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押题(二)答案.docx 展开
这是一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二)(含答案)》资源,包含押题(二)答案.docx、押题(二)试题.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押题(二)答案.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高三语文押题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2.D
3.B
4.①观察自然、社会要公正客观;②上下左右分布均衡;③框架方正完整,内部充实有序;④完整充实。(4分。每点1分)
5.参考示例:①汉字整体呈现方正形,笔画长短、粗细和谐搭配,具有外在形态之美;②汉字方块形特征顺应人们对“方”的好感,易让人产生美的认同;③汉字方正形态能唤醒人们对务实、和谐、诚信等美德的体认,给人以精神之美;④汉字外在形态与其蕴含意义达到一种整体平衡和谐的状态,共同构成了汉字之美。(6分。每点2分,②③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整体结构特点:
1.双线交织:明线:驯马事件串联父子矛盾(马驹驯服—儿子离家—牧家乐和解)。 暗线:传统与现代的空间对抗(牧场—县城—牧家乐)。
2.隐喻系统:马驹:象征年轻一代的成长与反叛。 酥油茶:隐喻传统记忆的模糊与重构。
3.对比手法:价值观:格鲁的“牧场希望”与儿子的“县城热闹”。空间:牧场的“自由”与县城的“束缚”。
文本二与文本一的关联:(1)主题呼应:碰撞与融合:文本一中儿子在县城建牧家乐(现代)却保留“牧场是家”的情感(传统),与文本二“帐篷内外”的融合画面形成呼应。
(2)艺术手法对比:文本一(小说):通过个体家庭矛盾(父子冲突)折射宏观社会变迁,侧重情感张力。文本二(影评):以全景视角分析群体文化变迁,侧重政策与美学解读。
(3)功能互补:文本一提供个案叙事,呈现现代化对个体的冲击;文本二提供理论框架,为文本一的主题赋予社会意义与政策合法性。
6.C C项,“愤怒与失望”错,文本一中格鲁对儿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无奈;同时,他对草原传统技艺的忧虑不仅源于儿子的选择,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7.A A项,“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错,儿子驯马成功主要展示其能力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掌握,不能过度解读为轻松超越老一辈并成为新主人,文中更多体现的是父子在传统与现代生活选择上的不同态度与传承关系,而非代际超越。
8.①呼应开头儿子去县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通过回忆十岁进城喝酥油茶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格鲁的人物形象,展现他经历的单一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
③以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慨和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暗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差异,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变迁的思考。
9.①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格鲁坚守草原放牧生活,期望儿子继承;儿子选择离开草原,开设牧家乐,拥抱现代文明。
②年轻一代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冲突。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生活,与格鲁期望儿子留在草原的期望产生冲突。
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儿子在牧家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接纳现代文明,也传承传统文化。
④对传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并存。格鲁怀念传统,担忧儿子未来;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实现梦想,同时保留与草原的联系。(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G 断句为: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
翻译为:如果说李世勣才智有余,那对他委以边疆重任就可以了。如果把他禁锢在叠州,唐朝还怎么会发生祸乱呢
11.A
A项,由下文“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可知,文中“我今黜之”中“黜”的意思是“降职”,不是“罢免”,“正身以黜”中“黜”的意思是“消除,去掉,排斥”。C项,“厚币委质事楚”中“委”的意思是“呈献”,“质”同“贽”,见面礼。D项,“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中“许”的意思是“答应”。
12.D
“李世勣善于用利益笼络人,品德上不甚可靠”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中“操利以笼之”的主语是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李世勣早就明白唐太宗以利益笼络大臣的特点,所以一心只贪图利益。
13.(1)这是您所亲耳听到的,(先帝的)话还在耳畔。也没有听说皇后有什么过失,怎么可以轻易废除呢!(得分点:闻,听到;犹,还;轻废,轻易废除。三个词每个1分,句意1分。)
(2)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他的儿子,圣明的君主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大臣。(以,用;畜,养育;饵,引诱。三个词每个1分,句意1分。)
14.①明知李世勣唯利是图,仍以利益诱惑他,指望他能尽忠于高宗。
②明知太子柔弱,却托以国政。
③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勋臣外戚和忠贞之臣弃而不用。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这是一道信息概括题,需要考生结合“托孤于李世勋”和“批评唐太宗”这两个要点从材料二中筛选信息。答案第①点可由材料二第二段“是已明知世勋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间而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而操利以笼之”提炼出来;第②点可由第二段“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及相关内容提炼出来;第③点可由“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提炼出来。
[挖空练习]
材料一:
世勣尝侍宴(宴享时陪从或侍候于旁),上(太宗)从容(私下)谓曰:“朕求群臣可托(托付)幼孤者,无以逾(超过)公,公岂负朕哉!”世勣流涕(眼泪)辞谢,啮(咬)指出血,因(于是)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盖)之。
上(太宗)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给)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感怀顺服)。我今黜(罢免)之,若其即(即刻)行,侯(等)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亲信并任用)之;若徘徊顾望(观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担任)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回到)家而去。
上(高宗)顾谓无忌(长孙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后来的武则天)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皇后),何如 ”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名门望族),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过错),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曲意顺从)陛下,上(作状语,对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停止)。他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禇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皇帝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事当且(将)已(停止)乎 ”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心意)遂决。
材料二:
以利为恩(恩德)者,见利而无不可为。故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指父母)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车马裘衣)为恩者也。怀利(想着谋利)以孝于亲、忠于君、信于友,利尽而去之若驰(奔驰的骏马)。利在他人,则弃君亲、背然诺(承诺,诺言),不旋踵(掉转脚后跟,指很快)矣,此必然之券(比喻事情可以成功的保证)也。故慈父不以利畜(畜养)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引诱)其臣,贞士不以利结(结交)其友。
太宗迁(贬谪)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敕(告诫)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世動之唯利是怀(提宾句,唯怀利,指唯利是图),一夺予(贬官升官)之间而相形(相对照)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清晰、明显的样子)见矣;而委(委任)之以相(辅佐)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 长孙无忌之勋戚(元勋外戚)可依也,禇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 高祖不察(明察)而许(赞许)为纯臣(忠纯笃实之臣),太宗不决(决断)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归附),而操(拿)利以笼(笼络)之,早已为世勣所窥(窥测)见,以益(更加)歆(喜爱,贪图)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倾覆)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边疆)可矣,锢(禁锢)之于叠州,唐恶从(提宾,从恶,从哪里,怎么会)而乱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世勣曾经在皇帝宴飨时陪侍在旁边,皇帝(太宗)深情舒缓地问他:“我在寻找(我死后)可以托付他照顾(我)留下的孤儿的大臣,没有可以超过你的更合适的人选,你难道会辜负我吗!”李世勣(感动得)流下眼泪,用语言表示感谢,(激动得)把手指咬出了血,于是(君臣一起)喝酒喝得大醉,皇帝(担心李世勣睡着后着凉)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在李世勣身上。
皇帝(太宗)对太子说:“李世勣才能和智慧有余,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恐怕不能怀柔使他顺服。现在我即将降低他的官职,如果他立即前往赴任,等我死后,你就在此之后升任他为仆射,亲近并重用他;如果他犹豫不决、有所观望,就应该杀掉他。”五月戊午日,(皇帝)将李世勣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降为叠州都督;李世勣接受诏令后,没有回到家径直离开京城赴任去了。
唐高宗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没有子嗣,武昭仪有子嗣,现在我想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怎么样呢 ”褚遂良回答说:“皇后出生于名门,是先帝亲自替您娶的妻子。先帝即将驾崩去世的时候,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和好儿媳,现在我把他们托付给你。这是您所亲耳听到的,(先帝的)话还在耳畔。也没有听说皇后有什么过失,怎么可以轻易废除呢!我不敢违心地顺从您的意思,对上违背先帝的命令!”皇帝不高兴地停了(废除皇后的提议)。(后来)有一天,李世勣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问他说:“我想册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褚遂良是先帝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册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事就将停止不做了吗 ”(李世勣)回答说:“这是您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呢!”皇帝的内心就决定了这件事。
材料二:
把利益当作恩德的人,见到有利可图就没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了。所以能够孝顺父母的子女,必定不会把父母提供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当作他们对自己的恩德;能够忠诚于君主的臣子,必定不会把君王赐予的爵禄当作恩德;能够诚信对待朋友的人,必定不会把朋友赠予的车马裘服当作思德。怀着图利之心去孝敬父母。忠于君王、诚信待友,利益一旦消耗完就会立即远离父母、君王、朋友而去。如果别人那里能提供利益,则他们会背弃君王和父母、违背诺言,还没来得及转动脚跟就离开了,这是必然的。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他的儿子,圣明的君主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大臣,正直忠贞之士不以利益来结交朋友。
唐太宗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而告诫高宗说:“你对他没有思情,我死后,你任命他为仆射,(这样你就对他有恩惠)了,就可以亲近并重用他了。”(太宗)这分明是早已知晓李世勣唯利是图,一贬官一升官就会对君王产生怨恨或感激之情,如此则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清晰可见的;但却把辅佐柔弱的继任国君(的重任)托付给他,不也是很愚蠢吗 长孙无忌作为元勋重臣兼外戚,是可以依赖的;禇遂良忠诚正直,是值得托付的,李世勣能做些什么呢 唐高祖不能明察而赞许他是纯臣,太宗犹豫不决而将国政托付给他。利益在高宗那里,则(李世勣)为高宗所用;利益在武则天那里,则为武则天所用。正因为李世勣把利益看成归宿,而(太宗)操持利益来笼络他,(这一点)早就被李世勣所窥测到,因而他变得更加贪图利益。他对高宗说废王立武是“家事”那句话,使得社稷最终倾覆在武则天手中,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说李世勣才智有余,那对他委以边疆重任就可以了。如果把他禁锢在叠州,唐朝还怎么会发生祸乱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解析:“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错误。
16.①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
②连贯性:颈联照应颔联,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
解析: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领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领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琯的推崇备至,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17.(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双双金鹧鸪,山深闻鹧鸪
(3)(示例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示例三)庭院深深深几,杨柳堆烟(欧阳修《蝶恋花》)
(示例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语言文字性运用(20分)
18. A.不可或缺 B.烟消云散
19. ③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或“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失衡(或⑤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
20. a.了解情绪模式 b.选择宣泄方式 c.专注当下冥想
21. 甲:青少年该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
乙: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
22. 示例一:改用“被激活”。被动句强调“杏仁核”的“激活”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而形成的,可以体现科普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示例二:保留用“激活”。主动句强调“杏仁核”本身完成了“激活 ”,语气更直接,行文更简洁,可以体现科普语言的通俗性和可读性。
作文
随着科技浪潮的冲击和就业需求的变化,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催化下,攻读一个好就业的理工科专业,被视为更为明智的选择。因而,不少大学选择迎合市场需求而调整专业设置。有人说,理工科是“显学”,人文社科是“隐学”,因为前者的学习回报更容易被看见,而后者似乎短期内难以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细细想来,古往今来的真正大家,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人文与社科“有用”的关键,不在于直接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短期盈利,而在于它们能推动人们在公共领域进行自由且负责任的行动,进而为社会带来难以替代的价值转化。文科,是一种“柔软的力量”。它让我们保持着足够的弹性,感受着时代的体温。
【高分观点】
1.理科思维与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2.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文科和理科的共同繁荣。
3.重视理科,是建设科技强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
4.文科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理科的发展需要文科提供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额指引,文科的繁荣需要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加分金句】
1.教育要将“理工”与“人文”结合,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人。 ——建筑学家梁思成
(指出教育应兼顾理工与人文,可直接作为论点。)
2.人文科学是理解、探索和塑造人类精神、文化和社会世界的关键工具。——亚里士多德
(阐释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可用于议论段,作为段首观点句。)
3.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人民日报》
(强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并重地位,可作为理论论据。)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技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 ——时评金句
(直接阐述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可直接用作中心论点。)
5.只有当你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阐释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可作为段首观点句,引出具体论述。)
6.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
(强调了人文与科学之间的互补性,可用于议论段,引出反面论证。)
7.文科决定民族思想深度,理科决定国家科技高度。 ——今日头条
(强调文科与理科的互补性,可用于论述文理科的关系。)
【满分语段】
写作角度1:以人文精神掌舵科技发展。
以人文为精神基因,能更好地成就科技的芳林。综观当下,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成就了风洞的迭代,为我国航空事业开启了新道路;“全国道德模范”张连钢带领团队集智攻关,造就了全球首个5G智能港口;梁文锋带领团队开发DeepSeek,让世界为之震动……(选取科技领域的热点人物事例,鲜活典型,有现实意义)但随着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成就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忽视人文学科。他们似乎忘了,是什么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拼搏底色 是什么让无数中国科技人自强自信,不甘落后 是像俞鸿儒“苟利国家生死以”一样的家国情怀,是如张连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般的默默坚守,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拼搏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传承和精神积淀。(以问句引出人文精神,以回答彰显人文精神的价值)科技终究掌握在人手里,科技发展最终也靠人来完成。只有品性端良的科技工作者才会真正用科技造福于人,只有心怀正义的科学家才会用科技服务于社会。(分析合情合理,语言典雅,句式灵活)所以,如果说科技是船,那么人文才是把握航向的舵。
写作角度2:人文与科技并重,我们才能稳健前行。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技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我国实现了“太空养鱼”。这一实验的成功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结果,它不仅彰显了科技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无限潜力,更蕴含着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高度敬畏与尊重。张衡研制地动仪时写就《二京赋》,达·芬奇解剖人体时创作《蒙娜丽莎》,(古今中外的丰富事例,增强了说服力)历史早已证明,最高明的智慧从不受学科藩篱限制。(语言精炼而有哲思)一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一个具备人文情怀的人,则能够用情感和智慧去感知世界、创造美好。唯有科技与人文并重,我们方能稳健前行,迈向远大前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2.D
3.B
4.①观察自然、社会要公正客观;②上下左右分布均衡;③框架方正完整,内部充实有序;④完整充实。(4分。每点1分)
5.参考示例:①汉字整体呈现方正形,笔画长短、粗细和谐搭配,具有外在形态之美;②汉字方块形特征顺应人们对“方”的好感,易让人产生美的认同;③汉字方正形态能唤醒人们对务实、和谐、诚信等美德的体认,给人以精神之美;④汉字外在形态与其蕴含意义达到一种整体平衡和谐的状态,共同构成了汉字之美。(6分。每点2分,②③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整体结构特点:
1.双线交织:明线:驯马事件串联父子矛盾(马驹驯服—儿子离家—牧家乐和解)。 暗线:传统与现代的空间对抗(牧场—县城—牧家乐)。
2.隐喻系统:马驹:象征年轻一代的成长与反叛。 酥油茶:隐喻传统记忆的模糊与重构。
3.对比手法:价值观:格鲁的“牧场希望”与儿子的“县城热闹”。空间:牧场的“自由”与县城的“束缚”。
文本二与文本一的关联:(1)主题呼应:碰撞与融合:文本一中儿子在县城建牧家乐(现代)却保留“牧场是家”的情感(传统),与文本二“帐篷内外”的融合画面形成呼应。
(2)艺术手法对比:文本一(小说):通过个体家庭矛盾(父子冲突)折射宏观社会变迁,侧重情感张力。文本二(影评):以全景视角分析群体文化变迁,侧重政策与美学解读。
(3)功能互补:文本一提供个案叙事,呈现现代化对个体的冲击;文本二提供理论框架,为文本一的主题赋予社会意义与政策合法性。
6.C C项,“愤怒与失望”错,文本一中格鲁对儿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无奈;同时,他对草原传统技艺的忧虑不仅源于儿子的选择,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7.A A项,“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错,儿子驯马成功主要展示其能力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掌握,不能过度解读为轻松超越老一辈并成为新主人,文中更多体现的是父子在传统与现代生活选择上的不同态度与传承关系,而非代际超越。
8.①呼应开头儿子去县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通过回忆十岁进城喝酥油茶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格鲁的人物形象,展现他经历的单一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
③以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慨和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暗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差异,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变迁的思考。
9.①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格鲁坚守草原放牧生活,期望儿子继承;儿子选择离开草原,开设牧家乐,拥抱现代文明。
②年轻一代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冲突。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生活,与格鲁期望儿子留在草原的期望产生冲突。
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儿子在牧家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接纳现代文明,也传承传统文化。
④对传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并存。格鲁怀念传统,担忧儿子未来;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实现梦想,同时保留与草原的联系。(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EG 断句为: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
翻译为:如果说李世勣才智有余,那对他委以边疆重任就可以了。如果把他禁锢在叠州,唐朝还怎么会发生祸乱呢
11.A
A项,由下文“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可知,文中“我今黜之”中“黜”的意思是“降职”,不是“罢免”,“正身以黜”中“黜”的意思是“消除,去掉,排斥”。C项,“厚币委质事楚”中“委”的意思是“呈献”,“质”同“贽”,见面礼。D项,“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中“许”的意思是“答应”。
12.D
“李世勣善于用利益笼络人,品德上不甚可靠”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中“操利以笼之”的主语是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李世勣早就明白唐太宗以利益笼络大臣的特点,所以一心只贪图利益。
13.(1)这是您所亲耳听到的,(先帝的)话还在耳畔。也没有听说皇后有什么过失,怎么可以轻易废除呢!(得分点:闻,听到;犹,还;轻废,轻易废除。三个词每个1分,句意1分。)
(2)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他的儿子,圣明的君主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大臣。(以,用;畜,养育;饵,引诱。三个词每个1分,句意1分。)
14.①明知李世勣唯利是图,仍以利益诱惑他,指望他能尽忠于高宗。
②明知太子柔弱,却托以国政。
③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勋臣外戚和忠贞之臣弃而不用。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这是一道信息概括题,需要考生结合“托孤于李世勋”和“批评唐太宗”这两个要点从材料二中筛选信息。答案第①点可由材料二第二段“是已明知世勋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间而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而操利以笼之”提炼出来;第②点可由第二段“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及相关内容提炼出来;第③点可由“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提炼出来。
[挖空练习]
材料一:
世勣尝侍宴(宴享时陪从或侍候于旁),上(太宗)从容(私下)谓曰:“朕求群臣可托(托付)幼孤者,无以逾(超过)公,公岂负朕哉!”世勣流涕(眼泪)辞谢,啮(咬)指出血,因(于是)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盖)之。
上(太宗)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给)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感怀顺服)。我今黜(罢免)之,若其即(即刻)行,侯(等)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亲信并任用)之;若徘徊顾望(观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担任)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回到)家而去。
上(高宗)顾谓无忌(长孙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后来的武则天)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皇后),何如 ”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名门望族),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过错),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曲意顺从)陛下,上(作状语,对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停止)。他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禇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皇帝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事当且(将)已(停止)乎 ”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心意)遂决。
材料二:
以利为恩(恩德)者,见利而无不可为。故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指父母)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车马裘衣)为恩者也。怀利(想着谋利)以孝于亲、忠于君、信于友,利尽而去之若驰(奔驰的骏马)。利在他人,则弃君亲、背然诺(承诺,诺言),不旋踵(掉转脚后跟,指很快)矣,此必然之券(比喻事情可以成功的保证)也。故慈父不以利畜(畜养)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引诱)其臣,贞士不以利结(结交)其友。
太宗迁(贬谪)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敕(告诫)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世動之唯利是怀(提宾句,唯怀利,指唯利是图),一夺予(贬官升官)之间而相形(相对照)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清晰、明显的样子)见矣;而委(委任)之以相(辅佐)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 长孙无忌之勋戚(元勋外戚)可依也,禇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 高祖不察(明察)而许(赞许)为纯臣(忠纯笃实之臣),太宗不决(决断)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归附),而操(拿)利以笼(笼络)之,早已为世勣所窥(窥测)见,以益(更加)歆(喜爱,贪图)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倾覆)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边疆)可矣,锢(禁锢)之于叠州,唐恶从(提宾,从恶,从哪里,怎么会)而乱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世勣曾经在皇帝宴飨时陪侍在旁边,皇帝(太宗)深情舒缓地问他:“我在寻找(我死后)可以托付他照顾(我)留下的孤儿的大臣,没有可以超过你的更合适的人选,你难道会辜负我吗!”李世勣(感动得)流下眼泪,用语言表示感谢,(激动得)把手指咬出了血,于是(君臣一起)喝酒喝得大醉,皇帝(担心李世勣睡着后着凉)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在李世勣身上。
皇帝(太宗)对太子说:“李世勣才能和智慧有余,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恐怕不能怀柔使他顺服。现在我即将降低他的官职,如果他立即前往赴任,等我死后,你就在此之后升任他为仆射,亲近并重用他;如果他犹豫不决、有所观望,就应该杀掉他。”五月戊午日,(皇帝)将李世勣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降为叠州都督;李世勣接受诏令后,没有回到家径直离开京城赴任去了。
唐高宗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没有子嗣,武昭仪有子嗣,现在我想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怎么样呢 ”褚遂良回答说:“皇后出生于名门,是先帝亲自替您娶的妻子。先帝即将驾崩去世的时候,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和好儿媳,现在我把他们托付给你。这是您所亲耳听到的,(先帝的)话还在耳畔。也没有听说皇后有什么过失,怎么可以轻易废除呢!我不敢违心地顺从您的意思,对上违背先帝的命令!”皇帝不高兴地停了(废除皇后的提议)。(后来)有一天,李世勣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问他说:“我想册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褚遂良是先帝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册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事就将停止不做了吗 ”(李世勣)回答说:“这是您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呢!”皇帝的内心就决定了这件事。
材料二:
把利益当作恩德的人,见到有利可图就没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了。所以能够孝顺父母的子女,必定不会把父母提供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当作他们对自己的恩德;能够忠诚于君主的臣子,必定不会把君王赐予的爵禄当作恩德;能够诚信对待朋友的人,必定不会把朋友赠予的车马裘服当作思德。怀着图利之心去孝敬父母。忠于君王、诚信待友,利益一旦消耗完就会立即远离父母、君王、朋友而去。如果别人那里能提供利益,则他们会背弃君王和父母、违背诺言,还没来得及转动脚跟就离开了,这是必然的。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他的儿子,圣明的君主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大臣,正直忠贞之士不以利益来结交朋友。
唐太宗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而告诫高宗说:“你对他没有思情,我死后,你任命他为仆射,(这样你就对他有恩惠)了,就可以亲近并重用他了。”(太宗)这分明是早已知晓李世勣唯利是图,一贬官一升官就会对君王产生怨恨或感激之情,如此则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清晰可见的;但却把辅佐柔弱的继任国君(的重任)托付给他,不也是很愚蠢吗 长孙无忌作为元勋重臣兼外戚,是可以依赖的;禇遂良忠诚正直,是值得托付的,李世勣能做些什么呢 唐高祖不能明察而赞许他是纯臣,太宗犹豫不决而将国政托付给他。利益在高宗那里,则(李世勣)为高宗所用;利益在武则天那里,则为武则天所用。正因为李世勣把利益看成归宿,而(太宗)操持利益来笼络他,(这一点)早就被李世勣所窥测到,因而他变得更加贪图利益。他对高宗说废王立武是“家事”那句话,使得社稷最终倾覆在武则天手中,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说李世勣才智有余,那对他委以边疆重任就可以了。如果把他禁锢在叠州,唐朝还怎么会发生祸乱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解析:“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错误。
16.①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
②连贯性:颈联照应颔联,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
解析: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领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领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琯的推崇备至,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17.(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双双金鹧鸪,山深闻鹧鸪
(3)(示例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示例三)庭院深深深几,杨柳堆烟(欧阳修《蝶恋花》)
(示例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语言文字性运用(20分)
18. A.不可或缺 B.烟消云散
19. ③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或“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失衡(或⑤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
20. a.了解情绪模式 b.选择宣泄方式 c.专注当下冥想
21. 甲:青少年该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
乙: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
22. 示例一:改用“被激活”。被动句强调“杏仁核”的“激活”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而形成的,可以体现科普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示例二:保留用“激活”。主动句强调“杏仁核”本身完成了“激活 ”,语气更直接,行文更简洁,可以体现科普语言的通俗性和可读性。
作文
随着科技浪潮的冲击和就业需求的变化,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催化下,攻读一个好就业的理工科专业,被视为更为明智的选择。因而,不少大学选择迎合市场需求而调整专业设置。有人说,理工科是“显学”,人文社科是“隐学”,因为前者的学习回报更容易被看见,而后者似乎短期内难以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细细想来,古往今来的真正大家,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人文与社科“有用”的关键,不在于直接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短期盈利,而在于它们能推动人们在公共领域进行自由且负责任的行动,进而为社会带来难以替代的价值转化。文科,是一种“柔软的力量”。它让我们保持着足够的弹性,感受着时代的体温。
【高分观点】
1.理科思维与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才能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2.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文科和理科的共同繁荣。
3.重视理科,是建设科技强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
4.文科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理科的发展需要文科提供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额指引,文科的繁荣需要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加分金句】
1.教育要将“理工”与“人文”结合,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人。 ——建筑学家梁思成
(指出教育应兼顾理工与人文,可直接作为论点。)
2.人文科学是理解、探索和塑造人类精神、文化和社会世界的关键工具。——亚里士多德
(阐释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可用于议论段,作为段首观点句。)
3.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人民日报》
(强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并重地位,可作为理论论据。)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技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 ——时评金句
(直接阐述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可直接用作中心论点。)
5.只有当你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阐释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可作为段首观点句,引出具体论述。)
6.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
(强调了人文与科学之间的互补性,可用于议论段,引出反面论证。)
7.文科决定民族思想深度,理科决定国家科技高度。 ——今日头条
(强调文科与理科的互补性,可用于论述文理科的关系。)
【满分语段】
写作角度1:以人文精神掌舵科技发展。
以人文为精神基因,能更好地成就科技的芳林。综观当下,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成就了风洞的迭代,为我国航空事业开启了新道路;“全国道德模范”张连钢带领团队集智攻关,造就了全球首个5G智能港口;梁文锋带领团队开发DeepSeek,让世界为之震动……(选取科技领域的热点人物事例,鲜活典型,有现实意义)但随着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成就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忽视人文学科。他们似乎忘了,是什么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拼搏底色 是什么让无数中国科技人自强自信,不甘落后 是像俞鸿儒“苟利国家生死以”一样的家国情怀,是如张连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般的默默坚守,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拼搏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传承和精神积淀。(以问句引出人文精神,以回答彰显人文精神的价值)科技终究掌握在人手里,科技发展最终也靠人来完成。只有品性端良的科技工作者才会真正用科技造福于人,只有心怀正义的科学家才会用科技服务于社会。(分析合情合理,语言典雅,句式灵活)所以,如果说科技是船,那么人文才是把握航向的舵。
写作角度2:人文与科技并重,我们才能稳健前行。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技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我国实现了“太空养鱼”。这一实验的成功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结果,它不仅彰显了科技在探索未知领域的无限潜力,更蕴含着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高度敬畏与尊重。张衡研制地动仪时写就《二京赋》,达·芬奇解剖人体时创作《蒙娜丽莎》,(古今中外的丰富事例,增强了说服力)历史早已证明,最高明的智慧从不受学科藩篱限制。(语言精炼而有哲思)一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用逻辑和实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一个具备人文情怀的人,则能够用情感和智慧去感知世界、创造美好。唯有科技与人文并重,我们方能稳健前行,迈向远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