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2 )
精品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1 / 9
当前位置: 小学/ 地方、校本课程/ 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版/第四单元 团结友爱共进步/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精品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2025-04-23 浏览量 186 3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9-22830949
版本: 人民版
类型: 教案
地区: 全国
文件: 430.6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doc 展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教学设计
课题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中华民族大家庭 年级 小学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因此本单元来认识“面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如何相处”——第四单元:团结友爱共进步。本课主题为“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只有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了情景模拟、讨论交流、探究分享等环节,通过这些贴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和事例,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内化尊重,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往;“实践园地”让学生去体验不同民族文化和习俗,“开放空间”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和情感——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学习目标 1.树立青少年在与各民族交往中应有的认识和态度——各民族虽然风俗习惯有差异,但相处时要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养成平等、尊重地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2.通过故事、事例等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培养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3. 知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相互了解是和睦相处、增进友谊的前提,相互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情的基础与条件。
重点 如何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难点 各民族相处时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交流(加深学生对尊重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引导对个人言行的细节关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引发热议, 一起观看视频。 地铁上农民工因穿着问题遭邻座男子辱骂,女乘客挺身而出,“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目前辱骂他人的男子已被行拘。说说你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以及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地铁是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文明乘车,不应辱骂他人;邻座男子不应该因穿着瞧不起农民工,没有做到尊重他人;女乘客尊重他人)教师:讲文明、有礼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 观看视频说一说 热点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悟出道理。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70“情景模拟”:在夏令营活动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友好相处 ”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 ……教师: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说说你的看法。讨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友好相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过渡:现在,越来越多的各族同胞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各族同胞虽然风俗习惯可能有差异,但相处时要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增进理解。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没有能逾越法律的特殊公民,也没有能逾越法律的特殊民族。观看视频:民族政策之民族篇(时间有限,可以只观看民族平等这一部分),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教师:总结起来就是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一律平等”的含义: 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二、相互了解相互了解是和睦相处、增进友谊的前提。没有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便无法深入交流,甚至产生误会、伤害感情。阅读材料:处处都漂亮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无论我们来自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应平等相待、敞开心扉、积极交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三、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情的基础与条件。1.听故事: 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量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猛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迅速返回来,并歉疚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他郑重其事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贸云集、强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无不感恩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却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却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说说故事给你的启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教师:在这个喧嚣繁华的世界里,我们在探索一种沟通彼此的方式,不需要相识,无所谓贫富,只要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学会尊重他人,就能创造一个完全对等的空间。 教师: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首先要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还要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3.拓展:人的基本权利有哪些?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以下内容:(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 民居、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许多传统风俗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讨论交流:阅读教材P72材料:我叫乐乐,最近交了一个来自四川西昌的新朋友— — 阿格。刚开学时, 阿格总是一个人在课桌前安静地坐着,不和我们聊天,也不同我们一起打篮球。他为什么不理我们呢 老师悄悄告诉我,阿格刚转学到我们学校,与其他同学还不熟悉,让我主动和他聊天、约他打篮球。渐渐 地,阿格愿意跟我一起玩了。后来,我知道他打陀螺特别棒,就跟他学习打陀螺。现在,我俩已经成了好朋友,经常一 起写作业、打篮球或打陀螺。回答问题:为什么乐乐和阿格能成为好朋友 (因为乐乐主动和阿格交朋友。因为他们都喜欢体育运动。他们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对方了。)探究分享: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孩子也跟随父母来到新的地方,进入新的学校读书。由于不熟悉新城市、新学校,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回答问题:如果我们是他们的同学,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呢 (应该主动了解他们,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带他们了解学校的食堂、图书馆、操场等设施,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新环境;还可以陪他们去文化馆、风景名胜区看看,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应该告诉同学们,要相互尊重,不能相互排斥,更不能歧(qí)视别人。)我的建议:可以通过自我介绍认识、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帮助同学尽快适应新班级。实践园地:阅读材料: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重礼、习礼、守礼的传统。例如,行拱手 礼、献哈达等礼仪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他人的敬意。查阅行拱手礼、献哈达的相关资料,在班级里分成两个小组,表演一下这两种礼仪。拓展: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献哈达是蒙古和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开放空间:阅读材料:宁夏银川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满族等各族居民近2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型社区。近年来,社区创新开展了文艺演出、节日联欢、剪纸创作、书画展览、读书分享、“最美家庭”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社区居民像家人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先后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模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24年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便民服务厅、社区卫生站、爱心超市、社区活动室和居民家中,深入了解邻里活动、便民惠民服务、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情况。他亲切地对大家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想一想:为什么长城花园社区的各族居民能像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我的看法: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加强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促进了融合。相处过程中,大家相互尊重,不因少数民族而歧视。 讨论问题。阅读材料听故事说一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查阅资料、表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材料知道人与人相处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贴合学生生活的事例,学习与他人相处。通过贴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和事例,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内化尊重,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往。通过查阅资料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对中国礼仪的了解,并去亲身感受礼仪。通过生活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课堂练习 学习拱手礼 学生练习 实践操作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其他民族同胞相处?(讲文明、有礼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各族同胞虽然风俗习惯可能有差异,但相处时要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增进理解。) 学生总结
板书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二、相互了解三、相互尊重课后作业:回顾你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是否有过不尊重的行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教案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