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2 )
四川省绵阳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1 / 12
当前位置: 高中/ 语文/ 高考专区/二模真题
普通

四川省绵阳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6-18 浏览量 44 2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23231556
版本: 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四川省
学校: 绵阳外国语学校
文件: 763.7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展开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年第二次高考模拟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高耸的山脉和冰冷的蓝色湖泊之间,有一张由一万多条河流组成的巨网,它将冰川融水输送到阿拉斯加海岸。巨网包括北美第三长河育空河在内的河流,该河曾以其清澈见底的河水和丰富的鲑鱼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阿拉斯加州北极地区许多河流变得越来越浑浊,颜色也由典型的蓝色变成了土黄色或橙色,仿佛“生锈”一般。
北极的河流为何会“生锈”?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在南北两极被放大,北极变暖速度比全球其他任何地区都更快,至少是其他地区的两倍。自2006年以来,位于阿拉斯加州的科伯克河谷国家公园气温升高了2.4℃,到2100年可能还会升高10.2℃。该地区的气温上升导致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之前“锁”在冻土中的铁。当河流经过含有铁质的土地时,铁质会与空气、水发生反应,形成俗称的铁锈。正是这些铁锈让河水看起来变成了橙红色。
科学家表示,河流可体现所在流域的动态变化。因此,可通过河流来分析大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变化。此外,河流水化学变化可从微观(如当地食物网)到宏观(如全球碳循环)尺度对地球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河流携带的化学物质揭示了流域内发生的变化,就像人体内的血液一样,一旦血液发生病变,其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生锈”的河流不但铁含量更高、酸性更强,而且溶解氧更少。这可能意味着一些鱼类的栖息地面临严重恶化的风险,地表水的变化会影响生物区的宜居性和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污染可能导致鱼类数量减少,特别是像鲑鱼这类敏感的物种,这将直接影响渔民的捕鱼量和收入。即使鱼类能够生存,重金属和其他一些有毒化学物质也可能会在鱼体内累积,给食用这些鱼的人群带来健康风险。
此外,阿拉斯加州的河流“生锈”也可能对人类社区产生影响。像科伯克河和乌利克河这样的河流已经出现了“生锈”现象,它们是许多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饮用水源。这些原住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水质如果继续恶化,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主要水源和食物来源。
(摘编自2024年02月01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可是,沙漠怎么会发洪水呢?
据新疆水利厅报道,自7月15日以来,受高温融雪和强降雨影响,新疆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相继出现洪水过程;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河段(阿克苏市)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其中新渠满河段(沙雅县)、英巴扎河段(轮台县)相继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部分河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近1个月。洪水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旅游、交通运输、水利、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发洪水的这些河,并不是普通的河,它们被称为“时令河”。在夏天,它们和普通的河流一模一样;但到了春冬季节,它们便会因为缺乏供水而消失,只留下一条干枯的河道。这类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附近高山的冰川和积雪的融水;另外,河流流经区域的直接降雨(尤其山区夏季短时强降雨等)也是较为重要的水源。
我国最大的时令河——塔里木河及它的支流,正好经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被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三面环绕。天山山脉的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昆仑山脉的平均海拔则为5500米,它们的山顶常年被积雪和冰川覆盖。每当气温升高,融化的积雪就会顺着山势流淌,汇聚成河。位于中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像一个存不住水的大漏勺,积雪的融水流着流着便“断了头”。但在夏天的高温之下,积雪融化的水变多,时令河就有机会冲过沙漠,彼此连接,变成大河。
因此,一旦气温升高又恰逢大雨,大量的积雪融水和降雨就会让时令河的容量被瞬间塞爆,远远超过蒸发和渗入沙漠的速度,造成“沙漠地区发洪水”的场面。同时,在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后续洪涝事件增多的可能性很大。
为什么气候变化会与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的频率升高有关?目前较为被认可的一种解释是反照率反馈机制:在当前的气候变化下,北极海冰、高纬度积雪大幅融化,显露的海表和陆地表面较先前的冰面更暗,反照率下降,从而吸收更多热量,导致高纬度地区的升温比北半球极地外更大,极地和热带间的温差缩小。
降雨还在继续。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8月27日—9月5日),新疆西部依然多雨,其中沿天山地区等地累计降雨量有20~40毫米,局地可达50毫米以上。有网友甚至认为,频繁的降雨,会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一天变成绿洲。专家表示,这些降水不足以改变沙漠极端干旱的格局,让沙漠完全变成绿洲的猜想,并不现实。
(摘编自2024年9月2日中国科技新闻网、人民网文章)
材料三:
自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内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部署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充分体现出我国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格局。
开展多领域多渠道深化气候务实合作。2023年以来,中国积极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主席国哥伦比亚,担任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联合主持人,引领重点议题达成积极共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举办中欧能源对话、中欧蓝色伙伴关系论坛、中欧合作伙伴对话“共塑绿色发展新动能”活动等机制性对话,发布10个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典型案例。实施中欧碳市场对话与合作、中欧环境与绿色经济合作、中挪合作碳排放交易体系等合作项目。成立中法碳中和中心。
(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锈”河流中的水会携带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人类一旦饮用就会导致血液发生病变,从而使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B.美国阿拉斯加州的科伯克河和乌利克河这样的河流已经出现了“生锈”现象,这是靠近北极地区河流“生锈”的证据之一。
C.在夏季受高温融雪和强降雨影响,新疆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和干流阿拉尔河段相继出现了洪水过程。
D.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像一个大漏勺,一般情况下积雪的融水流着流着便“断了头”,但水多的时候,也可以冲出去变成大河。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高耸山脉和冰冷的蓝色湖泊”“巨网”等短语和词语,描写出了阿拉斯加地区冰凉阴森的特点,为后文河流“生锈”张本。
B.材料二“累计降雨量有20~40毫米,局地可达50毫米以上”中“20~40毫米”“50毫米”“累计”“局地”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C.对于网友“让塔克拉玛干沙漠变绿洲”的猜测,专家的答复是,“沙漠完全变绿洲”“并不现实”,这个回答也包含着专家们深深的遗憾。
D.材料二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的原因,材料三则从国家层面对解决相关问题策略作出回应,所以材料三信息更有价值,更值得研究。
4.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的原因。(4分)
5.材料三中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于解决材料一、材料二中存在的问题有何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因农人而长 孟德明
才过了正月十五,就感觉白天一日日变长了。太阳慷慨地暖洋洋起来,吹动的风温和了许多,此时,树木还未发芽,田间的小草似醒未醒,正在地里舒展腰身。而大平原的原野就有了农人三三两两晃动的身影,他们数念着世代沿传的农谚,有的在查看冬小麦返青的长势,有的在琢磨积蓄一冬后地里的墒情,预备种上那些会有好收成的作物,有的在掘开土地,敲打土坷垃,准备种上早春的第一茬青稞。一年里,他们早早地捕捉到春的脚步,占据依然有几分料峭的春天。田间劳作是农人亘古的坚守和依赖。
在农村长大的我,十九岁之前没有离开过那片冀中大平原上的土地。农家的清晨是分外诱人的。多少年的清晨,我总是被那些唧唧鸣叫的麻雀叫醒。院里的枣树枝头,我从窗户的缝隙间看见这些小家伙的身影。它们占据着枝头,明亮的圆眼睛,头部颈部栗色的羽毛透着亮光,俨然一支支跃动的花朵。再看屋子里,父母早就没有了影子,渐渐地我才知道,这时,父母早已在地里劳作了大半个时辰。多少回,我想早醒,看他们究竟是几时起来的,但困顿中的我却一直没有捕捉到这个时间。于是,每天里他们早起的身影和那唧唧喳喳的麻雀叫声始终一样诱惑着我。
待长大些后,我就能感受到农村人早起的经历了。麦收时节,是农民一年中的大事,麦子暮秋播种,发芽后经冬历春,耕耘浇灌,乡亲们对得来的这份好收成格外珍惜。而麦收收获期短,又在雨季,每一分一秒,对农人都是珍贵呢。农忙时,每家每户男女老少齐上阵,连我这样的小劳力,都会加入紧张热烈的麦收行列。
“麦收了——下地了——”在一个早上,母亲一阵急促的喊声把我唤醒,我便能听出她内心那种收获的喜悦。那是经历一个冬春后,对于收获的期盼。听母亲的喊声,我就能断定今年的麦收又是个好年成。我揉着惺忪的眼睛,还沉浸在睡梦里。这时天还灰蒙蒙的,向外望去,天空像个透亮的瓷盘,上面撒着点点星星。只在东面,透着些许白光。而此时,村子里也有了隐隐的人叫声、马嘶声。我知道,一定是哪个勤劳的乡亲先在地里喊起了号子,拉开了麦收的第一镰。
走到村南最大的那块麦田,立时就有泛着麦香的气息扑入鼻孔,送入肺腑。此时,虽然看不清人,却能从远远近近的笑语声、鼓励的喊号声,感觉到乡亲们沉浸在劳动的忙碌中了。我们找到自家的地块,放下水壶和干粮,抽出早已磨好的镰刀,每人抄起一把,朝已经熟透的麦子割去。麦子在手的晃动中就有了沉实的感觉。那些还在睡梦中的小虫被搅醒了,乱飞着,扑到脸上,撞在身上。父亲手中的镰刀有节奏地发出割断麦根的“刷刷”声。再看天,这时被东边的银亮镀染后,又亮了许多,但地里还是灰蒙蒙一片。①又过了半个时辰,天色逐渐泛着青光,好像一盏马灯被慢慢拨亮,变得明朗起来。我感觉好累,胳膊早已忙活得发酸。再看父亲,早已到了麦田中间,身后是整齐放倒的麦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夹袄已经被汗水湿透了。伸起腰时,酸痛的感觉,再看手上,也被镰刀磨出泡来了。看到原本身体不很强壮的父亲忙碌的样子,我一次次忍下来,坚持下去。天终于大亮了,再看地里,各家各户都收下了大半块地的麦子。远处有人吆喝着,表达那份喜悦。
一个季节的日程,农人像巧匠样排得满满的。而在最炎热的夏季也是白天最长的时节,我知道天是为农人而长的,为的让他们在田地里多做些操持,为的让庄稼多汲取光热,好拔节,好灌浆。每到这个时节,农人们会扛起锄头,走进正在茁壮生长的庄稼地里,弯下腰,去除草,去耘土。这时,阳光像洒火样直泻到地上。他们赤裸着晒成古铜色的脊梁,一锄锄地插进板结的土里,插进芜杂的草里,②任汗水从头上从身上滴下,很快浸入庄稼的叶子上,滑落到泥土里。身后,才锄下的草就已经发蔫,松动的土壤那样匀整。
一年年,农人会精心安排每一天。他们知道,时令中的每天都如此珍贵,不误农时。他们会在意每一分每一秒,早披星星,晚迎月亮,午顶白花花的阳光,在操劳中把每一日拉长,在时间里,播撒世代的汗水和希望。
(有删改)
文本二:
文章的气脉(节选) 王先霈
汉语中“散文”的“散”字,很容易使人产生松散、散漫的印象,好像写散文可以信马由缰,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散文写作当然要追求情趣,追求文笔美,语言的锤炼是十分重要的;但具有决定性的却是文章结构美的营造。有了结构美,一篇散文才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一篇散文,个别字句有毛病,还不难修饰;结构散乱,就很难改进了。散文的结构可以自由、活泼,但不能松散。营造散文的结构美,在构思的时候,就要有整体感,开篇就要种下中间展开、发挥的种子,结尾又要响起前面旋律的回声。也就是说,散文写作要讲究文章的气脉。
“文章气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特有的术语,我觉得它也适用于中国以外的文学现象,适用于各种现代散文的写作和欣赏。气脉包括气势和脉络两层意思,两者有所区别,又密切相关。古代文学理论中对“气”的论述很多,既指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活跃的思想、充沛的情感,也指在文本里运动着的试图与读者对话、打动读者心灵的精神之流。关于脉络,明代王夫之使用过“文脉”的概念。他说,③文脉绝不能像傀儡戏中牵动的细绳,而要像人身上的经脉,藏在肌肉里面,从脚跟、脚趾到头顶,贯穿全身。有了这种文脉,文章就成为有机的整体。
古今中外的优秀散文都应该具有气脉。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很有气势,其中的议论又涉及精神的流动与文章结构的关系,虽然没有用“气脉”这样的术语,虽然讲的是音乐而不是文学,却很符合中国古人对气脉的要求。萧伯纳要谈的是贝多芬的人格,这人格是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乐曲之中的。文章的开头说:
一百年前,④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这个开头很有些突兀,让贝多芬如一座雕塑矗立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震撼,文章也就立即具有了气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结合成长中的“我”的观察与感受,展现了农民日常劳作的场景,赞美了他们的勤劳智慧以及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B.文本一麦田割麦场景的描写中,作者通过多维度的感官呈现,将视觉、听觉与味觉相结合,为读者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
C.文本一结尾“在操劳中把每一日拉长”具有深意,表明农人希望通过精耕细作增加生命厚度,凸显了劳作对农人的意义。
D.文本二首先纠正了对散文的误解,由此强调语言美的重要性,然后引入“文脉”的概念,并借王夫之的说法支撑个人观点。
7.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用“马灯”比喻逐渐明朗的晨光,其中“拨亮”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天色变化的过程。
B.句子②中汗水“滑落到泥土里”的细节,将农人与庄稼联结,表现了农人劳作的艰辛和与土地的联系。
C.句子③中王夫之用经脉比喻文脉,说明文脉是一个贯穿全文的隐秘经络,强调文章应是有机的整体。
D.句子④用震撼的词句表现了贝多芬的抗争精神,这表明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具有“气脉”的观念。
8.请根据文本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文章气脉”的主要内涵。(4分)
9.王先霈指出散文创作“在构思的时候,就要有整体感”,这一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载,右拾遗。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历大理评事、通判邵州,改太府寺丞、通判濮州。以翰林学士钱若水荐,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转运使陈纬徙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躯干颀长,帝择大笏,命内臣取绯衣之长者赐之。至部,岁大稔,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发运使王子舆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按晋州盛梁狱,论如法。迁殿中侍御史、判三司凭由司。既而有与梁善者,密中之,出为荆湖转运使。迁左司谏、直史馆、知梓州。擢枢密直学士,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知审刑院,出知并州。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大中祥符九年,拜尚书工部侍郎、枢密副使。马知节知密院,改同知院事。明年,曹利用为枢密使,复为副使,再进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在东宫时,以右丞兼宾客。迁工部尚书。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太子宾客,知郓州。中正弟尚书兵部员外郎判三司监铁勾院任中行、右正言任中师,皆坐贬。顷之,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中正母入谒禁中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命中正母为班首且赐坐。中正事亲孝,平居简素,而饮食极丰美。
(节选自《宋史·任中正传》)
材料二:
任中正尚书知益州时,眉州青神县吏光宝家为盗所劫,耆保①言是夜雷延赋、雷延谊皆不宿本舍,县尉即捕系之。县吏王嗣等恣行考掠,皆死于狱。有顷,本州获劫光宝家贼七人,始知赋、谊之冤。中正劾治其事以闻,王嗣等四人并配隶他郡,而优恤被枉之家。
(节选自《折狱龟鉴》)
[注]①耆保,指代乡村中的年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在乡村社会中承担着维护治安秩序、调解纠纷等职责。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中正母入A谒禁中B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C同见D真宗E命中正母F为班首G且赐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代,代替自己,与《齐桓晋文之事》“牛何之?”的句式特点一致。
B.中,合乎,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的“中”意思相同。
C.便,感到方便,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的“悦”用法相同。
D.乃,于是、就,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中正先从地方官做起,因转运使陈纬的举荐而受到皇帝关注,出任江南转运副使。
B.任中正身材修长魁梧,皇帝特为其选择大笏,并命内臣取来较长的红色官服赐给他。
C.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三司监铁勾院的任中行与右正言任中师二人,皆因连坐而被贬谪。
D.眉州青神县县吏王嗣等人对雷延赋、雷延谊两人任意拷打,致使两人都死在监狱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4分)
(2)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4分)
14.任中正是个怎样品性的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辛勤劳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视听结合,引出春耕。
B.诗歌中“俱”“亦”“常”三个词,浓缩了田家一天甚或一生劳作的艰辛。
C.“方惭”二字是作者看到劳动者的艰辛,从而表达对宦游食禄生活的羞愧。
D.整首诗全是平常之辞,朴实且自然,与杨万里《插秧歌》的语言风格迥异。
16.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观田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位家长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告诫孩子要诚恳待人而不可盛气凌人,这样才能广交好友而不致于变成孤家寡人。
(2)漫步于秋色浓郁的枫树林,小雅同学为即将与友人远别而黯然神伤,自然而然想起《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中“ ? ”两句。
(3)古诗词常常将“雪”作为喻体,借其鲜明的特点来描摹各种风景或人物。“ , ”可以为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美妙秋景和浪漫情怀□传千年,也让“蒹葭”一词为人熟知。“蒹葭”具体是什么植物呢 其实,“蒹葭”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两种。“蒹”是我们通常说的荻,“葭”指的是芦苇。二者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沼泽等潮湿环境。
尽管在生长环境和形态上相似,容易混淆,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荻有根状茎,茎是实心的,株高通常有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茎,茎是空心的,株高可达3至4米。清代学者吴其溶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另外, A 。荻的叶子近乎线状披针形,边缘比较锋利,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远望去像羽毛;芦苇的叶呈带状,较宽,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颜色与麻色接近,远远望去,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
荻和芦苇不仅分布广泛, B 。记载显示,在我国西北地区,古时戍边的将士常将荻破碎后和泥,用来夯筑城墙及护堤,以增加建筑强度。人们会采摘初春的芦苇嫩芽作为时令蔬菜食用,新鲜的芦苇叶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由于富含纤维,荻与芦苇都是造纸的上好材料。
在生态系统中,“蒹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①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②荻和芦苇有着很好的净化水质作用。③它们的根状茎形成的强大地下网络系统,④可供固土保水之便。⑤不仅地上的茎叶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⑥在枯萎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蒹葭”的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樯橹 B.琵琶 C.月亮 D.舞榭
19.文中第一段方框处应该用“留”还是“流”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某地芦苇生态园,为方便游客了解芦苇知识,计划设置芦苇“植物标牌”。请根据材料,为其写一段说明文字,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①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②一山拦。
【注】①政同“正”;②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这首古诗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年第二次高考模拟检测
参考答案
1.C(⑤是人类活动中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胡乱排放,导致①中地球尤其是地球两极变暖(满头大汗),引发③中冻土融化,释放出铁质,②中河流从上述地区流过,铁质与空气、水发生反应,最终出现④中“河水看起来变成了橙红色”的现象。)
2.A(原文是打比方,说河流被“铁锈”污染,就像“人体内的血液”“发生病变”,其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3.B(A“冰凉阴森”错,原文突出阿拉斯加山高湖多、河流密布的特点,为该地区出现“生锈”河流创造了地理条件。B正确。两个数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累计”“局地”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C“这个回答也包含着专家们深深的遗憾”错,从文章中看不出专家的遗憾,他们只是在陈述事实。D“材料三信息更有价值,更值得研究”错,两文各有千秋,没有可比性,不存在谁“更有价值,更值得研究”的标准。)
4.①水源特性:河流多为“时令河”,水源主要为高山冰川和积雪融水及夏季短时强降雨。
②地理环境:沙漠被高海拔山脉环绕,山顶积雪冰川夏季融化后汇聚成河。
③极端天气:气温升高与大雨,导致大量积雪融水和降雨让“时令河”容量塞爆,水量远超蒸发和渗透速度。
④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大,导致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引发反照率下降,极端天气频率升高。
(每点1分,共4分)
5.①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抑制冻土融化、冰川退缩及极端天气,缓解北极河流“生锈”和新疆沙漠洪灾等问题。
②有助于降低对人类的影响:阻止生存环境恶化,减少对人类生活、健康的影响。 
③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流域水质,减少对生物区的宜居性和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 
(每点2分,共6分)
6.A(B项“味觉”错,文中“麦香”属嗅觉;C项“增加生命厚度”错,原文强调农人对时间的珍惜与利用;D项“强调语言美的重要性”错,文本二强调的是“结构美”的决定性作用。)
7.D(“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具有‘气脉’的观念”错,原文仅以萧伯纳为例说明其文章符合气脉要求,未提及作家是否具备该“观念”。)
8.①气势: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以及打动读者心灵的精神。
②脉络:贯穿作品全文,将文中各要素串联为有机整体的隐形线索。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开篇铺垫:首段以白昼变长、农人早起开篇,暗示农民对时间的敏感,为后文详写农事节奏做了铺垫。
②结尾呼应:结尾总结“天因农人而长”,呼应开篇“早早地捕捉到春的脚步”,强调农民通过勤劳拓展时间价值。
③线索、顺序贯穿:作者以对农事和农人朴素热烈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时间为顺序展现农事节奏,凸显农人勤劳品质。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EG
11.B(A项“自代”与“牛何之”均为宾语前置句,正确;B项材料中“密中之”的“中”意为“中伤”,与《庖丁解牛》“中《经首》之会”的“中”(合乎)不同,错误;C项“便”“悦”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便/悦),正确;D项前“乃”表顺承(于是),后“乃”表转折(竟然),意思不同,正确。)
12.A(A项错误,皇帝对任中正的关注早于陈纬举荐(“朕自知之”),举荐并非其受关注的原因。B项对应“躯干颀长,帝择大笏……赐之”,C项对应“中正弟……皆坐贬”,D项对应材料二“县吏王嗣等恣行考掠,皆死于狱”,均正确。)
13.(1)民间闹饥荒,任中正不等诏下,便打开官府的粮仓赈济灾民。
(“俟”“发”“振”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任中正)素来与丁谓友善,丁谓将要被贬谪,左右没有谁敢(替他)进言。
(“善”“且”各1分,“谓且贬”句式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为人正直,仗义执言;②谨守孝道;
③关爱百姓;④秉公执法,为民伸冤;
⑤刚毅有节;⑥虑事周密;
⑦目光长远。
(每点1分,共3分。答出3点得满分。如只笼统回答“品德高尚”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亲任载,曾任右拾遗。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改任太府寺丞、通判濮州。由翰林学士钱若水推荐,迁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转运使陈纬移任陕西,举荐中正自代,太宗说:“我知道他。”召任中正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身材颀长,皇帝为其选择大笏,并命内臣取来长的红色官服赐给他。到了任所,那年大丰收,平民交租赋、平价卖出粮食后仍有富余。发运使王子舆欲将粮食悉数调往京师,中正说:“东南一年输送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年有余,或许哪年歉收则输送的数量则不够(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连年收成不好)将给我们的百姓造成祸患。”于是此举乃止。中正后来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间闹饥荒,中正不等诏下,便打开官府的粮仓赈济灾民。审理晋州盛梁一案,按照法律定罪。迁殿中侍御史、判三司凭由司。不久有和盛梁交好的人,暗中中伤他,中正离京做荆湖转运使。迁任左司谏、直史馆、知梓州。后又提升为枢密直学士,代张咏知益州。在益州五年,遵循张咏成例,蜀人感到方便。后又在审刑院任职,离开京城到并州做长官。再迁给事中,代理知开封府一职。大中祥符九年,官拜尚书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大臣马知节掌管枢密院,改任中正为同知院事。第二年,曹利用为枢密使,中正复为副使,两次进升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在东宫时,中正为右丞兼宾客。迁任工部尚书。仁宗即位后,便拜为兵部尚书。中正素来与丁谓友善,丁谓将要被贬谪,左右没有谁敢(替他)进言。中正独自营救丁谓,被降为太子宾客,担任郓州知州。中正的弟弟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三司监铁勾院的任中行、右正言任中师,皆连坐受贬。很快,又以母老为由调任家乡曹州,后迁任礼部尚书。去世时,追赠尚书左仆射,封谥号为康懿。中正母入皇宫,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子一同拜见真宗,(真宗)任命中正母为这几位女眷的首领,并且赐座。中正事奉双亲一向孝顺,平时居处简素,而饮食却极为丰美。
材料二:
尚书任中正在主管益州的时候,眉州青神县的官吏光宝家里被强盗抢劫。当地的里长说当天夜里只有雷延赋、雷延谊两个人没有在家,县尉就根据这个将二人抓捕归案。县吏王嗣等人对二人任意拷打,两个人都死在监狱中。不久,州里抓获了抢劫光宝家的强盗,一共七个人,这才知道雷氏兄弟是被冤枉的。任中正就以这个事审查惩处了相关人员,并将情况上报朝廷。王嗣等四人都被发配到外地,还对雷氏兄弟家进行了优厚的抚恤。
15.D(D项对两诗语言风格的对比有误,韦诗与杨诗均属朴素自然类田园诗,风格相近。《插秧歌》收录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16.①从时令节气角度,观田家一年之中劳作之早(扣1~4分析)。
②从农事繁忙角度,观田家劳作之苦(扣5~8句分析)。
③从农人心理角度,观田家的喜乐与知足(扣9~10句分析)。
④从赋税徭役角度,观田家的境遇之惨(扣11~12句分析)。
(每点2分:要点1分,分析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3)示例1: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示例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3: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示例4: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或: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示例5: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示例6: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示例7: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18.A(“蒹葭”是并列结构,“蒹”和“葭”都是名词,分别指不同的植物。A“樯橹”:“樯”指船桅杆,“橹”是划船的工具,二者是并列名词结构,与“蒹葭”结构相同。B“琵琶”:是单纯词,两个字合起来表示一种乐器,不能分开解释。C“月亮”:“亮”是对“月”的一种状态描述,是陈述式合成词。D“舞榭”:“舞”是动词,“榭”是名词,是偏正式合成词。故选A。)
19.①应该用“流”;②“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多用于抽象事物,原文描述的是“美妙秋景和浪漫情怀”,所以用“流”;③“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多用于具体事物,不符合语境。
(每点1分,共3分。答应该用“留”,不管如何说明理由,均得0分)
20.A二者叶与花也有明显差异 B而且用途十分广泛
(每句2分,共4分)
21.④句,删去“之便”或改为“可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⑤句,把“不仅”放到“地上的茎叶”后面。
(④句结构混乱,“可供固土保水之便“句式杂糅,可删去“之便”或改为“可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⑤句语序不当,⑤⑥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在主语之后,可把“不仅”放到“地上的茎叶”后面。)
(每句2分,共4分)
22.芦苇,亦称“葭”,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分)多生长在水边、沼泽等地。(1分)株较高,茎中空,叶呈带状,花近麻色。(2分)有重要的食用、实用和生态价值。(2分)
23.【审题指导】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蕴含的人生道理:
(1)不要被表象迷惑(警惕“下岭便无难”的认知陷阱/不能盲目乐观)
首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告诉人们不要轻易被下山看似轻松的表象所迷惑,切忌盲目乐观。生活中,很多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实际却并非如此。
(2)困难具有持续性,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前行之路正像进入万山环绕的圈子,刚越过一座山,又被另一座山挡住去路。这说明困难是持续存在的,不会因我们克服了当前困难就一帆风顺。强调了前行之路永无坦途。
(3)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韧的品质
以山行喻人生旅途,提醒世人,困境如群山环伺,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葆坚韧的品质,方能在“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循环中不断前行。
(4)乐观(客观)看待生命旅程中的困难(困境)
诗中的万山阻拦,象征重重困难。无论怎样,困难都与生命如影随形。为此,我们当心平气和,乐观(客观)冷静看待困难(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困难,挑战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