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9.172 )
精品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
当前位置: 高中/ 语文/ 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文言文阅读
精品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5-05-06 浏览量 174 3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22909819
版本: 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全国
文件: 732.6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doc 展开

这是一套《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资源,包含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doc、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解析版).doc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doc》的文档简介内容:</br>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暮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二十三年,越王灭吴。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材料二: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材料三: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节选自《说苑·指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越在腹心A今B得C志D于齐E犹石F田G无H所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同“嘱”,嘱托,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相同。
B.乙酉,指乙酉日,古人用干支来记日,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的计时法相同。
C.长,以……为长,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D.玩,“忽视、轻慢”的意思,成语有“玩物丧志”,其中的“玩”字意思与此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去世后,吴王夫差趁齐国政治动荡的机会,北上攻打齐国。他不仅在艾陵打败了齐国军队,还从鲁国成功地索取了一百套祭品。
B.吴王夫差屡次伐齐,勾践率领越国群臣朝拜夫差并奉赠丰厚财物,夫差非常高兴,伍子胥对此深感不安,他进谏夫差要警惕越国,夫差没有接受。
C.十四年,越王勾践攻打吴国,俘获了吴国太子。远在北方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夫差得知消息后并未马上率兵回国,而是想隐瞒消息并争夺盟主之位。
D.王孙厉劝说楚王攻打徐偃王,认为这将像猛虎吃猪、以石击卵一样容易,否则楚国将受制于徐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兵消灭了徐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司马法》认为,“好战”与:“忘战”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罔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节选自《论衡·逢遇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民A而教B不劳而成C功D缘法E而治者F吏习G而民安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不同。
B.让,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
C.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成语“善始善终”的“善”用法不同。
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要重振秦缪公的伟业,因此西入秦国,求见秦孝公,想有一番作为。
B.秦孝公打算变法,却有顾虑。商鞅劝他不要怕天下人非议,秦孝公最终任用了商鞅,实行变法。
C.王充认为,秦孝公先前不认可商鞅,不是商鞅的观点不好,而是实行“霸道”更符合孝公的心意。
D.按照世俗的观点,贤人如果想被赏识重用,需献上合乎君主心意的东西,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吹籁者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14.王充认为贤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以曲伎合”。材料一中商鞅被任用的过程,是否符合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盖盘庚之迁如是矣。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节选自苏轼《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军A功者B各以率C受上D爵E为私F斗者G各以轻重H被刑大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伍,此处指古代居民组织,《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行伍”用法与此不同。
B.名,动词,占有,成语有“一文不名”,其中的“名”字意思与此相同。
C.刑,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意思相同。
D.壮,为……感到豪壮,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计划渡过黄河南下,再定居到成汤的故地去,百姓都叹息抱怨,不想迁徙。盘庚迁都后,遵行成汤的政令,殷朝的政道又兴旺起来。
B.商鞅实行连坐法,让百姓互相监督检举。他奖励军功,严禁私斗,限制了宗室的特权,宗室子弟也要按照军功的大小获得爵位和田宅。
C.太子带头触犯了新法,商鞅认为这是影响新法推行的重要原因。他严格执法,他的举措使秦人都开始遵守新法,新法也得以长期推行。
D.在不被民众支持的情况下,盘庚和商鞅能够力排众议,坚定地推行自己的主张。盘庚迁都和商鞅变法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影响深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4.请结合三代之君与商鞅的治民思想,分析材料三中“王霸”之道的不同之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而契丹围瀛州,中外震骇,准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钦若因进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节选自脱脱《宋史·寇准传》)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谮之曰:“准以陛下为孤注。”呜呼!盈宋之庭,铮铮自命者充于班序,曾无一人能知准之所恃,而惊魂丧魄,始挠其谋,终妒其功。
观其形势,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万之赂,遂无一矢之加,历之数十年,而无南牧之马。岂萧挞览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给辩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动,而议和之使先至,利用甫归,而议和之使复来,则其且前且却、徜徉无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灭王从珂也,石敬瑭为之内主;其灭石重贵也,杜威、赵延寿为之内主。契丹不能无内应而残中国,其来旧矣,此内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国人得志于衣锦食粱,而共习于恬嬉。至是而习战之将如休哥辈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虚声恐喝而坐致其金缯。姑以是胁之,而无俟于战也。则挟一索赂之心以来,能如其愿而固将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战也不怒。兵一动而使频来,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无难。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谋尚密不欲昌言于众以启哓哓之辩论耳。使乘其不欲战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宁我薄人,必胜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无事。”非虚语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钦若之流,挟雕虫之技,安于醉梦。羽书洊至,惊于迅雷;金鼓乍闻,茫如黑雾。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则其云“孤注”者,虽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亿其必然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真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谋E尚密F不欲昌言于众以启G哓哓之辩论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邀,谋取,谋求,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乃罄所有出之”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折,驳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意思不同。
D.退,使……退兵”,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来犯之敌的凶猛气势,寇准力排众议,坚决劝请真宗来到前线战场澶州北城,希望借此鼓舞宋军士气。
B.虽然让契丹使者称臣且获取幽州地区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寇准仍通过努力,极大地维护了大宋的国家利益。
C.脱脱的记述里,张瑰射杀挞览后契丹就请求结盟退兵,可知其有功,但王夫之认为张瑰的功劳是小有所得。
D.脱脱借用“深嫉”一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王钦若的态度,王夫之则用“抑心所未喻”驳斥了脱脱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
(2)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
14.王夫之对王钦若关于“陛下,寇准之孤注也”的言论进行了批驳,认为寇准并未将陛下作为“孤掷”,而是在对外部形势综合考虑后作出的战术部署。请结合材料二王夫之对“可恃之情形”的分析,概括寇准“力劝真宗渡河决战”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言文阅读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