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8 )
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普通

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2025-05-18 浏览量 36 1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23002699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学案、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3.9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docx 展开

这是一套《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资源,包含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pptx、课时数智作业60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docx、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
[课标要求] 1.了解发散思维的方法;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 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功能。
2.分析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
1.运用发散思维要围绕轴心进行思维收敛和集中。 (  )
2.发散思维比聚合思维更为重要。 (  )
3.检核表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  )
4.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 (  )
5.逆向思维要求凡事都进行反向思考。 (  )
6.废品回收利用是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16(2)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围绕循环经济发展设置体现类主观题
2024·安徽卷,20(1) 逆向思维的方法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情境的主观题
2023·广东卷,20(3) 创新思维的方法 开放探究类主观题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区别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含义 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思维方向 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方法 ①检核表法: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②信息交合法: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③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②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特别提醒:头脑风暴法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联系
(1)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3)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4)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考向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典题1 (2024·江西卷,15,3分)为了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某校开展了“博物馆里的中国”研学活动。在文物欣赏环节,一盏精美的青铜灯吸引了方方和圆圆的注意。该灯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材质、形态、功能等因素,采用青铜铸成“雁衔鱼”造型,大雁和鱼具有吉祥的寓意;灯点燃后产生的烟可经鱼形灯罩吸入装水的雁腹内,减少烟气外溢。该灯的设计主要应用了(  )
①发散思维 ②逆向思维 ③联想思维 ④超前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题2 [2023·广东卷,20(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假设你是某社交化阅读平台上的作者,请运用两种创新思维方法,谈谈你将如何进行创作。要求:思维方法和具体做法相对应。
 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的含义和方法
(1)含义: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方法
结构反转 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状态反转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功能反转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因果反转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2.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2)掌握正向思维的“正”: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
(3)正逆互补,携手共进: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知识拓展: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和超前思维
特征 联系
创新思维 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 联想思维和超前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形式
联想思维 具有跨越的联结性、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超前思维 具有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
考向 逆向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典题1 (2025·山西吕梁模拟)生活中有些东西或许没有实际的作用,但可能蕴含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要学会关注美、发现美、创造美,用一些看似没有用的东西装点生活,发掘更多妙趣。这(  )
①坚持对立统一,打破“有用”与“无用”之间的界限 ②多角度、多层面地运用发散思维,使人的思维富有创造性 ③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同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 ④运用逆向思维,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典题2 [2024·安徽卷,20(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国风国潮展露新姿,生动闪耀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辉。今天,走入新国风传统戏曲的剧场,观众会看到全新的舞台设计。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将观众席与舞台融为一体,让观众秒变“演员”参与剧情,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舞台形式的创新推动了传统戏曲的重塑。过去,戏曲观众多为老年人,重塑后的戏曲通过融合声光电的舞美特效,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与艺术享受,让年轻人领略到戏曲之美,实现了戏曲观众群体的日渐年轻化。过去,人们认为戏曲节奏慢,重塑后的戏曲则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在戏曲舒缓、悠扬的唱腔中,慢慢品味着生活的静谧与美好。同时,传统戏曲也在不断跨越边界,形成“戏曲+”的新美学风格,如“戏曲+流行音乐”“戏曲+书法”“戏曲+美食”等。
今天,戏曲人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再理解、再演绎、再表达,将这一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丰富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释放出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
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戏曲的重塑过程体现了哪些逆向思维的方法。
第五十一课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与逆向思维
循纲忆知
①多样性 ②信息交合法 ③条理化 ④合乎逻辑 ⑤轴心 ⑥比较 ⑦构成要素 ⑧结构顺序 ⑨因果关系 ⑩正向思维
易错辨析
1.× 提示:聚合思维围绕轴心进行思维收敛和集中。
2.× 提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两者同样重要。
3.× 提示: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4.× 提示: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
5.× 提示: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6.√
考点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B [该灯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材质、形态、功能等因素,这是运用发散思维的体现,①符合题意。该灯采用青铜铸成“雁衔鱼”造型,大雁和鱼具有吉祥的寓意,这是运用联想思维的体现,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逆向思维,②排除。材料未涉及超前思维,④排除。]
典题2 ①坚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形成多种方案,做到真正把读者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②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通过调查研究,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进行整体谋划,作出正确决策。
考点2 逆向思维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B [题干指向“有用”与“无用”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不是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①错误。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而不是相同的,③错误。削铅笔留下的笔屑,仿佛孙悟空脚下的祥云;墙上的水泥灰稍微创作便是一群悠游的鱼,这多角度、多层面地运用发散思维,使人的思维富有创造性,运用逆向思维,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②④符合题意。]
典题2 ①全新的舞台设计让观众秒变“演员”参与剧情,体现了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②过去,人们认为戏曲节奏慢,重塑后的戏曲则引发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共鸣,体现了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③过去,戏曲观众多为老年人,重塑后的戏曲让年轻人领略到戏曲之美,实现了戏曲观众群体的日渐年轻化,体现了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1/1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