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0 )
精品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作文下水文
1 / 3
当前位置: 高中/ 语文/ 高考专区/高考真题
精品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作文下水文

2024-07-09 浏览量 1039 1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20799861
版本: 通用版
类型: 素材
地区: 全国
文件: 278.9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作文下水文.docx 展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作文下水文
生命因磨难而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题记
生命犹如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绵延不绝,浩浩荡荡,领略过大山的险峻,触摸过平原的宽广;经历过万里晴空的舒畅,也遭遇过狂风暴雨的恶劣;无论眼前的风景如何变化,奔向远方大海的决心都不曾有丝毫动摇。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最大的便利就是解决了一个一又个问题,助推人类生活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就在人类惬意的享受科技的便捷舒适之际,蓦然发现,舒适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循环往复中人类生活节节提升,渐次超越。
科技发展史是这样,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磨难的打压下走向丰厚,在梦想的召唤中奔向繁花。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生命的经历都不是直线运行,而是曲曲折折蜿蜒前行。拔除无序生长的野草,拨开重重迷雾,回望来时路,可以看到生命的饱满充实其实就是由无数个简单抑或复杂的磨难推动而成。如果生命是一条宽广的大道,那么留在其上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就是她的不屈吟唱。初入仕途的热血青年柳宗元心系苍生,不畏权贵,勇于改革,使气象萎靡的朝廷为之一新;后来改革失败,被贬岭南,满腔悲愤无人可解,遂把山水视为情感诉说的知心好友,留下世代传诵的永州八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浓重一笔。
回顾柳河东的一生,因参与改革带来的放逐不是其生命的结束,而是其生命又一段精彩路程的开始。
坎坷磨难让他的生命更加充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挫折的打磨下更显坚韧。千古第一文豪宋人苏轼的坎坷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年青时的苏轼一登场即靠满腹才华名动天下,可惜由于傲骨铮铮,屡次遭受权贵排挤打压,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贬谪的路上。“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坚强的他并没有因政敌的欺凌而自我放弃,反而愈加振奋。流放路途中有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渴望重返主流,报国杀敌的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也有宠辱不惊的平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遭贬处所的频繁转换,不期磨难的随时加身,饱受风雨摧残的疲敝身躯里是一颗风骨更加强健,智慧更加深邃的不屈灵魂。
无惧磨难,我们的生活更富价值!
笑对磨难,我们的生命方显不凡!
以“德”来指引科技的方向
社会上盛行一句话,叫“科技改变生活”,诚然,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看,曾经的交通工具从“輮以为轮”的木轮车,到不断变革更新的蒸汽车、燃油车、新能源车、地铁、磁悬浮列车,科技拓宽了人类的活动半径,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节奏和效率。从以前靠自己来写文章、靠老师来答疑解惑,到现在涌现出的“文心一言”、KIMI、元宝等人工智能软件,小猿搜题、作业帮等作业检查软件。仿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让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其实不然,人工智能并不能减少我们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与问题的数量是正比。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安全与温饱的问题,所以问题的类型较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问题,还有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入学、就医、教育的方式、环境保卫、食品卫生、心理健康、和平与发展都成为新的问题,除此之外,除了国家社会面临的问题,每个个体每时每刻都在面临新的问题。可以说,生产力越发展,新的问题也会相应产生,科技并不能减少我们的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能很快得到答案,但这个答案的特点是“快”,而不是正确或是深刻。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赖于快,而应该基于实际情况的有效解决。先秦文学中有一篇文章叫《邵公谏厉王弭谤》,面对人民百姓的不满,周厉王的解决方式很“快”——任何人不得妄议朝政,但无效,结果招致失败。封建王朝,为了控制人民言论,设立了许多的特务机构,大兴文字狱,解决方式确实“快”,但也招致了朝廷的覆灭。可见,“快”并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同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应用,也不一定能减少人们的问题。
既然科技不能减少我们的问题,那科技对于我们有没有用?当然有用。科技是怎么产生的?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创新能力的结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高科技”,原始社会的科技应该就是结绳记事、甲骨文解决了人类记载事情的难题,商周时期的解决了在青铜器上记录文字的难题是科技,东汉时期的造纸术解决了竹简记事不易保存的难题是科技,北宋时期活板印刷解决雕版印刷不灵活的难题同样是科技。可以说,科技不仅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科技还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智慧,让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弘扬。文字记载从甲骨到青铜,再到纸质,再到现在的云文档,科技真正在改变这人们的生活。
正如水一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能很快给出答案,但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思考,如果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僵化蜕化,对于人类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当硅基生物超越碳基生物,科幻电影里智能机器要消灭人类的故事有没有可能出现,不得而知;科技不是无轨电车,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和法制约束,不然的话,高科技在武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滥用,会给人类带来无尽的麻烦。
如何看待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准确的答案。儒家思想用“礼”来约束言行,用“乐”来引导言行;墨家用“兼爱”结合守城技术来帮助他人;王阳明的“心学”用关照内心来约束言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把“德”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可见,用“德”来指引科技的方向,才能使科技真正促进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效解决人们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考真题素材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