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8 )
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教习网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必修4 哲学与文化
普通

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2025-05-18 浏览量 39 1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23002276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学案、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5.6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资料简介 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展开

这是一套《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资源,包含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pptx、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课时数智作业24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1.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3.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1.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 (  )
2.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是精神运动的载体。 (  )
3.人们往往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认识事物。 (  )
4.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就能变革客观现实。 (  )
5.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  )
6.要敢于超越事物发展的规律(  )
7.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去实施“十四五”规划。 (  )
8.反映物质的意识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11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以季节性饮食为背景
2024·湖北卷,14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围绕经济发展的成功典例创设情境
2024·湖南卷,8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漫画分析类选择题
2024·江苏卷,7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以历史发展中的典例为背景
2024·新课标卷,18 意识的作用 围绕高票房电影内容创设情境
2024·全国甲卷,22 意识的作用和规律 分析成功做法中的哲学启示
2024·浙江6月选考,14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把联系与规律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2023·湖北卷,15 世界的物质性 古文与图示结合的背景
2023·辽宁卷,9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围绕着节气变化创设情境
2023·重庆卷,12 意识的本质 考查人工智能的时政热点
2023·山东卷,10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领导人讲话内容为背景
 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的运动性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内涵
特别提醒:客观存在,指的是“我的意识”之外的主客观现象。客观实在,指的是“任何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所属 派别 把客观实在看作世界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性
原理
要求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深化剖析: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动与物质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 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如“仁者心动”
考向一 世界的物质性
典题1 (2023·湖北卷,15,3分)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①改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指导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入选?
考向二 物质与运动
典题2 (2024·山东青岛联考)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会增加。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大脑“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1.规律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普遍性
原理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特别提醒:(1)人们可以认识、发现、把握、尊重、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发明、改造、改变和消灭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3)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不能改变或改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或方式,从而为人类造福。
(4)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规律是不变的;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向一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典题1 (2024·湖北卷,14,3分)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秸秆打包离田面积过大、量过度,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到科学离田,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表明(  )
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
③科学离田能够摆脱条件制约以实现综合利用
④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并避免黑土流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①改为“改变和利用规律能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否入选?
典题2 (2024·浙江6月选考,14,2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随着土地解冻,雨水滋涧,春雷始震,动物从冬眠之中苏醒过来,惊蛰便是因为这些物候变化而得名。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忙碌开始的时节。由此可知(  )
①春雷始震、蛰虫苏醒与春耕播种的联系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④古人依据节气的物候变化把握自然变化规律,掌握农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典题3 (2024·湖南卷,8,3分)漫画《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作者:郑辛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全面把握客观实际,是肯做好事达到积极效果的前提 ②方法论比世界观更重要,“会做”比“肯做”更不容易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会做”是对“肯做”的否定 ④正确发挥能动性,才能实现由“肯做”到“会做”的转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4 (2024·江苏卷,7,3分)总体而言,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是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B.被动适应环境是早期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
C.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
D.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多角度把握意识的概念
依据 从起 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内 容看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结论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深化剖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的 客观性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是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形式的 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可能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也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 ——意识能够反映物质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作用不同
知识拓展:意识的反映、反作用、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1)反映:意识如实反映或歪曲反映客观事物。
(2)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能动作用:能动地反映和能动地反作用。
(4)主观能动性:“想”“做”“精神状态”。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两个 依据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个 要求 ①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两个 结合 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两个 反对 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特别提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在辩证法知识中的体现: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特别提醒:意识(或认识)的作用
(1)从地位上讲,意识对于物质,是“反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2)从性质上讲,正确的意识发挥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
(3)从领域上讲,同一意识可以对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4)从过程上看,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必须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5)从时间上看,意识与客观世界并非完全同步的。
5.辩证唯物论原理: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考向一 意识的本质
典题1 (2023·重庆卷,12,3分)1956年,科学家首次提出“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但人脑是一个集知情于一体的通用智能系统。关于人工智能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系统的延伸和拓展 ②“人工智能”是否实现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能根据因果规律准确预测人工智能未来发展 ④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发挥了意识创造人为事物联系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意识的作用
典题2 (2024·新课标卷,18,4分)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透:关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作为主观的意识,是对客观内容的反映,但这一反映不一定与客观内容相一致;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反映,而不是客观反映。
典题3 (2024·全国甲卷,22,4分)近年来,远离大海的西北某地转变发展思路,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宜渔盐碱水土资源,解决了水温控制、生物盐碱度适应、蟹苗运输、水体循环利用等技术难题,营造出类似海水养殖的环境,发展海产品养殖,实现了“海鲜陆养”。金秋时节,青蟹、海虾等“海鲜”大批量上市。“海鲜陆养”的哲学启示在于(  )
①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③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客观规律 ④意识不仅反映客观存在,而且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典题4 (2023·山东卷,10,3分)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 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④改为“做出正确的产业决策,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统一”,能否入选?
 主观题对唯物论知识的考查
[2023·重庆卷17(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材料一 我国在光伏制造领域有显著成本、技术等竞争优势,拥有全球光伏供应链约80%的份额。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但逆全球化趋势在光伏供应链中抬头,美国2022年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拿出3 690亿美元的补贴发展本土清洁技术,并在2023年5月宣称确认对进口光伏面板恢复征收关税;欧盟通过标准制定和行政支持,计划2030年至少40%的清洁技术及产品实现本土生产。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若光伏链转移到美国和欧洲,达成目标能源2050年全球净零碳排放目标将延后6~11年。
材料二 沙漠、戈壁等荒漠化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四分之一,拥有全国60%以上的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2023年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积极探索沙漠区太阳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枸杞、黄芪、红枣等)、板间养殖(牛羊)的“光伏+”综合发展模式,形成光伏发电、农业种养、观光旅游等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示范区,把不毛之地变成“草原绿洲”和“致富良田”。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的。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范围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 分析材料中关于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的内容,说明其体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哲学道理,并进行具体分析
题型角度 措施启示类非选择题
问题指向 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
其他要求 结合两段材料的信息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对应知识
信息①:我国在光伏制造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较大全球供应链份额等——可发挥优势 ________________
信息②:我国沙漠、戈壁等荒漠化土地面积小却拥有较大的太阳能资源开发量——可因地制宜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信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失分原因] 没有根据哲学观点指向,对推动发展模式的措施进行细化分析。
[防范措施] 加强哲学主观题答案要点组织的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让答案内容呈现有理有据。
1.【变式巩固】 如果将设问改为:“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是如何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的。”应如何回答?
2.【热点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规范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工作,厘清闽台关系档案保管单位、组织、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闽台关系档案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档案部门积极联合福建省人大的法工委、侨(台)工委,以及省司法厅等单位开展立法调研的基础上,福建省第28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草案)》,并于2024年5月28日提交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制定闽台关系档案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于加强档案保护、正确认识闽台历史渊源、留住两岸同胞共同记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福建省制定闽台关系档案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原因。
1.按规律办事的依据和要求
基本要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按规律办事
答题要点
(1)世界观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要求
基本要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无神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题要点
(1)世界观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方法论
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②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发挥主观能动性
基本要素: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改造世界+条件
答题要点
(1)世界观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④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2)方法论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
②尊重客观规律。
③树立正确的意识。
第十八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循纲忆知
①物质 ②客观实在 ③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世界 ⑤自然界 ⑥物质世界 ⑦变化 ⑧根本属性 ⑨本质的 ⑩意志  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  规律性  主观能动性  求真务实  科学  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
易错辨析
1.×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艺术作品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 提示: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3.√ 提示: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4.× 提示:改变思想观念只是认识层面的变化,变革客观现实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
5.× 提示:社会实践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6.× 提示:人类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超越规律。
7.× 提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将主观愿望当作工作的出发点或落脚点。
8.× 提示:任何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意识通过实践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考点1 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的运动性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D [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不是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①排除。自然界是客观的,“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而水患衰”的理念,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这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材料强调的是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而不是苏轼治水的理念的形成和作用。
典题2 A [大脑“用进废退”,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强调运动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明运动离不开物质,强调的是物质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
考点2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A [科学离田要充分分析和利用条件,但不能摆脱条件制约,③说法错误。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减少黑土流失,“避免”说法太绝对,④错误。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为防止黑土流失等负面影响,需要因地制宜,说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①正确。秸秆离田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表明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②正确。]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人类需要尊重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人类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
典题2 C [春雷始震、蛰虫苏醒与春耕播种的联系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排除。材料未体现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③排除。随着土地解冻,雨水滋涧,春雷始震,动物从冬眠之中苏醒过来,惊蛰便是因为这些物候变化而得名,也是忙碌开始的时节,说明古人依据节气的物候变化把握自然变化规律,掌握农时,通过实践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②④正确。]
典题3 B [漫画显示,一个人出于好心帮别人打伞,但却遮住了被帮助人的眼睛,给被帮助人带来了麻烦,这启示我们不仅要肯做好事,还要会做好事,做好事时既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④符合题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很重要,既要“肯做”,又要“会做”,二者不可偏废,②错误。我们要把“会做”和“肯做”结合起来,“会做”不是对“肯做”的否定,③错误。]
典题4 D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说其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A错误。人类早期城市的选址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主动适应环境,B排除。题干中没有体现生产力发展对城市布局的作用,C排除。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所以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体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D符合题意。]
考点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A [意识虽然具有目的性,但并不能准确预测人工智能未来发展,③错误。意识不能直接创造人为事物联系,人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建立人为事物联系,④错误。“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说明“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系统的延伸和拓展,①正确。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工智能是否实现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正确。]
典题2 A [科幻影片中的工具与现实中的工具有相似之处,这表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正确。影片中的巨车能使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可见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正确。错误的意识与客观存在不相符、不一致,正确的意识符合客观存在,但不一定与客观存在完全一致,因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③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具有自觉选择性,与意识的内容有关,④错误。]
典题3 C [实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①错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能把握客观规律,③错误。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宜渔盐碱水土资源,解决了技术难题,营造出类似海水养殖的环境,实现了“海鲜陆养”,这说明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②正确。西北某地转变发展思路,开发利用盐碱水土资源,营造出类似海水养殖的环境,实现了“海鲜陆养”,说明意识不仅反映客观存在,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④正确。]
典题4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去深入调研,蕴含的哲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①符合题意。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未必是正确的产业决策,只有正确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②排除。不能把产业决策作为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③排除。由材料可知,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研是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④符合题意。]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正确的产业决策作为真理,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不能颠倒主观与客观的顺序。
思维进阶12 主观题对唯物论知识的考查
解题流程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提取信息] 积极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形成多业态融合的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示范区,把不毛之地变成“草原绿洲”和“致富良田”
[对应知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时代需求,从光伏产业优势、荒漠化土地资源等实际出发。②尊重光伏发电、沙漠治理、农业种养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进阶训练
1.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我国“光伏+”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国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大的优势,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积极探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将发电、种植、养殖等综合起来探索“光伏+”综合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了多业态融合。
2.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的制定是为了留住两岸同胞共同记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②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符合规范档案保护、厘清权利义务的要求,从而促进了闽台关系档案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1/1
必修4 哲学与文化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