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11.225.149.98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
1 / 9
排课
当前位置: 初中/ 语文/ 开学考专区/七年级上册
免费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

2025-03-31 浏览量 28 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2-22462586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江苏省
文件: 38.9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9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
剩余5页未读,请下载获取完整内容

资料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含答案).docx 展开

苏州市吴江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语文开学考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20分,分为三大部分,共18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先请将你的学校、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相对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正确填涂考试号下方的数字。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作答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基础(15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语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开启了无止境的学习之旅。lǚ tú中,我们吟冬诵春( ),游山历水( )。杨柳清风带春来,我们闻到了yùn niàng在空气里的泥土气息□徜徉动物世界,我们见识了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笔下或wēn shùn或彪悍的人类朋友□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遥望飘渺的天上街市□我们感动于诗人的爱国rè chén,一起吟诵“夜阑卧听风吹雨……”。
语文学习的天地非常广阔。我们既可以探访历史,____________;又可以走进自然,____________;还可以体察亲情,____________;更可以了解社会,____________。
语文之旅,让人欣喜,让人着迷。同学们,我们是初中生了,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相约读书写作,奔赴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吧!
(1)根据语境,读拼音,依次在横线上填写词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语段中三个“□”处标点是一样,它们应该是( )
A. 逗号 B. 冒号 C. 句号 D. 分号
(3)补充语段中两个“( )”,最合适一组是( )
A. 赏四季 游八方 B. 看八方 赏四季
C. 赏四季 看八方 D. 赏四季 看天地
(4)依次填入语段中四条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观赏世间美景 ②享受温暖盛宴 ③感受风云变幻 ④品味人世百态。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③②
2. 激活你小学六年积累的古诗,应景吟诗吧。将对应的诗句依次写在横线上。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①____________”;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②____________”;王昌龄则发出“③______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岳飞则喊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的壮语。
二、阅读(55分)
(一)(10分)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盖①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③,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④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遗汝者,恐汝在家汩⑤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⑥无朋友闻见⑦,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⑧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⑨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⑩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 》
【注释】①盖:如果。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③膝下:指父母。④即是:相当于现在的“就是”。⑤汩:乱,搞乱。⑥及:相当现在的“再说”。⑦闻见:这里是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⑧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⑨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⑩无黍:不要辱没。忝,辱。 所生:父母的养育,指自己的一生。 受之:朱熹长子朱塾(1153—1191),字受之。
3. 根据语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B.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C. 汝/既不能如此即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D.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4. 请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文言词句及释义
参考成语 调兵遣将、神差鬼遣 (1)然今遣汝者__
字典查阅 犹:①好像;②可以;③尚,还,仍;④连词,表让步,虽然——《古汉语词典》 (2)则吾犹可望____(填序号)
5. 用现代汉语将下面文言句的意思说明白。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6. 下面选项中,最能概括出朱熹教子目的的一项是( )
A. 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 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 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 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二)(10分)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更强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①从高温热浪、暴雨洪灾到飓风山火、极端寒流,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持续增加。气象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的主要原因。国际社会应继续携手努力,完善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②世界气象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2022年,高温、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对全球数百万人造成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10亿美元。
③国际自然灾害常设观测网站2022年共记录全球891起极端天气灾害事件。这些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④法国气象局本月初发布公告指出,2022年法国年平均气温达14.5摄氏度,是法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异常的高温和干旱让该国西南部吉伦特省等多地发生森林火灾,6.2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是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6倍.欧盟下属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年初发布报告说,2022年是欧洲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表示,2022年是西班牙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年年平均气温接近15.5摄氏度。英国气象局证实,2022年英国年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0摄氏度,成为该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一些国家还遭遇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在北美地区,冬季风暴给美国、加拿大多地交通、供电等造成严重影响。
⑤世界气象组织在《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2022年海平面高度再创新高,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近10毫米.美国《科学》期刊本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全球近七成陆地冰川将完全消融,冰川加速融化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
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克里斯托夫·卡苏指出,极端天气频发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越多,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塔拉斯表示,2022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警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紧迫性,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对气候进行更好监测。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迄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部分国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或国家战略。其中,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30日,有删改)
阅读链接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碳中和则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7.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以更强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更”警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紧迫性。
B. 气候变化造成了更频繁、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
C. 极端天气事件警示人们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对气候进行更好的监测。
D. 为应对气候变化,迄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与净零排放的目标。
8. 选文第②~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9. 人类正在“以更强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的贡献有哪些?
(三)(16分)
阅读《老海棠树》,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⑥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闹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了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0. 作者回忆了奶奶所做的一些事情,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填空,梳理奶奶所做的事。
①_____→②____________→③扫院子、扫街→④____________
11. (1)作者在第①段这样写:“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请联系全文细读,分析奶奶在张望什么?
(2)从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奶奶?
12. 读句子,按照括号里要求作答。
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句中“凑”特别有画面感,用心品读,体悟“凑”字的妙处)
13. 文中多次出现“老海棠树”,请结合散文具体内容说说“老海棠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四)(19分)
阅读《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位置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在门外脱下鞋子,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纯净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是在苦弱中挣扎,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他听了,得到安慰似的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位师傅扛着水进来,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浓烈的气味。”
④怒火中烧,我伸手就打。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吗?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我一下子呆住了,尴尬地止住了手。但心里还存着侥幸,希望走到门边的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⑤夜里,我跟孩子说:“儿子,这次我真的不能原谅你,这位送纯净水的师傅,也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他将一桶水送到这里,爬上五楼,一桶水只赚一块钱,流了多少汗?”儿子很委屈:“我只说臭,又没说其他的,你却要打我?”许多事,许多心情,他这个年龄,显然不懂。
⑥再来的时候,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窸窸蹿窜弄了好长时间,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在彼此间心照不室,我劝他无须这样细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⑦门边有个位置!坐在沙发上抽烟,我忽然产生灵感。于是,和儿子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站在门槛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我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么?
⑧几天前,我在小区散步。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说:“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我脸一红,忙说:“____________。”
⑨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有删改)
14. 请根据文章内容,照样子,试着梳理小说情节发展并将表格填充完整。
序号 送水工的表现 “我”的心情
1 送水工诉说下岗遭遇 “我”感到同情
2 (1)_____ “我”感到尴尬
3 送水工自备鞋套进门 (2)“我”感到_____
4 (3)_____ “我”感到欣慰
5 送水工夸赞“我” (4)“我”感到_____
15. 阅读第④自然段,关注划“______”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
这句话是对送水工的______和_____等进行了描写,表现了送水工_____的心情,刻画了送水工的______的形象,同时也为下文送水工改进服务做铺垫。
16. 根据上下文,在第⑧段末尾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话。
17. 听了老人的话,“我”感触颇深,回来后“我”想写一段话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聪明的同学,如果小说中的“我”就是你,你会写些什么呢?(80-100字)
三、作文(50分)
18. 作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胆怯、自卑、懒惰、粗心……成长,便能一步步战胜这些缺点。
请你以“我终于战胜了_______”为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以外任意文体皆可,填入合适的词语补全题目: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字数不少于500字: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15分)
1.(1) ①. 旅途 ②. 酝酿 ③. 温顺 ④. 热忱 (2)D (3)A (4)C
2. ①.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 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 但使龙城飞将在 ④. 三十功名尘与土 ⑤. 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阅读(55分)
3. A
4. ①. 派,打发 ②. ③
5. 只是与在家里一样,日后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将用什么脸面来见父母亲戚、乡里家乡的人呢?
6. C
参考译文:
如果你喜欢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不用(不必)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原来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如果不是这样,就白白地劳苦费力,和在家里一样(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早起晚睡,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7. D
8.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具体的数字和事例,如“2022年法国年平均气温达14.5摄氏度”“6.2万公顷森林被烧毁”等,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022年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9. 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 - 45%目标。
(三)(16分)
10. ①. 糊纸袋、补花 ②. 做饭、洗菜 ③. 冬天学习
11. (1)奶奶的张望是对自己有一份名正言顺工作的期盼,对自己能自食其力跟上时代的渴望,也是对自己地主成分的自卑和对别人看法的在意。
(2)读到了一个勤劳、善良、渴望自食其力、有自尊、有追求的奶奶。
12. “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小心翼翼的动作,表现了奶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我”的尊重,也体现了奶奶的自卑和无奈。
13. “老海棠树”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着奶奶,它的命运与奶奶的命运相似;老海棠树烘托了奶奶的形象,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四)(19分)
14. ①. 送水工被儿子说臭脚臭袜子 ②. 不安 ③. 送水工没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 ④. 不好意思
15. ①. 神态 ②. 语言 ③. 尴尬 ④. 朴实善良
16. 这真的没什么,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而已。
17. 今天被一位老人夸赞了,心里很温暖。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把饮水机移到了门边,方便了送水工。但老人说,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我会继续努力,多为别人着想。
举动或许就能给别人带来温暖。
三、作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