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4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排课
当前位置: 初中/ 语文/ 中考专区/二轮专题/其他
普通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5-06-02 浏览量 152 2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23094198
版本: 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全国
文件: 61.2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2)词__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docx 展开

这是一套《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资源,包含(1)诗__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docx、(2)词__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docx、(3)曲__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2)词__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2)词——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宋词都是典型的豪放词,【甲】词以“狂”字贯穿全篇;【乙】词从题材、思想感情到语言风格均体现了一个“壮”字。
B.【甲】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向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C.【乙】词“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词人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D.两首词通过写打猎经历和军中生活情景,或牵犬擎苍,骑马狂奔,或沙场点兵,力挽强弓,写的都是豪壮之举,表达的是抗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你能为这首词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吗?请简述理由。
3.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4.小文准备朗诵这首词,请你结合对本词情感的理解,从重音、停连、节奏等角度为小文至少提一点朗读建议。
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6.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风景异”,概括写出了塞下秋季与内地不同的风光。
B.“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荒凉与寂寥,“孤城闭”点明戍守边关将士无战事。
C.“燕然未勒”,揭示了词人范仲淹立志击退进犯的外敌、渴望建立军功的心理。
D.全词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情与景相融合,气势宏大而雄伟,情调苍凉而悲壮。
8.“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词中“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你认为词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她“竞雄”的豪迈气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引”是词牌名,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斫去桂婆娑”一句中借用“婆娑的桂树”来指代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12.这首词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B.不正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愿望;故选:B。
2.答案:示例:春兴;这首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质朴自然的村野田园春光图,表达了词人的愉快心情及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可从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概括方面来拟题,言之成理即可。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所以可拟写为:春兴、春光、游春等。
3.答案:这首词使用白描手法写景,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了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丽图画。
解析:“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只用朴素的颜色形容词就描绘了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田园春景。“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使用白描,用浅近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纷飞图。这两处白描,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找出任意一处,简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示例:节奏可以稍快,以突出欢快之情。
解析:示例:本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之情。“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花百花齐放、色彩明丽、生意盎然的特点,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因此“红、白、黄”要重读;“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写莺燕蝶,突出莺歌燕舞的美好春景,因此朗读时重音可以放在“啼、舞、忙”上,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5.答案: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解析: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
6.答案: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
解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诗歌上片中“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诗歌下片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分析。
B.“孤城闭”暗示战事紧张、戒备森严,非“无战事”,分析错误。
A、C、D均符合词意。
8.答案:示例:既是将士们流下的思乡之泪,也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之泪;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泪”包含:对家乡的思念(“家万里”);对功业未建的愧疚(“燕然未勒”);对戍边艰辛的感慨(“霜满地”“人不寐”),体现复杂的家国情怀。
9.答案:[示例]篱笆下的菊花开得正为繁盛,秋日里,天朗气清,景物都像是擦拭过一样清新干净。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意境理解。“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绘中秋时节,篱笆下菊花盛开,金黄灿烂;秋日天空明净,景物如被擦拭般清新爽朗。画面色彩明丽,氛围清新,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词人内心的郁闷与对时局的忧思。
10.答案:[示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竞雄”体现了秋瑾不输于男儿的愿望,而词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彰显了她身为女儿的无奈,而“心却比,男儿烈”,体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情感把握。“身不得,男儿列”感叹身为女子的局限,“心却比,男儿烈”直抒胸臆,强调内心比男子更刚烈。“烈”字凸显秋瑾的豪迈气概与不甘平庸的精神,展现其超越性别的英雄情怀,与“竞雄”(竞争称雄)的字号及“女侠”身份呼应,体现其追求平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11.答案:B
解析: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联系辛弃疾经历可知,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显得苍凉而悲壮,而非“浪漫而有意趣”。
故选B。
12.答案:表达了不被重用、无从施展才华的愤懑;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解析:这首词的上片,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隐含着不被重用、无从施展才华的愤懑;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从天上写到人间,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表达了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其他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