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精细审题,精准立意课件.pptx 展开
(共31张PPT)
精“细”审题
精“准”立意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审题和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所以,在写作中,首先要学会仔细审题,精准立意。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出题人所给的作文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主旨,确立写作中心。
审题=审材料+审引导语+审要求(角度、文体、字数、何种格式)
简单的说就是“要我写什么”。
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作文写作的中心(主题思想),明确所写作文中自己的观点态度和通过作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简单的说就是“我要写什么”。
审题三原则
整体性原则 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题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力求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提炼立意常用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即在材料中或反复出现,或进行评议,或对材料进行总结、对事件进行归因,或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或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它们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材料的主旨,是审题立意的立足点,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抓手与突破口。
抓关键词句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青年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既有“自我”“叛逆”“键盘侠”等,也有“学霸”“后浪”“逆行者”等。这些标签有的是自己贴的,有的是别人贴的。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标签?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确定关键词(句)——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
立意——好的标签能指引青年成长/青年不被“标签”定义,活出自我/人生的本原不会改变,别让华丽的标签改变了你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找到事件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的结果、原因给人怎样的启示,这些启示往往就是作文的立意。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第三步: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由果溯因
【例】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有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有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落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最终为渔民所获。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马嘉鱼被卡死
第二步:找出原因(关键句)——不爱转弯,不思改变
第三步:组成观点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①改变,为自己开一扇天窗(比喻手法好);②适时改变,人生大智慧;③灵活变通,柳暗花明;④死于固执,生于变通;⑤执而不化与灵活变通;⑥拐个弯,天堑变通途;⑦退一步,海阔天空;⑧死板之路,死亡之路
(三)求同存异互补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一般有三步:一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二是比较材料内涵或意义点,摒弃相异之处,寻找相同、交叉或重合的点,三是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审题立意方法有三:
1.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即中心观点。
2.存异法——辩证分析。
3.互补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可得到中心观点。
【例1】材料一: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材料二: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材料一中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材料二中三个和尚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没水喝。
分歧点——是否齐心协力。
立意——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求同存异互补法
求同存异互补法
【例2】材料一: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材料二: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材料一:“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二: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立意——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审题立意步骤
第一步:读——材料作文题“四读”
第二步:找——找关键词、关键句
第三步:析——分析逻辑关系
第四步:联——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确定立意
(一)第一步:读——材料作文题“四读”
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品读作文材料。品读材料,就是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和命题意图。
1.审题一读:读懂内涵
我们要结合语境,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尤其要准确领悟双关词语的比喻义。
【例】请以“点亮心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考:你能说出“点亮心灯”的含义吗?
审题一读
:读懂内涵
【解析】“点亮心灯”是一个动宾短语,核心词语是“点亮”,也就是说作文的重点要放在“点亮”上。“心灯”,即“心灵的灯”,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可以驱赶心灵黑暗,照亮人生前行之路,给人温暖和力量的事物。精神世界中的理想、诚信、宽容、善良、坚强、追求、希望、自信、勇敢、爱……都是能照亮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点亮心灯”留下的空白一是“点亮”的主体,即“谁”或“什么”点亮;二是客体“谁”,即要明确是“谁”的心灯;三是“点亮”了后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四是“点亮”的背景条件,即点亮心灯的客观需要。如:老师为我们点亮知识之灯;挫折为我们点亮动力之灯;失败为我们点亮成功之灯等。
2.审题二读:读懂褒贬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例】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思考:你能看出文中的褒贬感情吗?
【解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审题二读
:读懂褒贬
3.审题三读:读懂异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例】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思考:这五个材料的相同点是什么?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解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会缺乏深度。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审题三读
:读懂异同
4.审题四读:读懂要求
材料作文一般有两个部分:材料和要求。作文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要求“一个也不能少”,要准确落实。
要求 注意事项
①以上材料 A.作文时必须紧扣题目材料,同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从中得出观点。
B.还要关注材料的隐形信息,也就是材料对写作的一些限制。
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要明确写作身份,也就是作文时要明扣或暗扣“我”这一身份。
③请以“……”为话题,谈谈有什么启示…… 写作要注意话题的关键词。
④请以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倡议书…… 注意应用文的格式要求
(二)第二步:找——找关键词句
“抓关键词句、概括中心、明确褒贬”是单则材料的审题思维的三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是指材料中强调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关键句”主要指材料中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关键词、关键句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核心。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你写出关键词:
请你写出关键句子:
【答案】1.关键词:强与弱。
2.关键句:(1)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2)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三)第三步:析——分析逻辑关系
找到关键词句后,就要分析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就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二元关系的作文题,涉及两个方面的概念:“简约”和“繁复”。
1.只谈一个方面。
这个二元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可只谈一个方面,或倡导“简约”的理念,或肯定“繁复”的价值。
2.两个方面都谈。
既倡导简约的理念,又肯定繁复的价值;或是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简约,什么场景选择繁复,或者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场景)中二者均能体现。例如:事繁人简、藏繁于简、化繁为简等。这样立意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3.两方面都谈,以一方面为主。
从材料中我们知道,“简约”和“繁复”持“提倡”和“肯定”的态度,可见是褒义。如果将“繁复”等同于“坚持”“执着”“重复”等,将“简约”等同于“节俭”“简朴”等概念,这就偏离文意了。
两个方面都谈时,可侧重某一方面。可大谈简约的好处,略说“繁复”的好处;也可大谈“繁复”的好处,略谈“简约”的好处。
二元关系的作文题,一般不要只谈一个方面。两个方面都谈,文章会更有思辨性、深刻性,更能获得高分。
(四)第四步:联——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确定立意
1.联系现实
如今,作文命题大多紧扣时代热点,并明确要求考生联系现实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段材料中,明显提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个作文题,显然要我们“联系生活现实、社会实际,谈自己对劳动的认识”。
同步测评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飞行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升力越大。逆风能够增加相对速度,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是逆风,这样使飞机有足够升力,飞得更稳定。
以下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逆风翱翔,人生更精彩 ②逆风飞翔,直抵苍穹
③惟有逆风,方成不凡人生 ④勇做逆风中的舞者
⑤逆风破浪,成就非凡人生 ⑥于逆风起航,与时代翱翔
⑦逆风中的英雄——永不言败 ⑧逆风凭借力,行稳而致远
【答案】③。说法绝对,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幸福?有一句话可让我们体会对“幸福”的感悟,这句话是:为没有漂亮靴子而苦恼的人,应该同没有脚的人聊聊。
以下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懂得知足,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感
B.追求相对幸福,才能拥有快乐人生
C.感受痛苦,方懂真正的幸福
D.怀知足之心,谱幸福乐章
【答案】C。材料没有提到痛苦。没有脚不等于痛苦。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罗素
材料二: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
以下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慎思明辨,理性先行 B.以理性立身,凭血性书志
C.理性与血性兼具,明辨与刚毅齐飞 D.无畏前行,超越自己
【答案】D。只涉及一个方面,“超越自己”跑题。
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炼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追求健康、享受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可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新生代青年不注重健康管理,虽然年纪轻轻,却脆弱到“一碰就坏”的地步,出现“脆皮现象”。这种“脆皮”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也体现在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
【答案】①野蛮体魄,强健精神。②拒绝脆皮,迎战风雨。③拒绝脆皮现象,成就坚毅人生。④破身心脆皮,塑茁壮青年。⑤撕掉“脆皮”标签,修炼“硬核”心态。
精“细”审题
精“准”立意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是驭文之首术,立意是谋篇之大端,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审题和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
所以,在写作中,首先要学会仔细审题,精准立意。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出题人所给的作文材料,准确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主旨,确立写作中心。
审题=审材料+审引导语+审要求(角度、文体、字数、何种格式)
简单的说就是“要我写什么”。
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作文写作的中心(主题思想),明确所写作文中自己的观点态度和通过作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简单的说就是“我要写什么”。
审题三原则
整体性原则 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题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力求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提炼立意常用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即在材料中或反复出现,或进行评议,或对材料进行总结、对事件进行归因,或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或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它们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材料的主旨,是审题立意的立足点,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抓手与突破口。
抓关键词句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青年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既有“自我”“叛逆”“键盘侠”等,也有“学霸”“后浪”“逆行者”等。这些标签有的是自己贴的,有的是别人贴的。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无论这个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标签?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确定关键词(句)——标签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
立意——好的标签能指引青年成长/青年不被“标签”定义,活出自我/人生的本原不会改变,别让华丽的标签改变了你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由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找到事件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的结果、原因给人怎样的启示,这些启示往往就是作文的立意。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第三步: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由果溯因
【例】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有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有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落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最终为渔民所获。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马嘉鱼被卡死
第二步:找出原因(关键句)——不爱转弯,不思改变
第三步:组成观点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①改变,为自己开一扇天窗(比喻手法好);②适时改变,人生大智慧;③灵活变通,柳暗花明;④死于固执,生于变通;⑤执而不化与灵活变通;⑥拐个弯,天堑变通途;⑦退一步,海阔天空;⑧死板之路,死亡之路
(三)求同存异互补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一般有三步:一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二是比较材料内涵或意义点,摒弃相异之处,寻找相同、交叉或重合的点,三是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审题立意方法有三:
1.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即中心观点。
2.存异法——辩证分析。
3.互补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可得到中心观点。
【例1】材料一: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材料二: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材料一中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材料二中三个和尚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没水喝。
分歧点——是否齐心协力。
立意——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求同存异互补法
求同存异互补法
【例2】材料一: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材料二: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材料一:“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材料二: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立意——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这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审题立意步骤
第一步:读——材料作文题“四读”
第二步:找——找关键词、关键句
第三步:析——分析逻辑关系
第四步:联——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确定立意
(一)第一步:读——材料作文题“四读”
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品读作文材料。品读材料,就是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和命题意图。
1.审题一读:读懂内涵
我们要结合语境,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尤其要准确领悟双关词语的比喻义。
【例】请以“点亮心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考:你能说出“点亮心灯”的含义吗?
审题一读
:读懂内涵
【解析】“点亮心灯”是一个动宾短语,核心词语是“点亮”,也就是说作文的重点要放在“点亮”上。“心灯”,即“心灵的灯”,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可以驱赶心灵黑暗,照亮人生前行之路,给人温暖和力量的事物。精神世界中的理想、诚信、宽容、善良、坚强、追求、希望、自信、勇敢、爱……都是能照亮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点亮心灯”留下的空白一是“点亮”的主体,即“谁”或“什么”点亮;二是客体“谁”,即要明确是“谁”的心灯;三是“点亮”了后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四是“点亮”的背景条件,即点亮心灯的客观需要。如:老师为我们点亮知识之灯;挫折为我们点亮动力之灯;失败为我们点亮成功之灯等。
2.审题二读:读懂褒贬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例】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思考:你能看出文中的褒贬感情吗?
【解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审题二读
:读懂褒贬
3.审题三读:读懂异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例】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思考:这五个材料的相同点是什么?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解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会缺乏深度。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青年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审题三读
:读懂异同
4.审题四读:读懂要求
材料作文一般有两个部分:材料和要求。作文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要求“一个也不能少”,要准确落实。
要求 注意事项
①以上材料 A.作文时必须紧扣题目材料,同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从中得出观点。
B.还要关注材料的隐形信息,也就是材料对写作的一些限制。
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要明确写作身份,也就是作文时要明扣或暗扣“我”这一身份。
③请以“……”为话题,谈谈有什么启示…… 写作要注意话题的关键词。
④请以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倡议书…… 注意应用文的格式要求
(二)第二步:找——找关键词句
“抓关键词句、概括中心、明确褒贬”是单则材料的审题思维的三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是指材料中强调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语。“关键句”主要指材料中表达一定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关键词、关键句是审题的关键、立意的核心。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你写出关键词:
请你写出关键句子:
【答案】1.关键词:强与弱。
2.关键句:(1)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
(2)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三)第三步:析——分析逻辑关系
找到关键词句后,就要分析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就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二元关系的作文题,涉及两个方面的概念:“简约”和“繁复”。
1.只谈一个方面。
这个二元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可只谈一个方面,或倡导“简约”的理念,或肯定“繁复”的价值。
2.两个方面都谈。
既倡导简约的理念,又肯定繁复的价值;或是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简约,什么场景选择繁复,或者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场景)中二者均能体现。例如:事繁人简、藏繁于简、化繁为简等。这样立意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3.两方面都谈,以一方面为主。
从材料中我们知道,“简约”和“繁复”持“提倡”和“肯定”的态度,可见是褒义。如果将“繁复”等同于“坚持”“执着”“重复”等,将“简约”等同于“节俭”“简朴”等概念,这就偏离文意了。
两个方面都谈时,可侧重某一方面。可大谈简约的好处,略说“繁复”的好处;也可大谈“繁复”的好处,略谈“简约”的好处。
二元关系的作文题,一般不要只谈一个方面。两个方面都谈,文章会更有思辨性、深刻性,更能获得高分。
(四)第四步:联——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确定立意
1.联系现实
如今,作文命题大多紧扣时代热点,并明确要求考生联系现实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段材料中,明显提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不愿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个作文题,显然要我们“联系生活现实、社会实际,谈自己对劳动的认识”。
同步测评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飞行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升力越大。逆风能够增加相对速度,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是逆风,这样使飞机有足够升力,飞得更稳定。
以下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逆风翱翔,人生更精彩 ②逆风飞翔,直抵苍穹
③惟有逆风,方成不凡人生 ④勇做逆风中的舞者
⑤逆风破浪,成就非凡人生 ⑥于逆风起航,与时代翱翔
⑦逆风中的英雄——永不言败 ⑧逆风凭借力,行稳而致远
【答案】③。说法绝对,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幸福?有一句话可让我们体会对“幸福”的感悟,这句话是:为没有漂亮靴子而苦恼的人,应该同没有脚的人聊聊。
以下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懂得知足,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感
B.追求相对幸福,才能拥有快乐人生
C.感受痛苦,方懂真正的幸福
D.怀知足之心,谱幸福乐章
【答案】C。材料没有提到痛苦。没有脚不等于痛苦。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罗素
材料二: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
以下立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慎思明辨,理性先行 B.以理性立身,凭血性书志
C.理性与血性兼具,明辨与刚毅齐飞 D.无畏前行,超越自己
【答案】D。只涉及一个方面,“超越自己”跑题。
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炼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追求健康、享受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可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新生代青年不注重健康管理,虽然年纪轻轻,却脆弱到“一碰就坏”的地步,出现“脆皮现象”。这种“脆皮”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也体现在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
【答案】①野蛮体魄,强健精神。②拒绝脆皮,迎战风雨。③拒绝脆皮现象,成就坚毅人生。④破身心脆皮,塑茁壮青年。⑤撕掉“脆皮”标签,修炼“硬核”心态。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
同类资源
- 【高考重难点】2025年高考语文预测考前冲刺...
- 【高考热点】2025年高考语文预测考前冲刺--...
-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语文预测考前冲刺...
-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语文考前预测冲刺...
- 【高考押题卷】2025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二轮...
-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考前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