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份文件
资料简介 必修4 第二单元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docx 展开
这是一套《必修4 第二单元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资源,包含必修4 第二单元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pptx、必修4 第二单元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docx、课时数智作业28 探索认识的奥秘.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必修4 第二单元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 )
2.源于实践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3.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 )
4.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 )
5.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 )
6.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7.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 )
8.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
9.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围绕最新航天成果创设情境
2025·八省联考陕晋青宁卷,12 追求真理的过程 以最新科研成就及过程为背景
2024·湖北卷,13 追求真理的过程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4·黑吉辽卷,10 认识及其阶段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4·全国甲卷,21 真理及其特征 设问限定知识类选择题
2024·浙江1月选考,14 实践及其特征 体现类选择题
2023·湖南卷,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核心价值引领
2023·湖北卷,1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创设情境
2023·辽宁卷,10 实践及其特征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3·河北卷,9 真理及其特征 以古诗词为背景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特别提醒: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目的。前者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者是指导实践。
2.实践
(1)内涵
正解 误解
主体 人 人类之外的动物等
客体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实质 “改造”“活动” “认识”“能力”
方向 主观见之于客观 客观见之于主观
作用 直接现实性 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2)外延
①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②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主要表现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
主观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 “方案” “规划”
社会 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历史过程”等,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区分点 认识误区
实践 是认 识的 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 是认 识发 展的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 检验认 识的真 理性的 唯一 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 认识的 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要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特别提醒:(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不能讲重要、主要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表明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了唯一的判别尺度。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
考向一 认识及其阶段
典题1 (2024·黑吉辽卷,10,3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漫画(作者:王瑞生)描绘了比赛结束后兔子在领奖台“找差距”的情境。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 )
①只看到事物的量变,没看到事物的质变
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③只看到事物的实在性,没看到其生成性
④只看到事物变化的外因,没看到其内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2 (2023·浙江6月选考,17,2分)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实践及其特征
典题3 (2023·辽宁卷,10,3分)下列各民族谚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哈尼族) 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汉族) 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傣族) 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阿昌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4 (2024·浙江1月选考,14,2分)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飞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题5 (2023·湖南卷,8,3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 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透:关于实践与理论的准确表述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理论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指导人类实践活动而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指导下推动实践发展,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
典题6 (2023·湖北卷,14,3分)“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①改为“社会实践与理论认识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能否入选?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对立
联系 相伴而行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在一 定条 件下 相互 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有可能克服错误,将其转化为真理;其三,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
知识拓展: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意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含义 客观存 在在人 脑中的 反映,相 对于物 质而言 主体对 客体的 能动反 映,相 对于实 践而言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 将真理性认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个别真理而言
性质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正确的认识
相同点 ①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真理的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反对不顾条件和范围的主观随意性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随着过程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反对因循守旧和激进盲动
特别提醒: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3.认识过程的特点(或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原理 含义 原因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拓展:认识的飞跃与发展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如图所示)
考向一 真理及其特征
典题1 (2023·河北卷,9,3分)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题2 (2024·全国甲卷,21,4分)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库区严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体系。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北京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官厅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一泓碧水,生态明珠”。官厅水库功能变迁折射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追求真理的过程
典题3 (2024·湖北卷,13,3分)下面漫画(作者:郑辛遥)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点拨:在理论观点的正误分析判断上,要注意“应然”与“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应该这样或那样,“实然”是指现实情况——应该什么样不等于现实也是什么样。如本题,认识应该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现实中,并非所有认识都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题4 (2023·新课标卷,19,4分)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②改为“已知的真理在发展完善中不断地被推翻”,能否入选?
主观题对认识论的考查
[2023·全国甲卷,40(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形。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对应知识
信息①: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 _________________
信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失分原因] 对于认识论的知识限定不能正确解读和把握,导致知识调用失当。
[防范措施] 对于必备知识,要从知识点和知识网络两个方面掌握,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
1.【变式巩固】 如果将设问改为“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知识,分析林占熺成功的事迹与过程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应如何回答?
2.【热点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只调查不研究,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就如同闭门造车,决策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大兴调查研究,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工作,充分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要经过交换、比较、反复,大胆创新,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将调研结果转化为科学决策和务实举措,切实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
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相关知识,阐述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的哲学依据。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基本要素:认识的阶段+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关系
答题要点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要重视认识的作用,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基本要素: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征+认识的过程
答题要点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循纲忆知
①能动反映 ②理性认识 ③客观物质性 ④来源 ⑤动力 ⑥正确反映 ⑦客观性 ⑧条件 ⑨实践水平 ⑩本质 认识 物质世界 人类 社会实践
易错辨析
1.× 提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2.× 提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源于实践的真理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3.× 提示: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掌握事物的特性。
4.× 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科技进步指向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不等于实践,故不是标准。
5.√
6.× 提示: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 提示:认识发展过程中,部分过去的认识可能被推翻,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8.× 提示: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9.× 提示: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变化了的认识并非都正确。
考点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C [漫画中兔子在领奖台用放大镜找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的差距,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事物质变的结果,没看到事物量变的过程,①排除。材料主要是强调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无关,④排除。兔子只看到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客观事实或表象的不同,但没考虑到这“质”的不同背后归根结底在于“量”的积累不同或本质不同,只抓住了结果的客观实在性,却忽略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②③符合题意。]
典题2 B [观察树木的年轮直接得到的感受,是感性认识。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是理性认识。这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符合题意。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③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实践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②排除。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错误。]
典题3 C [漫画中,面对老人摔倒,好几个旁观人员只顾拍照点赞,而不付诸救助实践,启示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比喻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可以锻炼成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侧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排除。“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强调要想获得认识,需要去实践,侧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排除。“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强调说不如做,强调要去实践,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②正确。“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亲手做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③正确。]
典题4 B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说明贵州的发展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等的制约,可见,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①符合题意。而今,“万桥飞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对贵州发展的制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涉及生产力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实践不能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错误。]
典题5 D [从我国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可以看出,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③④正确。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材料强调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典题6 D [科研意识转变程度会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正确的理论认识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考点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B [材料未体现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不选。面对同样的长江、明月,不同的主体对长江、明月的认识和反映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③符合题意。]
典题2 D [材料未体现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不符合题意。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官厅水库从新中国修建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再从2007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功能的变迁,表明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典题3 A [“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②正确。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漫画未体现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④不符合题意。]
典题4 B [对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正确。认识的发展是对前人认识的辩证否定的过程,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真理是具体的,已知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原有的真理被推翻。
思维进阶14 主观题对认识论的考查
解题流程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
[对应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林占熺团队立足社会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菌草技术,使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把菌草技术应用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等领域,使菌草技术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发展。
进阶训练
1.提示: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积极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群众,才能准确把握客观实际,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决策。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务实举措,才能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④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1/1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 )
2.源于实践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3.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 )
4.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 )
5.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 )
6.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7.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 )
8.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
9.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围绕最新航天成果创设情境
2025·八省联考陕晋青宁卷,12 追求真理的过程 以最新科研成就及过程为背景
2024·湖北卷,13 追求真理的过程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4·黑吉辽卷,10 认识及其阶段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4·全国甲卷,21 真理及其特征 设问限定知识类选择题
2024·浙江1月选考,14 实践及其特征 体现类选择题
2023·湖南卷,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核心价值引领
2023·湖北卷,1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创设情境
2023·辽宁卷,10 实践及其特征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3·河北卷,9 真理及其特征 以古诗词为背景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特别提醒: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目的。前者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者是指导实践。
2.实践
(1)内涵
正解 误解
主体 人 人类之外的动物等
客体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实质 “改造”“活动” “认识”“能力”
方向 主观见之于客观 客观见之于主观
作用 直接现实性 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2)外延
①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②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主要表现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
主观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 “方案” “规划”
社会 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历史过程”等,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区分点 认识误区
实践 是认 识的 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 是认 识发 展的 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 检验认 识的真 理性的 唯一 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 认识的 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要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特别提醒:(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不能讲重要、主要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表明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了唯一的判别尺度。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
考向一 认识及其阶段
典题1 (2024·黑吉辽卷,10,3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漫画(作者:王瑞生)描绘了比赛结束后兔子在领奖台“找差距”的情境。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 )
①只看到事物的量变,没看到事物的质变
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③只看到事物的实在性,没看到其生成性
④只看到事物变化的外因,没看到其内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2 (2023·浙江6月选考,17,2分)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实践及其特征
典题3 (2023·辽宁卷,10,3分)下列各民族谚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哈尼族) 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汉族) 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傣族) 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阿昌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4 (2024·浙江1月选考,14,2分)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飞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题5 (2023·湖南卷,8,3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 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透:关于实践与理论的准确表述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理论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指导人类实践活动而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指导下推动实践发展,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
典题6 (2023·湖北卷,14,3分)“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①改为“社会实践与理论认识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能否入选?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对立
联系 相伴而行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在一 定条 件下 相互 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有可能克服错误,将其转化为真理;其三,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
知识拓展: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意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含义 客观存 在在人 脑中的 反映,相 对于物 质而言 主体对 客体的 能动反 映,相 对于实 践而言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 将真理性认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个别真理而言
性质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正确的认识
相同点 ①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真理的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反对不顾条件和范围的主观随意性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随着过程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反对因循守旧和激进盲动
特别提醒: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3.认识过程的特点(或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原理 含义 原因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拓展:认识的飞跃与发展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如图所示)
考向一 真理及其特征
典题1 (2023·河北卷,9,3分)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题2 (2024·全国甲卷,21,4分)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库区严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体系。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北京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官厅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一泓碧水,生态明珠”。官厅水库功能变迁折射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追求真理的过程
典题3 (2024·湖北卷,13,3分)下面漫画(作者:郑辛遥)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点拨:在理论观点的正误分析判断上,要注意“应然”与“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应该这样或那样,“实然”是指现实情况——应该什么样不等于现实也是什么样。如本题,认识应该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现实中,并非所有认识都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典题4 (2023·新课标卷,19,4分)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②改为“已知的真理在发展完善中不断地被推翻”,能否入选?
主观题对认识论的考查
[2023·全国甲卷,40(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形。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对应知识
信息①: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 _________________
信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失分原因] 对于认识论的知识限定不能正确解读和把握,导致知识调用失当。
[防范措施] 对于必备知识,要从知识点和知识网络两个方面掌握,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
1.【变式巩固】 如果将设问改为“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知识,分析林占熺成功的事迹与过程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应如何回答?
2.【热点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只调查不研究,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就如同闭门造车,决策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大兴调查研究,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工作,充分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要经过交换、比较、反复,大胆创新,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将调研结果转化为科学决策和务实举措,切实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
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相关知识,阐述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的哲学依据。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基本要素:认识的阶段+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关系
答题要点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要重视认识的作用,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基本要素: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征+认识的过程
答题要点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十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循纲忆知
①能动反映 ②理性认识 ③客观物质性 ④来源 ⑤动力 ⑥正确反映 ⑦客观性 ⑧条件 ⑨实践水平 ⑩本质 认识 物质世界 人类 社会实践
易错辨析
1.× 提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2.× 提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源于实践的真理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3.× 提示: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掌握事物的特性。
4.× 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科技进步指向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不等于实践,故不是标准。
5.√
6.× 提示: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 提示:认识发展过程中,部分过去的认识可能被推翻,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8.× 提示: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9.× 提示: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变化了的认识并非都正确。
考点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C [漫画中兔子在领奖台用放大镜找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的差距,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事物质变的结果,没看到事物量变的过程,①排除。材料主要是强调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无关,④排除。兔子只看到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客观事实或表象的不同,但没考虑到这“质”的不同背后归根结底在于“量”的积累不同或本质不同,只抓住了结果的客观实在性,却忽略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②③符合题意。]
典题2 B [观察树木的年轮直接得到的感受,是感性认识。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是理性认识。这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符合题意。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③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实践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②排除。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错误。]
典题3 C [漫画中,面对老人摔倒,好几个旁观人员只顾拍照点赞,而不付诸救助实践,启示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比喻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可以锻炼成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侧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排除。“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强调要想获得认识,需要去实践,侧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排除。“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强调说不如做,强调要去实践,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②正确。“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亲手做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③正确。]
典题4 B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说明贵州的发展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等的制约,可见,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①符合题意。而今,“万桥飞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对贵州发展的制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涉及生产力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实践不能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错误。]
典题5 D [从我国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可以看出,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③④正确。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材料强调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典题6 D [科研意识转变程度会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正确的理论认识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考点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B [材料未体现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②不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不选。面对同样的长江、明月,不同的主体对长江、明月的认识和反映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③符合题意。]
典题2 D [材料未体现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不符合题意。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官厅水库从新中国修建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再从2007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功能的变迁,表明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典题3 A [“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②正确。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漫画未体现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④不符合题意。]
典题4 B [对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正确。认识的发展是对前人认识的辩证否定的过程,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真理是具体的,已知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原有的真理被推翻。
思维进阶14 主观题对认识论的考查
解题流程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
[对应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林占熺团队立足社会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菌草技术,使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把菌草技术应用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等领域,使菌草技术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发展。
进阶训练
1.提示: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积极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群众,才能准确把握客观实际,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决策。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务实举措,才能解决群众问题,赢得群众信任。④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