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doc 展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一、必备知识
(一)考点解读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
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常见误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单选题型选择肢常见的设错类型主要有:
1.张冠李戴:选项在解释原文相关概念或转述有关信息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曲解文意,迷惑考生,使之误入歧途。命题者经常采用暗中调换的方法,即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诸如属性、功能、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的手段来迷惑考生。通常采用漏字、增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来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内涵。
2.混淆时态:选项在转述原文有关信息时,或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时,故意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已经产生的事实说成未然的,这是在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
3.因果混乱:选项在转述原文有关信息时,通过颠倒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以迷惑考生;或者通过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以制造陷阱。
4.无中生有: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增加了原文未涉及的;或者选项在根据原文进行推理判断时,增加了不能从原文推断出来的信息,以信息冗余的方式来制造陷阱,迷惑考生。
5.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采用故意增删、改换文中表示范围、程度等限制的词语以干扰考生。通常的“干扰手段”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6.混淆关系: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故意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或相反)、把并列关系说成顺承关系或递进关系(或相反)、或将主次关系易位等,从而制造陷阱。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命题的常设陷阱,排除选项的信息干扰,跳出迷惑误区,以提高答题准确率。
【应对策略】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应掌握“读”、“找”、“比”三要领。
1.读:读文审题,明确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角度与区间。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抓住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理清文章为论证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
其次,读文时应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下列重要词句:
(1)体现文章论题与论点(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键词句;
(2)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诸如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标示年代、时间、数据的语词与概括性词语,段首句、过渡衔接句等);
(3)有助于理解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语等。
再者,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单选题型,务必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或“属于”还是“不属于”的。简答题型,务必看清问域指向。
2.找:紧扣问题,仔细查找信息,准确定位,谨慎筛选。
根据选项表述的信息,回视原文,找寻相关信息区间,比如上文、下文,本段、它段,或是所涵盖的若干段;厘清选项信息表述的层次要点,从原文中找全信息点以便精确比对。查找信息时,可以借助角度性标志词与结构性标志词,以便理清层次、辩明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差别。角度性标志词是指文本论述的角度,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应注意文中的设问句及其之后的论述);结构性标志词是指表明论述层次、段落结构、过渡衔接等思路展开的词语(诸如“例如”“总之”“因此”“此外”“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与之相反”等类词语)。
3.比:文题比对,细心检验选项表述信息与原文之异同。
将试题的选项、题干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判断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与原文所述的相关信息吻合。若选项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长句,可将其拆分成若干分句,分析其句间逻辑关系(可充分依据关联词来判定逻辑关系),检验各分句表述的信息及其句间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符合。
对点综合提升练
【2020·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具有早熟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努力摆脱“神”的崇拜,寻求人文理性。周朝的先贤在思考人和天的关系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神,而是要有人文自觉、以德配天,这里其实就是“人”的觉醒,表达出人文精神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通过教育得以体现的,出现了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所以,世界上很多中外学者,把中华文明称之为“儒教文化”。这一个“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中华文明确立了一套以儒家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在世界各种文明形态中,只有中华文明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与此相关,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
为什么说“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何以“人文”去“化成天下”就是教育。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失去人文文化制约的社会建立合乎“人道”的和谐秩序。所以,儒教的“教”,就是希望儒者致力于教育,能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标。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儒家并不仅仅是把教育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还特别关注个体人格,关注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孔子的“成人之教”、孟子的“自得之学”、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均有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文精神。
孔子的理想是“成人之教”。他的所谓“成人”其实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即应该是在智慧、意志、德行(即智、仁、勇)等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其实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君子”。所以,孔子十分关注如何开展“成人教育”,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君子,教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时希望个体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理想的“成人教育”。孟子把教育人理解为个体人格的自觉,即“自得之学”。他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唤醒个体“良知”的自省,通过自我反省,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德性,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君子、一个贤人。从君子、贤人又可以修行到圣人,所以儒家文化在推动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发展个体,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其实这都是一种人文教化。
另外,儒学创立的同时形成了儒家经典,这些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不是上帝的训谕,而是三代先王、儒家诸子人文理性的历史积累,是人文文化的经典、历史理性的经典,特别是其中包含着大量论述教育的经典、实施教育的教材。儒家经典主要就是讲如何培养人、教育人,也就是成人之教。
可见,儒家人文教育基本上致力于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家国天下。通过教育来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和谐家国与大同天下;另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以启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和人文精神的发掘。所以,儒家教育的核心既包括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又包括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说,儒家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摘编自朱汉民《文化复兴与书院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
B.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C.君子是儒家教育理念中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一种能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的人。
D.儒家经典体现出以育人为重点的显著人文性特征,因此它并不是上帝的训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传统,是论证“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前提。
B.文章论述了“儒教”的根本任务,谈及其维护社会与关注个人两方面的内涵。
C.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
D.文章以儒家为基本立场,对儒家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越深入的接受孔子的“成人之教”,就越能摆脱对神明的崇拜与依赖,从而找到追寻人文理性的道路。
B.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
C.中华文明确立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这有赖于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的出现。
D.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孟二人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分析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这个“最成熟的教育制度”是有“世界古文明”的限定条件的。B项,“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分析错误,“致力于大同天下”与“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是儒家人文教育的两重意义,不存在转折关系。D项,“因此它并不是上帝的训谕”分析错误,强加因果,儒家经典体现出人文特征,与“不是上帝的训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分析错误,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的是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说法错误,儒家教育的政治功能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这两项功能是并行的,其中一个不是另一个的条件。故选B。
【2019·甘肃省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
1.A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只要……就……”的关系。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C项,“对于每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故选D。
【2020·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自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目,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比如汉字研究,现代考古学就使其突破传统小学、金石学、书学范畴,步入全新的广阔领域。《中国汉字美学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纪现代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之上。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汉字也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奥秘的钥匙,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点画,都蕴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内涵。在漫长发展演变中,汉字发展出独特美学,《中国汉字美学史》聚焦于汉字形体及其美学特征,尤其是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
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萌生于史前刻画符号,成熟于商周图形文字,继之有春秋战国以鸟虫书为代表的金文以及秦汉篆书,转折于宋元雕版宋体字,昌盛于20世纪现代美术字。这一研究与文字学、艺术学、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汉字是线的艺术,装饰文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雏形,其中蚌埠双墩文化与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造的骨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字形体美的源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鸟虫书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装饰丰富多样。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汉字自身,还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比如,史前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礼器,也从其形体出发,选取最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使符号成为视觉焦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文饰”作用加强,文字对器物美化的意识尤为突出。以越国剑器为例,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一体,铭文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更是锦上添花。
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品等,载体材质固有的色泽和质地以及不同的工艺,都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据《周礼·考工记》所记,周代工艺技术中攻木、攻金、攻皮、设色、雕刻、制陶等手段俱全,说明当时针对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后世文字刻画工艺技术更是远超周代。
欣赏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感受其艺术魅力,是我们研究汉字美学秉持的基本态度。希望从海量资料中遴选的这些文字作品以及从中梳理总结的美学规律,对发扬汉字文化有所裨益,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选编自李学勤、李明君主编《中国汉字美学史·展示汉字之美(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0年04月14日20 版,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考古的新发现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为研究《中国汉字美学史》奠定了基础。
B.汉字历经漫长发展过程,具有装饰美化功能,《中国汉字美学史》就重点聚焦于这功能。
C.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淡化象形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字美化观念。
D.汉字载体各种材质的固有色泽、质地以及文字刻画工艺技术的高超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的角度,指出了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的重要性。
B.文章分析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字的形体及其美学特征。
C.第三段将各个时代的汉字形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其装饰美化功能的变化。
D.文章对汉字自身及其载体的关系、载体材质、工艺技术都有论及,体现汉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因此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就会使其研究获得成功。
B.中国现代美术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
C.周代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随着社会进步,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
D.从海量资料中遴选文字作品、总结美学规律,就是要发扬汉字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等问题。
C项,无中生有,“淡化了象形特征”错,原文“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对“各个时代的汉字形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太绝对,“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就会使其研究获得成功”错,原文“自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目,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B项,无中生有,“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感”错,文章中只是说“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并不一定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感”;C项,曲解文意,“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错,原文是说“后世文字刻画工艺技术更是远超周代”,而非“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故选D。
_21?????????è?????(www.21cnjy.com)_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一、必备知识
(一)考点解读
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考生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近几年单一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试题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域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目标:
掌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常见方法;
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常见误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单选题型选择肢常见的设错类型主要有:
1.张冠李戴:选项在解释原文相关概念或转述有关信息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曲解文意,迷惑考生,使之误入歧途。命题者经常采用暗中调换的方法,即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诸如属性、功能、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的手段来迷惑考生。通常采用漏字、增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来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内涵。
2.混淆时态:选项在转述原文有关信息时,或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时,故意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已经产生的事实说成未然的,这是在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
3.因果混乱:选项在转述原文有关信息时,通过颠倒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以迷惑考生;或者通过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以制造陷阱。
4.无中生有: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增加了原文未涉及的;或者选项在根据原文进行推理判断时,增加了不能从原文推断出来的信息,以信息冗余的方式来制造陷阱,迷惑考生。
5.以偏概全: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采用故意增删、改换文中表示范围、程度等限制的词语以干扰考生。通常的“干扰手段”有: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6.混淆关系: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故意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或相反)、把并列关系说成顺承关系或递进关系(或相反)、或将主次关系易位等,从而制造陷阱。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命题的常设陷阱,排除选项的信息干扰,跳出迷惑误区,以提高答题准确率。
【应对策略】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应掌握“读”、“找”、“比”三要领。
1.读:读文审题,明确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角度与区间。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抓住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理清文章为论证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
其次,读文时应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下列重要词句:
(1)体现文章论题与论点(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键词句;
(2)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诸如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标示年代、时间、数据的语词与概括性词语,段首句、过渡衔接句等);
(3)有助于理解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语等。
再者,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单选题型,务必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或“属于”还是“不属于”的。简答题型,务必看清问域指向。
2.找:紧扣问题,仔细查找信息,准确定位,谨慎筛选。
根据选项表述的信息,回视原文,找寻相关信息区间,比如上文、下文,本段、它段,或是所涵盖的若干段;厘清选项信息表述的层次要点,从原文中找全信息点以便精确比对。查找信息时,可以借助角度性标志词与结构性标志词,以便理清层次、辩明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差别。角度性标志词是指文本论述的角度,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应注意文中的设问句及其之后的论述);结构性标志词是指表明论述层次、段落结构、过渡衔接等思路展开的词语(诸如“例如”“总之”“因此”“此外”“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与之相反”等类词语)。
3.比:文题比对,细心检验选项表述信息与原文之异同。
将试题的选项、题干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判断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与原文所述的相关信息吻合。若选项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长句,可将其拆分成若干分句,分析其句间逻辑关系(可充分依据关联词来判定逻辑关系),检验各分句表述的信息及其句间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符合。
对点综合提升练
【2020·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具有早熟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努力摆脱“神”的崇拜,寻求人文理性。周朝的先贤在思考人和天的关系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神,而是要有人文自觉、以德配天,这里其实就是“人”的觉醒,表达出人文精神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通过教育得以体现的,出现了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所以,世界上很多中外学者,把中华文明称之为“儒教文化”。这一个“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中华文明确立了一套以儒家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在世界各种文明形态中,只有中华文明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与此相关,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
为什么说“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何以“人文”去“化成天下”就是教育。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失去人文文化制约的社会建立合乎“人道”的和谐秩序。所以,儒教的“教”,就是希望儒者致力于教育,能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标。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儒家并不仅仅是把教育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还特别关注个体人格,关注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孔子的“成人之教”、孟子的“自得之学”、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均有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文精神。
孔子的理想是“成人之教”。他的所谓“成人”其实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即应该是在智慧、意志、德行(即智、仁、勇)等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其实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君子”。所以,孔子十分关注如何开展“成人教育”,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君子,教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时希望个体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理想的“成人教育”。孟子把教育人理解为个体人格的自觉,即“自得之学”。他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唤醒个体“良知”的自省,通过自我反省,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德性,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君子、一个贤人。从君子、贤人又可以修行到圣人,所以儒家文化在推动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发展个体,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其实这都是一种人文教化。
另外,儒学创立的同时形成了儒家经典,这些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不是上帝的训谕,而是三代先王、儒家诸子人文理性的历史积累,是人文文化的经典、历史理性的经典,特别是其中包含着大量论述教育的经典、实施教育的教材。儒家经典主要就是讲如何培养人、教育人,也就是成人之教。
可见,儒家人文教育基本上致力于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家国天下。通过教育来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和谐家国与大同天下;另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以启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和人文精神的发掘。所以,儒家教育的核心既包括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又包括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说,儒家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摘编自朱汉民《文化复兴与书院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
B.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C.君子是儒家教育理念中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一种能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的人。
D.儒家经典体现出以育人为重点的显著人文性特征,因此它并不是上帝的训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传统,是论证“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前提。
B.文章论述了“儒教”的根本任务,谈及其维护社会与关注个人两方面的内涵。
C.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
D.文章以儒家为基本立场,对儒家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越深入的接受孔子的“成人之教”,就越能摆脱对神明的崇拜与依赖,从而找到追寻人文理性的道路。
B.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
C.中华文明确立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这有赖于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的出现。
D.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孟二人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分析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这个“最成熟的教育制度”是有“世界古文明”的限定条件的。B项,“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分析错误,“致力于大同天下”与“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是儒家人文教育的两重意义,不存在转折关系。D项,“因此它并不是上帝的训谕”分析错误,强加因果,儒家经典体现出人文特征,与“不是上帝的训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分析错误,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的是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说法错误,儒家教育的政治功能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这两项功能是并行的,其中一个不是另一个的条件。故选B。
【2019·甘肃省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
1.A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只要……就……”的关系。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C项,“对于每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故选D。
【2020·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自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目,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比如汉字研究,现代考古学就使其突破传统小学、金石学、书学范畴,步入全新的广阔领域。《中国汉字美学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纪现代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之上。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汉字也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奥秘的钥匙,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点画,都蕴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内涵。在漫长发展演变中,汉字发展出独特美学,《中国汉字美学史》聚焦于汉字形体及其美学特征,尤其是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
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萌生于史前刻画符号,成熟于商周图形文字,继之有春秋战国以鸟虫书为代表的金文以及秦汉篆书,转折于宋元雕版宋体字,昌盛于20世纪现代美术字。这一研究与文字学、艺术学、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汉字是线的艺术,装饰文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雏形,其中蚌埠双墩文化与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造的骨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字形体美的源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鸟虫书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装饰丰富多样。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汉字自身,还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比如,史前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礼器,也从其形体出发,选取最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使符号成为视觉焦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文饰”作用加强,文字对器物美化的意识尤为突出。以越国剑器为例,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一体,铭文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更是锦上添花。
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品等,载体材质固有的色泽和质地以及不同的工艺,都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据《周礼·考工记》所记,周代工艺技术中攻木、攻金、攻皮、设色、雕刻、制陶等手段俱全,说明当时针对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后世文字刻画工艺技术更是远超周代。
欣赏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感受其艺术魅力,是我们研究汉字美学秉持的基本态度。希望从海量资料中遴选的这些文字作品以及从中梳理总结的美学规律,对发扬汉字文化有所裨益,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选编自李学勤、李明君主编《中国汉字美学史·展示汉字之美(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0年04月14日20 版,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考古的新发现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为研究《中国汉字美学史》奠定了基础。
B.汉字历经漫长发展过程,具有装饰美化功能,《中国汉字美学史》就重点聚焦于这功能。
C.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淡化象形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字美化观念。
D.汉字载体各种材质的固有色泽、质地以及文字刻画工艺技术的高超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的角度,指出了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的重要性。
B.文章分析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字的形体及其美学特征。
C.第三段将各个时代的汉字形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其装饰美化功能的变化。
D.文章对汉字自身及其载体的关系、载体材质、工艺技术都有论及,体现汉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因此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就会使其研究获得成功。
B.中国现代美术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
C.周代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随着社会进步,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
D.从海量资料中遴选文字作品、总结美学规律,就是要发扬汉字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等问题。
C项,无中生有,“淡化了象形特征”错,原文“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对“各个时代的汉字形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太绝对,“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就会使其研究获得成功”错,原文“自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目,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B项,无中生有,“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感”错,文章中只是说“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并不一定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感”;C项,曲解文意,“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错,原文是说“后世文字刻画工艺技术更是远超周代”,而非“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故选D。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