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8 )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二一排课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普通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2025-05-18 浏览量 29 1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23002654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学案、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5.9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docx 展开

这是一套《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资源,包含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pptx、课时数智作业52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docx、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贯彻大单元教学理念 践行系统性复习思路]
本模块的知识复习,要把握三条线索。
线索一:在把握思维的特征、基本形态等基础上,梳理科学思维的知识体系,包括科学思维的含义、特征及作用,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能力等。
线索二:顺着首先准确把握概念、然后正确运用判断、最后掌握推理方法的主线,依次掌握定义、划分——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的知识。
线索三:遵循共性理论与具体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在明确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梳理辩证思维的各个具体要求;在明确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
[课标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征,领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1.思维具有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够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  )
2.思维推动实践发展。 (  )
3.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  )
4.抽象思维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  )
5.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  )
6.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  )
7.科学思维是客观的。 (  )
8.人们的认识前后不一致,并不一定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  )
9.排中律表明,“A”和“非A”必有一假。 (  )
10.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4·山东卷,10 思维形态 对设问指向要求很高
2024·湖南卷,16 矛盾律与排中律 对多种判断进行有条件的推断分析
2024·黑吉辽卷,9 思维的特征 以古诗词与现代环保相结合创设情境
2024·浙江6月选考,24 同一律 以人类认识发展的事例为背景
2024·浙江1月选考,23 同一律 考查对各种推理内容的分析
2023·北京卷,6 思维形态 以图文并茂的背景创设情境
2023·天津卷,11 矛盾律与排中律 分析漫画中的逻辑错误
2022·山东卷,9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总结创新为背景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的含义:“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知识拓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二者均以实践为基础,又反作用于实践
2.思维的特征
内涵 例证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号脉、化验、量血压、B超等都是借助仪器对内脏器官功能的推测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根据“月晕”和“刮风”之间的联系,地板“潮湿”和要“下雨”之间的联系,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杯弓蛇影,知己知彼,举一反三
特别提醒: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们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知识拓展: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的各种形态
标准 分类 解释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根据思维 运行的基 本单元的 不同 抽象思维 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2)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
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联系 ①二者是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的。②都是思维的基本形态之一。③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④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考向一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典题1 (2024·黑吉辽卷,9,3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刘桢《赠徐干诗》)的景色。20世纪末以来,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由此可知(  )
①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 ②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 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 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④改为“刘桢的诗句通过形象性揭示了柳树护路的本质和规律”,能否入选?
典题2 (2022·山东卷,9,3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典题3 (2024·山东卷,10,3分)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4 (2023·北京卷,6,3分)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不仅需要精湛的绘画技艺,还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植物博物画的创作(  )
A.以逆向思维消除了物与画之间的差别
B.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C.通过超前思维展现了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
D.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知识点透:注意区分思维抽象和抽象思维两个概念
思维抽象是认识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它对应着感性具体、思维具体两个概念;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态,它对应着形象思维。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特别提醒:(1)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并非都是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的统一。
(2)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2.科学思维的特征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①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②科学思维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 可检验性 ①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3.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主要指向逻辑思维
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要指向辩证思维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向创新思维
(2)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主要指向社会发展
②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主要指向当代中国变革
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主要指向个人发展
考向 科学思维
典题 (2025·山东聊城模拟)G省在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抓种业攻坚,把渔业良种价格降下来;抓装备技术升级,搞深水网箱,发展深海养殖;抓全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通过加工预制菜等方式解决海产品储藏运输难题……重视对扎根于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的保护,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能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这体现了G省(  )
①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统一 ②运用科学思维,对本省的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③坚持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推动发展 ④重视创新思维,在单向性与多向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把握逻辑要义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
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与“规律”同义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话不合逻辑”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
“逻辑学”这门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2)逻辑学
狭义的逻辑学 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即形式逻辑
广义的逻辑学 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
特别提醒: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2.推理、论证与论辩
特别提醒: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强调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内容 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 “两不可”
备注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特别提醒: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2)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4.是否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判定
(1)不同条件下同词不同义未必违背同一律
条件 案例 结论
同一思维过程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两个“人”含义不同,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某国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该国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比重高不等于人数最多,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在不同条件下 有同学说:阿房宫勾心斗角,巧妙。小H整天勾心斗角,险恶 不是同一思维过程,不违背同一律
(2)不同条件下肯定相互矛盾的论断未必违背矛盾律
条件 案例 结论
同一思维过程 上帝是万能的,能造出一块他也举不起的石头 既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又认为“举不起”,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在不同条件下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 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不违背矛盾律
(3)不同条件下肯定相互矛盾的论断未必违背排中律
条件 案例 结论
同一思维过程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甲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的结论,违背了矛盾律;乙同时否定了具有矛盾关系的结论,违背了排中律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丙、丁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好。丙一会儿说不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花生。针对丙的说法,丁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丙、丁否认的是不具有矛盾关系的结论,没有任何逻辑错误
在不同条件下 对于村西耕地,甲认为不能种玉米;对于村东耕地,却认为不能不种玉米 甲的观点不违背排中律
考向一 同一律
典题1 (2024·浙江1月选考,23,3分)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
B.
C.
D.
[变式训练] 如果将A项改为“去商店的路有河,此路是去商店的路,所以,此路有河,”能否入选?
典题2 (2024·浙江6月选考,24,3分)起初,我们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便是“眼见为实”的由来。然而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远超我们感官的极限,为探索其奥秘我们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可必然得出(  )
①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②只有借助工具,人类才能认识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 ③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④除了人类,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发明或利用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矛盾律与排中律
典题3 (2024·湖南卷,16,3分)某班开展劳动教育,并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在评选结果公布之前,该班四位同学进行了预测。评选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
甲:我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
乙:丙是劳动小能手
丙: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
丁:劳动小能手不是我,也不是甲
由此可见(  )
A.丙的预测为真,甲是劳动小能手
B.丁的预测为真,乙是劳动小能手
C.乙的预测为真,丙是劳动小能手
D.甲的预测为真,丁是劳动小能手
方法点拨:对于考查逻辑思维要求中的矛盾律与排中律的选择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题目信息,找出其中观点正好相反的两种观点,以此来推断其观点的正确与错误,最终得出结论。
典题4 (2023·天津卷,11,3分)“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方法点拨:解答哲学与逻辑的选择题时,要注意“矛盾”在两个模块中的指向是不同的,不能混用。
 主观题对科学思维的考查
(2022·北京卷,17,6分)
【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
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对应知识
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辩证思维
信息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③: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失分原因] 不能正确把握“科学思维”的知识范围,从而造成调动知识的缺失或片面。
[防范措施] 站在整个模块的角度,系统梳理“科学思维”的知识体系,全面把握其中的内容。
1.【变式巩固】 如果设问改为“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各方面对北京雨燕是如何进行保护的”,应如何作答?
2.【热点训练】 2024年被认为是我国银发经济的元年。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到2024年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再到我国出台首部以“银发经济”命名的国家级文件,“银发经济”多次被“点名”。
我国目前有近3亿老年人,2023年老年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万亿元。据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30%。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60后”为代表的“新老年群体”推动着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也蓬勃发展。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也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为老年人服务的市场实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而服务好每位老年人是政府、企业及全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科学思维的特征”的知识,为我国发展银发经济提三条建议。
科学思维的知识内容
基本要素:基本内容+具体内容
答题要点
(1)基本内容——科学思维的一般性知识
①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②基本内涵: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③基本特征: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④重要意义:包括对思维素养和思想政治两个方面的意义。
(2)具体内容——科学思维的具体性知识
本模块第二、三、四单元中的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知识。
第四十四课 树立科学思维和把握逻辑要义
循纲忆知
①本质 ②未知事物 ③共同本质 ④形象性 ⑤严谨性 ⑥如实 ⑦合乎逻辑 ⑧实践 ⑨形式逻辑 ⑩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易错辨析
1.× 提示:思维具有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2.× 提示: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推动实践发展。
3.× 提示: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4.× 提示: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
5.× 提示: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6.× 提示: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7.× 提示: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但任何思维的形式都是主观的。
8.√
9.× 提示: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10.× 提示: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考点1 走进思维世界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A [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属于意识,其源自于现实中柳树的客观状态,而不是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③错误。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这是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④错误。柳树作为现实中的客观事物,给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经过艺术加工,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这说明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①正确。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这说明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②正确。]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形象性指向的是形象思维,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是抽象思维,该观点前后表述矛盾。
典题2 C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①错误。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这说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②④符合题意。认识发展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③错误。]
典题3 A [本题的设问指向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密码”的原因。材料的主旨是通过对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思考与分析,找到了它们表现亮眼的共同原因,也就是从特殊性中把握了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对于具体实践有指导意义,因此①正确。借助抽象思维能够加工整合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现象,获得火热背后的规律性,因此③正确。透过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的火热现象能够看到其深层次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因此②错误。探索不同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共同密码,是在寻找矛盾的普遍性,而④表达的是矛盾的特殊性,与题意不符。]
典题4 D [逆向思维是反向求索,逆向思维不能消除物与画之间的差别,材料也未体现逆向思维,A错误。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B错误。超前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未体现,C不选。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需要精湛的绘画技艺,这运用了形象思维;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这运用了抽象思维,故材料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D符合题意。]
考点2 领会科学思维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 A [G省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既重视抓种业攻坚、装备技术升级、全产业链发展,又重视对扎根于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的保护,这体现了G省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统一,①正确。G省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运用科学思维,对本省的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②正确。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③错误。材料未体现单向性与多向性思维的有机结合,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3 把握逻辑要义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A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A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是对“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作出的判断,而结论是对“(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作出的判断,偷换了论题,因此这个三段论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A符合题意。B是正确的三段论推理,没有违背同一律。C属于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是正确的推理,没有违背同一律。D属于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是正确的推理,没有违背同一律。]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这是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推理,没有出现“偷换概念”等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故不能入选。
典题2 C [题干中的“所获信息中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指向的是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①将“主要靠感官认识世界”替换成“关于世界的认识”,违背了同一律,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明工具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④将“发明工具”替换成“发明或利用工具”,偷换了论题,违背了同一律,④排除。然而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远超我们感官的极限,为探索其奥秘我们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这说明借助工具是人类认识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的必要条件,②正确。为了探索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的奥秘,人类必须不断发明工具,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③正确。]
典题3 B [根据题意可知,该班只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且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甲预测甲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而丁预测甲和丁都不是劳动小能手,甲和丁的预测互相矛盾,故二人的预测必有一真。乙预测丙是劳动小能手,丙预测“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丙的预测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和否定后件式(乙不是劳动小能手,丙是劳动小能手)。假设乙预测为真,即丙是劳动小能手,这与丙的预测的否定后件式的推理相同,即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则有三个人的预测都是真的,而乙的预测为假时,只有丙的预测为真,所以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综上所述,乙是劳动小能手,甲和乙的预测为假,丙和丁的预测为真,B正确,A、C、D错误。]
典题4 B [“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句话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B正确。排中律指向的是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即否定),A排除。漫画没有体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
思维进阶30 主观题对科学思维的考查
解题流程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
[对应知识] 创新思维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①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②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③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
进阶训练
1.提示: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避免古建筑受损和保证北京雨燕安居的现实难题入手采取措施。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人类活动的成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的指导下,相关部门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让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2.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从银发经济的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银发经济。我国发展银发经济应从我国当前老年人的人口状况、老年用品市场发展状况出发。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通过对银发经济的分析,找出银发经济的发展规律,对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我国发展银发经济应通过有效分析我国养老市场规律,准确预测我国老年用品市场发展趋势来规划其发展前景。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我国发展银发经济应充分运用其服务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实践来反复检验,以使其更好地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1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