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7 )
精品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 / 12
当前位置: 高中/ 语文/ 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品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020-07-27 浏览量 1616 3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7636943
版本: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类型: 学案、教案
地区: 广东省
文件: 1.2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12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oc 展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一、必备知识
(一)概念知识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通常是指:
(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3)重要的指示代词;
(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
(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二)解题技巧
两个区别
1.“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题干中出现了“正确”这一要求,这就告诉考生,选项中有三项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有出入。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要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
2.“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八大关系
(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二、综合对点练
【2019年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宝贵理论。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不同时辰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循环流转,盛衰开合,十分有序。具体来说,所谓“子午”是以子、午两个时辰代指整个时辰,“流”是指流动,“注”则是灌注的意思。
现代时间生物学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同时,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现代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象流水一样具有“走向”性,这与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学说恰恰相符。
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从而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午时服药。凡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午后或傍晚服用。临床证明,寅时(3点—5点)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昼阳夜阴,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时服用效果佳。若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又如子午流注抗癌疗法,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整患者气血,协调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材料二)
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往往受到机体节律的影响。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掌握正确的用药理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就成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要素之一,也是患者用药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并获诺贝尔奖的新药青蒿素,作为抵抗疟疾的特效药,救治了数以亿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但用药方法,就很有讲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由于青蒿素在体内代谢迅速,排泄较快,代谢物24小时可排出84%,所以必须连续用药,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愈目的。
就日常生活来说,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又如抗生素(如头孢类、霉素类、沙星类等)药物,主要用于对抗细菌导致的炎症,进食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它们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饭前吃。此外,一部分降糖药物应该放在饭前服用,比如磺脲类药物,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胰岛的某一类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在饭前吃,等到食物里的糖被分解吸收的时候,药物正好发挥效用。而那些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助消化药品,如复方消化酶,这样的药物应该在饭后马上吃,药物与食物可以同时到达胃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所以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最好在每日睡前服用。有些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因作用于前庭神经中枢,服用后容易瞌睡、疲惫,最好在晚上服用。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都是下午血压升高,晚间降低,清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如果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
总之,药物的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应重视遵医嘱服药,同时也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科学选择最佳用药时刻。对医生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节约经济、人力成本,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1.下列对材料一“子午流注”理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属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B.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
C.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科学认识。
D.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式微”意思是衰落、衰微,该词源于《诗·邶风》中《式微》一诗。
B.“药半功倍”与成语“事半功倍”异曲同工,“功”都指功效、成效。
C.“阳长”“阴长”中的“长”,都读“zhǎnɡ”,意思同“消长”的“长”。
D.“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对青蒿素的代谢快,因此须连续给药。
B.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
C.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杀菌,应该在饭前服药。
D.消化酶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应饭后即服。
【答案】
1.D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D项,“‘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分析错误,“祛”与“去”不但读音不同,用法也存在很大差别,二者不能等同。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故选B。
【2020年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日梦”
①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②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③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做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④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⑥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D.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B.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C.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D.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答案】
1.C
2.A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理解错误。原文中的表述是“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可知主语和宾语调换了位置,该项说法不合逻辑。B项,“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理解不准确。“白日梦”既可指美丽的幻想,也可以是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义词,这里用“只用于”,是不合适的。D项,柏拉图对人的比喻是为了说明像柏拉图那样的大哲学家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说人是“从不做‘白日梦’的”没有根据。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和所要理解的句子,把句子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也就是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本题要求选出“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B项,“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理解错误。原文“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可见“白日梦”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C项,“‘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中的“都”字说法太绝对,与原文表述不符。D项,“‘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中的“都”的使用太绝对。有些“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的。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说法错误。原文相关的表述是“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由此可见“梦幻世界”并非“艺术世界”。故选A。
【2020·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俨然是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让人不由地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
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气相投者。有些所谓的“客”,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有些带有“客”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涵义有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光明日报》2014年6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B.“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这一点可以从甲骨文的“客”字的构造中得以佐证。
C.从本义延伸开来,“客”包括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本义之外,“客”还可以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外出寄居、迁居外地者等。
D.“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有700多个,而且多数为古典,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以“客”为名的称谓自古有之,并且属于常用词。
B.“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不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这一意义范畴。所以,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
D.墨客、骚客、看客、过客这一类“客”,并不需要当面指认或称呼。这些称呼只存在于行文表述中,用以别称而已。
3.根据原文意思,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什么来命名的?(4分)
【答案】
1.A
2.D
3.“茶客”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香客”指朝山进香者,泛指某一类人;“客家人”属于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珠履客”是以特征来命名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可知,题干强加因果,表述错误。故选A。
2.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并且属于常用词”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可知,题干中前半句正确,而后面的结论“并且属于常用词”无中生有。
B项,“不属于”表述有误,根据文本“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可知,“政客”在古代属于掮客的范畴,题干因果不当,表述错误。
C项,“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错误。根据原文“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可知,题干将未然说成已然,表述错误。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根据原文意思,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什么来命名的?根据文本“‘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可知,“茶客”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香客”指朝山进香者,泛指某一类人;“客家人”属于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珠履客”是以特征来命名的。

_21?????????è?????(www.21cnjy.com)_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