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六:综合提升训练.doc 展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六:综合提升训练
一、【2019年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宝贵理论。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不同时辰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循环流转,盛衰开合,十分有序。具体来说,所谓“子午”是以子、午两个时辰代指整个时辰,“流”是指流动,“注”则是灌注的意思。
现代时间生物学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同时,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现代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象流水一样具有“走向”性,这与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学说恰恰相符。
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从而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午时服药。凡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午后或傍晚服用。临床证明,寅时(3点—5点)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昼阳夜阴,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时服用效果佳。若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又如子午流注抗癌疗法,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整患者气血,协调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材料二)
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往往受到机体节律的影响。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掌握正确的用药理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就成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要素之一,也是患者用药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并获诺贝尔奖的新药青蒿素,作为抵抗疟疾的特效药,救治了数以亿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但用药方法,就很有讲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由于青蒿素在体内代谢迅速,排泄较快,代谢物24小时可排出84%,所以必须连续用药,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愈目的。
就日常生活来说,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又如抗生素(如头孢类、霉素类、沙星类等)药物,主要用于对抗细菌导致的炎症,进食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它们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饭前吃。此外,一部分降糖药物应该放在饭前服用,比如磺脲类药物,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胰岛的某一类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在饭前吃,等到食物里的糖被分解吸收的时候,药物正好发挥效用。而那些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助消化药品,如复方消化酶,这样的药物应该在饭后马上吃,药物与食物可以同时到达胃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所以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最好在每日睡前服用。有些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因作用于前庭神经中枢,服用后容易瞌睡、疲惫,最好在晚上服用。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都是下午血压升高,晚间降低,清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如果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
总之,药物的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应重视遵医嘱服药,同时也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科学选择最佳用药时刻。对医生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节约经济、人力成本,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1.下列对材料一“子午流注”理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属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B.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
C.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科学认识。
D.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式微”意思是衰落、衰微,该词源于《诗·邶风》中《式微》一诗。
B.“药半功倍”与成语“事半功倍”异曲同工,“功”都指功效、成效。
C.“阳长”“阴长”中的“长”,都读“zhǎnɡ”,意思同“消长”的“长”。
D.“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对青蒿素的代谢快,因此须连续给药。
B.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
C.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杀菌,应该在饭前服药。
D.消化酶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应饭后即服。
【答案】
1.D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D项,“‘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分析错误,“祛”与“去”不但读音不同,用法也存在很大差别,二者不能等同。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故选B。
二、【2020年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相关词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错误。文中第四段说“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舞剑健身”的说法狭隘了,那只是祖逖和刘砚做的事情,古人鸡鸣励志可能是读书学习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C项,“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错误。原文第六段信息是“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从“古代”前的句号可知选项杂糅信息,“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的原因在后边——“取意‘功(公)名(鸣)富贵’”,并非“鸡’和 ‘吉’谐音,寓意吉祥”。
D项,“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错误。原文第五段信息是“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可见选项中“门上”偷换概念,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D项,“《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错误。从原文第五段来看,“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中“鸡”条的说法。选项杂糅信息,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上强拉硬拽。故选D。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表述为“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可见选项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推断无据。故选C。
三、【2020·莆田第二十四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 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 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做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 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
B.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
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 “兴寄论”。
D.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 家国情怀为核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 论证结构。
B.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 这一观点。
C.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
D.“诗言志” 强调 “言志” 与 “教化” 的统一,“兴寄论” 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 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
B.“诗言志” 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C.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 “过娱论” 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过娱论” ,亟需发挥 “兴寄论” 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 “过娱论” 。
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 ‘教化’说”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提出“教化”说的只有《毛诗序》。B项,表述绝对,将原文的“只有……才”的必要条件关系表述为“只要……就”的充分条件关系。C项,张冠李戴,应为“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并列式,但文章整体上的论证结构应为“递进式”。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强加因果,“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与“过娱论每个时代都出现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表述绝对,与原文“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相比,少说了“差不多”二字。故选C。
四、【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于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三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其中心城市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苏州让位上海。
B.长三角一体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与苏浙皖的部分地区都处于长三角区域,同时人文相近、经济最发达。
C.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技术和市场扩散让长三角得到发展,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
D.一体化区域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激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长三角一体化前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文的联系,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
C.文章讨论海派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上海受到苏浙皖文化的滋养,吸收了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营养。
D.文章在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作用时,从区域内部行政隔阂角度讨论长三角对原来规定、做法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市场和流通领域形成的集聚一扩散效应,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B.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内部的融合性比较高,为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C.中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一体化是通过打破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经济组织,通过大家同心协力达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
1.B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经济重心”说法错误,原文说“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意思是有一段时间长三角是江南经济繁荣的核心区域,但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C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说法错误,文段讨论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的目的是表明它们的互动关系密切,而不是讨论谁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问题。D项,“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说法错误,一体化是打破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但最终日的不是达到同等的经济水平。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说法错误。第一段主要介绍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从空间的角度论述,其中涉及到时间的是论述长三角中心城市问题;第二段,从时间的角度论述上海与苏浙皖的密切关系。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打破地理和行政区域”说法错误,原文是“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从全文看,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通过规划(打破)不同的行政区域实现的。故选D。
五、【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当下观众,必须具有当代意识。任何时候,当代意识之有无都是衡量戏曲创作得失的标尺之一。以剧作家为例,从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曲四大家”,到明清时期的汤显祖、孔尚任与洪升,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田汉、吴祖光,改革开放之后的魏明伦、陈亚先等,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戏曲创作的“当下感”与题材无关,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都不是戏曲疏离“当下”的理由。任何题材都可以传输“当下”的感受。
所谓“当下感”,首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我们认定事物和辨别是非的基本思维或意识。自觉运用“当下”价值观念,来表现今天和过去的生活,是戏曲创作与表演者面对的考验。我们看到,古代剧作家创作的许多传统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今天依然能够拨动我们的心弦;而今人创作的有些所谓“现代戏”,却与当下观众、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精神隔膜。所谓“当下感”,也是一种审美趣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剧场环境、观演关系、审美风尚、艺术趣味。有些曾经看上去很关的东西,今天可能看上去不那么美了;有些曾经被认为违背传统范式的东西,今天可能恰恰让观众感兴趣、有共鸣。另外,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舞台表现的手段,只要用得合适,戏曲没必要将这些拒之门外。
要寻找到审美层面的“当下感”,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审视。这一种“眼光”是距离,是趣味,是现代人自觉的审美选择。正是在这种“眼光”的引导之下,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我强调了地域的独特风情和时代质感。电影里男主角李侠的社会角色由杂货铺小老板变身为报馆职员,其办公环境具有现代职场隐喻;谍报人员的联络地点变换为具有上海滩旧时风情的手工旗袍店;日常生活的街区更变化为具有浓郁地域烟火气的弄堂深巷,上海风景在剧中得到艺术化呈现……诸如此类的转化,不是说我们比原作高明,而是随着时代演进,曾经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忽然拥有了当下的审美意趣。
我很认同两位作家的戏曲观念,一位是汪曾祺先生,一位是毕飞宇。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所有的戏曲都应该是现代戏。不论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传统戏,新编历史题材戏,还是现代题材的戏,都应该具有当代的思想,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点,用现代的方法创作,使人对当代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毕飞宇认为“一门艺术如果仅仅剩下内行在欣赏,说明这门艺术已经衰落。只有大量外行观众争相欣赏,这门艺术才正当兴盛”。这些观点放在任何剧种身上都适用。
说到“现代戏”,不得不提一句当下很热闹的现实题材创作。我想提醒创作者的是,现实题材并不天然拥有当代意识,新鲜题材外壳下包裹的也可能是陈年旧味。一部戏若不能代表当下观众的选择,就不能真正代表这个时代。让戏曲创作立足于当下,存活于当下,传播于当下,复兴于当下,这是戏曲创作者的责任,也是新时代的召唤。
(摘编自罗怀臻《戏曲要寻找当下观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创作的“当下感”指的是戏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与题材和作者无关。
B.缺少艺术趣味时,即使是今人创作的“现代戏”也会与现代文明存在精神隔膜。
C.经典的古典戏曲今天依然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是因为与今人有价值观上的共鸣。
D.审美风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审美风尚得到合理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戏曲创作的“当下感”展开,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清晰。
B.文章举例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自己创作的分析。
C.文章第四段引用两位作家的观点,正反相对,既衔接了上下文,又论证了论点。
D.文末重点对“现代戏”创作进行了分析,既强化了论点,也增加了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戏曲创作没有当代意识,那么戏曲创作肯定不会成功,戏曲作品也就不可能会拥有当下的观众。
B.历史剧《屈原》突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在抗战时期引起轰动,这来自作品极强的“当下感”。
C.创作者强调地域独特风情和时代质感的做法,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有了审美层面的“当下感”。
D.现实题材并不天然拥有当代意识,创作者要自觉给作品注入“当下感”,否则新鲜题材包裹的仍是旧味。
【答案】
1.C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戏曲创作的“当下感”与题材无关,但与作者有关。作品的“当下感”是靠作者创作的作品体现的。B项,张冠李戴。考查“今人创作的‘现代戏’也会与现代文明存在精神隔膜”的原因,文中是创作者缺少“当下”价值观念,题中表述成了“缺少艺术趣味”。D项,“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审美风尚得到合理转化”强加因果。原文是“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舞台表现的手段”,没有提到对审美风尚的转化作用。故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正反相对”错,都是正面表达的且认识一致的观点。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戏曲作品也就不可能会拥有当下的观众”的推论错。戏曲创作没有当代意识,那么戏曲创作肯定不会成功,但不一定没观众,观众看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追星,炒作等。故选A。
五、【2019·山东省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有删改)
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D项,“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错误,“这是书法的灵魂”说的是书法不是“方块字”的发展历史,答非所问。故选D。
2.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故选C。
3.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于文无据。故选B。
_21?????????è?????(www.21cnjy.com)_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六:综合提升训练
一、【2019年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宝贵理论。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不同时辰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循环流转,盛衰开合,十分有序。具体来说,所谓“子午”是以子、午两个时辰代指整个时辰,“流”是指流动,“注”则是灌注的意思。
现代时间生物学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同时,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现代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象流水一样具有“走向”性,这与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学说恰恰相符。
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从而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午时服药。凡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午后或傍晚服用。临床证明,寅时(3点—5点)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昼阳夜阴,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时服用效果佳。若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又如子午流注抗癌疗法,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整患者气血,协调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材料二)
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往往受到机体节律的影响。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掌握正确的用药理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就成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要素之一,也是患者用药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并获诺贝尔奖的新药青蒿素,作为抵抗疟疾的特效药,救治了数以亿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但用药方法,就很有讲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由于青蒿素在体内代谢迅速,排泄较快,代谢物24小时可排出84%,所以必须连续用药,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愈目的。
就日常生活来说,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又如抗生素(如头孢类、霉素类、沙星类等)药物,主要用于对抗细菌导致的炎症,进食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它们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饭前吃。此外,一部分降糖药物应该放在饭前服用,比如磺脲类药物,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胰岛的某一类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在饭前吃,等到食物里的糖被分解吸收的时候,药物正好发挥效用。而那些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助消化药品,如复方消化酶,这样的药物应该在饭后马上吃,药物与食物可以同时到达胃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所以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最好在每日睡前服用。有些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因作用于前庭神经中枢,服用后容易瞌睡、疲惫,最好在晚上服用。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都是下午血压升高,晚间降低,清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如果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
总之,药物的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应重视遵医嘱服药,同时也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科学选择最佳用药时刻。对医生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节约经济、人力成本,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1.下列对材料一“子午流注”理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属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B.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
C.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科学认识。
D.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式微”意思是衰落、衰微,该词源于《诗·邶风》中《式微》一诗。
B.“药半功倍”与成语“事半功倍”异曲同工,“功”都指功效、成效。
C.“阳长”“阴长”中的“长”,都读“zhǎnɡ”,意思同“消长”的“长”。
D.“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对青蒿素的代谢快,因此须连续给药。
B.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
C.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杀菌,应该在饭前服药。
D.消化酶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应饭后即服。
【答案】
1.D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D项,“‘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分析错误,“祛”与“去”不但读音不同,用法也存在很大差别,二者不能等同。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故选B。
二、【2020年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相关词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错误。文中第四段说“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舞剑健身”的说法狭隘了,那只是祖逖和刘砚做的事情,古人鸡鸣励志可能是读书学习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C项,“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错误。原文第六段信息是“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从“古代”前的句号可知选项杂糅信息,“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的原因在后边——“取意‘功(公)名(鸣)富贵’”,并非“鸡’和 ‘吉’谐音,寓意吉祥”。
D项,“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错误。原文第五段信息是“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可见选项中“门上”偷换概念,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D项,“《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错误。从原文第五段来看,“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中“鸡”条的说法。选项杂糅信息,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上强拉硬拽。故选D。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表述为“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可见选项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推断无据。故选C。
三、【2020·莆田第二十四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 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 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做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 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
B.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
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 “兴寄论”。
D.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 家国情怀为核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 论证结构。
B.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 这一观点。
C.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
D.“诗言志” 强调 “言志” 与 “教化” 的统一,“兴寄论” 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 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
B.“诗言志” 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C.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 “过娱论” 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过娱论” ,亟需发挥 “兴寄论” 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 “过娱论” 。
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 ‘教化’说”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提出“教化”说的只有《毛诗序》。B项,表述绝对,将原文的“只有……才”的必要条件关系表述为“只要……就”的充分条件关系。C项,张冠李戴,应为“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阐述“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并列式,但文章整体上的论证结构应为“递进式”。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强加因果,“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与“过娱论每个时代都出现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表述绝对,与原文“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相比,少说了“差不多”二字。故选C。
四、【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于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三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其中心城市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苏州让位上海。
B.长三角一体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与苏浙皖的部分地区都处于长三角区域,同时人文相近、经济最发达。
C.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技术和市场扩散让长三角得到发展,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
D.一体化区域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激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长三角一体化前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文的联系,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
C.文章讨论海派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上海受到苏浙皖文化的滋养,吸收了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营养。
D.文章在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作用时,从区域内部行政隔阂角度讨论长三角对原来规定、做法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市场和流通领域形成的集聚一扩散效应,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B.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内部的融合性比较高,为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C.中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一体化是通过打破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经济组织,通过大家同心协力达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
1.B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经济重心”说法错误,原文说“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意思是有一段时间长三角是江南经济繁荣的核心区域,但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C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说法错误,文段讨论上海与长三角的关系的目的是表明它们的互动关系密切,而不是讨论谁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问题。D项,“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说法错误,一体化是打破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但最终日的不是达到同等的经济水平。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说法错误。第一段主要介绍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从空间的角度论述,其中涉及到时间的是论述长三角中心城市问题;第二段,从时间的角度论述上海与苏浙皖的密切关系。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打破地理和行政区域”说法错误,原文是“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从全文看,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通过规划(打破)不同的行政区域实现的。故选D。
五、【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当下观众,必须具有当代意识。任何时候,当代意识之有无都是衡量戏曲创作得失的标尺之一。以剧作家为例,从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曲四大家”,到明清时期的汤显祖、孔尚任与洪升,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田汉、吴祖光,改革开放之后的魏明伦、陈亚先等,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戏曲创作的“当下感”与题材无关,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都不是戏曲疏离“当下”的理由。任何题材都可以传输“当下”的感受。
所谓“当下感”,首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我们认定事物和辨别是非的基本思维或意识。自觉运用“当下”价值观念,来表现今天和过去的生活,是戏曲创作与表演者面对的考验。我们看到,古代剧作家创作的许多传统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今天依然能够拨动我们的心弦;而今人创作的有些所谓“现代戏”,却与当下观众、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精神隔膜。所谓“当下感”,也是一种审美趣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剧场环境、观演关系、审美风尚、艺术趣味。有些曾经看上去很关的东西,今天可能看上去不那么美了;有些曾经被认为违背传统范式的东西,今天可能恰恰让观众感兴趣、有共鸣。另外,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舞台表现的手段,只要用得合适,戏曲没必要将这些拒之门外。
要寻找到审美层面的“当下感”,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审视。这一种“眼光”是距离,是趣味,是现代人自觉的审美选择。正是在这种“眼光”的引导之下,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我强调了地域的独特风情和时代质感。电影里男主角李侠的社会角色由杂货铺小老板变身为报馆职员,其办公环境具有现代职场隐喻;谍报人员的联络地点变换为具有上海滩旧时风情的手工旗袍店;日常生活的街区更变化为具有浓郁地域烟火气的弄堂深巷,上海风景在剧中得到艺术化呈现……诸如此类的转化,不是说我们比原作高明,而是随着时代演进,曾经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忽然拥有了当下的审美意趣。
我很认同两位作家的戏曲观念,一位是汪曾祺先生,一位是毕飞宇。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所有的戏曲都应该是现代戏。不论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传统戏,新编历史题材戏,还是现代题材的戏,都应该具有当代的思想,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点,用现代的方法创作,使人对当代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毕飞宇认为“一门艺术如果仅仅剩下内行在欣赏,说明这门艺术已经衰落。只有大量外行观众争相欣赏,这门艺术才正当兴盛”。这些观点放在任何剧种身上都适用。
说到“现代戏”,不得不提一句当下很热闹的现实题材创作。我想提醒创作者的是,现实题材并不天然拥有当代意识,新鲜题材外壳下包裹的也可能是陈年旧味。一部戏若不能代表当下观众的选择,就不能真正代表这个时代。让戏曲创作立足于当下,存活于当下,传播于当下,复兴于当下,这是戏曲创作者的责任,也是新时代的召唤。
(摘编自罗怀臻《戏曲要寻找当下观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创作的“当下感”指的是戏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与题材和作者无关。
B.缺少艺术趣味时,即使是今人创作的“现代戏”也会与现代文明存在精神隔膜。
C.经典的古典戏曲今天依然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是因为与今人有价值观上的共鸣。
D.审美风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审美风尚得到合理转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戏曲创作的“当下感”展开,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清晰。
B.文章举例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自己创作的分析。
C.文章第四段引用两位作家的观点,正反相对,既衔接了上下文,又论证了论点。
D.文末重点对“现代戏”创作进行了分析,既强化了论点,也增加了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戏曲创作没有当代意识,那么戏曲创作肯定不会成功,戏曲作品也就不可能会拥有当下的观众。
B.历史剧《屈原》突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在抗战时期引起轰动,这来自作品极强的“当下感”。
C.创作者强调地域独特风情和时代质感的做法,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有了审美层面的“当下感”。
D.现实题材并不天然拥有当代意识,创作者要自觉给作品注入“当下感”,否则新鲜题材包裹的仍是旧味。
【答案】
1.C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戏曲创作的“当下感”与题材无关,但与作者有关。作品的“当下感”是靠作者创作的作品体现的。B项,张冠李戴。考查“今人创作的‘现代戏’也会与现代文明存在精神隔膜”的原因,文中是创作者缺少“当下”价值观念,题中表述成了“缺少艺术趣味”。D项,“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审美风尚得到合理转化”强加因果。原文是“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舞台表现的手段”,没有提到对审美风尚的转化作用。故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正反相对”错,都是正面表达的且认识一致的观点。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戏曲作品也就不可能会拥有当下的观众”的推论错。戏曲创作没有当代意识,那么戏曲创作肯定不会成功,但不一定没观众,观众看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追星,炒作等。故选A。
五、【2019·山东省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有删改)
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D项,“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错误,“这是书法的灵魂”说的是书法不是“方块字”的发展历史,答非所问。故选D。
2.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故选C。
3.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于文无据。故选B。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