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一轮复习课件.pptx 展开
(共44张PPT)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政气浩然
2023.1.8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考点分析
1.思维的含义、特征、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2.逻辑的含义,广义逻辑与狭义逻辑,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3.科学思维的含义、特征、意义
考向预测
1.时代发展中的各种相关的新概念、新名词
2.国家最新理论政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问题的表述与分析
01
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角度 阐释
广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
狭义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二、思维的特征
特征 阐释 举例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①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大致变化;②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③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②人们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③每次看到“月晕”就会“刮风”,看到地砖“潮湿”就会“下雨”,由此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举一反三、知己知彼、杯弓蛇影。
辨别思维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小技巧
间接性体现为由表及里,有一个推测的过程;
而概括性是指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常见信息是“经历多次……之后,得出某一结论”。比如,单纯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但是如果这一结论是通过多次观察获得的,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在教会人们播种五谷之后,为了解决大家生病的问题,尝了各种草药记录功效。这被视为中医药学的发端。尽管这是神话传说,但是至少可以说明( )
①实践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②源于实践的思维都是科学的
③思维具有间接性特征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一论断表明思维具有( )
①概括性,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②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对象,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③间接性,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预见性,正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模拟演练
三、思维的形态
划分标准 类型 含义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
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分析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 抽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词语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材料一:一百多年来,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材料二:在《和平是一棵树》这首诗中,诗人写道:“和平是白天鹅的翅膀,是翅膀掠过宁静的湖水,是水底映出的云影;和平是开向四方的门,是门里圆桌上斟满的红酒,是酒上照耀的灯……”
两则材料分别运用了什么思维表达形式?
情境探究
一百多年来,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
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
因为战争是残酷的
所以,全人类都希望和平与发展
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
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因为全球命运与共
所以,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材料一:用因果关系推理来表达
结论:材料一运用的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抽象思维。
材料二:
白天鹅的翅膀
翅膀掠过宁静的湖水
水底映出的云影;
和平
想象为
和平
想象为
开向四方的门,
门里圆桌上斟满的红酒,酒上照耀的灯
比拟性想象
比拟性想象
用形象思维的语言表达
结论:材料二运用的是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形象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区别
抽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运行方式的想象性
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思维
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 揭示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方式
触及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联系
①形象思维依赖抽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得到的感性形象并不是认识对象原封不动地在大脑中的再现,而是思维主体将相应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形象加以提炼和整合,使之抽象化的产物。
②抽象思维依赖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概念的形成要借助形象思维的表象。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下列属于抽象思维的是( )
A.发明家乔治由草籽牢固沾在动物毛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尼龙搭扣
B.学生在初学舞蹈时,从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模仿练习
C.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们把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并让小朋友们说出它们的名称
D.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自江上扁舟到青崖名山,从吹笛黄鹤楼到旌旗飞边塞,与“诗意”相得益彰的是,暑期档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从运镜、构图到光影、配乐等均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华传统美学。这其中涉及的思维形态( )
①属于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
②属于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③具有概括性,舍去表面属性而看到了内在本质
④具有能动性,针对感性材料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郑板桥曾提到过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形成了“胸中之竹”,但他却认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胸中之竹”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 )
①前者是直接的反映,后者是间接的反映
②前者是间接的反映,后者是直接的反映
③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
④前者是本质的,后者是表面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模拟演练
02
逻辑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角度 举例 关系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①科学研究的逻辑。②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规律与规则”意义上的逻辑 ①“某篇文章逻辑性强”②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③“某个说法不合逻辑” “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 (指某种理论、观点) ①霸权主义的逻辑。②诡辩家的逻辑。 “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学问) ①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②大学有逻辑学这门课程。
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指规律,即学习的规律
【探究与分享:P7页】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逻辑规律或规则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有多种含义。下列说法中“逻辑”一词的含义相同的是( )
①这是霸权主义的逻辑
②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③“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如果有人因此说“这歌词违背逻辑”
④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紧紧地抓住听众,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不常用一些所谓的数学公式,但数学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能让人有良好的思维,可以让人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这里的“逻辑”是指( )
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②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
③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④思维的规律、规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模拟演练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逻辑学
广义逻辑学
狭义逻辑学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
前提的内容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无效(不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小芳的推理是不正确的。
注意:推理结论为真的要素:
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
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3、思维形式结构
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
例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这两个判断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所有......都是......”的形式结构。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判断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推理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判断在推理构成中的联系方式。
4、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1)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1)学习狭义逻辑(形式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2)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5、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以,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此推理之所以能得出正确结论,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取决于( )
A.前提正确 B.理由充分
C.符合实际情况 D.遵守思维规律
D
模拟演练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1)常用公式:“A是A”。 (A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要求
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②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1.同一律的含义
例如: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
这颗西红柿昨天还是绿的,今天就变红了。
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偷换概念)
老师问小明,你咋今天才交作业?小明回答:小强刚开始做,今天都交不了!(偷换论题)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2.同一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2)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不能都肯定,必有一假)
(3)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1.矛盾律的含义
例:我是长沙人,也不是长沙人。
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何为A与非A?
例:“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方的圆 祸福相依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探究与分享: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
辩证矛盾
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诗中的语句是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是不同对象的情况,“静”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和“鸣”是外在环境描写,二者形成了辩证的统一 。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2.排中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2)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两不可”(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1.排中律的含义
例: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是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A不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
(两可)
【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
(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下列各项论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是( )
A.在张经理发言后,老陈说:“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张经理的意见。”
B.小李在一次辩论会上说:“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C.方老师在介绍生物的分类时说:“眼虫既有动物的特征,也有植物的特征。”
D.小陈在介绍南极洲动物情况时说:“南极海岸地带,鸟的种类虽少,但鸟却很多。”
A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七国集团宣称要讨论所谓“经济安保”议题,却姑息甚至助长美国搞“脱钩断链”,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风险。七国集团一边声称要建设更加和平安全的世界,一边又参加美国构建所谓“反华联盟”的会议。七国集团的言行( )
①违反了矛盾律中一致性的要求
②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中明确性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某班4名学生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为祖国生日祝福中学生演讲比赛”,其中有一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回校后,同学们问获得一等奖的是谁?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事后得知“4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说假话的同学与获一等奖的同学分别是( )
A.甲与乙
B.丙与甲
C.乙与丙
D.丁与乙
B
模拟演练
03
科学思维
一、是什么——科学思维的含义、基本条件和特征
1.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形式正确。
3.特征
特征 阐释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二、为什么——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思维素养意义
(1)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2)把握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促进创新: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义
(1)思想觉悟层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实践层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有科学家称,研究显示,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问题上的观点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理论如今对科学家们研究神秘莫测的宇宙膨胀问题仍有帮助。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
①结果具有预见性
②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③主观性
④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运会女子5000米比赛,辽宁,山东、河北各派了三名运动员参加。赛前四名体育爱好者在一起预测比赛结果。甲断言:“辽宁队训练很扎实。这次比赛前三名非他们莫属。”乙则说:“金,银,铜辽宁队最多拿一枚。”丙预测:“山东队或河北队会拿奖牌。”丁坚持:“第一名如果不是辽宁队,就该是山东队。”比赛结束后,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
请写出最可能是该比赛的第一,第二,第三名的代表队,并写出推理过程。
模拟演练
【答案】第一名河北队,第二名辽宁队,第三名辽宁队。
甲的断定与丙的断定矛盾,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预测是错误的。乙错误那么辽宁队不只一枚,丁错误那么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辽宁队,第三名辽宁队。
THANKS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政气浩然
2023.1.8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考点分析
1.思维的含义、特征、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2.逻辑的含义,广义逻辑与狭义逻辑,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3.科学思维的含义、特征、意义
考向预测
1.时代发展中的各种相关的新概念、新名词
2.国家最新理论政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问题的表述与分析
01
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角度 阐释
广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
狭义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二、思维的特征
特征 阐释 举例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①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大致变化;②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③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②人们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③每次看到“月晕”就会“刮风”,看到地砖“潮湿”就会“下雨”,由此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举一反三、知己知彼、杯弓蛇影。
辨别思维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小技巧
间接性体现为由表及里,有一个推测的过程;
而概括性是指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常见信息是“经历多次……之后,得出某一结论”。比如,单纯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但是如果这一结论是通过多次观察获得的,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在教会人们播种五谷之后,为了解决大家生病的问题,尝了各种草药记录功效。这被视为中医药学的发端。尽管这是神话传说,但是至少可以说明( )
①实践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②源于实践的思维都是科学的
③思维具有间接性特征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一论断表明思维具有( )
①概括性,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②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对象,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③间接性,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预见性,正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模拟演练
三、思维的形态
划分标准 类型 含义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
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分析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 抽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词语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材料一:一百多年来,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材料二:在《和平是一棵树》这首诗中,诗人写道:“和平是白天鹅的翅膀,是翅膀掠过宁静的湖水,是水底映出的云影;和平是开向四方的门,是门里圆桌上斟满的红酒,是酒上照耀的灯……”
两则材料分别运用了什么思维表达形式?
情境探究
一百多年来,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
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
因为战争是残酷的
所以,全人类都希望和平与发展
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
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因为全球命运与共
所以,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材料一:用因果关系推理来表达
结论:材料一运用的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抽象思维。
材料二:
白天鹅的翅膀
翅膀掠过宁静的湖水
水底映出的云影;
和平
想象为
和平
想象为
开向四方的门,
门里圆桌上斟满的红酒,酒上照耀的灯
比拟性想象
比拟性想象
用形象思维的语言表达
结论:材料二运用的是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形象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1.区别
抽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运行方式的想象性
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思维
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 揭示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方式
触及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联系
①形象思维依赖抽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得到的感性形象并不是认识对象原封不动地在大脑中的再现,而是思维主体将相应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形象加以提炼和整合,使之抽象化的产物。
②抽象思维依赖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概念的形成要借助形象思维的表象。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下列属于抽象思维的是( )
A.发明家乔治由草籽牢固沾在动物毛上得到启发,发明了尼龙搭扣
B.学生在初学舞蹈时,从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开始模仿练习
C.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们把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并让小朋友们说出它们的名称
D.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自江上扁舟到青崖名山,从吹笛黄鹤楼到旌旗飞边塞,与“诗意”相得益彰的是,暑期档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从运镜、构图到光影、配乐等均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华传统美学。这其中涉及的思维形态( )
①属于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
②属于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③具有概括性,舍去表面属性而看到了内在本质
④具有能动性,针对感性材料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郑板桥曾提到过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形成了“胸中之竹”,但他却认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胸中之竹”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 )
①前者是直接的反映,后者是间接的反映
②前者是间接的反映,后者是直接的反映
③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
④前者是本质的,后者是表面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模拟演练
02
逻辑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角度 举例 关系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①科学研究的逻辑。②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规律与规则”意义上的逻辑 ①“某篇文章逻辑性强”②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③“某个说法不合逻辑” “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 (指某种理论、观点) ①霸权主义的逻辑。②诡辩家的逻辑。 “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学问) ①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②大学有逻辑学这门课程。
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指规律,即学习的规律
【探究与分享:P7页】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逻辑规律或规则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有多种含义。下列说法中“逻辑”一词的含义相同的是( )
①这是霸权主义的逻辑
②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③“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如果有人因此说“这歌词违背逻辑”
④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紧紧地抓住听众,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不常用一些所谓的数学公式,但数学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能让人有良好的思维,可以让人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这里的“逻辑”是指( )
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②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
③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④思维的规律、规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模拟演练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逻辑学
广义逻辑学
狭义逻辑学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
前提的内容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无效(不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小芳的推理是不正确的。
注意:推理结论为真的要素:
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
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3、思维形式结构
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
例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这两个判断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所有......都是......”的形式结构。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判断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推理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判断在推理构成中的联系方式。
4、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1)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1)学习狭义逻辑(形式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2)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5、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以,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此推理之所以能得出正确结论,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取决于( )
A.前提正确 B.理由充分
C.符合实际情况 D.遵守思维规律
D
模拟演练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
(1)常用公式:“A是A”。 (A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要求
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②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1.同一律的含义
例如: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
这颗西红柿昨天还是绿的,今天就变红了。
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偷换概念)
老师问小明,你咋今天才交作业?小明回答:小强刚开始做,今天都交不了!(偷换论题)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2.同一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2)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不能都肯定,必有一假)
(3)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1.矛盾律的含义
例:我是长沙人,也不是长沙人。
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何为A与非A?
例:“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方的圆 祸福相依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矛盾是一回事吗?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允许逻辑矛盾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探究与分享: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
辩证矛盾
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诗中的语句是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是不同对象的情况,“静”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和“鸣”是外在环境描写,二者形成了辩证的统一 。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2.排中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2)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两不可”(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1.排中律的含义
例: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是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A不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自相矛盾
(两可)
【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
(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下列各项论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是( )
A.在张经理发言后,老陈说:“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张经理的意见。”
B.小李在一次辩论会上说:“人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C.方老师在介绍生物的分类时说:“眼虫既有动物的特征,也有植物的特征。”
D.小陈在介绍南极洲动物情况时说:“南极海岸地带,鸟的种类虽少,但鸟却很多。”
A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七国集团宣称要讨论所谓“经济安保”议题,却姑息甚至助长美国搞“脱钩断链”,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风险。七国集团一边声称要建设更加和平安全的世界,一边又参加美国构建所谓“反华联盟”的会议。七国集团的言行( )
①违反了矛盾律中一致性的要求
②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中明确性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某班4名学生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为祖国生日祝福中学生演讲比赛”,其中有一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回校后,同学们问获得一等奖的是谁?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事后得知“4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说假话的同学与获一等奖的同学分别是( )
A.甲与乙
B.丙与甲
C.乙与丙
D.丁与乙
B
模拟演练
03
科学思维
一、是什么——科学思维的含义、基本条件和特征
1.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形式正确。
3.特征
特征 阐释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二、为什么——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思维素养意义
(1)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2)把握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促进创新: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义
(1)思想觉悟层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实践层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有科学家称,研究显示,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问题上的观点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理论如今对科学家们研究神秘莫测的宇宙膨胀问题仍有帮助。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
①结果具有预见性
②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③主观性
④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运会女子5000米比赛,辽宁,山东、河北各派了三名运动员参加。赛前四名体育爱好者在一起预测比赛结果。甲断言:“辽宁队训练很扎实。这次比赛前三名非他们莫属。”乙则说:“金,银,铜辽宁队最多拿一枚。”丙预测:“山东队或河北队会拿奖牌。”丁坚持:“第一名如果不是辽宁队,就该是山东队。”比赛结束后,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
请写出最可能是该比赛的第一,第二,第三名的代表队,并写出推理过程。
模拟演练
【答案】第一名河北队,第二名辽宁队,第三名辽宁队。
甲的断定与丙的断定矛盾,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预测是错误的。乙错误那么辽宁队不只一枚,丁错误那么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辽宁队,第三名辽宁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