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7 )
精品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
1 / 30
2023稀缺资源征集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精品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

2024-03-01 浏览量 107 3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19289659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56.3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30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2024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课件.pptx 展开

(共30张PPT)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政气浩然
2024.1.28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十课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考情预测
1.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2.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1)从命题内容上看,辩证否定观的实质、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是考查的重点。
(2)命题常常结合常见的思维活动对辩证否定观、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进行考查。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2023年2月,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出实招、出硬招,把“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老品牌、老技艺、好信警、好口碑。但老字号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例如存在观念老化、机制老化等问题,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接受程度不够高,难以满足当前消费升级和时代发展需要。发展老字号必须巩固好“老”的优势,破解好“老”的难题。唯有守正创新发展,才是老字号的出路所在,这也是一些老字号能够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传家法宝”。
情景探究
肯定优势,否定不足
1.肯定、否定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一、辩证否定观
肯定方面 否定方面
含义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关系 对立关系 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统一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2.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则,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 外力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中断和停止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角度 阐释
理解辩证否定的双重性 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如何把握辩证的否定观 关于否定: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没有对这一整体、统一体的否定,旧事物就不能灭亡,新事物就不能产生。
关于肯定: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李嘉诚曾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外打破是对鸡蛋的辩证否定
②从内打破是鸡蛋的自我否定和发展
③否定方面维持着鸡蛋质的规定性
④生命的诞生需要不失时机实现质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对我们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未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是一种不完全的认识。
1.感性具体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
(2)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一、感性具体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经过三年的校园生活,现在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二.思维抽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例:什么是植物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植物的定义。
例:老陈是一个科学家。舍弃了老陈的性别、年龄、籍贯等多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科学家”的规定性。
“抽象”的理解 当作动词使用 当作名词使用 当作形容词使用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 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 作为形容某种空洞的、笼统的,不够具体的思维或认识。如“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直观的事物,对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形成反映,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
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因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知识拓展】:如何理解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从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的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强调将此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分离)
例如:小明分析政治考不好的原因时,对于知识掌握、答题时间安排、审题等几个方面原因,着重抓审题原因。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强调将此研究对象的干扰因素排除)
例如:小明分析政治考不好的原因时,对于知识掌握、答题时间安排、审题等几个方面原因,着重抓审题原因,对审题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排除身体不适等因素影响,只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审题所存在的失误并及时纠正。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简略化就是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即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强调思维抽象结果在表述上要简洁)
例如:恩格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认为商品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所以,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简略化。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强调思维条件的理想性)(各环节都可能出现)
例如: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小结
感性具体
现象
(外部联系)
思维抽象
部分本质、共性
(内部联系)
分离、提纯、
简洁化、理想化
从感性具体上升为思维抽象的环节
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理想化
环节贯
穿其中
冬奥会前夕,某短道速滑运动员虽然训练很刻苦,但是他在多次测试中成绩均不理想。在教练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原因:转弯滑道重心掌握不好。在以后的训练和测试中,他重抓转弯滑道重心。经过努力,他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重抓转弯滑道重心,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  )
A.分离 B.提纯 C.简略化 D.理想化
A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三.思维具体
(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如:将人的“能够思维、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高等动物”多种内在规定性统一起来,就得到对人的整体本质的认识。
思考:在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中,马克思是如何进行思维具体的?
第一步: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第二步: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第三步: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①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②展现起点中的种种矛盾。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③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p90四段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小结
思维抽象
是对事物部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具体
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起点、桥梁、终点
从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的环节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展现起点中的种种矛盾(桥梁)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终点)
四.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区别 所处认识阶段 初始阶段 上升阶段 最终阶段
认识 内容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①是对事物部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某种共性的反映 ①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③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联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农村”体验探究活动。按照规划,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一步步加深对新农村的认识。体验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求学生给新农村下一个自己的定义。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懂得( )
①人们通过感性具体形成对事物的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②思维抽象是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③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要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
④认识发展是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近期,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突然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随即进行了猛烈还击。有分析认为,此次冲突似乎来得“突然”,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该分析( )
①处在“感性具体——思维抽象”的阶段
②处在“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阶段
③坚持了渐进性与连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④所运用的思维注重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进入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在这里( )
①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
②“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
③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抽象
④庖丁对牛的认识是由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模拟演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从脱贫攻坚战中看实情、看真贫,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十四五”规划编制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再到多次围绕国家重大规划、重大决策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既有效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是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从脱贫攻坚战中看实情、看真贫,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十四五”规划编制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再到多次围绕国家重大规划、重大决策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既有效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说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是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
【答案】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调查研究中深入实际,把握好几对重大关系,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
②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网络方法征求意见等,在辩证地分析与综合中制定规划与科学决策,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③看实情、看真贫,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脱贫攻坚的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过程。
THANKS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课件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