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03.36.96.56 )
精品
11《岳阳楼记》课件
1 / 55
当前位置: 初中/ 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岳阳楼记
精品

11《岳阳楼记》课件

2024-12-16 浏览量 470 4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21977378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4.2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55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岳阳楼记》(课件)2024-2025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pptx 展开

(共55张PPT)
第三单元
岳阳楼记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体会其语言美。
2.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研讨本文的览物情、悲喜观、忧乐观。
3.积累文中的常用实词、成语、名言警句等,注意学以致用。
学法指引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1.分析作者的相关情况。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往往提示或暗示了作者的情感。
2.注意议论或抒情句。文言文的议论或抒情句,往往是一篇文言文中显性的情语,直接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如喜、乐、愁、怨等。
3.把握文章的隐含情感。抓住文言文的意象特征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含蓄、间接传达的情感。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简介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好友滕子京从岳州来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他一口答应。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1046)九月,范仲淹挥毫撰写的《岳阳楼记》,是他看图而写的。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写登楼观感
其喜洋洋者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却巧妙避开岳阳楼不写,反而用大量笔墨描写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请你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用大量笔墨描写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既可以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又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形成对比,为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优美文字,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时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一纸文章天下传。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气势。
(板书文题、作者)
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谪守( zhé ) 属予( zhǔ ) 浩浩汤汤(shānɡ shānɡ)
潜形( qián ) 岸芷汀兰(tīnɡ) 宠辱偕忘(xié )
心旷神怡( yí ) 皓月( hào ) 薄暮冥冥(mínɡ mínɡ)
2.通假字。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检查预习
3.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景色和事物; 今: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5)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
(6)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7)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4.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5.重点词语解释
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于是
规模
同“嘱”,嘱托
夫巴陵胜状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岳阳楼之大观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得无异乎

水势浩大的样子
日光
壮丽景象
如此······那么
至,到达
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聚集
表推测
若夫
霪雨
霏霏
浊浪排空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登斯楼也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冲向
桅杆 船桨
傍晚天色昏暗

离开国都
说坏话
萧条冷落的样子
至若
春和景明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而或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静影沉璧
心旷神怡
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日光
停息
美丽的
有时

洁白,明亮
圆形的玉
开阔 愉快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
微斯人
吾谁与归
一起
迎着
啊,唉
探求
或许、也许

没有
归依
6.重点句子翻译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在遥远的江湖上就替君主担忧。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朗读指导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注:黑体句为翻译常考句,全书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越( )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规模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兴办起来了。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④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好
边际
日光
如此,那么
贬谪、降职
泛指文人
表推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一湖。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若夫淫雨(      )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  )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⑥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指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光芒
倒下
折断
昏暗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  )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      )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⑦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⑧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光
形容草木茂盛

一起
持、执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   )古仁人(         )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⑨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⑩”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求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
是在朝廷做官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
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在……之前
在……之后
(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同“俱”,全、皆
同“嘱”,嘱托
3.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2)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和乐
和暖,和煦

景象
(3)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4)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5)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  )
至、到达
极点
尽头
有时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表目的,来
因为
4.古今异义。
(1)越明年   古义:(   ) 今义:(      )
(2)去国怀乡 古义:(   ) 今义:(  )
(3)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 今义:(     )
(4)沙鸥翔集 古义:(  ) 今义:(    )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 今义:(  )
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指国都
国家
日光
景致、风景
停息
泛指聚集
如果没有
微小
5.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               )
6.文言文名句默写。
(1)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乎!
(3)《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情景化默写)看见银杏树叶纷纷落下,小广赞美不已,小深却兀自感伤。一旁的小华感叹道:“你俩应该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达胸襟。”
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整体感知
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二课时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内容探究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
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给人印象极深。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品味赏析
不好。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第一段
第二、三、四段
第三、四段
第三、四、五段
写法探究
试评价本文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鉴赏评价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之作。
你知道岳阳楼上有哪些“唐贤今人诗赋”吗?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李白)
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 (何绍基)
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徐侍清)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 (童道让)
拓展延伸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周立中)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周元鼎)
一楼铭古今兴废;两字系天下安危。
             (缪英)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生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C
【解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写“古仁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不是“已无悲喜之情”。
2.课文第3、4段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描绘了“淫雨霏霏”时的“洞庭风雨图”,蕴含着作者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描绘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时的“洞庭春晴图”,蕴含着作者心旷神怡、遗忘得失荣辱的乐观情怀。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4.“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以及希望自己能与“古仁人”同道的远大抱负。②对朋友的劝勉与安慰。③因没有志同道合之人而无奈的感情。
【甲】《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把酒临风(    )
(2)后天下之乐而乐(      )
(3)微斯人(     )
持、执
在……之后
如果没有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乙】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参考译文】【乙】皇祐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发放官府存粮,募灾民服役以救灾,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赛舟,爱做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范仲淹)每天都到西湖上宴饮集会,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告知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粮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司弹劾杭州长官不救济饥荒,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是为了征集社会上有余的钱财,用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和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浙东和浙西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之年,发放国家粮仓的粮食,招募灾民兴建地方有益的工程,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此机会为民间兴利,这是先王深厚的恩泽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役千夫/吾日三省吾身    
B.以惠贫者/甚矣,汝之不惠
C.是岁/斯是陋室    
D.民不流徙/从流飘荡
【解析】A.每天;B.救济/同“慧”,聪明;C.这/表判断;D.流亡/水流。
A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希文乃纵民竞渡 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自春至夏 居民空巷出游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结合【乙】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乙】文中,范仲淹在饥荒之年,用“纵民竞渡”和大兴土木的方法恢复当地经济,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政治理念。
/
/
/
九年级(2)班举办了“语文,心灵的栖息地”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4分)
1.【智解汉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些汉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水+水+水=淼”令人不禁想起“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请开动脑筋,说说下面汉字的意蕴。(2分)
(1)“口+口+口=品”令人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木+木+木=森”令人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茶要一口一口地品,日子要
一天一天地过
“孤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
是薄弱的
2.【趣赏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下面是几副有关名胜的对联,请参照示例,任选一副进行赏析。(2分)
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赏析示例: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洞庭山水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前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①杭州西湖岳王庙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②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①这副对联用“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忠骨”和“佞臣”的对比,歌颂了岳飞的英雄气节,鞭挞了秦桧的奸佞无耻。[示例二]②这副对联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来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的壮丽景色,用海水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来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表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总 结
11 岳阳楼记课件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