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初中生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班会教案.docx 展开
初中生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班会教案
一、班会背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对于初中生而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历史教育,让他们铭记曾经的屈辱历史,具有深远意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屈辱,从列强的侵略到日本的侵华战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国家的伤痛记忆,更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坐标。然而,在当下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通过本次班会,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班会目的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屈辱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知晓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 “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班会时间
[具体班会开展时间,如 1 课时(45 分钟)]
四、班会地点
[具体班级教室]
五、参与人员
[具体班级全体学生、班主任]
六、班会准备
资料收集:教师提前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献、历史图片等,筛选出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整理成详细的讲解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与近代屈辱历史相关的故事、图片、名言等资料,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物品准备:准备黑板、粉笔、彩笔、纸张等教学用具。制作历史事件时间轴手抄报模板,准备 “历史知识问答” 题目卡片、“爱国誓言” 卡片、“历史事件角色扮演” 的角色卡片(如清朝官员、爱国志士、侵略者等) 。
环境布置:提前让学生对教室进行简单布置,在教室四周张贴与近代屈辱历史相关的图片和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班会主题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并绘制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案,如五星红旗、和平鸽等。
七、班会流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营造,引发共鸣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开启一段特殊的历史之旅。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国曾历经无数风雨,遭受过沉重的苦难。这些苦难,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故事引入:教师讲述 “圆明园的毁灭” 故事。曾经,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汇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拥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琳琅满目的珍宝,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然而,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在圆明园中烧杀抢掠,为了掩盖罪行,一把大火将这座壮丽的园林化为灰烬。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无数的珍宝和建筑,更烧毁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骄傲。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你们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邀请 2 - 3 名学生分享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引导)
(二)知识讲解环节:历史重现,深入了解
时间轴梳理: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条时间轴,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依次标注出甲午中日战争(1894 - 1895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 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 - 1945 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同时,简要讲解每个时间节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如鸦片战争中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人民进行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等,让学生对近代屈辱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事件讲解
鸦片战争: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的嚣张气焰,但英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等。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增强,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企图吞并中国。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率领北洋水师英勇抗击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战略失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等。这一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瓜分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 4.5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侵华战争:详细讲述日本侵华战争的过程,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暴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无数同胞失去了生命,家园被毁。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经过 14 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互动环节:积极参与,深化认知
历史知识问答:教师将学生分成 4 - 5 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 “历史知识问答” 题目卡片,向学生提问。问题涵盖之前讲解的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条约内容等方面,如 “《南京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率领致远舰撞向敌舰的将领是谁?” 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答对一题得 1 分,答错不扣分。最后,统计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对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奖品或加分奖励)。通过这个活动,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事件角色扮演:教师拿出 “历史事件角色扮演” 的角色卡片,让学生随机抽取。卡片上的角色包括清朝官员、爱国志士、侵略者等。学生根据抽到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抽到清朝官员角色的学生,要模拟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无奈和屈辱;抽到爱国志士角色的学生,要表现出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抽到侵略者角色的学生,要展现出侵略者的残暴和贪婪。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分析每个角色的表现是否符合历史事实,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如 “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升华环节: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回顾了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我们的祖国遭受了无数的苦难和屈辱,这些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民族不断前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爱国誓言:教师向每个学生发放 “爱国誓言” 卡片,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爱国誓言,如 “我立志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将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等。写完后,全体学生起立,高举 “爱国誓言” 卡片,齐声朗读自己的誓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为祖国奋斗的决心。
歌曲合唱:全体学生起立,共同合唱歌曲《歌唱祖国》,在激昂的歌声中,将爱国情感推向高潮,结束本次班会。
(五)课后延伸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根据本次班会所学内容,制作一份以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爱国情感融入到手抄报中。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关的书籍,如《南京大屠杀全史》《甲午殇思》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八、注意事项
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情感的把握,既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又要避免过度渲染血腥和暴力内容,以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于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尊重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手抄报和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班会背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对于初中生而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历史教育,让他们铭记曾经的屈辱历史,具有深远意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屈辱,从列强的侵略到日本的侵华战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国家的伤痛记忆,更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坐标。然而,在当下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通过本次班会,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班会目的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屈辱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知晓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 “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班会时间
[具体班会开展时间,如 1 课时(45 分钟)]
四、班会地点
[具体班级教室]
五、参与人员
[具体班级全体学生、班主任]
六、班会准备
资料收集:教师提前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献、历史图片等,筛选出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整理成详细的讲解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与近代屈辱历史相关的故事、图片、名言等资料,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物品准备:准备黑板、粉笔、彩笔、纸张等教学用具。制作历史事件时间轴手抄报模板,准备 “历史知识问答” 题目卡片、“爱国誓言” 卡片、“历史事件角色扮演” 的角色卡片(如清朝官员、爱国志士、侵略者等) 。
环境布置:提前让学生对教室进行简单布置,在教室四周张贴与近代屈辱历史相关的图片和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班会主题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并绘制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案,如五星红旗、和平鸽等。
七、班会流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营造,引发共鸣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开启一段特殊的历史之旅。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国曾历经无数风雨,遭受过沉重的苦难。这些苦难,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故事引入:教师讲述 “圆明园的毁灭” 故事。曾经,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汇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拥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琳琅满目的珍宝,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然而,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在圆明园中烧杀抢掠,为了掩盖罪行,一把大火将这座壮丽的园林化为灰烬。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无数的珍宝和建筑,更烧毁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骄傲。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你们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邀请 2 - 3 名学生分享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引导)
(二)知识讲解环节:历史重现,深入了解
时间轴梳理: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条时间轴,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依次标注出甲午中日战争(1894 - 1895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 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 - 1945 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同时,简要讲解每个时间节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如鸦片战争中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人民进行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等,让学生对近代屈辱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事件讲解
鸦片战争: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的嚣张气焰,但英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等。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增强,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企图吞并中国。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率领北洋水师英勇抗击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战略失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等。这一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瓜分中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 4.5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侵华战争:详细讲述日本侵华战争的过程,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暴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无数同胞失去了生命,家园被毁。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经过 14 年的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互动环节:积极参与,深化认知
历史知识问答:教师将学生分成 4 - 5 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 “历史知识问答” 题目卡片,向学生提问。问题涵盖之前讲解的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条约内容等方面,如 “《南京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率领致远舰撞向敌舰的将领是谁?” 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答对一题得 1 分,答错不扣分。最后,统计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对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奖品或加分奖励)。通过这个活动,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事件角色扮演:教师拿出 “历史事件角色扮演” 的角色卡片,让学生随机抽取。卡片上的角色包括清朝官员、爱国志士、侵略者等。学生根据抽到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抽到清朝官员角色的学生,要模拟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的无奈和屈辱;抽到爱国志士角色的学生,要表现出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抽到侵略者角色的学生,要展现出侵略者的残暴和贪婪。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分析每个角色的表现是否符合历史事实,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如 “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升华环节: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回顾了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我们的祖国遭受了无数的苦难和屈辱,这些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民族不断前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爱国誓言:教师向每个学生发放 “爱国誓言” 卡片,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爱国誓言,如 “我立志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将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等。写完后,全体学生起立,高举 “爱国誓言” 卡片,齐声朗读自己的誓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为祖国奋斗的决心。
歌曲合唱:全体学生起立,共同合唱歌曲《歌唱祖国》,在激昂的歌声中,将爱国情感推向高潮,结束本次班会。
(五)课后延伸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根据本次班会所学内容,制作一份以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爱国情感融入到手抄报中。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关的书籍,如《南京大屠杀全史》《甲午殇思》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八、注意事项
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情感的把握,既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又要避免过度渲染血腥和暴力内容,以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要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于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尊重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手抄报和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