他的作品已经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其散文甚至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观点自提出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不少专家认为,与其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读书。
B.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C.李子柒回归后的首则视频,展示了她深入探索成都漆艺的全过程,她亲手为奶奶制作了绘有金色麒麟图案的一件漆器衣柜。
D.电商已进入成熟期,未来靠打价格战的方式将难以为继,纯电商时代会很快结束,将出现线上、线下、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光,开启电脑,美美地看着影片,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哦, A_ 。于是打开字幕,看着画面底部一行行的白字浮现在屏幕上,终于舒服了。
为什么中国观众似乎格外需要字幕,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是,相对于其他语言,汉语 B 。没有字幕,我们可能会把“妈已经走十年了”听成“蚂蚁竞走十年了”,把“好自为之”听成“耗子围之”。①这其实也体现了字幕对于影视作品传播所发挥的一大作用——降低语言门槛。②早在60年代,香港影视剧中粤语对白就配上了中英字幕,这样做不仅为不谙粤语的内地观众扫除了观看障碍,更方便了影片的海外发行。③中国疆域辽阔,因此字幕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桥梁作用。
随着字幕的普及,人们惊喜地发现,字幕还带来了一些起初 C ——比如在上班的时候,即使影片是静音,你也可以借助字幕,愉快地摸鱼;对于非母语人群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字幕的帮助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共有三处逻辑错误,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家大多都认为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有的科学家在紧张的日常教学中仍会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如诗歌)创作,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的灵感。但是有一些同学却认为学习文学、艺术会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你认为学习文学、艺术是否会影响学习自然科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B 3.A 4.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地塑造林黛玉的小女子形象。 5.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
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
③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故意为之,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
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6.C 7.C 8.①从情节上:《秋日私语》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我”因父亲生病开始弹奏这首曲子,后来失去父母后“我”通过弹奏《秋日私语》缓解哀痛,再后来在与小鸟的互动中也一直弹奏这首曲子,最后在儿子们离家时“我”也是弹奏这首曲子。(或:“我”弹《秋日私语》给父母听,给小鸟听,给孩子们听,《秋日私语》贯穿全文。)
②从主题上:《秋日私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同时,这首曲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
③从阅读体验上:多次出现这首曲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曲子的旋律与文章的情感相互交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9.①“是生命与记忆的交织旋律”:指的是小说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深深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与真谛。(三分要对应生命、记忆、旋律三个采分点。)
②“在失去中领略重生的希望”:小说中“我”在父母离世后,陷入“失去”的哀伤,但又从“生离死别”中,通过音乐安抚了悲伤、通过小鸟受困后的重获自由、通过自然界的万物轮回,通过儿子去远方探索新世界等等事件,感受到生命代代延续“重生”的希望。
10.BEG 11.C 12.D 13.(1)贼兵都防守(奔赴)西南时,朱隽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东北偷袭,登上城墙进入城里。
(2)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装好粮食,磨利武器,排开阵势等待敌人的到来。 14.①文本二认为守城应该激发民众决一死战的力量,韩忠却率军出城,士兵们拼死一战的士气瓦解,从而战败。
②文本二认为将领的策略战术对于战事成败非常重要,韩忠拥十万之众却在敌人鸣鼓攻城之时“悉赴西南”,从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是战略上的失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黄巾军贼将韩忠率领十万黄巾军盘踞宛城,汉灵帝命令朱隽率领八千兵士前去讨伐韩忠。朱隽修堡筑城,堆起能俯瞰城内的土山之后,就击鼓指挥大军攻宛城西南,贼兵全力防守西南时,不料朱隽却亲自率五千精兵从东北偷袭,登上城墙进入城里。韩忠仓皇退入内城,派人请降。当时司马张超等人主张接受韩忠的请降,朱隽却说:“不行!现在天下一统,唯独黄巾军结党作乱,如果今天接受贼党请降,无异于鼓励日后贼匪作乱谋反,不是长远之计。”朱隽领兵强行攻打宛城,却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朱隽登上土山眺望宛城,回头对张超说:“我明白了,贼党被我们牢牢包围了,向我军请降不成,又无法突围而出,只好拼死守城。我军不如不再围城,会合起来攻打宛城。韩忠见围兵撤退,一定率贼出城,贼人一出,拼死一战的士气瓦解,就容易击溃贼人。”于是下令撤兵,韩忠果然出城,朱隽趁机下令出击,终于大破韩忠。
材料二:
防守带城墙的城镇,不如用民众决一死战的力量与敌人求生的力量作战,城池一定会被攻下。如果守军拼死抵抗,入侵者也不能将城墙全部攻破,入侵者就无法进入城内,这就叫用拼死抵抗的力量与敌人求生的力量作战。城墙被全部攻破,入侵者打开进城的通道,但是他们一定已极为疲劳,而城内的军队以逸待劳。用以逸待劳的军队同疲惫的敌军作战,这就叫用精力充实的力量同敌人疲惫的力量作战。都说:“围攻城镇的担忧,(是因为)担心守军没有不为守卫自己的城镇拼死打仗的。”这三种情况,不是担忧的不够,而是将领战术上的错误。
守卫城邑的基本原则,是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假如有敌人来犯,就要马上整理簿册发出征兵文告,招足人数众多的三支军队,根据入侵者先头侦察战车的数量分别抵抗。这三军是:壮年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壮年女子组成一支军队,男女老弱之人组成一支军队,这就是所说的三军。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装好粮食,磨利武器,排开阵势等待敌人的到来。壮年女子组成的军队,让她们装好粮食,背上装土用的笼子,排列阵势等待上级的命令。敌军到了,就让她们用土堆成难以通过的障碍并挖好陷阱。毁坏桥梁,拆除房屋,如果来得及,就把拆下的东西运走;如果来不及,就将这些东西烧掉,使敌人不能用这些东西来帮助攻城。老弱之人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去放牧牛、马、羊、猪,将草木中可以吃的收集起来给它们吃,以便供给壮年男女军队的食物。要注意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壮年男子到壮年女子的军队中,那男子就会爱上女子,那些坏人就会想出放纵淫荡的主意,而国家就会灭亡;男女喜欢在一起,害怕有一天听到打仗的消息,就是勇敢的人也不愿意作战了。壮年男女到老弱的军中去,老人会让壮年人感到悲伤,体弱的人会让强壮的人怜悯;有悲伤、怜悯之情埋在心里,就会让勇敢的民众改变心意,而胆怯之人就不敢作战了。所以说,注意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这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
15.B 16.①甲诗颈联手法: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意象叠加。
情感:描写秦朝荒芜的宫殿落着细雨,城墙倒塌的洛阳宫笼罩着月光,抒发了作者对北宋首都被敌人占领的忧虑,呼吁国家去光复故土。
②乙诗颈联手法:用典、比喻、对比修辞,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
情感:借用南朝名将檀道济把自己比喻成“塞上长城”的典故,表现作者也曾有自比“塞上长城”的壮志,但是现在揽镜自照,双鬓斑白,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17.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玉箸应啼别离后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沧海月明珠有泪
18.D
19.B
20.A原来是没开字幕;
B有更多同音异义现象(或“有更多音近义异现象”);
C没有想到的好处(或“没有想到的结果”)。 21.①论据无法推出观点:“这”如果代指前面列举的同音异义语言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无法推出字幕的作用是降低语言门槛的结论。
②递进关系错乱:段落中心是谈论中国观众需要字幕,因此递进关系弄颠倒了。
③因果关系不成立:疆域辽阔这个原因不能推出字幕是文化桥梁这一结果。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接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如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显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
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
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惘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惘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
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满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
(摘编自沈伟、王双腾《〈红楼梦〉“残荷”考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为了人物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
B.《红楼梦》出现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直接关系。
C.材料二中刘学锴先生指出,存世商隐诗集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黛玉所引诗句皆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
D.材料二中有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相互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因为宝钗的话其实是在赞同宝玉“破荷叶可恨”的说法。
B.材料二考证,在《红楼梦》“抄本系统”和“印本”系统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残荷”,据此说明《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是比较严谨的。
C.材料二分析,曹雪芹对于李商隐诗作在字句上的熟稔和意境上的深入领悟,说明其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D.材料二中,《红楼梦》在写作和修改阶段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后世学者分析这有可能是造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的原因。
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
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
C.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D.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意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4.依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
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具体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私语
程黧眉
①我现在住的地方远离北京城中心,在山脚下。我在院子里种了十几种树,每天早上醒来,就会听到外面小鸟的叫声:“啾——”有时是一声,有时是两三声,好像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
②家中的两个男孩都去上大学了,留下的钢琴好久没动,都跑音了。我找来调琴师调了调,就开启了每天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③是的,每天上午,我收拾好客厅里的杂物,洗漱完毕,打开门廊的大门,让山里的空气流进来,然后打开琴盖,坐在琴凳上,开始了随心所欲的弹奏。起初是瞎弹,男孩们小时候初学钢琴时,我每天盯着他们练琴,不仅熟悉了五线谱,他们弹曲子时哪怕有一个错音我也听得出来,但是人无法永远停留在最好的状态,我完全忘掉了五线谱。是的,十几年已然过去,男孩们长大成人了。
④我弹的曲子是《秋日私语》。两年前的秋天,我开始摸索着弹奏这支曲子,没有找老师,用最笨的方法。那个时候我正忧心忡忡,父亲在医院的ICU里跟病魔搏斗着,我无法去看他,就用弹琴来忘却,忘却时间,忘却父亲的病痛,同时忘却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每天闭门练琴,决心在父亲出院的时候弹给他听。我想象着父亲靠在沙发上听我弹琴的样子,即便弹得磕磕绊绊,他也依然会很欣赏地微笑着看着我——这是超越了音乐范畴的欣赏。然而,那个秋天还没有过完,父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随后是母亲,她确实听到了我弹得磕磕绊绊的《秋日私语》,然而秋天一过,冬天刚刚到来,她就匆匆追随父亲去了。
⑤哀伤占据了我所有的时日。我沉浸在这支曲子里,每天弹,不厌其烦地弹,仿佛我最亲爱的两个人、最愿意给我捧场的两个听众,依然在我身边。
⑥弹着弹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只要和弦响起,窗外就会有一群小鸟蜂拥而至。开始我以为是错觉。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我不弹琴,它们只是在树上断断续续地鸣叫;而一旦琴声响起,它们就叽叽喳喳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好像相约着来听我弹琴。刹那间,小鸟的独唱变成了集体合唱。鸟鸣伴着我的琴声,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⑦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会心地相约,琴声是我们的暗号。我失去父母的蚀骨的哀痛,似乎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⑧今年夏天,小儿子回来度假,因为时差的关系,他每天几乎睡到中午才起床。为了不吵醒他,我取消了上午弹琴的计划。一天上午,在我平时弹琴的时间,我和先生在餐桌旁喝茶,突然听到“噗噗”的声音。我起身走到客厅,声音不见了,回到餐桌旁,声音又响起,好像是书柜上方的空调口发出的。我们面面相觑,是猫、老鼠,还是松鼠?再仔细听,似乎是小鸟!请物业工程部的人过来搭了梯子上去,打开空调的回风口,洞口幽深,里面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小动物身在何处。但是“扑通扑通”的声音更大了,能明显分辨出翅膀扇动的声响,于是大家一致认定是小鸟。但是怎么能够让它出来呢?师傅说不要关闭这个回风口,等它自己飞出来。
⑨然而到了下午,它还没有飞出来,有时安静得无声无息。我担心起来:它会不会饿?会不会渴?会不会憋死了?各种担忧接踵而来。傍晚,我有些焦虑了,坐在沙发上,死死地盯着房顶的那个洞口。
⑩小安呀小安,你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就突然给这只小鸟取了名字。
先生明白我的心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为啥不弹琴给它听?”我腾地跳了起来,对呀!一天只顾忧心忡忡,没有想起用琴声呼唤它。我急急忙忙掀开琴盖,弹起了那首《秋日私语》。
令人惊讶的是,果然,小安发出了鸣叫,而且从出风口的百叶空隙里露出了翅膀一角。原来,空调有出风口和回风口,它们貌似相通,其实是两个通道。小安被憋在出风口处了,那里是一个百叶窗,它啾啾地叫着,翅膀不停地从百叶口处支棱出来。我用手机录下它的叫声,经过一天的幽闭,它的声音依然清脆悦耳,这让人欣喜。
我和先生开始了营救工作,然而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出风口。无奈之下,给当初装修的工长打电话,可他明天上午才能赶到。
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我一次次去看小安,因太晚了怕吵着邻居,我不敢弹琴,就一遍一遍打开手机,播放视频里它的叫声。小安很乖,很有耐心,视频里的它每叫一声,小安就回应一声,很有节奏。
先生说,感觉小鸟是来找我的,它肯定是我的听众。
小安是我那群知音小鸟中的一个?我突然有如神启般醍醐灌顶,或许是这几天听不到我的琴声,它想方设法来探个究竟?我更加心疼小安了。
几乎一夜不眠的我,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到沙发上去看小安,显然它已没有昨天那么大的力气,扑腾几下就不动了。我又跑到楼外查看,那个空调管道与墙面的连接处露出一个洞,显然小安就是从这个洞口飞进去的,兜兜转转,它飞到出风口处,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了。小安啊小安,你真是一个奋不顾身执着探寻的小精灵。
我坐到琴凳上开始弹琴,我弹得很慢,很轻,一边弹一边倾听小安的声音,它的叫声没有昨天悦耳了,但听起来依然充满了期待。
终于听到门外工长停车的声音了。我屏住呼吸,心里怦怦跳,等待工长打开出风口的百叶窗,慢慢卸掉隐蔽在百叶缝隙里面的螺丝,小心翼翼地晃动着百叶窗罩。罩子刚刚打开,小安就冲破牢笼迫不及待地飞了出来。它先是飞到窗帘下面,又飞到厨房的台面上,最后落到紫红色的沙发上。我蹲在沙发前,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它的模样:它很小很小,黄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神,灰色的羽毛。虽然才过了一天一夜,可是我觉得我们是老朋友,在一起有一辈子那么长。
先生用一双大手把小安捧在手心,它显得那么小,毛茸茸的,萌萌的,让人怜爱。他走到大门外,双手一张,小安瞬间飞向天空。
小安飞走了。我后悔没有给它一点水,没有给它一粒米。先生说大自然中什么都有,它需要的是自由,天高任鸟飞。
是的,经历了这一天一夜的禁锢,小安重获自由,终于与它的小伙伴们相聚,它一定更加享受翱翔的快乐。
下几场大雨后,北京的秋天真正到来了。假期过去,我的两个大男孩都要整装出发了,他们大学毕业,将要去远方开始新的征程。我希望他们像小安一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勇敢地去闯天下,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小安一样,不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能用耐心和坚持挺过去,迎接他们的将是蔚蓝的天空。
送他们到机场回来,我又开始弹奏钢琴。此刻,我的心安宁了许多。看到男孩们充满朝气的背影,离别的悲伤萌发出希望和力量。早秋的阳光有如黄金般热烈,树叶沙沙作响,风从山那边吹进屋里。生命轮回,万物生长,从冬到春,从夏到秋,生生不息。《秋日私语》这秋天的旋律,绕过房梁传到窗外,一直飘到天空中——献给我在天上的父母,献给远方的男男孩们,当然,还有窗外叽叽喳喳飞来的小鸟们,这里面一定有小安。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9月20日15版,有删减)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远离北京城中心居住,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居住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选择了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B.“我”每天弹钢琴曲《秋日私语》,是为了表达哀伤,寄托对父母的思念,而小鸟的出现让这份哀伤有了一个存放的地方。
C.文中写被困在空调出风口的小鸟“小安”听到琴声后有反应,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弹的琴声美妙,能吸引小安。
D.小鸟误入空调回风口,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猜测、确认和担忧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行动力,还体现了作者对小鸟的深厚情感和关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私语,意味着私密、轻柔的对话,文中可能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或是对特定对象的深情倾诉。
B.小说第六段所写内容,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我”与小鸟之间因琴声而建立的奇妙联系。
C.小儿子假期归来,“我”取消了上午的弹琴计划,为小安的出现和被困的情节埋下伏笔。
D.文章结尾处“我”希望男孩们像小安一样勇敢闯天下,有耐心,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深化了主题。
8.文章中多次出现《秋日私语》这首曲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一段生命与记忆交织的旋律,它让我们在失去中领略重生的希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解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巾贼党韩忠,以十万人据宛。诏朱隽以八千人讨之。隽张圉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西南,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子城,惶惧乞降。时司马张超等议听之,隽曰:“不可!今海内一统,独黄巾造逆,纳降徒长逆萌,非长计!”急攻之,不克。隽乃登土山望之,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外围周固,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不如撤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即解围,忠果出,因击,大破之。
(选自《智囊·制胜卷二十二》)
材料二: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①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守城之道,盛力。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②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纵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选自《商子·兵守第十二》)
【注】①客:与“主”相对,此处指敌人。②熯:燃烧。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答案标号涂黑。
城尽A夷B客C若有从D入E则客F必罢G中H人I必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指占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B.乃,指于是、就,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乃”意思不同。
C.治,指整理、备办,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号令”意思相同。
D.“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与《苏武传》中“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句式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朱隽善于用兵,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先声东击西退敌,又假意撤围诱敌出城,最终大败敌军。
B.材料一朱隽有战略眼光,他认为在海内一统的背景下,接受黄巾军投降会助长逆反之风,故坚持攻打。
C.材料二认为,应该将军队分成壮男、壮女、老弱三队,并且要让三队保持距离,不要互相往来。
D.材料二认为,防守带城墙的城镇时,如果士兵能够拼死守卫,敌人就不能够将城墙全部攻破,从而无法入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悉众赴西南,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
(2)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
14.请结合材料二中所讨论的守城作战策略,分析材料一中黄巾军韩忠失败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书愤》,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甲)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①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②,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张巡嚼齿:唐朝守将张巡与叛军作战,愤怒地嚼碎牙齿。②上林苑:秦朝宫殿。
书愤(乙)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下列对《书愤(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作于诗人晚年,诗歌标题“书愤”意思是: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作用,其中“书”的意思是“写”。
B.“只凭”二字颇有豪放之感,作者忠于朝廷,抗击侵略者,即使自己头发花白稀疏亦无憾,一切只需天地评鉴。
C.颔联写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靠毡毛生活而仍然忠于朝廷,唐朝守将张巡与敌人势不两立,意在烘托作者的“孤忠”和“壮心”。
D.尾联化用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典故直抒胸臆,意在抒发作者即使年老,也要战斗至死,直至成为“鬼雄”的决心。
16.两首《书愤》的颈联在艺术手法和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并用蝉来比喻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交代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 , 。”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直接描摹乐声的起伏多变的诗句是:“ , 。”
(4)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以“铁衣”借代和象征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同时采用对写法,运用比喻的一句“ ”,道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从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5)《伶官传序》一文,用“ , ”两句,再现当时君臣相泣、衰败至极的情景。
(6)李商隐在《锦瑟》中“ ”,借南海鲛人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国外企业的步步紧逼,我国汽车业有能力反戈一击,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②对联这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审美空间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睐。
③政府严令禁止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的。
④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⑤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紧要关头,有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⑥经过十多年对生活的深入与沉淀,他的作品已经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其散文甚至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观点自提出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不少专家认为,与其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读书。
B.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C.李子柒回归后的首则视频,展示了她深入探索成都漆艺的全过程,她亲手为奶奶制作了绘有金色麒麟图案的一件漆器衣柜。
D.电商已进入成熟期,未来靠打价格战的方式将难以为继,纯电商时代会很快结束,将出现线上、线下、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光,开启电脑,美美地看着影片,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哦, A_ 。于是打开字幕,看着画面底部一行行的白字浮现在屏幕上,终于舒服了。
为什么中国观众似乎格外需要字幕,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是,相对于其他语言,汉语 B 。没有字幕,我们可能会把“妈已经走十年了”听成“蚂蚁竞走十年了”,把“好自为之”听成“耗子围之”。①这其实也体现了字幕对于影视作品传播所发挥的一大作用——降低语言门槛。②早在60年代,香港影视剧中粤语对白就配上了中英字幕,这样做不仅为不谙粤语的内地观众扫除了观看障碍,更方便了影片的海外发行。③中国疆域辽阔,因此字幕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桥梁作用。
随着字幕的普及,人们惊喜地发现,字幕还带来了一些起初 C ——比如在上班的时候,即使影片是静音,你也可以借助字幕,愉快地摸鱼;对于非母语人群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字幕的帮助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共有三处逻辑错误,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家大多都认为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有的科学家在紧张的日常教学中仍会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如诗歌)创作,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的灵感。但是有一些同学却认为学习文学、艺术会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你认为学习文学、艺术是否会影响学习自然科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B 3.A 4.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
③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
④正值豆蔻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地塑造林黛玉的小女子形象。 5.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真实景致。
②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
③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故意为之,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宝玉。
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6.C 7.C 8.①从情节上:《秋日私语》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我”因父亲生病开始弹奏这首曲子,后来失去父母后“我”通过弹奏《秋日私语》缓解哀痛,再后来在与小鸟的互动中也一直弹奏这首曲子,最后在儿子们离家时“我”也是弹奏这首曲子。(或:“我”弹《秋日私语》给父母听,给小鸟听,给孩子们听,《秋日私语》贯穿全文。)
②从主题上:《秋日私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同时,这首曲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
③从阅读体验上:多次出现这首曲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曲子的旋律与文章的情感相互交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9.①“是生命与记忆的交织旋律”:指的是小说作者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忘却父亲的病痛和对父亲的思念,在父母离世后,又将哀伤寄托其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深深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与真谛。(三分要对应生命、记忆、旋律三个采分点。)
②“在失去中领略重生的希望”:小说中“我”在父母离世后,陷入“失去”的哀伤,但又从“生离死别”中,通过音乐安抚了悲伤、通过小鸟受困后的重获自由、通过自然界的万物轮回,通过儿子去远方探索新世界等等事件,感受到生命代代延续“重生”的希望。
10.BEG 11.C 12.D 13.(1)贼兵都防守(奔赴)西南时,朱隽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东北偷袭,登上城墙进入城里。
(2)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装好粮食,磨利武器,排开阵势等待敌人的到来。 14.①文本二认为守城应该激发民众决一死战的力量,韩忠却率军出城,士兵们拼死一战的士气瓦解,从而战败。
②文本二认为将领的策略战术对于战事成败非常重要,韩忠拥十万之众却在敌人鸣鼓攻城之时“悉赴西南”,从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是战略上的失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黄巾军贼将韩忠率领十万黄巾军盘踞宛城,汉灵帝命令朱隽率领八千兵士前去讨伐韩忠。朱隽修堡筑城,堆起能俯瞰城内的土山之后,就击鼓指挥大军攻宛城西南,贼兵全力防守西南时,不料朱隽却亲自率五千精兵从东北偷袭,登上城墙进入城里。韩忠仓皇退入内城,派人请降。当时司马张超等人主张接受韩忠的请降,朱隽却说:“不行!现在天下一统,唯独黄巾军结党作乱,如果今天接受贼党请降,无异于鼓励日后贼匪作乱谋反,不是长远之计。”朱隽领兵强行攻打宛城,却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朱隽登上土山眺望宛城,回头对张超说:“我明白了,贼党被我们牢牢包围了,向我军请降不成,又无法突围而出,只好拼死守城。我军不如不再围城,会合起来攻打宛城。韩忠见围兵撤退,一定率贼出城,贼人一出,拼死一战的士气瓦解,就容易击溃贼人。”于是下令撤兵,韩忠果然出城,朱隽趁机下令出击,终于大破韩忠。
材料二:
防守带城墙的城镇,不如用民众决一死战的力量与敌人求生的力量作战,城池一定会被攻下。如果守军拼死抵抗,入侵者也不能将城墙全部攻破,入侵者就无法进入城内,这就叫用拼死抵抗的力量与敌人求生的力量作战。城墙被全部攻破,入侵者打开进城的通道,但是他们一定已极为疲劳,而城内的军队以逸待劳。用以逸待劳的军队同疲惫的敌军作战,这就叫用精力充实的力量同敌人疲惫的力量作战。都说:“围攻城镇的担忧,(是因为)担心守军没有不为守卫自己的城镇拼死打仗的。”这三种情况,不是担忧的不够,而是将领战术上的错误。
守卫城邑的基本原则,是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假如有敌人来犯,就要马上整理簿册发出征兵文告,招足人数众多的三支军队,根据入侵者先头侦察战车的数量分别抵抗。这三军是:壮年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壮年女子组成一支军队,男女老弱之人组成一支军队,这就是所说的三军。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装好粮食,磨利武器,排开阵势等待敌人的到来。壮年女子组成的军队,让她们装好粮食,背上装土用的笼子,排列阵势等待上级的命令。敌军到了,就让她们用土堆成难以通过的障碍并挖好陷阱。毁坏桥梁,拆除房屋,如果来得及,就把拆下的东西运走;如果来不及,就将这些东西烧掉,使敌人不能用这些东西来帮助攻城。老弱之人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去放牧牛、马、羊、猪,将草木中可以吃的收集起来给它们吃,以便供给壮年男女军队的食物。要注意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壮年男子到壮年女子的军队中,那男子就会爱上女子,那些坏人就会想出放纵淫荡的主意,而国家就会灭亡;男女喜欢在一起,害怕有一天听到打仗的消息,就是勇敢的人也不愿意作战了。壮年男女到老弱的军中去,老人会让壮年人感到悲伤,体弱的人会让强壮的人怜悯;有悲伤、怜悯之情埋在心里,就会让勇敢的民众改变心意,而胆怯之人就不敢作战了。所以说,注意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这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
15.B 16.①甲诗颈联手法: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意象叠加。
情感:描写秦朝荒芜的宫殿落着细雨,城墙倒塌的洛阳宫笼罩着月光,抒发了作者对北宋首都被敌人占领的忧虑,呼吁国家去光复故土。
②乙诗颈联手法:用典、比喻、对比修辞,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
情感:借用南朝名将檀道济把自己比喻成“塞上长城”的典故,表现作者也曾有自比“塞上长城”的壮志,但是现在揽镜自照,双鬓斑白,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17.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玉箸应啼别离后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沧海月明珠有泪
18.D
19.B
20.A原来是没开字幕;
B有更多同音异义现象(或“有更多音近义异现象”);
C没有想到的好处(或“没有想到的结果”)。 21.①论据无法推出观点:“这”如果代指前面列举的同音异义语言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无法推出字幕的作用是降低语言门槛的结论。
②递进关系错乱:段落中心是谈论中国观众需要字幕,因此递进关系弄颠倒了。
③因果关系不成立:疆域辽阔这个原因不能推出字幕是文化桥梁这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