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 展开
这是一套《【精品解析】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资源,包含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教师版).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学生版).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1.(2024八上·南皮月考)食用末煮熟的鱼片、肉片,易感染华枝睾吸虫或蛔虫,影响人体健康,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 )
A.运动能力强 B.消化管发达 C.生殖能力强 D.有口无肛门
2.(2024八上·南皮月考)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
A.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都是生活在水中
3.(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动物中,属于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是( )
A.海蜇 B.涡虫 C.水螅 D.绦虫
4.(2024八上·南皮月考)广东靓汤闻名遐迩。盛夏,“老广”有用蝉蜕煲冬瓜汤消暑的习惯。“蝉蜕”是蝉的( )
A.翅 B.触角 C.口器 D.外骨骼
5.(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有关昆虫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过程中不需要蜕皮 B.依靠气门感觉气味
C.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D.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6.(2024八上·南皮月考)动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涡虫身体辐射对称,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
B.蛔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内,消化器官非常发达
C.章鱼生活在海洋中,用气管呼吸
D.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外骨骼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7.(2024八上·南皮月考)珍珠是由河蚌孕育而生的,而珍珠粉具有药用价值。在河蚌的各个结构当中,哪一个结构是与珍珠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呢?( )
A.坚硬的贝壳 B.用于移动的足
C.进行气体交换的鳃 D.特殊的外套膜
8.(2024八上·南皮月考)小龙虾是节肢动物的一员,它们通常栖息在永久性溪流和沼泽中,并因其广泛的适应性和美味而广受欢迎。以下关于小龙虾的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小龙虾的附肢是分节的 B.小龙虾的体表覆盖有外骨骼
C.小龙虾的体内有脊椎 D.小龙虾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9.(2024八上·南皮月考)“油菜花开满地黄,花间蝶舞蜜蜂忙。”下列有关蝴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蝴蝶属于节肢动物
B.蝴蝶有三对翅,适于飞行
C.蝴蝶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
D.蝴蝶可以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10.(2024八上·南皮月考)夜幕降临后,水里也是漆黑一片,可是水中的鱼儿却能顺利的躲开礁石继续游来游去。这主要是由于
A.鱼的视觉特别发达 B.鱼的大脑特别发达
C.鱼的听觉特别发达 D.鱼的侧线在起作用
11.(2024八上·南皮月考)蜥蜴比青蛙更高等,主要体现在( )
A.卵生 B.用肺呼吸
C.头后部有颈,头可以灵活转动 D.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12.(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关于蛇和蟾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陆生动物 B.都是爬行动物
C.都是脊椎动物 D.都在陆地上产卵
13.(2024八上·南皮月考)马陆是常见的一种生物,由于具有多对足,常被称为“千足虫”。如图所示,马陆的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其体表坚韧的“盔甲”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和减少水分蒸发。据此推测马陆应属于( )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虫动物
14.(2024八上·南皮月考)在商城县金刚台自然保护区中,同学们发现青蛙、大鲵等两栖动物皮肤都很湿润,而蜥蜴、龟等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的皮肤裸露,能够分泌黏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B.大鲵的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C.蜥蜴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D.龟甲厚实坚硬,可以保温,有助于维持恒定的体温
15.(2024八上·南皮月考)小明同学捉到一只青蛙放在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是第二天青蛙就死掉了,死亡原因是什么呢?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
A.受到惊吓 B.水质有问题
C.饥饿 D.无法呼吸到充足的氧气
16.(2024八上·南皮月考)蜗牛和石斑鱼是常见的两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蜗牛和石斑鱼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B.蜗牛头部有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变化
C.蜗牛具有大而扁平的足,足内腺体会分泌黏液,可减少爬行时足与地面的摩擦力
D.石斑鱼幼体为雌鱼,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转变为雄鱼
17.(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各项与蜥蜴适应陆地生活无关的是( )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B.用肺呼吸
C.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D.运动灵活
18.(2024八上·南皮月考)水螅常常可以捕捉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例如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就会成为它们的食物。水螅获取食物主要是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19.(2024八上·南皮月考)科学家通过观察、测量和模拟活动(如图1、图2),揭示了鱼在水中呼吸的奥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口与鳃盖交替开合,使水流经过鳃丝
B.鳃丝内有大量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C.水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可以扩散进入血液
D.水流与血液的流向相同时,鱼可获得更多的氧气
20.(2024八上·南皮月考)大多数鱼的生殖方式与两栖类相似,吃鱼时发现鱼肚子里的“鱼子”是( )
A.小鱼 B.卵细胞 C.受精卵 D.胚胎
21.(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有关动物及其主要特征,匹配不正确的是( )
A.海蜇——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有肛门
B.涡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C.蛔虫——身体细长,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D.河蚌——身体柔软,有贝壳
22.(2024八上·南皮月考)雨后的校园里,常常会在靠近花坛的甬道上看到蚯蚓。下列关于蚯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身体分节 B.靠环带呼吸
C.刚毛能协助运动 D.身体呈圆筒形
23.(2024八上·南皮月考)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蛤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B.鲤鱼的鳃,利于在水中呼吸
C.蝙蝠体表的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
D.蜜蜂有外骨骼,适于陆地生活
24.(2024八上·南皮月考)水中生活的动物至关重要的是( )
A.一定要能游泳 B.一定要有各种鰭和强大的肌肉
C.一定要具有鳃 D.一定要在水中自由运动和呼吸
25.(2024八上·南皮月考)绿叶海蛞蝓与缢蛏属于同一门生物,海蛞蝓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虫动物 D.软体动物
26.(2024八上·南皮月考)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奇妙的生物。仔细观察图中水螅和涡虫,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和回答相关的问题。
(1)水螅和涡虫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口 (填“有”或“无”)肛门:都属于 (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2)水螅和涡虫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两者体形明显不同,即水螅呈 对称,而涡虫呈 对称,身体背腹 ;水螅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 。
27.(2024八上·南皮月考)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图一所示是鱼鳃的结构,图二是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 】内填序号,横线上写文字)。
(1)图一中的【 】 是鱼体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它呈鲜红色,是因为其密布大量的 。
(2)鱼离开水后, 黏结在一起,不利于鱼进行 ,而造成窒息死亡。
(3)图二是探究鱼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装置,装置内所加入的液体是BTB溶液。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 ;若没有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 。
28.(2024八上·南皮月考)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通过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然后将其转化为肥沃的排泄物,来帮助土壤通气和排水。这种过程被称为“蚯蚓的耕作”,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维护至关重要。根据实验“观察蚯蚓”回答下列问题并完成探究活动:
(1)蚯蚓身体的前端是 (填“A”或“B”)端,判断方法是 。
(2)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感觉蚯蚓的体表有粗糙不光滑的感觉,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 。
(3)在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体表的湿润,维持蚯蚓的 。
(4)实验完成后,蚯蚓该如何处理? 。
(5)蚯蚓形态与蛇相似,属于爬行动物。 (填“正确”或者“错误”)。
29.(2024八上·南皮月考)蝗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害虫,在古代文献中往往被描述为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蝗灾”的元凶。观察蝗虫的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 。胸部是运动中心,有 对足和 对翅。
(2)蝗虫体表有 ,用于呼吸。
(3)蝗虫身体的 会限制其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需要定期 。
30.(2024八上·南皮月考)为深入了解蚯蚓的生物学特性和它们作为“好朋友”的价值。在以下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设计了2个实验来探究蚯蚓。
第一个实验是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2瓶中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观察一段时间后。请回答:
(1) 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填“甲”或“乙”)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原因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对照组是 (填“甲”或“乙”)。
第二个实验是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①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爬行2厘米所用的时间;②将这条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爬行2厘米所用的时间;③分别重复进行3次;④计算蚯蚓运动所需的平均时间,并记录如下表。
粗糙的纸 1.5分钟
玻璃板 3分钟
(3)此次探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 。
(4)实验时重复进行3次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华枝睾吸虫和蛔虫作为寄生虫,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上。华枝睾吸虫的生殖系统极其复杂,能够产生大量的卵,而蛔虫的雌虫每天可以产下数以万计的卵。这种生殖能力的增强,是寄生虫为了增加感染宿主的机会而进化出的适应性特征。相比之下,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运动能力并不强,消化管的发达程度也因寄生虫的营养获取方式而异,且蛔虫有口有肛门,而华枝睾吸虫有口无肛门。因此,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生殖能力强,C正确。
故选C。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寄生类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2.【答案】B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珊瑚虫、海葵、海蜇具有腔肠动物的特征。A叙述正确;
B、腔肠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叙述错误;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C叙述正确;
D、腔肠动物大都生活在水中。D叙述正确。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腔肠动物的特征。腔肠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3.【答案】D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海蜇属于刺胞动物,A不符合题意;
B、涡虫属于扁形动物,但不是寄生生活动物,B不符合题意;
C、水螅属于刺胞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绦虫属于扁形动物,且是寄生生活动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绦虫等,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4.【答案】D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题干当中的蝉蜕是蝉生长发育褪下来的外骨骼,因为昆虫的外骨骼不能够随昆虫生长而生长,所以像蝉这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每当身体生长一段时间就要将外骨骼褪去一次。
故答案为:D。
【分析】昆虫的发育方式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不完全变态是指幼虫与成虫形态比较相似,没有成熟的翅膀,只有翅芽,当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生长发育时,隔一段时间要褪去外骨骼,因为外骨骼不会随身体的发育而生长。
5.【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昆虫的气门是气体进出身体的通道,不能感觉外界气体气味,B不符合题意;
C、昆虫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能够飞行或爬行,C符合题意;
D、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足和触角分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昆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后足发达适于跳跃,一般有2对翅,适于飞行。
6.【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7.【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河蚌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珍珠是由于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层将偶然落入的沙粒包裹而形成的,因此在河蚌的各个结构当中,珍珠的形成与外套膜有关,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8.【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小龙虾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A不符合题意;
B、小龙虾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小龙虾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则体内没有脊椎,C符合题意;
D、小龙虾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是指经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能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9.【答案】B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蝴蝶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则属于节肢动物,A不符合题意;
B、蝴蝶有两对翅,而不是三对翅,B符合题意;
C、蝴蝶幼虫的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蝴蝶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C不符合题意;
D、蝴蝶在自然界中传播花粉,帮助植物繁殖,同时获取花蜜作为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0.【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②躯干和尾部的摆动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③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④用鳃呼吸,⑤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使其能准确的避开障碍物,所以此题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需了解鱼的侧线的功能。
11.【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 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生殖和发育不需要水。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所以蜥蜴比青蛙更高等,主要体现在 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故 D 符合题意, 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属于真正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多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体温不恒定。
12.【答案】C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蛇是真正的陆生动物,而蟾蜍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生活,A不符合题意;
B、蛇属于爬行动物,蟾蜍属于两栖动物,B不符合题意;
C、蛇和蟾蜍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都是脊椎动物,C符合题意;
D、蛇在陆地上产卵,而蟾蜍在水中产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3.【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由题文可知,马陆的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其体表坚韧的“盔甲”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和减少水分蒸发,这些特征与节肢动物相符,故马陆属于节肢动物,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4.【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黏液使皮肤保持湿润,A不符合题意;
B、大鲵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B不符合题意;
C、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C不符合题意;
D、龟甲厚实坚硬,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但不能保温,也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5.【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青蛙需要水环境来保持皮肤湿润以辅助呼吸,但同时也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在鱼缸中放入过多水,可能会使水面过高,导致青蛙难以浮出水面呼吸。长时间处于这种缺氧状态下,青蛙很可能因窒息而死亡,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16.【答案】A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蜗牛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而石斑鱼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A符合题意;
B、蜗牛的头部确实有感觉器官,如触角等,可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光线、温度、湿度等,B不符合题意;
C、蜗牛的足确实大而扁平,足内腺体分泌的黏液可以润滑足与地面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少爬行时的摩擦力,使蜗牛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C不符合题意;
D、石斑鱼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性别转换现象,即幼体为雌鱼,随着发育的进行,部分雌鱼可以转变为雄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17.【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与适应陆地生活有关,A不符合题意;
B、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与适应陆地生活有关,B不符合题意;
C、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与适应陆地生活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蜥蜴的四肢短小,跳跃能力一般较差,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与适应陆地生活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8.【答案】A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螅是刺胞动物,大多体长0.5~1厘米,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水螅获取食物主要是依靠刺细胞,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9.【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通过口和鳃盖的交替开合,实现水的进入和排出,使水流经过鳃丝,从而进行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鳃丝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B不符合题意;
C、氧气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因此水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可以扩散进入血液,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2可知,左侧图是水流与血液的流向不同,此时血液中的氧饱和度从0到85%,而右侧图是水流与血液的流向相同,此时血液中的氧饱和度从0到50%,因此水流与血液的流向不同时,鱼可获得更多的氧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水从鱼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
20.【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两栖类的生殖方式是体外受精、卵生。大多数鱼的生殖方式与两栖类相似,则说明这些鱼类也是体外受精、卵生,则鱼肚子里的“鱼子”是卵细胞,不可能是受精卵,更不能是胚胎和小鱼,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雄蛙在以鸣声招引雌蛙,发生雌雄蛙的抱对现象,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产生的卵块里面有许多受精卵。
21.【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海蜇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A符合题意;
B、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腹面有口,无肛门,B不符合题意;
C、蛔虫是线虫动物,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C不符合题意;
D、河蚌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22.【答案】B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D、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AD不符合题意;
B、蚯蚓的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环带是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参与繁殖过程,B符合题意;
C、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3.【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文蛤的贝壳坚硬,主要功能是保护其柔软的身体,防止外界的物理伤害,A不符合题意;
B、鲤鱼通过鳃来从水中提取氧气进行呼吸。鳃的结构使得鲤鱼能够在水中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B不符合题意;
C、蝙蝠的体表覆盖的是毛发,而不是鳞片。蝙蝠的毛发主要用于保持体温和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不是减少水分散失,C符合题意;
D、蜜蜂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适应陆地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3)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4.【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虽然游泳是许多水生动物的一种移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依赖游泳来生存,A不符合题意;
B、鳍是许多水生动物用来游泳的器官,但并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有鳍。例如,一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就没有鳍。同时,强大的肌肉虽然有助于动物在水中快速移动,但也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具备这一特征,B不符合题意;
C、并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依赖鳃来呼吸。例如,一些水生哺乳动物如鲸鱼和海豚等,它们虽然生活在水中,但使用肺进行呼吸,C不符合题意;
D、无论是哪种水生动物,它们都需要在水中进行自由的运动以寻找食物、逃避天敌或进行繁殖等生命活动。同时,呼吸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水生动物来说,它们必须能够在水中进行有效的呼吸以维持生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动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通过鳃在水中呼吸
25.【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缢蛏是软体动物,绿叶海蛞蝓与缢蛏属于同一门生物,则海蛞蝓属于软体动物。它们都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26.【答案】(1)无;无脊椎
(2)辐射;两侧;扁平;刺细胞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水螅是刺胞动物,有口无肛门。涡虫是扁形动物,腹面有口,无肛门。可见水螅和涡虫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口无肛门。
水螅和涡虫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则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2)水螅大多体长0.5~1厘米,身体呈辐射对称;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大多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
水螅的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
【分析】(1)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1)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它们的体内都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因此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水螅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刺细胞。
27.【答案】(1)②鳃丝;毛细血管
(2)鳃丝;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②鳃丝,呈鲜红色,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水从鱼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
(2)当鱼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然而,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相互黏结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导致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不利于鱼进行气体交换,最终窒息死亡 。
(3)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酸性物质,使蓝色BTB溶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可见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若没有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分析】图中:①鳃盖,②鳃丝。
(1)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2)鱼在水中,鳃丝是展开的,扩大了与水接触的面积,鱼离开水后,由于鳃丝黏结在一起,不利于鱼进行气体交换而造成窒息死亡。
(3)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水流经由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经鳃流出鱼体的水流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BTB是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由于BTB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因此,在鱼口上方轻轻滴加一滴蓝色的BTB溶液,仔细观察能发现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溶液变成了黄色,说明鱼呼出了二氧化碳;若没有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28.【答案】(1)A;环带靠近前端
(2)刚毛
(3)正常呼吸
(4)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5)错误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蚯蚓的身体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可见图中蚯蚓身体的前端是A端。
(2)刚毛是蚯蚓体表的一种结构,主要分布在腹面大多数体节的中间,具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当用手轻轻抚摸蚯蚓的腹面时,会感觉到这些刚毛的存在,从而产生粗糙不光滑的感觉 。
(3)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在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体表的湿润,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
(4)实验结束后,蚯蚓应该被放回自然环境中,而不是随意丢弃或用于其他用途 。
(5)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的环节动物,而蛇属于脊椎动物的爬行动物。故“蚯蚓形态与蛇相似,属于爬行动物”的说法错误。
【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1)蚯蚓身体细长,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因此A是前端,因为环带靠近前端。
(2)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手触摸蚯蚓腹面处时,会有粗糙不光滑的感觉,是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刚毛。
(3)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呼吸时,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呼吸。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应注意:把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5)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韧的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蚯蚓的体壁裸露、湿润,体内无脊柱,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故“蚯蚓形态与蛇相似,属于爬行动物”的说法错误。
29.【答案】(1)昆虫;腹部;三;两
(2)气门
(3)外骨骼;蜕皮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蝗虫是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节。蝗虫的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
(2)蝗虫体表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蝗虫的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组成。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共有10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管在蝗虫体内纵横交错,最终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气体交换 。可见蝗虫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3)蝗虫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
【分析】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和口器以及单复眼,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蝗虫共有两对翅,善于飞行;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因此,结合分析可知,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
(2)蝗虫的腹部是蝗虫呼吸、生殖中心,体表有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用于呼吸。
(3)由于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能随身体发育而长大,会限制蝗虫的发育和生长,所以蝗虫需要定期蜕皮。
30.【答案】身体分节;乙;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乙中土壤中缺乏水分影响蚯蚓的呼吸功能;土壤的湿度;甲;快;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蚯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蚯蚓的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因此乙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原因是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乙中土壤中缺乏水分影响蚯蚓的呼吸功能。
(2)本实验中唯一不同是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因此实验变量是土壤的湿度,对照组是甲,实验组是乙。
(3)根据表格可知,在粗糙的纸上运动平均时间是1.5分钟,而玻璃板的运动平均时间是3分钟,因此得出蚯蚓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快。
(4)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 1
1.(2024八上·南皮月考)食用末煮熟的鱼片、肉片,易感染华枝睾吸虫或蛔虫,影响人体健康,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 )
A.运动能力强 B.消化管发达 C.生殖能力强 D.有口无肛门
2.(2024八上·南皮月考)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
A.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都是生活在水中
3.(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动物中,属于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是( )
A.海蜇 B.涡虫 C.水螅 D.绦虫
4.(2024八上·南皮月考)广东靓汤闻名遐迩。盛夏,“老广”有用蝉蜕煲冬瓜汤消暑的习惯。“蝉蜕”是蝉的( )
A.翅 B.触角 C.口器 D.外骨骼
5.(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有关昆虫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过程中不需要蜕皮 B.依靠气门感觉气味
C.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D.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6.(2024八上·南皮月考)动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涡虫身体辐射对称,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
B.蛔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内,消化器官非常发达
C.章鱼生活在海洋中,用气管呼吸
D.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外骨骼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7.(2024八上·南皮月考)珍珠是由河蚌孕育而生的,而珍珠粉具有药用价值。在河蚌的各个结构当中,哪一个结构是与珍珠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呢?( )
A.坚硬的贝壳 B.用于移动的足
C.进行气体交换的鳃 D.特殊的外套膜
8.(2024八上·南皮月考)小龙虾是节肢动物的一员,它们通常栖息在永久性溪流和沼泽中,并因其广泛的适应性和美味而广受欢迎。以下关于小龙虾的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小龙虾的附肢是分节的 B.小龙虾的体表覆盖有外骨骼
C.小龙虾的体内有脊椎 D.小龙虾的身体呈两侧对称
9.(2024八上·南皮月考)“油菜花开满地黄,花间蝶舞蜜蜂忙。”下列有关蝴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蝴蝶属于节肢动物
B.蝴蝶有三对翅,适于飞行
C.蝴蝶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
D.蝴蝶可以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10.(2024八上·南皮月考)夜幕降临后,水里也是漆黑一片,可是水中的鱼儿却能顺利的躲开礁石继续游来游去。这主要是由于
A.鱼的视觉特别发达 B.鱼的大脑特别发达
C.鱼的听觉特别发达 D.鱼的侧线在起作用
11.(2024八上·南皮月考)蜥蜴比青蛙更高等,主要体现在( )
A.卵生 B.用肺呼吸
C.头后部有颈,头可以灵活转动 D.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12.(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关于蛇和蟾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陆生动物 B.都是爬行动物
C.都是脊椎动物 D.都在陆地上产卵
13.(2024八上·南皮月考)马陆是常见的一种生物,由于具有多对足,常被称为“千足虫”。如图所示,马陆的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其体表坚韧的“盔甲”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和减少水分蒸发。据此推测马陆应属于( )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虫动物
14.(2024八上·南皮月考)在商城县金刚台自然保护区中,同学们发现青蛙、大鲵等两栖动物皮肤都很湿润,而蜥蜴、龟等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的皮肤裸露,能够分泌黏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B.大鲵的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C.蜥蜴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D.龟甲厚实坚硬,可以保温,有助于维持恒定的体温
15.(2024八上·南皮月考)小明同学捉到一只青蛙放在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是第二天青蛙就死掉了,死亡原因是什么呢?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
A.受到惊吓 B.水质有问题
C.饥饿 D.无法呼吸到充足的氧气
16.(2024八上·南皮月考)蜗牛和石斑鱼是常见的两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蜗牛和石斑鱼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B.蜗牛头部有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变化
C.蜗牛具有大而扁平的足,足内腺体会分泌黏液,可减少爬行时足与地面的摩擦力
D.石斑鱼幼体为雌鱼,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转变为雄鱼
17.(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各项与蜥蜴适应陆地生活无关的是( )
A.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B.用肺呼吸
C.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D.运动灵活
18.(2024八上·南皮月考)水螅常常可以捕捉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例如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就会成为它们的食物。水螅获取食物主要是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19.(2024八上·南皮月考)科学家通过观察、测量和模拟活动(如图1、图2),揭示了鱼在水中呼吸的奥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口与鳃盖交替开合,使水流经过鳃丝
B.鳃丝内有大量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C.水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可以扩散进入血液
D.水流与血液的流向相同时,鱼可获得更多的氧气
20.(2024八上·南皮月考)大多数鱼的生殖方式与两栖类相似,吃鱼时发现鱼肚子里的“鱼子”是( )
A.小鱼 B.卵细胞 C.受精卵 D.胚胎
21.(2024八上·南皮月考)下列有关动物及其主要特征,匹配不正确的是( )
A.海蜇——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有肛门
B.涡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C.蛔虫——身体细长,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D.河蚌——身体柔软,有贝壳
22.(2024八上·南皮月考)雨后的校园里,常常会在靠近花坛的甬道上看到蚯蚓。下列关于蚯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身体分节 B.靠环带呼吸
C.刚毛能协助运动 D.身体呈圆筒形
23.(2024八上·南皮月考)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蛤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B.鲤鱼的鳃,利于在水中呼吸
C.蝙蝠体表的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
D.蜜蜂有外骨骼,适于陆地生活
24.(2024八上·南皮月考)水中生活的动物至关重要的是( )
A.一定要能游泳 B.一定要有各种鰭和强大的肌肉
C.一定要具有鳃 D.一定要在水中自由运动和呼吸
25.(2024八上·南皮月考)绿叶海蛞蝓与缢蛏属于同一门生物,海蛞蝓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虫动物 D.软体动物
26.(2024八上·南皮月考)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奇妙的生物。仔细观察图中水螅和涡虫,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思考和回答相关的问题。
(1)水螅和涡虫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口 (填“有”或“无”)肛门:都属于 (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2)水螅和涡虫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两者体形明显不同,即水螅呈 对称,而涡虫呈 对称,身体背腹 ;水螅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 。
27.(2024八上·南皮月考)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遇二氧化碳后,BTB溶液的颜色会由蓝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图一所示是鱼鳃的结构,图二是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 】内填序号,横线上写文字)。
(1)图一中的【 】 是鱼体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它呈鲜红色,是因为其密布大量的 。
(2)鱼离开水后, 黏结在一起,不利于鱼进行 ,而造成窒息死亡。
(3)图二是探究鱼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装置,装置内所加入的液体是BTB溶液。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 ;若没有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 。
28.(2024八上·南皮月考)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通过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然后将其转化为肥沃的排泄物,来帮助土壤通气和排水。这种过程被称为“蚯蚓的耕作”,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维护至关重要。根据实验“观察蚯蚓”回答下列问题并完成探究活动:
(1)蚯蚓身体的前端是 (填“A”或“B”)端,判断方法是 。
(2)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感觉蚯蚓的体表有粗糙不光滑的感觉,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 。
(3)在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体表的湿润,维持蚯蚓的 。
(4)实验完成后,蚯蚓该如何处理? 。
(5)蚯蚓形态与蛇相似,属于爬行动物。 (填“正确”或者“错误”)。
29.(2024八上·南皮月考)蝗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害虫,在古代文献中往往被描述为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蝗灾”的元凶。观察蝗虫的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 。胸部是运动中心,有 对足和 对翅。
(2)蝗虫体表有 ,用于呼吸。
(3)蝗虫身体的 会限制其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需要定期 。
30.(2024八上·南皮月考)为深入了解蚯蚓的生物学特性和它们作为“好朋友”的价值。在以下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设计了2个实验来探究蚯蚓。
第一个实验是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2瓶中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观察一段时间后。请回答:
(1) 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填“甲”或“乙”)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原因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对照组是 (填“甲”或“乙”)。
第二个实验是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①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爬行2厘米所用的时间;②将这条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测量它爬行2厘米所用的时间;③分别重复进行3次;④计算蚯蚓运动所需的平均时间,并记录如下表。
粗糙的纸 1.5分钟
玻璃板 3分钟
(3)此次探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 。
(4)实验时重复进行3次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华枝睾吸虫和蛔虫作为寄生虫,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上。华枝睾吸虫的生殖系统极其复杂,能够产生大量的卵,而蛔虫的雌虫每天可以产下数以万计的卵。这种生殖能力的增强,是寄生虫为了增加感染宿主的机会而进化出的适应性特征。相比之下,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运动能力并不强,消化管的发达程度也因寄生虫的营养获取方式而异,且蛔虫有口有肛门,而华枝睾吸虫有口无肛门。因此,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共同特征是生殖能力强,C正确。
故选C。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寄生类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2.【答案】B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珊瑚虫、海葵、海蜇具有腔肠动物的特征。A叙述正确;
B、腔肠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叙述错误;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C叙述正确;
D、腔肠动物大都生活在水中。D叙述正确。
故选:B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腔肠动物的特征。腔肠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3.【答案】D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海蜇属于刺胞动物,A不符合题意;
B、涡虫属于扁形动物,但不是寄生生活动物,B不符合题意;
C、水螅属于刺胞动物,C不符合题意;
D、绦虫属于扁形动物,且是寄生生活动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绦虫等,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4.【答案】D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题干当中的蝉蜕是蝉生长发育褪下来的外骨骼,因为昆虫的外骨骼不能够随昆虫生长而生长,所以像蝉这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每当身体生长一段时间就要将外骨骼褪去一次。
故答案为:D。
【分析】昆虫的发育方式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不完全变态是指幼虫与成虫形态比较相似,没有成熟的翅膀,只有翅芽,当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生长发育时,隔一段时间要褪去外骨骼,因为外骨骼不会随身体的发育而生长。
5.【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昆虫的气门是气体进出身体的通道,不能感觉外界气体气味,B不符合题意;
C、昆虫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能够飞行或爬行,C符合题意;
D、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足和触角分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昆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后足发达适于跳跃,一般有2对翅,适于飞行。
6.【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7.【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河蚌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珍珠是由于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层将偶然落入的沙粒包裹而形成的,因此在河蚌的各个结构当中,珍珠的形成与外套膜有关,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8.【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小龙虾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A不符合题意;
B、小龙虾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小龙虾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则体内没有脊椎,C符合题意;
D、小龙虾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是指经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能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9.【答案】B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蝴蝶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则属于节肢动物,A不符合题意;
B、蝴蝶有两对翅,而不是三对翅,B符合题意;
C、蝴蝶幼虫的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蝴蝶幼虫发育时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C不符合题意;
D、蝴蝶在自然界中传播花粉,帮助植物繁殖,同时获取花蜜作为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0.【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②躯干和尾部的摆动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③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④用鳃呼吸,⑤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使其能准确的避开障碍物,所以此题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需了解鱼的侧线的功能。
11.【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 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生殖和发育不需要水。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所以蜥蜴比青蛙更高等,主要体现在 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故 D 符合题意, 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属于真正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多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体温不恒定。
12.【答案】C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蛇是真正的陆生动物,而蟾蜍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生活,A不符合题意;
B、蛇属于爬行动物,蟾蜍属于两栖动物,B不符合题意;
C、蛇和蟾蜍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都是脊椎动物,C符合题意;
D、蛇在陆地上产卵,而蟾蜍在水中产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3.【答案】C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由题文可知,马陆的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其体表坚韧的“盔甲”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和减少水分蒸发,这些特征与节肢动物相符,故马陆属于节肢动物,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4.【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黏液使皮肤保持湿润,A不符合题意;
B、大鲵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B不符合题意;
C、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C不符合题意;
D、龟甲厚实坚硬,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但不能保温,也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5.【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青蛙需要水环境来保持皮肤湿润以辅助呼吸,但同时也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在鱼缸中放入过多水,可能会使水面过高,导致青蛙难以浮出水面呼吸。长时间处于这种缺氧状态下,青蛙很可能因窒息而死亡,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16.【答案】A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蜗牛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而石斑鱼的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A符合题意;
B、蜗牛的头部确实有感觉器官,如触角等,可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光线、温度、湿度等,B不符合题意;
C、蜗牛的足确实大而扁平,足内腺体分泌的黏液可以润滑足与地面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少爬行时的摩擦力,使蜗牛能够更加顺畅地移动,C不符合题意;
D、石斑鱼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性别转换现象,即幼体为雌鱼,随着发育的进行,部分雌鱼可以转变为雄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17.【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与适应陆地生活有关,A不符合题意;
B、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与适应陆地生活有关,B不符合题意;
C、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与适应陆地生活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蜥蜴的四肢短小,跳跃能力一般较差,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与适应陆地生活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8.【答案】A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水螅是刺胞动物,大多体长0.5~1厘米,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水螅获取食物主要是依靠刺细胞,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9.【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鱼通过口和鳃盖的交替开合,实现水的进入和排出,使水流经过鳃丝,从而进行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鳃丝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B不符合题意;
C、氧气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因此水中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可以扩散进入血液,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2可知,左侧图是水流与血液的流向不同,此时血液中的氧饱和度从0到85%,而右侧图是水流与血液的流向相同,此时血液中的氧饱和度从0到50%,因此水流与血液的流向不同时,鱼可获得更多的氧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水从鱼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
20.【答案】B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两栖类的生殖方式是体外受精、卵生。大多数鱼的生殖方式与两栖类相似,则说明这些鱼类也是体外受精、卵生,则鱼肚子里的“鱼子”是卵细胞,不可能是受精卵,更不能是胚胎和小鱼,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雄蛙在以鸣声招引雌蛙,发生雌雄蛙的抱对现象,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产生的卵块里面有许多受精卵。
21.【答案】A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海蜇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A符合题意;
B、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腹面有口,无肛门,B不符合题意;
C、蛔虫是线虫动物,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C不符合题意;
D、河蚌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22.【答案】B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D、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AD不符合题意;
B、蚯蚓的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环带是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参与繁殖过程,B符合题意;
C、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3.【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文蛤的贝壳坚硬,主要功能是保护其柔软的身体,防止外界的物理伤害,A不符合题意;
B、鲤鱼通过鳃来从水中提取氧气进行呼吸。鳃的结构使得鲤鱼能够在水中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B不符合题意;
C、蝙蝠的体表覆盖的是毛发,而不是鳞片。蝙蝠的毛发主要用于保持体温和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而不是减少水分散失,C符合题意;
D、蜜蜂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适应陆地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3)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4.【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虽然游泳是许多水生动物的一种移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依赖游泳来生存,A不符合题意;
B、鳍是许多水生动物用来游泳的器官,但并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有鳍。例如,一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就没有鳍。同时,强大的肌肉虽然有助于动物在水中快速移动,但也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具备这一特征,B不符合题意;
C、并不是所有水生动物都依赖鳃来呼吸。例如,一些水生哺乳动物如鲸鱼和海豚等,它们虽然生活在水中,但使用肺进行呼吸,C不符合题意;
D、无论是哪种水生动物,它们都需要在水中进行自由的运动以寻找食物、逃避天敌或进行繁殖等生命活动。同时,呼吸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水生动物来说,它们必须能够在水中进行有效的呼吸以维持生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动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通过鳃在水中呼吸
25.【答案】D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缢蛏是软体动物,绿叶海蛞蝓与缢蛏属于同一门生物,则海蛞蝓属于软体动物。它们都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蜗牛等。
26.【答案】(1)无;无脊椎
(2)辐射;两侧;扁平;刺细胞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水螅是刺胞动物,有口无肛门。涡虫是扁形动物,腹面有口,无肛门。可见水螅和涡虫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口无肛门。
水螅和涡虫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则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2)水螅大多体长0.5~1厘米,身体呈辐射对称;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大多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
水螅的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
【分析】(1)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1)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它们的体内都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因此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水螅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刺细胞。
27.【答案】(1)②鳃丝;毛细血管
(2)鳃丝;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②鳃丝,呈鲜红色,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水从鱼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
(2)当鱼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然而,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相互黏结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导致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不利于鱼进行气体交换,最终窒息死亡 。
(3)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酸性物质,使蓝色BTB溶液变成黄色。短时间内使用BTB对鱼没有影响。可见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若没有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分析】图中:①鳃盖,②鳃丝。
(1)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2)鱼在水中,鳃丝是展开的,扩大了与水接触的面积,鱼离开水后,由于鳃丝黏结在一起,不利于鱼进行气体交换而造成窒息死亡。
(3)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水流经由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经鳃流出鱼体的水流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BTB是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由于BTB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因此,在鱼口上方轻轻滴加一滴蓝色的BTB溶液,仔细观察能发现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溶液变成了黄色,说明鱼呼出了二氧化碳;若没有发生这样的改变,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28.【答案】(1)A;环带靠近前端
(2)刚毛
(3)正常呼吸
(4)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
(5)错误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蚯蚓的身体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可见图中蚯蚓身体的前端是A端。
(2)刚毛是蚯蚓体表的一种结构,主要分布在腹面大多数体节的中间,具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当用手轻轻抚摸蚯蚓的腹面时,会感觉到这些刚毛的存在,从而产生粗糙不光滑的感觉 。
(3)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在实验中要不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体表的湿润,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
(4)实验结束后,蚯蚓应该被放回自然环境中,而不是随意丢弃或用于其他用途 。
(5)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的环节动物,而蛇属于脊椎动物的爬行动物。故“蚯蚓形态与蛇相似,属于爬行动物”的说法错误。
【分析】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1)蚯蚓身体细长,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因此A是前端,因为环带靠近前端。
(2)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手触摸蚯蚓腹面处时,会有粗糙不光滑的感觉,是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刚毛。
(3)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呼吸时,氧气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然后渗透到体壁内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排出体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呼吸。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应注意:把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5)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韧的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蚯蚓的体壁裸露、湿润,体内无脊柱,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故“蚯蚓形态与蛇相似,属于爬行动物”的说法错误。
29.【答案】(1)昆虫;腹部;三;两
(2)气门
(3)外骨骼;蜕皮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蝗虫是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节。蝗虫的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
(2)蝗虫体表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蝗虫的呼吸系统由气门和气管组成。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共有10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管在蝗虫体内纵横交错,最终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气体交换 。可见蝗虫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3)蝗虫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
【分析】节肢动物是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和口器以及单复眼,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蝗虫共有两对翅,善于飞行;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因此,结合分析可知,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
(2)蝗虫的腹部是蝗虫呼吸、生殖中心,体表有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用于呼吸。
(3)由于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能随身体发育而长大,会限制蝗虫的发育和生长,所以蝗虫需要定期蜕皮。
30.【答案】身体分节;乙;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乙中土壤中缺乏水分影响蚯蚓的呼吸功能;土壤的湿度;甲;快;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蚯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蚯蚓的体壁可分泌黏液且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因此乙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原因是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乙中土壤中缺乏水分影响蚯蚓的呼吸功能。
(2)本实验中唯一不同是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因此实验变量是土壤的湿度,对照组是甲,实验组是乙。
(3)根据表格可知,在粗糙的纸上运动平均时间是1.5分钟,而玻璃板的运动平均时间是3分钟,因此得出蚯蚓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快。
(4)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分析】(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